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 六年级下册 消失了的恐龙
- 格式:ppt
- 大小:622.5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通过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分类、特征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知道恐龙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恐龙的主要特征。
2.难点: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恐龙图片、视频等。
2.道具:恐龙模型、化石等。
3.资料:关于恐龙的起源、繁盛、灭绝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恐龙特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恐龙的特征和灭绝原因。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探讨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恐龙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外的阅读和影视作品,对恐龙的兴衰史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恐龙消失的原因,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实验:学生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兴衰史–兴起:多样化–衰落:原因待探究2.恐龙消失的原因3.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恐龙与鸟类的相似之处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苏教版科学六下《消失的恐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失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课文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特点和灭绝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分类知识,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灭绝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灭绝原因。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插图,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观察和讨论。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恐龙的相关知识。
3.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分类知识,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恐龙的外形特点,让学生对恐龙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讨论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种类。
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恐龙的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回答。
例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目标】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能在课上自学、交流收获,通过观看课件、合理推测,从而进行拓展演练、深化认识。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收集与整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消失了的恐龙》,板书课题。
关于恐龙,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前都已经自学收集了不少关于恐龙的知识。
2.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查阅和收集到的关于恐龙的资料放于桌上,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整理好你们小组的信息。
3.组织学生就恐龙的问题展开全班交流。
请小组派代表对课前收集的资料做简要汇报。
4.教师:刚才,同学们从恐龙的种类、形态、食性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恐龙图片,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很不简单,自己通过自学,就了解到这这么多恐龙的知识,老师这里还有关于恐龙视频的,大家想看吗?生:想。
5.视频播放。
(时间3分钟左右)6.教师: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恐龙图片、和在影片中的恐龙,这些都是真的吗?生:不是。
7.小组讨论:恐龙已经灭绝了,那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呢?8.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将问题归结到恐龙化石上来。
(学生很可能说出答案:恐龙化石)二、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1.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这些图片、模型及影片都是根据恐龙的化石复制出来的,那么对于恐龙化石,你们又知道哪些信息呢?2.刚刚大家说出了不少也说对了不少,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学习:出示自我检测:(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3.1《消失了的恐龙》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个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研究恐龙的兴衰过程,让学生了解恐龙的消失原因,探索生物进化的规律。
教材以恐龙为主题,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生物进化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恐龙的消失原因,以及生物进化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恐龙的兴趣浓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消失原因,掌握生物进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恐龙的消失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消失原因,生物进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恐龙的消失原因,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具,以及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恐龙的消失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探究恐龙的消失原因,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3.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拓展环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进化的话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消失了的恐龙1.恐龙的生活习性2.恐龙的消失原因3.生物进化的规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 消失了的恐龙》2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以及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恐龙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恐龙的灭绝原因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和地球环境的变化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知道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灭绝原因,恐龙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地球环境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恐龙知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恐龙的灭绝原因,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对地球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详细过程,以及地球环境的变化。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后,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消失了的恐龙1.灭绝原因2.恐龙地位–生命演化关键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恐龙灭绝原因和恐龙在地球历史中地位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