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军之将亦英勇——契丹英雄耶律大石
- 格式:pdf
- 大小:354.61 KB
- 文档页数:1
张守珪张守珪,唐朝名将,陕州河北(今⼭西平陆、芮城、运城东北地区)⼈,⽣卒年代不详,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宗时期。
张守珪约在唐中宗,睿宗时⼊仕,这时正是唐⾛向强盛峰巅的前夜。
唐中宗末年,名将郭虔瓘任北庭都护,张守珪因曾⽴军功被派为郭虔瓘部属。
这时突厥残部纠合⽴后突厥汗国。
⼀次,后突厥出兵侵犯北庭的西边门户轮台(今新疆⽶泉县境),郭虔瓘闻讯后即派张守珪率兵前往救援,中途与后突厥⼤队⼈马相遇,敌众我寡。
但张守珪毫⽆惧⾊,⼀马当先冲上前去,所部将⼠紧随其后,与后突厥军队展开拼死决⽃,经过⼀番恶战,临阵斩敌⾸级千余,⽣擒敌重要将领1⼈,后突厥军队⼤败逃去。
张守珪率军乘胜迫⾄轮台城下。
到唐⽞宗开元⼆年(714年),后突厥默啜可汗遣其⼦移涅及⼤将同俄特勤率精骑围逼北庭都护府,⾯对强敌,郭虔瓘⼀⾯组织军队固守,伺机击敌;⼀⾯⼜令张守珪到朝廷求援。
张守珪受命后,潜出敌围,⽇夜兼程奔赴长安。
他到长安后,上书唐⽞宗陈说北庭形势,并请求唐⽞宗准他率援军⾃蒲昌(今新疆鄯善县,在北庭东南)、轮台两地,同时出击后突厥,对其形成夹击之势。
唐⽞宗允准了张守珪的请求。
但就在张守珪调集军队准备进攻时,郭虔瓘设计斩同俄特勤,后突厥丧胆,张守珪军⾄,后突厥已降。
但这次战⽃中,张守硅作出了积极的努⼒,战后被加封游击将军。
不久,张守珪迁转幽州(今北京市)。
幽州地处唐北边,是防御契丹、奚的重要军镇,张守珪在幽洲时深受幽州刺史卢斋卿的器重。
幽州任后,张守珪不断迁转,渐升⾄左⾦吾员外将军、建康军使。
开元⼗五年(727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今⽢肃河西⾛廊),攻陷⽠州(今⽢肃安西东南)。
为了扭转战局,抵御吐蕃⼊侵,唐⽞宗调张守珪为⽠州刺史,兼墨离军使。
张守珪接到任命后带少数亲兵往⽠州上任,时值吐蕃军队撤离不久,⽠州城劫掠之余残破不堪,⽽吐蕃⼜随时可能卷⼟重来,形势⾮常严峻。
时不我待,张守珪马上组织留存的军民修筑州城,但刚把修城⽤的板堞⽴好,吐蕃军队突然驰临城下。
完颜娄室神道碑铭⽂史事解析孙梦瑶(哈尔滨师范⼤学 历史⽂化学院,⿊龙江 哈尔滨 150025)[摘 要]完颜娄室神道碑是记载⾦朝开国元勋完颜娄室的功德纪念碑,碑中的铭⽂⽆论从形式或内容上皆是对碑⽂歌颂娄室⼀⽣功德的概括及升华,其中包含娄室⼀⽣所参与的重要史事。
对此铭⽂中的史事解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代;完颜娄室;铭⽂完颜娄室神道碑,建于⾦世宗⼤定年间,记录了⾦朝开国功⾂完颜娄室辅佐太祖、太宗伐辽、伐宋等重要史事。
娄室碑⽂最后的“铭⽈”部分,即铭⽂,与古代绝⼤多数公德纪念碑铭⽂的格式相同,使⽤了有韵骈⽂四字格的形式。
内容上,既是对娄室⽣平事迹的概括性总结,也是对娄室⼀⽣功绩的⾼度评价,同时该部分⾏⽂中还⼤量⽤典,增强了⽂字的感染⼒。
本⽂结合《⾦史》《辽史》等正史史料和碑⽂正⽂,分六段对娄室碑铭⽂进⾏史事解析。
⼀第⼀段:⾦兴受命,实始翦辽。
武元载斾,畴若戎昭。
王惟世⾂,熇熇忠荩。
视敌⽆前,⾝先⾏阵。
武元致届,顺天应⼈。
天讨有罪,⽣此虎⾂。
靡坚不摧,靡强不踣。
本段主要⾼度概括娄室在⾦初随太祖阿⾻打伐辽战争中的忠勇。
翦,剪灭。
例如,《诗·鲁颂·閟宫》:“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载旆,置建旌旗。
例如,《诗·鲁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畴若,谁能。
例如,《尚书·舜典》:“畴若予⼯。
”戎,兵事。
昭,明⽩,通晓。
例如,《左传》宣公⼆年:“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
”惟,是,为。
如《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
熇熇,⽕热、炽烈。
忠荩,竭尽忠⼼。
如钱起《送毕侍御谪居》:“忠荩不为明主知,悲来莫向时⼈说。
”致届即:“致天之届”。
“致天之届”即恭⾏天罚。
例如,《诗·鲁颂·閟宫》:“致天之届,于牧之野。
”踣,破、灭、败亡。
例如,《左传》襄公⼗⼀年:“隊命亡⽒,踣其国家 。
”碑铭记:⾦国肇兴,“受天之命”开始剪灭辽朝的计划,完颜阿⾻打起反辽建国的⼤旗,寻求有军事才⼲的⼈来辅佐他。
大辽故地寻觅契丹人的前世今生核心提示:他们在草原上突然崛起,以风驰电掣之速,创建了显赫一时的大辽王朝,两百多年后帝王梦醒,兴衰成败转头空。
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民族,必定对应一个与祖先失去链接的现代族群小片1:公元1120年,大辽王朝的心脏腹地“辽上京城”一片混乱。
曾经被他们统辖压制的女真人带着强烈的仇恨,欲将契丹人赶尽杀绝。
开国太祖阿保机的陵园,成为女真人泄恨的重要目标。
这个曾经被辽朝人世代尊崇的皇家祖陵,在女真人肆意点燃的火海中,瞬间化为废墟。
从此大辽王朝维系两百多年的威仪也随着这场大火丧失殆尽。
五年后,大辽王朝宣告灭亡。
小片2:近千年后的今天,契丹人彻底从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中消失,试图寻找他们后裔的努力,也总是被那场灭绝性的杀戮所阻隔!契丹人,这个带着草原神秘色彩的民族到底从何而来?他的后裔又去向何方了呢?小片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的城市高速公路下,有一条宽阔的河流,它就是跨越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西拉木伦河。
今天,人们还亲切地将它称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母亲河,有学者考证它就是大辽王朝的发源地。
纪实:当时有一个神话传说,说一个男子乘着一匹白马沿土河而下,一个仙女乘着一个青牛驾的车顺着这个潢水而下,到了两水合流处,附近有一座山木叶山,在那下面相遇,相遇为夫妇之后,就生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成长以后,成了契丹八部。
一个消失在历史中的民族,必定对应一个与祖先失去链接的现代族群。
与西拉沐伦河相对,更触动我“想找到些什么”的念头。
我想有关契丹人的来历,之所以靠神话传说来代替历史,其实这与契丹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文字相关。
而大辽王朝建立之后,契丹人才开始紧急造字。
这就是被我们今天视为天书的契丹大字,据说当时人们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字造了出来。
当然了,这期间还有些小插曲,大字不实用,后来又造小字。
大字、小字都有了,但是没多久国家也灭亡了。
文字失传,后世朝代又不屑多加笔墨为异族做传,从此,契丹以及他们所兴建的大辽王朝,就成了史书上轻飘飘带过的一笔,可谓青史疏淡。
第一堂端王登基用近臣高俅得势报私仇【文学常识】禁军jìn指封建时代直接听命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和皇宫安全,执行首都警备任务的特殊军队。
因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就是禁入踏足的地方,所以护卫皇宫的军队被称为禁军,在后来的朝代中也被称为近卫军,御林军等。
今天的王金鑫讲四大名著,我们学到的知识有:【知识要点】1、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北宋。
2、端王登基后被称为什么?宋徽宗。
3、高俅被授予什么官职?太尉。
第二堂王教头史家投宿九纹龙耍枪拜师上节课我们讲了北宋年间,原来的端王登基坐了黄帝,成了宋徽宗,之前陪伴端王踢球的高俅也被封为太尉,主管全国军政大事。
可他一上任就公报私仇,差点报复禁军教头王进,那王进后来怎么样了呢?【文学常识】超度来源于佛教,指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苦难,去往天堂极乐世界而进行的宗教仪式。
今天的王金鑫讲四大名著,我们学到的知识有:【知识要点】1、史进的绰号叫什么?九纹龙。
2、王进教了史进什么内容?十八般武艺。
3、史家庄在什么地方?华huà阴县。
第三堂跳涧虎明抢村寨九纹龙才艺初展上节课我们讲了王进母子在赶路途中因错过驿站只好投宿在华阴县的史家庄,史太公热情接待了他们,大儿子史进人称九纹龙,还拜王进为师,学了十八般武艺。
那史进的本事到底如何呢?【文学常识】三千贯宋代时最小的货币单位是文,一文钱就是指一枚铜钱,一千文称为一贯。
宋代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按照米价来折算的话,一贯的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48元钱,三千贯也就相当于44万多,所以这个赏钱还是比较高的。
今天的王金鑫讲四大名著,我们学到的知识有:【知识要点】1、陈达的绰号是什么?跳涧虎。
2、三个强盗平时躲在哪里?少华山。
3、陈达与史进的较量,最终谁取得了胜利?史进。
第四堂少华山结三兄弟渭州城遇鲁提辖上节课我们讲了少华山三兄弟占山为王,拦路抢劫,二头领跳涧虎陈达带人去抢史家庄,结果被武艺高强的九纹龙史进活捉的故事。
耶律大石为什么没有回到辽国?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开创的辽帝国,自五代十国时期,便一直是悬在中原王朝头顶上的一把利刃。
但是,当辽朝到了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的时期,辽帝国却已经呈现出了一片江河日下的末世景象。
以至于,辽国最终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金国女真人所荡平。
可就在辽国彻底覆灭的前夜,有先见之明的耶律大石率200人连夜出走,并在日后奇迹般的在中亚重建辽国。
我们以当今的视角来看待耶律大石的出走,便能发现,耶律大石完全是正确的。
因为,辽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
当时,辽国只有位于漠北的西北路招讨司,还残存着一些边防军。
如果要想重新恢复辽国正朔的话,耶律大石能够依靠只有这一支力量。
但是,颇有一番才略的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反击金国,而是选择西征巩固自身实力,在反过头来东征金国,重回故土。
但是,历史并没有如耶律大石所愿,不断西征并建立了中亚地区强大帝国的耶律大石,此生也没能在回到故土。
对此,《辽史》中对西辽的建立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几九十年,亦可谓难矣。
”可见,对于耶律大石一行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艰难且未知的。
那么,历史上为东归而西征的耶律大石,最后为何没能重回辽国故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耶律大石所进行的先西征在东归的战略,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当时仅凭招讨司以及十八部的力量,同金军作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的举动,此前天祚帝盲目出征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耶律大石先西征,在转过头东归的战略在于,先积蓄一定的实力,在同女真人一决雌雄。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很有前瞻性,但是这个战略忽略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地理上的隔阂。
不同于近现代战争,在古代的时候进行远距离作战,所要面对的问题则多得多。
从地理上来看,金国与西辽之间相隔的不仅只有草原,还有荒漠。
如果要进行远征的话,要么是获得草原诸部的全力支持,要么就是能够做到充分的物资补给。
显然,这两点对于当时的西辽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塞北名将耶律休哥:高粱河险擒太宗的契丹名将导语:辽朝是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它自907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至1125年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灭,历经218年。
长期以来,雄踞北方的辽朝是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它自907年由耶律阿保机建立,至1125年被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灭,历经218年。
长期以来,雄踞北方的辽朝与南方的北宋、西北的西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特别是辽宋之间,围绕着燕云十六州,展开了长期的对抗,特别是在北宋建立初年,雄心勃勃的宋太宗曾发动两次北伐,意图恢复燕云十六州。
但他的希望最终在一个人的面前化为泡影,宋太宗本人也在战争中负伤,最终箭伤发作而死。
此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大辽名将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字逊宁,出身契丹皇族。
他的祖父名叫耶律释鲁,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三伯父,父亲名叫耶律绾思。
草原民族的皇室与中原王朝大为不同,耶律休哥自幼学习骑射,同时接受汉文化教育,所以在少年时就显得与众不同,“有公辅器”。
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期间,乌古、室韦二个部落背叛辽,耶律休哥奉命随北府宰相萧斡讨伐,耶律休哥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宋军围攻太原城,5月北汉国主刘继元出城投降。
赵光义在志得意满之际,决定率军乘胜挥师北上,意图攻取燕云十六州。
交战之初,宋军进展迅速,先后占领易州、涿州等地。
6月23日赵光义率大军抵达幽州城下,先后击败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等部,幽州被宋军重重包围。
消息传到辽朝都城上京临潢府,辽景宗耶律贤连忙调兵遣将。
他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此时担任特里兖(官名)耶律休哥自荐请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西辽帝国耶律大石演绎契丹王朝的绝唱!导语:在大辽帝国生死存亡之时,一位契丹贵族将领,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他就是耶律大石。
风沙弥漫中,他驰骋在西域的万里河山,挑起了契丹在大辽帝国生死存亡之时,一位契丹贵族将领,在历史的舞台上闪亮登场了,他就是耶律大石。
风沙弥漫中,他驰骋在西域的万里河山,挑起了契丹复国的重任,创造了西辽帝国的强盛,使得契丹人的王朝在辽国灭亡后又延续了近百年。
耶律大石(1087-1143),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
公元1115年,29岁的耶律大石考中了进士,成了《辽史》记载中辽朝唯一的契丹进士。
当时,盛极一时的辽王朝已经走上了末路,在位的天祚帝昏庸无能。
就在耶律大石中进士的前一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部反辽。
短短几年,强悍的女真铁骑把辽军打得抱头鼠窜。
1122年,天祚帝率领五千亲军一路逃入夹山。
1123年,辽金再战。
天祚帝任命耶律大石为都统。
因辽军先天对女真心存恐惧,气势上已先输了一半。
一场鏖战之后,辽军全军覆没,耶律大石也被金军俘虏。
这无疑是耶律大石军事生涯中最为耻辱的一幕。
金军统帅完颜宗望没有杀死耶律大石,而是把他用绳索绑住牵在马前,逼迫他带路,去袭击天祚帝的行营。
耶律大石狼狈不堪,踉跄前行,如同奴隶一般。
夹山作为契丹反击的大本营,女真人多次进军皆因不知路途无功而返,空望着六十里泥潦兴叹。
这次由于耶律大石带路,隐匿在夹山之中的辽国行帐很快就被金兵找到。
天祚帝之子秦王、许王、后妃公主等及辎重车万余辆皆为女真俘获。
这时天祚帝正在应州一带“游猎”,从而幸免于难。
天祚帝闻听这个消息,邀击金军于白水泺,试图雪耻,生活常识分享。
西辽王朝创业者耶律大石耶律大石,一位把中国从China打成契丹的“基督教的捍卫者”目录1.引言 (1)2.耶律大石出走,天祚帝被俘 (1)3.耶律大石称汗 (2)4.耶律大石西征 (2)5.西征影响 (3)1.引言辽朝末年,大辽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在作死的边缘不断试探,最终在一次逼迫女真人为其跳舞助兴的宴会中被完颜阿骨打怒斥,从此,辽与女真之间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ni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天祚帝并没有将女真看在眼里,只是单纯的按照处理部落叛乱的方式让地方简单的处理,令他没想到的是,女真人不久就占领了辽朝重镇黄龙府。
黄龙府的丢失给了天祚帝当头一棒,他赶紧调集大军前来平叛,更令他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完颜阿骨打仅仅率领两万余人却接二连三的将大辽的几十万兵马全部击溃,甚至还活捉了不少大辽领军将领,这让天祚帝有些不知所措了。
2.耶律大石出走,天祚帝被俘1116年,女真人攻陷大辽东京,全国震动,四年以后,又占领了大辽上京,此时的女真已经改名为金国,并与北宋签订了“海上之盟”,在金国全面占领大辽疆土的关键时刻,北宋二十万军马开始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未曾想,北宋战斗力实在是太低下了,竟然被辽军的残兵败将打的大败,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金人,于是,金人进军燕云十六州,并攻占了中京。
中金丢失,天祚帝慌忙逃窜,此时的辽兴军节度使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商议,另立耶律淳为大辽皇帝,建立了北辽政权。
半年以后,金军攻破居庸关,耶律大石前去投奔已经跑到深山里的天祚帝,途中两次被金军俘虏,却都平安无事的逃了出来。
找到天祚帝的耶律大石在整体战略上跟天祚帝产生了冲突,对于天祚帝大规模盲目进攻金军的做法十分抵触,两人意见不合,不欢而散,耶律大石便率领两百骑兵,连夜离开了天祚帝,前往可敦城,打着救君父,济民生的旗子,积极发展力量,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两年以后,天祚帝被金人俘虏,后被虐杀,大辽正式宣告灭亡。
3.耶律大石称汗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耶律大石的野心也变的越来越大,为了缓解金军的进攻,稳固自己的东方,他连续派遣多路使者前往西夏与南宋,在外交上孤立金国。
契丹勇士耶律大石的故事契丹勇士耶律大石的故事耶律大石虽然是外族人,却对儒家文化极其了解,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全才,骑射功夫了得,同时也是辽史上唯一一位契丹族进士。
以下是cnfla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耶律大石的故事,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耶律大石,辽国天祚帝时期著名将领,契丹皇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
辽天祚帝时期,金国势大,开始反攻辽国。
天祚帝骄奢淫逸,贪玩享乐不思进取,导致辽国国力迅速下降,朝政腐败,人心不在,还面临着严峻的内外矛盾。
一直在辽国压迫下的女真族这个时候开始崛起,并且建立金国,与宋朝达成盟约共同进攻辽国。
本就走向衰微的辽国,面临两国的内外夹击,局势艰难,难以取胜。
公元1122年,金军大举入侵燕京,天祚帝逃亡云中,这个时候在燕京留守的便是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一直勉力保存辽国,最后终于在天祚帝不听劝告,一味作死的情况下,带领两百骑兵,自立为王。
随着西征的展开,耶律大石最终建立了西辽,使得契丹王朝得以延续百年。
辽国末年,辽天祚帝不理世事,只顾享乐,使得朝政腐败,奸臣当道。
耶律大石作为当时的辽国大将,在辽国步步为艰的情况下,仍然想着保存辽国。
在天祚帝这位君主都选择逃亡之时,耶律大石仍然选择死守燕京,足以见得他对辽国的忠心。
所以尽管最后耶律大石选择了背叛天祚帝,也不能过多的苛责于他。
《辽史》:“大石既帝淳而王天祚矣,复归天祚。
天祚责以大义,乃自立为王而去之。
幸藉祖宗馀威遗智,建号万里之外。
虽寡母弱子,更继迭承,几九十年,亦可谓难矣。
”《辽史》对于耶律大石最后选择了离天祚帝而去,并且自立为王也是存这种态度。
虽然耶律大石此举的确算的上是背叛了自己的君主,但是在他百般劝说之下,仍然一意孤行,选择与金国决战的主君,并不值得让耶律大石为其赔上所有。
他最后选择了自立为王,一路西征,最后建立西辽,将契丹国祚延续百年,对于契丹族而言已算是大功臣了。
耶律大石是一位文武双全之辈,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耶律大石自幼喜好读书,精通汉学,他是双语人才,契丹语与汉语都很拿手。
澶渊之盟:政治的妥协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内御井街西侧。
此碑为青石,高2.6米,宽1.3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寇准书写,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
其南有一古井,水清澈甘甜,相传为真宗驻跸时所凿,故称“御井”。
此迹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
导读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澶渊——这个时空点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
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民族政权之间的纠纷,但如果重返历史现场,那却是一个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关头:这场战争以宏大背景开始——宋辽两国最高统治者挂帅出征,以戏剧性效果接触——辽军统帅萧挞凛偶然被北宋床子弩射死,然后旋即以“澶渊之盟”握手言和,不仅避免了大规模死伤性战争的历史悲剧,更为中华民族赢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宝贵和平。
宋辽两国最高统治者在澶渊的军政决策,不仅是一场折射民族生存之“法”的争战,也是一份折射历史发展之“道”的盟约。
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中华民族史上鲜见的政治智慧与政治妥协——正是在这一历史拐点上,大宋王朝完成了它神秘而神奇的命运签注,中华民族也学会了什么是亢龙有悔、什么是飞龙在天。
-----------------------------------------------------景德元年:灾难与战争公元1004年,干支纪元为甲辰,在大宋王朝,这一年是景德元年,属龙。
这是大宋王朝319年时光中的第44个年头,也是其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登基的第6个年头。
沙漏里滴下的日子,如常地向前行进,斗转星移,波澜不惊。
假如没有什么意外,新的一年也将很快翻过,淹埋在流沙般的时间碎片中,无影无踪,无从找寻。
景德元年是中国灾难史上屡屡被提及的一年,时间老人抚摸着花白的胡须,发出诡谲的笑声,历史的河道便在这里拐了个急弯。
时岁步入正月,京师已连续发生三次地震——正月十七,“是夜,京师地震”。
地震发生在夜晚,百姓猝不及防。
皇帝故事-耶律阿保机简介耶律阿保机和完颜阿骨打又是什么关系北方的游牧民族,盘据在中华民族的领域上空,他们生长于大漠,成长于草原,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勇善射骑,生活随性自然,骨子里自然就多了几分野性。
实力日益强大的游牧民族,一度威胁到中原统治者的霸主地位,他们是野蛮又血性的民族,是一匹匹来自北方的狼。
提到大辽,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耶律阿保机,作为大辽的开国君主,对于契丹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
他以超群的谋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完成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辽朝开国君主。
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并契丹余七部。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阿保机自幼聪敏,才智过人,他出生的时候,契丹的贵族阶层正在为争夺联盟首领之位而打得不可开交。
他的祖父死于一场政治斗争,为远离争斗,父亲和叔叔伯伯们也逃离出去,躲了起来。
祖母对阿保机十分宠爱,小心呵护,让他不受一点伤害。
远离政治斗争的阿保机,在祖母的襁褓之中成长起来,《辽史》上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转眼就变成了一个身材魁梧强壮,仪表出众的人,值伯父释鲁掌权,深得信任,随后阿保机组建了一支侍卫亲军,凭藉这支精锐武装迅速崛起,并且在伯父死后继承了伯父的于越,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阿保机还进一步向中原地区扩充势力,和河东的李克用缔结盟约。
到朱温灭唐建立后梁的那一年,阿保机也取代了遥辇氏,当上了联盟的可汗。
阿保机还注意重用一些汉人,尤其是汉人中的知识分子帮助他建立了各种政治文化制度,更进一步促进了迭剌部的发展,为阿保机以后称帝建立辽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01年,任本部夷离堇(军事首领),专事征伐,大破室韦、于厥及奚;902年,领兵四十万南下,讨河东、代北(今山西北部),克九郡;903年,北攻女直,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成为部落联盟的实际操纵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导语:提到契丹人,我们的脑海中除了浮现那位因建立大辽而威名显赫的耶律阿保机,以及因辅助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而成名的耶律楚材外,似乎就再也找不
提到契丹人,我们的脑海中除了浮现那位因建立大辽而威名显赫的耶律阿保机,以及因辅助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而成名的耶律楚材外,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印象了。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契丹人曾发出过狂暴的怒吼,他的声音几乎传遍整个草原。
只是,由于远离了中原故土,他在我们的史书中所占篇幅甚少。
然而,在中亚文明史的浩瀚篇章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他是耶律大石,西辽帝国的建立者,一个充满复国热血却最终遗恨西域的孤独的苍鹰。
关于耶律大石的出生,至今依然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有的说他生于公元1095年,这时的辽帝国已经盛极而衰。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他应该生于1087年,在辽帝国的发迹地——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
历史对于耶律大石早年生活的记载,是非常简略的,我们只知道他从小好学,善于骑射。
通汉文、契丹文。
后来,凭着优异的学识,他考中了进士,成为《辽史》中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的进士。
再后来,他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等。
除此之外,关于他生活的其他细节,就好比他的出生年份一样,让后世挠头不已。
也许是上天在开玩笑,凭着丰厚学识挤进帝国政治核心的耶律大石,最终却不是靠文采赢得掌声,而是靠一场场的战争攒下自己的无限威望。
公元1122年,快速崛起的女真人与北宋军队同时向辽发起了猛攻。
北面,金兵把辽兵杀得目瞪口呆节节败退;南面,十数万宋军两次越过
生活常识分享。
成吉思汗的十个勇士_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成吉思汗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的十位勇士为蒙古国的版图扩张立下赫赫战功。
那成吉思汗的十个勇士是谁?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成吉思汗的十个勇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成吉思汗的十个勇士木华黎在很早的时候就跟随了铁木真,后来,跟随铁木真为统一蒙古部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并且,屡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时。
铁木真建立蒙古国时,将木华黎封为左手万户长,镇守大兴安岭一带。
博尔术是成吉思汗十大勇士之一,跟随成吉思汗征战蒙古,屡次救成吉思汗于水火之中。
深受成吉思汗的重用,管辖了镇守阿尔泰山一带。
在博尔术去世之后,追封为广平王。
博尔忽早年跟随成吉思汗,在很多战事中立下显赫战功。
1217年,在征讨秃马惕部时,不幸身亡,随后,成吉思汗追封博尔忽为淇阳王。
赤老温是十大功臣之一,以前任职于泰赤乌部,早年间,铁木真遭到泰赤乌部的打击,在赤老温的营救下,铁木真得以脱困。
随后,他跟随铁木真参加统一蒙古部落战争,立下很大的功劳。
后来,统领色楞格河一带。
哲别为蒙古大将,投靠成吉思汗后,受命攻打金国。
随后,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期间挺进了伏尔加河等领域,在返回蒙古途中病逝。
除此之外,还有速不台、者勒蔑,忽必来,术赤台、畏答儿五位勇士,他们跟随成吉思汗在开拓蒙古疆土中立下赫赫战功,也被后人称为蒙古国十大开国功臣。
成吉思汗手下大将成吉思汗开拓了蒙古帝国版图,至今都让人咂舌他的征战历程,一方面证明了成吉思汗是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另一方面说明成吉思汗队伍中人才济济,成吉思汗的四位儿子术赤、蔡合台、窝阔台、拖雷是出了名的勇士,个个骁勇善战,跟随成吉思汗东征和西征,立下赫赫战功。
除此之外,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被称为成吉思汗将领中的“四杰”,成吉思汗显赫的战功与他们的努力息息相关。
四杰之一的木华黎被成吉思汗任命为攻打金国统领。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时,木华黎跟随成吉思汗进行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第6章四众英雄与四长子成吉思汗的长妻为其生有四子。
长子术赤命运多厄的”客人”术赤(1177—1225),又作拙赤、珠齐、述赤。
蒙古国军事将领。
孛儿只斤氏。
成吉思汗长子。
出生于战乱年代,母尝为蔑儿乞部所掠,后救归,分娩于途,故名“术赤”,意为“客人”。
骁勇善战,自幼随父征战,无役不从。
宋嘉泰四年(1204),掌右翼军战乃蛮部,配合诸军大败乃蛮于纳忽山(位于鄂尔浑河东土拉河西),擒杀其首领太阳汗。
战后驻军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镇抚。
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得蒙古民众九千户。
成吉思汗二年(1207,一说1218年)统军征“林木中百姓”,先后招降或征服斡亦剌、不里牙惕、巴儿忽诸部,战后,受命统辖这些地区的百姓。
成吉思汗六年(1211),随父南下攻金,与弟察合台、窝阔台统右军,取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地。
八年,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直抵黄河,复绕太行西麓北行,攻掠二十余州,并与诸军会合,围攻金中都(今北京)。
十二年(1217,一说1218年),受命讨乞儿吉思,至叶密立河(今额敏河)取胜而还。
十四年,随父西征,相继攻克养吉干、八儿真、毡的等城,会同察合台、窝阔台军于十六年攻克花剌子模旧都玉龙杰赤。
1223年,成吉思汗东还时,术赤称病,未入觐。
他先成吉思汗6个月去世。
术赤去世的时候是五十一岁,术赤的次子拔都承袭汗位。
十九年(1224),蒙古军还师,西征后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术赤得花刺子模海(今咸海)、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以北的钦察故地为封地。
后其子拔都在此封地基础上建钦察汗国。
生前屡与弟察合台、窝阔台就汗位继承问题发生纷争,最后由成吉思汗选定窝阔台为继承人,始作罢。
西征途中,再次与两弟发生冲突,互争总兵权,致使“师无和,无纪律”。
对所受封地远离蒙古本土,也一直心存怨言,故在西征途中屡称疾,拒绝其父之召北征不里阿耳、钦察等部。
成吉思汗一度命察合台等备兵逮问,寻闻其死讯,始作罢,子拔都后即位,术赤还有长子斡儿答、儿子别儿哥、昔班、秃花帖木儿。
历史地理第二辑耶律大石北行地杂考陈得芝由于西辽政权在中亚史上的重要地位,她的创建者——耶律大石的事迹,受到中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主要汉文史料——《辽史》卷30《天祚帝本纪》所附耶律大石传(以下简称“耶律大石传”},早在十八世纪初即由法国耶稣会士刘应(Claude Vi品elou)译为法文,刊 在1776年出版的《东方文库补篇》(Supplement&la Bibliothdque Orientale)中口一百多年后,俄国学者布莱茨希奈德(E.Bretschn-eider)又將这篇重要史料译为英文,加上详细注释,收在所著《中世纪研究^(Medieval Researches from Eastein Sources,两卷,1888年伦敦出版〉的“哈剌契丹”一节中。
布氏还搜集了其他汉、蒙文史料和回教史料来研究西辽史,其隼路蓝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此后,著名中亚史专家巴尔托德(V,Barthoki〉对西辽史研究又有新贡献,但主要是在耶律大石西征后的史事方面。
我国学者丁谦的《西辽立国本末考》(《古学汇刊》二之下人日本学者羽田亨的《西辽建国之始末及其年纪》(《史林》一),都对耶律大石早期活动作了更详密的考证。
1933年,梁园东先生将布氏书中的哈剌契丹一节译出,补充了很多注释f改编为《西辽史》一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九他的译者注包含有若干精辟的见解。
经过前人的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些问题则仍有讨论的余地,例如,耶律大石从夹山北行至西征以前的一段史事及其地理就是。
《历史研究》1980年第三期刊载的《古代居延道路》一文中,有几段是考求耶律大石行军路线的。
作者把它作为古代东西交通路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F无疑是正确的。
但由于对近代以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未加注意,以致采取了陈旧、错误的说法°当然,有关耶律大石事迹仅占该文的一小部分,作者只是用它来作一个例证,不一定要求有很专门的研究,因此不能求全责备。
李嗣源是明君,还是⼀位智勇双全的将帅!李嗣源不但是五代时期的⼀位明君,也是⼀位智勇双全、雄武果敢的勇将和统帅。
只是因为他后来当君王时的政绩突出,从⽽掩盖了他当将军时的战功赫赫。
他对待下属谦逊和蔼,每当⾃⼰有战功的时候,从来不在众⼈⾯前夸耀。
他廉洁⾃律,不贪不扣,和⼠兵打成⼀⽚。
每次作战,他都率领五百名精锐骑兵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不胜。
他曾领兵救援被朱温围攻的朱瑾兄弟,⼤败敌军。
李克⽤将他率领的五百骑兵命名为“横冲都”,以⽰褒奖。
从此,李嗣源和他的“横冲都”名扬天下。
⼀次,晋军和梁军交战,晋军兵败退守青⼭⼝。
梁军扼守要道,使得晋军步兵不战⾃溃,⽆法收拾。
这时,援军李嗣源到了,对晋将李嗣昭说:“步兵虽然溃散,但我们再后退就难以收拾残局了,让我试决⼀战,不胜⽽死,胜过战败被俘。
”李嗣昭说:“我愿为卿的副将。
”李嗣源率领所部,凭⾼列阵,在⽓势上压倒敌⼈,当梁兵被弄得⼼慌不已时,李嗣源命部下⼀齐上马,如利箭⼀般冲⼊敌阵,李嗣源⼤喊道:“我王命我来取梁将葛从周的项上⼈头,其他将⼠不要上前⾃⼰送命!”“横冲都”将⼠横冲敌阵,如⼊⽆⼈之境。
李嗣昭率兵随后跟进⽀援,⼀⿎作⽓,将梁军击退。
晋军收兵后,发现李嗣源⾝上有四处箭伤,流的⾎将⼤腿都浸透了。
李克⽤亲⾃给他解⾐敷药,还亲⼿端过⼀杯酒来,抚着他的后背说:“我⼉真是神⼈啊,如果没有你,今天就要被葛从周讥笑我⽆良将了。
”这⼀仗,李嗣源的英武之名,威震敌胆,“李横冲”的外号也叫得更响了。
在李存勖刚刚继位时,就⽴即出兵救援潞州,李嗣源率领⼀部突击骑兵和周德威将军同时进兵。
李嗣源早晨到达了敌⼈夹城的东北⾓,便命⼠兵们⽤斧头砍去敌⽅的⿅⾓(⽤树枝做成⿅⾓状,是⽤来阻挡敌⼈进攻的障碍),背来柴草填平壕沟,⼀举攻克了夹城。
周德威也在西北边攻破夹城,晋军⼤破梁军,取得夹城⼤捷,解除了潞州之围。
解围之战,李嗣源功居第⼀。
在其后的柏乡⼤战中,当两军对垒时,李存勖觉得梁军⽓势很盛,担⼼将⼠畏惧不前,对战局不利,就想激励将⼠,他⼿持巨型银杯给李嗣源赐酒,说:“爱卿看见梁军的⽩马队和红马队了吗?⼏乎要吓破⼈胆了,破敌⽴功还要靠你啊。
题目:一代英主耶律大石整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2013级孙晨摘要:耶律大石是我国古代契丹族著名的英雄人物,在金朝强盛灭掉辽国的时候,依靠残弱的实力在西部边陲重现建立起了辽朝的基业,延续了将近百年的历史,对于中亚的秩序的维护、民族的关系友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奠定了祖国边陲界限的一部分,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西辽,耶律大石,历史功绩正文:一、大石的简介1、早年经历——大石林牙耶律大石出生于辽道宗大安三年(即1087年)四月十九日(一说1094年),是辽太祖阿保机的八世孙,字重德。
从他的字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读书人,《辽史》记载他“通辽、汉文字,善骑射”,可见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于汉文化拥有深入的了解,辽朝在圣宗之后对于汉族的全面效法已经对于契丹这个民族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读书人。
天庆五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进士,不久以殿试第一的成绩成为翰林应奉可见他的汉文化造诣之高,对于儒家文化了解一定相当深刻。
他不久又升翰林承职,人称“大石林牙”,就是翰林的意思,这是人们对于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可见当时他的学识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
后来,他又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
它的文化造诣与军事能力高超,这也为他日后的建国治国奠定了基础。
2、辽朝覆灭中的斗争1115年东部的附属国女真逐渐强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金,并且公然对抗以前的宗主国辽,这个时候的辽国已经失去了百年前的强盛,天祚帝根本不关心朝政,国家也没有重视这样一个小部族。
“女真不满万”是当时流行的话,可见你女真人勇武,等到天祚帝开始注意他的时候却发现女真人已经难以战胜了。
英勇善战的女真人很快打垮了这个庞大的帝国。
保大二年(即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追击而逃入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
三月,耶律大石与宰相李处温等拥立耶律淳(兵马大元帅和鲁斡之子)为帝,号天锡皇帝(宣宗),史称北辽。
人物哲理故事-09杨延昭观天退契丹北宋名将杨业有七个儿子,他们大多血洒疆场,为国捐躯,为北宋的抗辽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杨业的七个儿子中,杨延昭最负盛名,他像父亲杨业那样智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前后守卫边境多年,威名也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称之为“杨六郎”。
他死后,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连敌方契丹人也举哀致敬。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贵族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
当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攻遂城,杨延昭等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为援。
河北大将傅潜畏怯不敢出,遂城遂为辽军所困。
杨延昭虽指挥部队将辽军一次又一次打退,但由于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辽军士气很高,矢飞如雨,遂城危势并不稍减。
杨延昭则从容自若,征召城中居民丁壮,轮流登城,披甲执械,日夜护守。
一直坚持到了十月间。
辽军还是没有离去的迹象,三日一小攻,五日一大攻。
遂城城中粮水渐缺,士兵和百姓的士气也变得低靡起来,众心危惧,城中守军不满,许多人在背后纷纷议论,还不如趁早弃城逃走算了,反正最终也难逃一败。
杨延昭心里难道不着急?那是不可能的,他也在日日夜夜思索破敌的好办法,但是身为将领的他,越是危急时期越是要从容镇定,所以他对那些散步谣言损伤士气的人严加惩处,命令将士们继续严加把守。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一个晚上,苦苦思索破敌之计的杨延昭怎么也睡不着,便走出屋中去散步,他抬头望天上,精通天象的他发现,过几天会有寒潮,气温会突然下降。
发现了这点,杨延昭心中大喜,马上返回屋中去查找天文书籍,看自己的判断是不是准确,经过研究他肯定自己的判断不会出错。
他心里马上便有了计谋。
第二天,杨延昭命令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同时给每个士兵发了厚厚的棉衣,让他们穿上,士兵们感到疑惑不解,纷纷议论说,这么暖和的天气要穿棉衣干嘛,但是将领的命令又不得不听。
到了傍晚时分,突刮大风,天气骤冷,穿着棉衣的宋军将士纷纷赞扬杨延昭有先见之明。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耶律大石和他的西辽帝国西域,对于古代的中国,这是一片神秘的热土。
黄沙漫漫,湮没着无数传说。
白骨累累,诉说着千年兴衰。
翻开历史的画卷,在二十四史轻描淡写的几笔中,我们可以看到渗透出来的丝丝血痕。
记载虽然简略,但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热血活剧,那些骑着骏马,挽着硬弓的人们的音容,却依旧传扬在天山南北。
昆仑巍巍,看透千年沧桑变换。
刀光剑影,有几人换得青史留名。
世事变迁,我们是否还记得公元十二世纪的那个帝国。
那个东起土拉河上游,西至咸海,北越巴尔喀什湖,南抵阿姆河的“幅员数万里”的伟大帝国——西辽帝国。
我们是否还记得帝国的创建者,契丹族的伟大领袖——耶律大石。
当年的西辽帝国威名赫赫,控扼中亚,“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
只是在中国的史册上留下的痕迹却实在太少。
一代英豪——耶律大石的事迹也仅仅在那位昏庸无能的天祚皇帝本纪后面记了寥寥数笔。
而今天,就让我们走入历史,来钩沉这位传奇的人物。
回首这个帝国的百年兴衰。
●序幕———大石林牙耶律大石,字重德,西辽帝国的奠基者。
他使得契丹人的王朝在辽国灭亡后又延续了近一个世纪。
驰骋在西域的万里河山,风沙弥漫中,怀着复兴契丹的愿望,他努力开拓着,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只是威震西域的契丹天佑皇帝菊儿汗耶律大石的初次出场却是以其出众的文采。
他出身于契丹的皇室家族,乃是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
作为天璜贵胄,少年时期他就接受了贵族所必备的教育。
史载他通晓契丹文与汉文,能骑烈马,拉硬弓,善于骑射,可以说是少年英俊,文武双全。
辽天庆五年,29岁的耶律大石考中了进士。
从此踏上了仕途。
他首先被任命为翰林应奉,不久又被提拔为翰林承旨,为皇帝起草诏书。
由于契丹文将翰林称作“林牙”。
因此朝廷上下对这位才具不凡的青年贵族称作大石林牙。
作为宗室子弟,兼具文武才干。
耶律大石的仕途无疑是平坦的。
只是过于简略的《辽史》使我们对这位年青的贵族的早年生涯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