关于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40.29 KB
- 文档页数:1
乡景点调研报告乡村旅游景点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并评估当地乡村旅游景点的特色和吸引力,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风光、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乡村旅游需求不断增加。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地乡村景点的状况,以便规划和提升旅游资源。
三、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牡丹江市某乡村进行,该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四、调研内容:1.自然景观:该乡村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包括山水风光、森林资源和湖泊等。
这些景观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也是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2.人文景观:乡村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
该乡村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主题,通过农耕实践、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
3.旅游服务设施: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该乡村建设了一系列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区、导览图等。
这些设施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并提供便利的服务。
4.旅游宣传策略:乡村旅游的宣传对于吸引游客至关重要。
该乡村通过社交媒体、旅游宣传片和特色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升了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调研结果分析:通过对该乡村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自然景观是该乡村的优势,但仍需要保护和开发。
2.人文景观是该乡村的独特之处,能够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3.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关键。
4.旅游宣传策略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以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调研建议: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等方式,更好地将自然景观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2.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乡村的人文资源,通过建设农耕体验基地、乡土剧场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3.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便利的服务,如加大导览图的更新和发布、提供更多休息区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牡丹江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探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牡丹江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探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城市,牡丹江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但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牡丹江市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
1. 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
牡丹江市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自然景观的地方,可以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
可以在传统农业、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推出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文化和旅游产业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牡丹江市应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旅游提供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而旅游业则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
3. 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发展渠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牡丹江市需要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发展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在线预订平台,提供优质便捷的旅游服务。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进行合作,开展联合营销活动,打造跨地区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牡丹江市旅游观光。
此外,还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出各类优惠政策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商家参与到文旅融合发展中来。
4. 加强人才培养和产业链建设人才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牡丹江市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加强各相关行业之间的衔接和合作,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通过不断提升牡丹江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促进乡村振兴进程加快。
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作者:周波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2期旅游业发展之初,一直被称为“无烟工业”,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
为此,旅游业也在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使旅游不对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何使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答案是开展生态旅游。
一、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
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
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
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
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整体协调原则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
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
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牡丹江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内涵深厚,发展旅游业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牡丹江旅游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牡丹江;旅游;SWOT牡丹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5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塞北江南”和“鱼米之乡”之称。
座落在长白山脉完达山东麓张广才岭之间的牡丹江市,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是北方著名的“鱼米之乡”。
1 牡丹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1.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1)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就座落在牡丹江境内。
这处火山爆发后,熔岩堵塞江道形成的百里长湖,山环水绕、气候宜人,素有北国“小江南”之称。
(2)我国最大的界湖——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地势陷落积水而形成的。
兴凯湖由大、小两个湖泊组成,北侧的小湖,形状狭长,幽静美丽。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牡丹峰,是牡丹江人引以自豪的另一处著名景观。
这座占地2500公顷,具有浓郁温带原始森林特色的森林公园,300多年前曾作为满清皇族盘马弯弓的北围场而严加保护。
(4)火山口原始森林,一万多年前,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岩浆冷却收缩,顶部自然塌落,形成了内壁陡峭,大小不等的火山口。
经过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大自然重新给它披上了绿装,成为世界闻名的火山口原始森林。
1.2人文旅游资源独特。
(1)悠久的渤海国文化。
唐代中叶人在黑龙江牡丹江一代兴起,建立了渤海国,其都城设在吉林敦化敖东城,后又迁上京龙泉府(今牡丹江市宁安东京城附近),先留存有八宝琉璃井和南大庙等古迹。
(2)威虎山影视城。
为拍摄根据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电视剧《林海大英雄》而建设的影视城占地30万平方米、主要以东北山林文化、冰雪文化为基调。
横道河镇是剿匪遗址所在地,杨子荣等英雄人物曾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
牡丹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作者:周淑萍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10期摘要: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该市地理位置优越,是一颗地处东北亚经济中心的明珠。
该市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魅力,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旅游业发展具有区位、经济、资源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精品少、旅游企业“作坊”式运作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与威胁。
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牡丹江市旅游的竞争优势、竞争弱势、发展机遇、威胁等内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促进牡丹江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牡丹江市旅游业 SWOT1 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提出,是把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1~2]。
然后用系统分析的理论,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牡丹江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好地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势,促进牡丹江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2.1 优势分析(Strengths)2.1.1 产业政策。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将其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项具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朝阳产业”来抓,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重点培育。
全市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引导,以及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形成了“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态势。
2.1.2 旅游业发展基础。
牡丹江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旅游业的“大投入、大产出”积攒了后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牡丹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对策探讨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风格的城市。
拥有众多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的旅游开发
水平较低,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旅游
产品单一、宣传推广不足、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牡丹江的旅游资源,以下提出几个对策:
1.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更多的旅游交通设施,完善旅游娱乐设施等。
2. 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制定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文化、历史、自然、农业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以应对不同的消费需求。
3. 改进推广和宣传。
建立完整的旅游信息平台,加强旅游宣传
推广,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和为游客提供更加定制化的体验,吸引更
多的游客前来牡丹江旅游。
4. 强化旅游管理。
加强旅游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
游的可持续发展性,并加强旅游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多样化旅游产品,改进宣
传推广和强化旅游管理,可以提高牡丹江旅游的开发水平,促进牡
丹江市经济的发展。
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讨题目1: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随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而牡丹江作为一个具有良好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利用也逐渐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口,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内容可以从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具体解读,旨在为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毕业总结:本文通过对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制定旅游开发规划提供有效参考。
同时,本文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剖析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优势,说明了在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旅游业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题目2:基于SWOT分析的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SWOT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市场分析等领域的方法。
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手段,分析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建议。
研究内容可以主要从自然、文化、设施、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和客观实情,并提出具体措施和策略,在发掘潜力、创新服务、完善设施等方面为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毕业总结:本文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能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和补充。
同时,本文也通过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全面分析,为相关企业和政府在开发利用中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示,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当地旅游业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题目3:基于市场需求的牡丹江县域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牡丹江旅游资源“SWOT”模式分析及建议牡丹江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城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和景点,如镜泊湖、龙虎山、五营长白山风景区等。
下面是对牡丹江旅游资源进行“SWOT”模式分析的建议。
一、优势(Strengths)1.自然景观独特优美:牡丹江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湖泊、山脉、峡谷等,这些自然景观的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优势。
2.丰富的文化遗产:牡丹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可以促进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良好的交通条件:牡丹江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城市,交通网络发达,拥有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前往和离开。
二、劣势(Weaknesses)1.旅游设施不完善:尽管牡丹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设施相对不完善,如酒店、餐馆、导游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这可能会影响游客的体验,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推广不足:相对于其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牡丹江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推广力度不够大,导致游客数量有限,旅游市场竞争压力大。
三、机会(Opportunities)1.北方旅游热点: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北方的旅游热度逐渐上升,牡丹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城市,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2.旅游休闲需求增加: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也在增加,牡丹江可以打造更多的休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威胁(Threats)1.竞争激烈:中国的旅游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个地区都在争夺游客资源,牡丹江需要面对来自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压力。
2.大自然环境保护:牡丹江的自然环境十分珍贵,但也面临着保护不力的威胁,如果不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给牡丹江旅游业的建议如下:1.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2.加强牡丹江的旅游推广工作,提高牡丹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笔者认为牡丹江市乡村旅游虽初具规模,形成为了特有的发展体系。
但是,从总体上看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目前正处在开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落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以及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不持平等问题,都未能与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应。
当前牡丹江市乡村旅游正处在发展热的良好机遇期,因此应科学布局、净化环境、深挖内涵、强化保障等,强力推进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促进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国家统计局在二零一七年发布了全国农村人数有五亿余人,农村人口占比超过四成。
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旅游供需旺盛,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精神层面、健康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特殊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城市附近的乡村旅游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例如农产品采摘,花海,“农家乐”,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将落后的乡村与发达的城市紧紧的关联在一起,并且将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加快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了产业结构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的文明化成果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乡村旅游能够匡助农村中的农民增加相应的务农收入,并且促进了农民财富的重新分配,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也能够匡助不发达的村屯在经济、生态等方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能够实现游客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休闲游玩的需求,是人们休闲、康体、娱乐、放松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1885 年在法国第一次浮现乡村旅游活动开始,乡村旅游便在全世界兴旺起来,并进一步在德国,美国,日本等较为发达的国家积蓄了强劲的综合发展能力,这都为乡村旅游科学有组织式的发展壮大开启了进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民旅游协会首次提出将会名改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进而将乡村旅游这一说法在中国辽阔大地上,传播的更加的广阔。
“中国雪乡”——关于乡村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雪乡”——关于乡村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摘要: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的双峰林场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不传的小山村迅速成长为一个享誉中外的名字——“中国雪乡”。
在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矛盾与问题。
为了让这个乡村旅游品牌得以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更多细节上进行思考,因地制宜,规划出符合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使这片土地,不仅要完成拉动经济的任务,还要完成传播黑土文化的使命,从而让雪乡真正走上国际品牌路线。
关键词:乡村旅游品牌持续发展“北国风光,美在黑龙江”——不禁让人想到晶莹剔透的冰雕、冰灯;姿态各异的雪塑,更让人想到了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雪乡”,它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的大海林林业局辖区内的双峰林场,占地面积500公顷,整个地区海拔1500米左右。
在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雪乡”这个曾经的主伐林场停止了采伐,发展起了旅游经济。
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雪乡国家森林公园”。
由于这里受西伯利亚寒流和日本海暖流交汇的影响,形成了“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独特气候。
冬季降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2米左右。
这里的雪质好、粘度高,积雪从房檐悬挂到地面形成了独特的“雪帘”、树挂等美景。
旅游人数迅速攀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到2009年,旅客人数增至9万人次,产值3600万元。
在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深思“中国雪乡”在未来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呢?一、“中国雪乡”的发展现状雪乡景区最初只有118户人家经营家庭旅馆,从每户平均收入的5万元到现在的10万元以上,可以说冰雪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9年,雪乡景区被确定为黑龙江省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之一。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雪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680万元,兴建了雪乡的服务产业(比如说:改造滑雪场、申报3S级雪场、修建雪乡环乡消防硬质路面和混凝土地面、购买10台大巴车,对景区实行封闭管理,游客乘大巴车进入景区)。
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摘要】本文通过对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足等。
该地区也有发展的机遇,如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
为了充分发挥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的潜力,建议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提升宣传推广力度,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以吸引更多游客。
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积极改善现有条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调查、发展现状、挑战、机遇、建议、潜力、资源整合、品牌建设1. 引言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该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分析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挖掘发展的机遇,提出可行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为促进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促进该地区文化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增进对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认识,为更广泛的公众了解该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参考和参与的机会。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将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文化旅游机构和企业,包括地方文化和旅游局、当地旅行社、景区管理部门等;二是广大游客和相关市民,他们是文化旅游活动的最终消费者和受益者。
通过对这两类对象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参考。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我们将注重保护调查对象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调查的公正、客观和科学性。
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和状况,为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3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合理与否决定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牡丹江家乡文化调查报告经过实际调查显示,2021年牡丹江市的文化产业单位的数量一共有7390家,粗具规模的企业主要有329家,从业人员达到34712人。
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亿元,占据同期的GDP的比重的%。
和2020年的文化产业的调查的数据相比,每年平均增长了25%,GDP的比重也上升了一个百分点。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了牡丹江地区旅游行业实际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合理的建议。
一、牡丹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1.悠久的渤海国文化唐代中叶鞯鹌人在黑龙江牡丹江一代兴起,建立了渤海国,其都城设在吉林敦化敖东城.后又迁上京龙泉府,先留存有八宝琉璃井和南大庙等古迹。
以古渤海文化为底蕴,建立了容民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渤海风情园,风情园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相连,距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仅18公里,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3000人以上。
该园在稻田、水车、草木小屋的映衬下形成塞北特有的乡村格调。
园中主体景区为水域面积80公顷的玄武湖,湖中龙舟竞渡.竹排戏水、游船漂弋。
湖滨造型各异的水车,草木屋星罗棋布;反映满族先民、朝鲜族民俗村与湖中美景相映成趣;祭天坛、穿胡服骑射、水帘洞,女真大院等项目构思独特,引人入胜。
2.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朝鲜族风情牡丹江是中国著名的朝鲜族聚居地,浓郁的朝鲜民族风情成为牡丹江突出特色之一,朝鲜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均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朝鲜族主食以大米为主,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打糕、松饼.冷面、辣白菜、辣椒酱等风味食品,喜欢吃狗肉、辣椒,山野菜、大酱汤。
牡丹江市以朝鲜民俗风情衡建设为突破口,繁荣商贸,房地产、餐饮,娱乐业,使之成为对韩.日,俄经贸投资的平台和纽带,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朝鲜族商贸园,旅游观光地及和谐发展的朝鲜族生活住宅区。
满族风情牡丹江地区的满族多居住在宁安市,生活习惯特点如不仔细观察已很难与汉族区别开。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作者:鲁绪才来源:《时代经贸》2019年第08期【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顺应政策及市场需求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及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本文对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主要模式做出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本市旅游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牡丹江;模式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动了旅游业的欣欣向荣: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田园情节”随之复苏,在此背景下,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得以蓬勃开展。
牡丹江市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且源远流长,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借力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的良好局面,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乡村旅游,对推动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意义深远。
一、现有模式及分析(一)政府主导模式经营主题为农、林等职能部门,以辖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或田园风光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展以“游山玩水”为主的旅游项目。
这种模式以柴河林业局开发经营的“柴河小九寨”较为典型。
这种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程序高效便捷,在营销推广方面具備渠道优势,能充分发挥辖区内现有资源的商业价值,对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林业、农业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权责不清,造成管理中错位、越位、缺位:其次,随着游客数量增加,新旅游项目设计开发具有随意性、盲目性,缺少定位清晰、主旨明确的整体设计指导思想,带来经营与生态保护不协调甚至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二)企业主导模式由资本雄厚的大型企业主导,当地政府积极提供政策等服务,当地居民参与项目经营,围绕人文及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
在本地较为典型的是深圳华实集团于2017年开始实施的“镜泊后渔温泉民宿”项目,以“5A”级景区镜泊湖为背景,通过对后渔村现有房屋的设计改造建立别墅式庭院,通过培训村民满足接待服务等运营需求,已开发项目主要有滑雪、镜泊湖冬捕、温泉及满族民俗表演,及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油菜花海、玉米迷宫、果蔬采摘等项目。
目录1 报告说明 (1)1.1调查分析背景 (1)1.2调查分析方法 (1)2 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2)2.1市场现状 (2)2.2牡丹江市旅游经济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分析 (7)3 牡丹江市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3)3.1人口学特征分析 (13)3.2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15)4 牡丹江市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 (18)4.1质量评价 (18)4.2开发建议 (20)5 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的旅游感知分析 (23)5.1旅游消费习惯分析 (23)5.2东北旅游感知分析 (33)6 牡丹江市居民旅游发展认知 (38)6.1旅游发展认知 (38)6.2旅游发展诉求 (41)7 旅游市场定位与预测 (43)7.1旅游市场定位 (43)7.2旅游市场预测 (44)1 报告说明1.1调查分析背景为科学编制《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新空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牡丹江旅游市场专项调研,围绕牡丹江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客源市场特征、旅游质量评价、客源地消费习惯、客源地居民对东北旅游感知、牡丹江居民旅游发展认知等分课题展开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力求为《牡丹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依据。
1.2调查分析方法牡丹江市旅游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主要采用各地各级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其他调查课题调查方法均为问卷调查法。
其具体方法如下:专栏1-1 调查说明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旅游客源市场征、旅游质量评价与开发建议2012年5月在牡丹江各主要景区景点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新浪微博信息锁定牡丹江旅游者,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1251份,其中有效问卷1150份,占回收问卷的91.9%。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样本主要客源地旅游消费习惯分析及对东北旅游感知2012年5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哈尔滨等城市的社区及交通枢纽展开线下问卷调查;在众意网建设网上问卷平台,通过新浪微博锁定拟定客源地居民,向其展开网上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