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微专题九 生物进化学
- 格式:doc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Ⅱ )1.理解物种的概念。
(重点)2.分析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重、难点) 3.说出生物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隔离与物种 (1)物种:(2)隔离:①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②常见类型:(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地理隔离⎩⎪⎨⎪⎧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②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自然选择⎩⎪⎨⎪⎧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 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2)结论: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讨]探讨1:物种的形成是否必须要经过隔离?是否必须要经过地理隔离? 提示:必须要经过隔离,但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
探讨2: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是同一物种?提示:设计杂交实验,看是否能产生可育后代,即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探讨3:生物的进化是否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提示:不一定,关键看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思维升华]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1)图中A 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 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2.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1)渐变式:此方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2)爆发式:此方式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b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 .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学习资料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班级:科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20分钟·70分)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
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②物种不变③过度繁殖④环境污染⑤生存斗争⑥遗传变异⑦适者生存A.①②③⑦B.④⑤⑥⑦C。
①③④⑤ D.③⑤⑥⑦2。
(2020·石家庄高一检测)对达尔文和拉马克相关理论的评价,正确的是()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
拉马克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D。
拉马克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桦尺蠖代替4。
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
甲 B.乙 C.丙 D.甲、乙5。
某种新药刚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
抗药性个体大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后来的药量用少了,产生了抗药性变异6.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幅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7。
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来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
个体最大的B.个体最小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
个体差异最多的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并进行了重要修正。
其中最重要的修正是( )A.摈弃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以“基因传递的相对差异”解释适应与选择C。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学习目标]1。
解释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2.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3。
解释生物进化的实质.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鲤鱼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通过交配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基因频率=错误!×100%。
(3)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等.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C.两个池塘内的全部青蛙是一个种群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杜鹃是一个种群答案C解析在一定区域内(即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两个池塘内的全部青蛙,属于两个种群.例2某相对独立的海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微专题九 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及相关计算[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不同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一、生物进化学说的比较例1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 .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 .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答案 D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使种群之间失去自由交流基因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从实质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
方法总结1.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变式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答案 B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二、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例2 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16%,aa 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受粉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依次是( )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为40%,a 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受粉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的百分比为40%×40%=16%,aa 的百分比为60%×60%=36%,Aa 的百分比为48%,A 的基因频率为16%+48%×12=40%。
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为16%+48%×14=28%,aa 的百分比为36%+48%×14=48%,Aa 的百分比为12×48%=24%,A 基因频率:28%+12×24%=40%。
方法总结1.以一对等位基因(A 、a)和其组成的基因型(AA 、Aa 、aa)为例 (1)A 或a 的基因频率为:该基因数A (或a )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A +a )×100%(2)AA 或Aa 或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该基因型个体数AA (或Aa 、aa )种群个体总数×100%题型一: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A =2AA +Aa 2(AA +Aa +aa )×100% a =Aa +2aa 2(AA +Aa +aa )×100% A 、a 为基因数,AA 、Aa 、aa 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题型二: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常染色体上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A =AA +12Aa ;a =aa +12Aa 。
题型三:X 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基因在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X 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 染色体。
ZW 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
例如: X b=X bX B +X b ;X B=X BX B +Xb不涉及Y 染色体,X B +X b=1。
题型四:利用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①成立前提: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
②计算公式设A 频率为p ,a 频率为q ,则p +q =1。
即:AA =p 2,Aa =2pq ,aa =q 2。
③实例:若已知AA 的基因型频率为m ,则A 的基因频率为m 。
2.自交、自由交配与基因频率改变的关系(1)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雌雄同株植物是指自花传粉。
结果是杂合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基因型频率增加,在无选择条件下,各基因频率不变。
(2)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相互交配。
在无选择的条件下,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相关计算可按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进行。
(3)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即使基因型频率改变,种群也未发生进化。
变式2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 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 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 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 基因型的个体占( ) A.4991B.49100C.1120D.1117 答案 A解析 AA 自交产生AA 的比率为40%×40%=16%,AA 与Aa 杂交也产生AA ,比率为2×40%×60%×12=24%,Aa 自交也产生AA ,比率为60%×60%×14=9%,而aa 产生的比例为60%×60%×14=9%,所以AA 占的比例为49%,而总数为1-9%(被淘汰的aa)=91%,此时AA 基因型的个体占4991。
1.(2018·成都树德中学月考)油菜物种甲(2n =20)与乙(2n =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 B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 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幼苗丙的染色体数为18,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丁,则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没被秋水仙素处理的部分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为36条染色体,B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戊是四倍体,甲和乙均是二倍体,戊与甲杂交或戊与乙杂交后代均为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所以戊与甲和乙存在生殖隔离,戊是新物种,D 错误。
2.(2018·宁波高一检测)某生物种群由基因型为AA 、Aa 、aa 的个体组成,其中基因a 的频率为45%,则该种群中基因A 的频率为( )A .30%B .45%C .55%D .80% 答案 C解析 基因a 的频率为45%,所以其等位基因A 的基因频率为1-45%=55%。
3.(2018·辽宁葫芦岛一中期中)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 、a)控制,其中a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 、X a X a、X aY 等均为纯合子)。
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 1金鱼共67只,其中雄性金鱼21只,则F 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 2成活个体中,a 基因的频率为( ) A.18B.16C.111D.114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 1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Y ,F 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 X a、X A X A,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X a=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Y ,产生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Y =1∶1,因此F 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 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 A X A∶X A X a∶X AY ∶X aY =3∶1∶3∶1,其中X aY 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 A X A∶X A X a∶X AY =3∶1∶3;X a 的基因频率=1÷(3×2+1×2+3)=111。
4.(2018·广州执信中学期中)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解析 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应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故A 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是2%+20%2=12%,故B 错误;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甲是12%,乙是20%,丙是8.5%,但不能说明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故C 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 正确。
5.(2018·鹤岗一中月考)研究得知,大理蝴蝶泉一带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中,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 占30%、Aa 占60%、aa 占10%。
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 =________;Aa =________;aa =________。
(2)若要使该蝴蝶种群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
(3)近年来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
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6% 48% 16% (2)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雌雄个体可自由交配产生子代;没有基因突变(答出两项即可)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的频率会减小解析 (1)由题意可知,AA 的基因型频率为3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6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10%,所以A 基因的频率=30%+12×60%=60%,a 基因的频率=40%,故子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 =36%、Aa =48%、aa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