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沙海蜇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8
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和保育措施引言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蜇头(Cyanea capillata)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
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环境影响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由于污染、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海蜇头的数量急剧减少,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蜇头的种群,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保育措施。
一、海蜇头的生态学研究1. 分布与栖息地海蜇头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寒带海域。
它们喜欢生活在冷水域,如北冰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地。
海蜇头通常栖息在近海的浅水区域,如沿海的海湾和海峡等地。
2. 生物学特征海蜇头是一种巨大的水母,体长可达2米以上。
它们的身体由一个大的伞状结构和一条长长的触手组成。
触手上覆盖着大量的细小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释放出毒素,用来捕捉和麻痹猎物。
3. 食物和食性海蜇头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它们利用长长的触手和刺细胞捕捉猎物,然后将其送入口中进行消化。
海蜇头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许多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4. 繁殖与生命周期海蜇头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在无性繁殖中,海蜇头通过放出孢囊和露珠等无性生殖器官,产生大量的幼体。
而有性繁殖则涉及到雄性和雌性个体的交配和产卵等过程。
海蜇头的生命周期中有一个特殊的阶段,称为“多刺虫”,在这个阶段中,海蜇头的触手会分裂成多个小触手,数量巨大,对周围的生物造成了威胁。
二、海蜇头的保育措施1. 监测和调查为了了解海蜇头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收集海洋水域的样本和观察数据,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蜇头的生态特征和栖息地需求,为采取有效的保育措施提供依据。
2. 保护栖息地为了保护海蜇头的栖息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水域污染、控制沿海开发、建立海洋保护区等。
通过保护栖息地,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海蜇头种群增长和稳定。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规律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业,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
海蜇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了解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研究海蜇的生长规律,包括生长速度、影响生长的因素和生长周期等。
这些知识将为海蜇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指导。
一、海蜇的生物学特性:1. 形态特征:海蜇体长较短,呈伞状,主要由伞盖和伞褶组成。
伞盖呈半透明状,一般为半球形或镜面形。
伞褶位于伞盖的边缘,具有管状结构,可以收缩和扩展,帮助海蜇进行游泳。
海蜇的触手数目较多,位于伞褶的下方,用于捕捉猎物和防御敌害。
2. 生理生化特性:海蜇的身体大部分由软骨质的胶原蛋白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透明度。
它们的触手上有许多毒细胞,能产生刺激性的毒液,可以用来攻击捕获的猎物或抵御敌害。
此外,海蜇对于温度、盐度和PH值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二、海蜇的生长规律:1. 生长速度:海蜇的生长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助于海蜇的生长,而适宜的饵料质量和密度能够提高其生长速度。
海蜇的生长速度呈现出一个先快后慢的趋势,最快的生长期一般为出生后的前几个月。
2. 影响生长的因素:除了温度、光照、饵料质量和密度等环境因素外,海蜇的生长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海蜇生长速度和体型大小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水质条件的变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捕食者的存在都可能对海蜇的生长产生影响。
3. 生长周期:海蜇的生长周期一般较短,通常为几个月到一年不等,但具体周期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海蜇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饵料和光照等因素,可以调节其生长周期,以提高养殖效益。
三、海蜇养殖的发展前景与挑战:1. 发展前景:海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胆固醇等特点,被誉为海洋“美容师”,并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保健功能。
海洋科学/2006年/第30卷/第6期长江口及邻近水域夏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蒋 玫,沈新强(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摘要: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8月共3个航次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20个定点测站(30°05′~31°15′N ;121°30′~122°50′E )鱼卵、仔鱼调查的资料,着重就该水域鱼卵、仔鱼的数量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有关的水文生物环境影响因子做了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数量3a 的年际变化较大,2002年数量为高峰期。
平面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舟山渔场内,杭州湾相对较少。
种类以中华小公鱼(S tolep horus chinensis )的卵和仔鱼的分布最多,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量的变化。
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仔鱼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降盐以及径流量的加大对鱼卵、仔鱼总量的增加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变动对鱼卵、仔鱼产生一定的作用。
调查区内经济性鱼类资源量的日益减少,低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长江口;鱼卵;仔鱼;数量分布;温度;盐度;径流量中图分类号:Q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06)0620092206 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水域历来是传统的捕捞渔场,由于钱塘江和长江流入海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提供条件,也是多种仔、稚、幼鱼在此索饵育肥的场所。
以往关于该区域的鱼卵、仔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分类以及生理方面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陆续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少量调查研究[1~3],多年的动态研究却未见报道。
近10a 来,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渔业资源受到显著影响。
例如该区域的经济鱼种凤鲚(Coilia m ys 2tus )、鳓鱼(I lisha elongate )等资源量大幅度减少[4,5]。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下游,是典型的海洋-河流多栖湿地。
近几年,研究者们一直
在研究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规律。
在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多,其种类比例为:壳螺50%、调节蚯蚓20%、螯螨10%、章鱼8%、小鱼7%、鳃虫5%。
而淡水鱼和锚鱼只占少量,大约各只占1-2%。
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壳螺减少到40%,调节蚯蚓占比仍然是20%,
而螯螨有所增加至13%,章鱼仍维持在8%,而小鱼减少到5%,鳃虫也有所下降到3%,淡
水鱼和锚鱼也都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仍然只占小部分。
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又见显著变化,壳螺仍然是50%,调节蚯蚓比例也上升到26%,
而螯螨、章鱼、小鱼、鳃虫比例也有变化,分别为10%、7%、4%、2%。
淡水鱼和锚鱼也有
明显的变化,都有所增加,但仍然只占少量。
总的来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九段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九段沙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结构,研究者们也应该持续追踪他们的
季节变化规律。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及响应因素研究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制备以及生物工程等领域。
而海水养殖海蜇苗是实现海蜇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研究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及其响应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海蜇苗的生长特征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包括体长、体重、生长速率等方面。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蜇苗的体长和体重呈现正常增长趋势。
研究发现,海水温度、光照强度以及饵料种类和浓度等因素均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着重要影响。
2. 温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海蜇苗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其生长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
一般而言,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海蜇苗的生长。
研究表明,适宜的温度范围对于海蜇苗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在20-30摄氏度之间。
3. 光照强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光照是海蜇苗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强度对海蜇苗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速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海蜇苗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其生长速率。
较强的光照强度有助于提高海蜇苗的生物量和肌肉含量。
4. 饵料种类和浓度对海蜇苗生长的影响饵料种类和浓度对海蜇苗的生长具有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饵料选择和浓度控制可以提高海蜇苗的摄食率和消化率,从而促进其生长发育。
研究表明,优质的饵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对海蜇苗的生长效果更好。
5. 其他可能的响应因素除了温度、光照强度和饵料种类和浓度外,海水盐度、水质和溶解氧含量等因素也可能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影响。
适宜的盐度和水质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缺氧或水质污染等不利因素可能抑制海蜇苗的生长。
总体而言,海蜇苗的生长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了提高海蜇苗的生长效率和质量,养殖者需关注并优化这些响应因素。
例如,通过控制温度、光照和饵料的合理配比,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海蜇苗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海蜇苗生长过程的复杂性和受多因素的影响,养殖者在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海蜇苗的健康生长。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5月, 25(3): 586-594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7-07-13; 修订日期: 2017-08-24.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47).作者简介: 李建生(1976–), 副研究员, 从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研究. E-mail: jianshengli@DOI: 10.3724/SP.J.1118.2018.17265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李建生, 林楠, 凌建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东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0摘要: 利用2015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调查数据, 对春夏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丰度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共采获62种、35839尾仔稚鱼, 分别属于14目、30科、45属。
各月种类数范围为22~36种, 从4月到6月, 先是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 至6月达到高峰期, 7月则大幅降低。
各月的丰度范围为11.45~114.31 ind/(100 m 3); 丰度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各月主要种类数范围为5~13种, 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优势种主要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小公鱼属(Stolephorus sp.)、六丝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 )、鳀(Engraulis japonicus )、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 )、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 )䲗、属(Callionymus sp.)等。
优势种随时间推移表现出较大的更替性。
种类数以20 m 以浅水域最多, 不同水深范围的月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
20 m 以浅海域的种类数与表层水温的关系在4—6月为显著正相关(r =0.997, P <0.05), 6月到7月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 各月的丰度与表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 =-0.91, P <0.05)。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r分布及季节变化李晓慧;刘镇盛【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7(035)004【摘要】2006年7月—2007年12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布设150个观测站位,进行了4个季节生物、化学和物理海洋学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及现场环境参数的测定数据,对浮游动物群落生物量分布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百陶带箭虫(Zonosagittabedoti)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 hausiasinica)是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化学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除此以外,其它环境因子在不同季节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春季,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夏季,温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秋季,盐度、溶解氧和悬浮颗粒物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冬季,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影响不明显.%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volving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was conducte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29°30′N~32°30′N ,120°00′E~127°30′E) in four seasons (from July 2006 to December 2007)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the key species affecting the biomass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 of zooplankton samples and field measurement of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 in zo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from spring to winter .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zooplankton biomass included Calanussinicus , Diphyeschamissonis , Zonosagittabedoti and Pseudeuphausiasinica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ea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Changjiang River Plume ,Taiwan WarmCurrent ,Zhejiang Coastal Current and Kuroshio Current ,thus formed an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vironment .Nutrient were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 influencing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distribution in this area . Besides ,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lso influenced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and there was seasonal difference .Inspring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 In summer , temperature , dissolved oxygen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water temperature ,and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ssolved oxygen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 In autumn , salinity , dissolved oxygen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salinity , 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dissolved oxygen and suspended particles .In winter ,the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decreasedsignifican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ld front and current .Lower temperature depressed the growth and metabolism of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additi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simpler and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decreased . Therefo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found .【总页数】8页(P94-101)【作者】李晓慧;刘镇盛【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相关文献】1.2012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J], 王文涛;曹西华;袁涌铨;宋秀贤;俞志明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J], 邵倩文;刘镇盛;章菁;孙栋;林施泉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水螅水母、管水母和栉水母的丰度分布与季节变化 [J], 高倩;陈佳杰;徐兆礼;朱德弟4.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有色溶解有机物的分布及河口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研究 [J], 解李娜;周斌;刘梦;杨琳;杨桂朋;张婧5.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J], 闫丽;任景玲;罗建;吴莹;周锋;郝锵;刘素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数量和分布的季节特征陈佳杰;徐兆礼;朱德弟【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渔场的关系,丰度的季节差异与水团的关系,分析了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对磷虾类的贡献及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并与东海外海的生态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磷虾类丰度季节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平面分布变化与盐度有关.平均丰度夏季最高(10.46 ind/m3),冬季最低(0.32 ind/m3).本次调查共发现8种,优势种为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小型磷虾(Euphausia nana),其中中华假磷虾四季皆为优势种,太平洋磷虾是春、秋和冬季的优势种,小型磷虾仅仅是春秋季的优势种.中华假磷虾在春、夏和冬季对总丰度的贡献率较高,并占绝对优势,其更适应夏季咸淡水交错水域的环境,而太平洋磷虾和小型磷虾更适应东海近海暖温高盐环境.长江冲淡水势力强弱和中华假磷虾的数量对磷虾类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中华假磷虾对咸淡水环境的适应则是影响该种数量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028)011【总页数】7页(P5279-5285)【关键词】浮游动物;磷虾类;生态特征;长江口【作者】陈佳杰;徐兆礼;朱德弟【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Q968磷虾是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数量丰富,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1]。
海蜇生物学一分类学地位、分布及生活习性海蜇( 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 )隶属于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 a),钵水母纲( Scyphomedusae ),跟口水母目( Rhizostoidae ),根口水母科( Rh izostoidae ),海蜇属。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类,为双胚层动物。
是重要的经济物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保健作用。
广泛分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沿海、红海和印度洋等海域,在我国盛产于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区,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沿海有捕捞价值的海蜇属种类有海蜇( R. esculentum Kishinouye )、黄斑海蜇(R. Hispidum Vanhoffen)。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m,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1ux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m/min,风向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都有明显影响。
二形态学特征2.1 外部特征图1 海蜇模式图及外部特征结构海蜇为辐射对称动物,即通过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只有上、下之分。
其成体体型呈蘑菇状,通体半透明,分为伞体部(海蜇皮)和口腕部(海蜇头),伞体部和口腕部之间由胃柱和胃膜连为一体。
2.1.1 伞体部伞部体位于个体的上半部,成体的伞径一般为25~60cm,记录见到的最大海蜇伞径可达100cm,伞部体颜色多样,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一带多为红褐色,黄海和渤海海区体色有红色、白色、淡蓝色和黄色等。
伞部体的纵切面分为3层:外伞层、中胶层和内伞层。
内伞层有环肌,并有4个生殖腺下腔等;外伞层表面光滑,伞的边缘有8个感觉器。
上海市临港新城地区不同季节昆虫多样性上海市临港新城地区是上海市向南拓展的新城区,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处长江口,毗邻黄海,濒临东海。
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临港新城地区季节与气候的变化较为明显,且生态环境丰富多样,孕育了诸多独特的生物群落,在此地区,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将对临港新城地区不同季节昆虫多样性进行简要介绍。
春季:在临港新城地区的春季,天气渐暖,陆地上大部分的树木和植物都在苏醒中,昆虫活动逐渐增多。
大部分的昆虫幼虫在丰富的花粉和花蜜中进行活动,而且春季还是昆虫繁殖繁盛的季节,许多昆虫在这个时候都会繁殖后代。
在春季,临港新城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昆虫,其中包括蝴蝶、蜜蜂、蜂巢蝶、蚱蜢、蚊子、苍蝇、蛾子等等。
其中,最广泛分布的昆虫是蚜虫,它们通常在春季大量繁殖,成为该季节最具代表性的昆虫之一。
夏季:夏季是临港新城地区最热的季节之一,也是昆虫活动最为繁盛的季节之一。
在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大量昆虫迅速进入繁殖期,比如蚊子、苍蝇、蟑螂等等。
此外,在夏季,临港新城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食草昆虫,尤其是蝗虫、蜗牛、蜈蚣、蛇等等,这些昆虫通常生活在植物的根部或草丛中,它们会啃食植物,繁殖后代,形成一种依赖植物的物种交流网络。
秋季:在秋季,临港新城地区的昆虫活动逐渐减少。
大部分的昆虫都已完成繁殖,或是因气温降低而进入了休眠状态。
但是,还有一些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活跃,比如,蝴蝶、蟑螂、蝉等等。
因为这些昆虫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营养,以备过冬,所以它们在这个时期开始了集中的觅食过程。
冬季:临港新城地区的冬季寒冷,昆虫活动相对较少。
部分昆虫会躲进地下或在树枝的芽下过冬,等待着春季的到来。
但是,有一些昆虫仍然在这个时期活跃,比如,蜘蛛、蚂蚁、螳螂等等。
它们通常在冬季觅食,以便生存和繁殖后代。
综上所述,临港新城地区的不同季节昆虫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包括诸多变异、特化的物种。
春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环境因素、氮分布分析尹艳娥;沈盎绿;周进;平仙隐;王云龙【摘要】According to monitoring data in spring and summer from 2007 to 2013, the spatial trend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ere analyzed at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n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including Changjiang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And the spatial trend and structur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emperature was higher in the west than that in the east. The difference valu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was 3 ℃ at the surface and 2.2 ℃ at the bottom. The temperature at the surface and the bottom water was not obvious. The trend of salinity was different in Changjiang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The salinity was lower at the east than at the west in Changjiang Estuary. The salinity variation was not obvious in Hangzhou Bay. The salinity was higher in the east and south in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The salinity was not obvious at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in Changjiang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The DIN content at the surface water was higher than the bottom water in Changjiang Estuary, and was not obvious in Hangzhou Bay and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Among the DIN forms, nitrate was main content, then was ammonium, the lowest was nitrite in Changjiang Estuary, Hangzhou Bay and Zhoushan fishing ground.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was not obvious difference, which was possiblefactor for accordant structure of DIN at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From 2007 to 2013 the percentage of nitrogen forms in DIN at surface water was coincident with bottom water, which was indistinctively affected by water depth. The percentage of nitrate nitrogen in DIN was over 60%at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The percentage of ammonium nitrogen in DIN was3%~41%at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The percentage of nitrite nitrogen in DIN was lower than 5%at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以2007─2013年连续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包括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春、夏两季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和底层温度和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无机氮(DIN)含量的分布趋势及DIN含量的结构特征。
海蜇(学名: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属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水母,也被广泛称为海蜇皮或水母。
其基本特征如下:
1. 形态结构:
-海蜇的伞部呈馒头状,直径可达到50厘米甚至更大,表面光滑且富含胶质层。
-内伞上有许多围绕胃腔排列成同心圆环状的肌肉纤维和生殖下穴,这些生殖下穴不与外界相通。
-伞体边缘有翼片结构,包括较大的主翼和较小的副翼,翼片上附有许多小指状和纺锤状的附属物,以及吸口和触指。
2. 生态习性:
-海蜇是暖水性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等水域的半咸淡水环境、泥沙底质的沿海河口浅水区域。
-食性广泛,以硅藻、甲藻、纤毛虫、有孔虫、小型浮游甲壳类以及其他浮游幼体为食,有时也会捕食小鱼虾。
-生长繁殖周期较短,生命周期约为一年,产卵盛期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间。
3. 药用价值与食用风险:
-在中医理论中,海蜇被认为具有清热养阴、软坚消痰、降压等多种功效,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
-新鲜海蜇含有刺丝囊,内含毒液,人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红肿、痛痒,严重时甚至能导致呼吸困难、休克等危险症状。
因此,在食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加工处理,去除毒素。
4. 经济与文化价值:
-海蜇作为一种重要的海鲜资源,经处理后的海蜇皮和海蜇头(蜇头)被广泛应用在中式烹饪中,制作出各种美味菜肴,如凉拌海蜇皮、海蜇头炖汤等。
-在某些地区,海蜇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地方特色美食和渔业产业的一部分。
2023年江苏省海蜇专项调研报告调研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海蜇资源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江苏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蜇产业的健康成长,本次调研从江苏省的海蜇资源分布情况、海蜇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角度出发,对江苏省的海蜇产业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江苏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海洋产业的从业者和专家学者等。
调研方法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江苏省海蜇产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
通过发放问卷,了解江苏省海蜇产业从业者对海蜇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实地走访。
走访了江苏省海蜇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
•数据统计分析。
搜集了江苏省海蜇产业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江苏省海蜇产业的现状。
海蜇资源分布情况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域面积达到了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口和海州湾是江苏省海蜇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长江口的海蜇资源以弓形海蜇为主,而海州湾的海蜇资源以蓝海蜇为主。
这两种海蜇都是比较优质的海蜇品种,尤其是弓形海蜇,其口感更加鲜美,风味更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海蜇产业现状海蜇产业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分支产业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海蜇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江苏省的海蜇产业主要集中在南通市、盐城市、连云港市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海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也在不断增长。
江苏省的海蜇产业主要分为海蜇捕捞、加工、销售等环节。
其中,海蜇捕捞是海蜇产业的基础,目前江苏省的海蜇捕捞主要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捕捞船只采用机械化作业方式。
海蜇加工主要包括清理、沥水、消毒等环节,加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海蜇的鲜度和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