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效教工具单教师用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2框一、选择题1.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 )A.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B.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C.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D.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答案] C[解析]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判断,C符合题意。
2.改革开放不仅给我国物质生活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空前繁荣,逐渐使________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 )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②传统的儒家思想③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④自由、平等、博爱等外来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C[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理念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3.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
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
由此可见(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是新追求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答案] D[解析]A项说法错误,B、C两项不符合题意,三项均应排除。
题意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的观点,故选D项。
4.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下列对两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等同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决定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④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清单:1.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5.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6. 文化创新- 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单选题1.(2023·四川绵阳·三模)2023年2月,在雅典大学成立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将围绕联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各项工作,以学生和学者的双向流动促进中希两国民心相通,推动两国人民将走得更近、更亲。
这表明()①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②中心的成立拓宽中希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③推动人员交往是融洽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④文化交流需要不断学习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两国关系,①③正确。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有教育、人口迁徙、商贸、政治经济文化,朋友聚会等,手段是大众传媒,②排除。
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四川达州·二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观点。
这是因为()①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③发展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海纳百川、熔铸百家④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材料中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定中华优秀法治思想,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这是因为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且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所以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故①④正确。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史实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1)传入过程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①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②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表现: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影响:①明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探究师:设问: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生:讨论并回答。
原因:①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传教士的推动③;皇帝的支持;④有识之士的推广。
⑤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鸦片战争后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表现: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第二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佛教本土化的了解,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二、了解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构建时空观念三、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不同文化间应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培养家国情怀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教学难点:西学东渐的过程➌教学过程设计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本土化(1)发展历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注·禅宗核心思想(仅作了解):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④宋明时期,以儒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⑤清朝统治者注重通过藏传佛教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历史影响①对国人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③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仅作了解)2、西学传播/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一些开明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科学书籍(西学东渐)①明末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所著)②明末李之藻与利玛窦合作刊刻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③明末徐光启与熊三拔合作完成《泰西水法》④清初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主持软天监,并招揽其他西方科学人才(2)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抵抗派开眼看世界人物著作特点林则徐《四洲志》《华事夷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美(严复、詹天佑)②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专门翻译西方书籍)(4)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1898年维新变法)(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6)1915年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批判封建思想宣扬科学与民主(7)俄国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思想文化方面(1)思想:儒学与佛教影响力扩大①3至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的官学②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③16至18世纪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2)文字: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3)文化①东亚和东南亚在律令历法、建筑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上也深受唐文化影响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③16至18世纪中国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2、政治制度方面(1)朝鲜新罗王朝和高丽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唐朝(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和科举制)(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3)古代越南学习中国科举制(4)中国科举制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3、四大发明方面(1)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推动了欧洲教育、商业的发展(2)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造成了欧洲火器发展与骑士阶层衰落(3)13世纪指南针也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4)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4、对外贸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交流➍当堂练习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
.精品文档 .文化对人的影响过关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D 1、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这说明优秀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A.①②③ B .①②④.①③④ D .②③④D2 、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资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
”这表明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化存在误读③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④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A.①② B .③④.①③ D.②④A 3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姆。
这体现的化生活道理是A.化对人的影响自特定的化环境 B .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 .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4、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
材料说明了A. 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B. 交往方式于风俗习惯、化程度. 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 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5、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开发红色旅游资发展旅游业,吸引了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他们中有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干部、学生等。
游客们在观赏井冈山引入胜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从化生活的角度看,这表明A.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 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A 6 、阅读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一:感受文化影响】
材料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习惯、食材对象、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饮食环境要求、用餐礼仪等方面都有众多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是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文化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和哲学思维等原因造成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分析、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形成原因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更有利于催进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与融合。
材料二: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的载体。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等。
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在建筑造型、布局、结构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自18世纪至今为英国王宫)
任选一则材料,思考探究:
(一)观察对比图,从材料中你发现了哪些文化上的区别?哪些文化上的共同之处?
(二)中西文化为什么会呈现出上述差异?
(三)除了饮食与建筑,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上材料设置逻辑不通,应当改为: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分析建筑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四)结合教材理论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具体阐述并举例说明。
【学习任务二:文化塑造人生】
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钟爱的文化作品(书籍、诗歌、音乐、电影…),谈谈感受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总结归纳: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哪些作用?具体说明。
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学问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其次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头。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学问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高校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高校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关键点拨]蔡元培主见“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提倡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舞新文化的提倡者去占据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育、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实质: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基本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主要代表(1)陈独秀认为科学就是“赛先生”,民主就是“德先生”;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见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颖、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学习目标】1.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优秀文化如何塑造人生。
【课前预习案】【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内速记重点原理。
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二、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增强精神力量(1)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温馨提示: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味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标志词。
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常用增强了、鼓舞着、激励着、振奋了、促进了等标志词。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温馨提示:正确理解文化塑造人(1)正确区分文化塑造人的作用。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文化影响的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文化影响的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身心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2)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塑造人。
但只有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单选题1.(2023·陕西西安·二模)2022年11月20日—26日是我国第18个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本次活动周以“学习贯彻二十大,终身学习向未来"为主题,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①体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性因素②是因为我们要脚踏实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是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④能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营造良好氛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3·全国·一模)“秋分种,立冬盖,来年清明吃菠菜。
”从入冬开始,这句谚语成为某小学孩子们的口头禅。
该校将绿色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建设,开辟生态种植园。
种植园被分成小块地,分别由各个班级负责管理,成为孩子们口中的“责任田”。
目前,该种植园已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开展绿色环保、科学种植、生态观测等多种活动的综合性载体。
材料表明()①文化教育影响青少年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并享用文化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活动能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④绿色生态教育变革了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创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23·四川·模拟预测)一次比心,一个拥抱,一根默默助力的拐杖,一张悄悄推来的凳子,救助生命时冰冷河水中的用力托举.救援山火时烈日炙烤下的守望相助……重温2022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给予我们前行的温暖和力量。
这表明,在当代中国()①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催人奋进②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③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感化国人④核心价值内化于心,人人践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部大型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通过读文、走访、体验,带着孩子们身处实地,去甘肃武威感受“马踏飞燕”的栩栩如生和汉唐气势,去吐鲁番火焰山感受“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的美丽传说,去河西走廊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何景象……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家长和孩子们追捧,这主要得益于()①通过大众传媒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让其感受优秀作品的魅力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③在知行合一中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来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④凝练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2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近年来,某机关积极加强机关文化墙建设。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设计人:屈现荣审核人:李晓明
班级:姓名:
【导读单】
学生自主预习,结合教材阅读讲义单,识记需要记忆的知识,并完成下列各题。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2、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哪些?
4、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导思单】
1、全面认识文化对人的影响
学习提示: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①来源;②表现;③特点;④文化塑造人生。
【易错提醒】①文化并非影响人的唯一因素。
文化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
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不能将文化的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社会的发展。
③潜移默化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深远持久强调文化对人影响的时间跨度,强调文化对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的确定性。
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三观”也会得到改造,人们的行为和认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精神颓废,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笼统地说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错误的。
即时演练:
(1)为防止黄色信息通过手机传播影响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009年8月以来,公安部牵头,会同8个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
3个多月之后,公安部再次部署在全国展开新一轮打击淫秽色情手机网站专项行动。
这告诉我们( D )
A.网络文化是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B.网络文化对学生起消极影响,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C.上网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政府应禁止学生上网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丰田章男在华盛顿出席就“召回门”事件举行的听证会时的45°鞠躬惹来了争论。
美国人认为丰田章男这个躬鞠得太浅,甚至在鞠躬的时候,眼睛没有看他们,显得好像躲躲藏藏。
但是,日本人认为,45°的鞠躬其实最标准、最完美,眼睛不看美国人的意思,就是表达忏悔,不敢看美国人。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
①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受文化的影响
②日美两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因素等不同,因此,日美文化难免存在差异、优劣
③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
”这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使
--------------------------------------------------------------------------------------------------------------------------------------------------------------------------------------------------------------------------------------------------------------------------------------------------
1
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
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C )
A.深远持久的特点
B.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 D.鲜明的民族性
(4)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说:“儿童文学应该引领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要教会孩子感动。
”她主动用优秀的儿童文学缔造快乐的“童心王国”。
这是因为( C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②文化决定人的成长与发展
③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
学习提示: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社会和对个人两个方面,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从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的影响方面分析;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内容等方面来把握。
同时注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不同。
即时演练:(见导研单)
【导研单】
(一)典题研析:
材料: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文化消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全会决议的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应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与人生的关系,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产业振兴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振兴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现场演练:优化方案必修三第二课随堂自测。
【导评单】学生课后完成优化方案必修三课后作业本第二课课时作业。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