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新部编本素材积累屈原ok
- 格式:pdf
- 大小:367.72 KB
- 文档页数:6
屈原教案
【教案】《屈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主要事迹;
2.通过学习《屈原》这部作品,了解楚国历史及文化;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理解《屈原》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领悟《屈原》这部作品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2.分析《屈原》这部作品的情节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的画作,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屈原的印象。
2.学习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让学生对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彼此了解的信息。
3.分析《屈原》这部作品: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屈原》中的情节进
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感悟《屈原》这部作品:
学生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对《屈原》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提供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你对屈原的投江有何看法?他的离去会对楚国文化有什么影响?等等。
5.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屈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屈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屈原》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17屈原(节选)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屈原》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屈原》的课本,以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2.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要的文具,如笔、本子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屈原》的内容。
2. 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对屈原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让学生自主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第三步:学生讨论总结(15分钟)。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熟悉《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3.掌握较为复杂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根据语境理解单词/词组/句子的含义。
2.能够分析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教学难点1.对《离骚》和《天问》的深入理解及文言文阅读技巧2.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文本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全班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谁?4.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自己的回答。
2. 屈原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20分钟)1.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学生跟随老师的介绍,了解屈原的历史背景、成就和不幸遭遇。
3.学生集体朗读《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
3.课文阅读及分析(60分钟)1.老师教授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解析。
2.学生针对《离骚》和《天问》的节选内容,逐句解析,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和每个句子的文法结构。
3.学生针对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适当的感悟和评价。
4. 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屈原的重要地位,并送上祝愿。
作业1.预习下一课文本,做好笔记。
2.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读后感,阐述自己对《离骚》或《天问》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包括介绍PPT、朗读、阅读及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屈原及其主要作品,并熟练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分析。
同时,本节课也提升学生对文化和语言的认识与理解,是一节十分有意义的课程。
四川省射洪县高一语文《离骚》教案1 新人教版新课推进一、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表现力。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一、主题/标题《屈原》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2、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九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离骚》,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3、比较法: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互动讨论法: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介绍屈原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解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15分钟)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其诗歌创作的精神内涵,包括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3、诵读《离骚》(15分钟)选取一段《离骚》,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其语言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4、比较《离骚》和《九歌》(15分钟)通过比较《离骚》和《九歌》,引导学生理解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课堂互动讨论(20分钟)就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两篇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背诵《离骚》、写一篇关于屈原诗歌创作的短文等。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屈原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内涵,是否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离骚》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是否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了《九歌》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教案些事物什么含义?明确: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将风雷电等自然力量赋予了光明、正义、爱国的含义;将神鬼偶像赋予了昏庸腐朽的当权者的含义。
2.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导学四:研究XXX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1.XXX是一位爱国诗人,请同学们谈谈他的爱国思想。
明确:XXX的爱国思想深刻,他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他在流亡中仍不忘祖国,最终为了不忍见国家沦亡而选择自杀,表现出了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精神。
2.XXX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出了怎样的斗争精神?明确:XXX在流亡和被贬之后,仍坚持信念,不屈不挠地斗争,最终选择自杀,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正义的坚定。
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元素和人物形象的象征,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追求光明的热望。
其中,风、雷、电代表着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代表着人民群众,长剑代表着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则象征着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而没有阴谋、污秽、自私自利的小岛则象征着灵魂的净土。
此外,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呼告、反复、比喻、排比等,以强烈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旨。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这句话通过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XXX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而“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则通过呼告、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XXX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最后,“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则通过呼告、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屈原》教案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 理解《屈原》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屈原》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 探讨《屈原》中的主题和意义。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文本。
教学准备:1. 《屈原》的故事大纲和相关资料。
2.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屈原的背景和《屈原》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分段阅读《屈原》的故事,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Step 3:讨论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屈原》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他们观点的论据,并加以解释和解读。
Step 4: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文章。
要求文章包括:1. 对《屈原》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进行阐述。
2. 通过举例子、引用文本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展示出色的学生作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读写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学生可以将《屈原》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屈原》的故事和主要人物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课堂氛围积极,学生参与积极,但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仍有待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练习和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Step 1: 导入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对屈原背景和《屈原》故事的简要介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识读和欣赏《离骚》等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品位;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离骚》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通过《离骚》了解屈原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习和领悟《离骚》中的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识读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引入课题。
2.预习新课(10分钟)教师请学生在第二自习课时或课外时间预习《离骚》。
3.讲授新知(40分钟)1.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10分钟)介绍屈原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主要作品,,为后面学生理解《离骚》做铺垫。
2.学习《离骚》(30分钟)(1)识读和欣赏《离骚》中的文学语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鉴赏等方式,认识并领悟《离骚》中的文学语言。
(2)运用修辞手法,对《离骚》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解读,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巩固练习(20分钟)通过朗读、演讲、写作等形式巩固新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的要点,做好课堂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
五、教学反思屈原是先秦诗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民族的经验。
在该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达到了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归去来兮辞》实录师:同学们,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谁?生:(齐)陶渊明!(台下笑声)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师板书: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归去的意思。
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
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
“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
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古筝曲《归去来》响起,教师全文范背,声情并茂,全场师生静心倾听,都沉浸在老师忘情诵读营造的陶渊明“归去”的境界之中。
诵读结束,全场师生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师:同学们,文章美吗?生:(异口同声、大声的)美!师:想不想纵情的诵读一次?生:(七嘴八舌)想!想!(台下笑声)师:(问一生)你想吗?生1:想!师:(问一生)你想吗?生2:想!师:(问一生)你呢?生3:想!师:好!现在同学们就自由的诵读吧!(老师率真的语言引起了台下会意的笑声!)(学生纵情自由诵读全文,教师巡回指导诵读)师:通过诵读,大家感受到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美,(指多媒体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学生默读思考)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
(板书:归去)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
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
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生5:“心为形役”!师:为什么?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师:“心为形役”,很准确!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生6: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文学常识专题检测第一单元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
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绿》等。
2.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社。
代表作有散文《》,小说《》。
3.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
背诵篇目:《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
第二单元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从到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是宫廷乐歌;“颂”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主义的源头。
、、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5.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期国人,曾任左徒和三闾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体”或“体”。
《》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6.《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原题为“”。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诗,与北朝的《》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它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一种托物起兴的手法,旨在渲染一种笼罩全诗的缠绵悱恻的氛围;结尾部分(“两家求合葬……”)采用_浪漫主义_手法,表达了人们的_理想和愿望_;中间部分是诗的主体,记叙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屈原(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屈原《离骚》中的核心思想;3.掌握相关词汇和写作技巧;4.能够独立完成有关《离骚》的写作和阅读作业。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屈原创作背景和《离骚》的核心思想; 2. 相关词汇的掌握; 3. 写作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离骚》的深层意义; 2. 能够独立分析和归纳屈原的写作技巧; 3. 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相关概念。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第一课时•教师介绍屈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影像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屈原身处的时代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水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讲解其核心思想和创作特点。
学生跟读并标注生词,加深对《离骚》的理解和记忆。
•分组讨论屈原的文学思想和观点,并列举相关例子,提醒学生注意屈原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技巧。
第二课时•发布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屈原的《离骚》节选,并结合自身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说明自己对爱、快乐和生命的理解以及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布置任务后,教师应在说服力、语言表达、文思敏捷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完成短文后,进行小组交流和相互修改,并且整改后提交。
论述短文的得分标准,对优秀者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教师用课件分析屈原的写作特点,以及其中的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通过策问和互动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掌握不足的再次说明。
•通过家庭作业或者课堂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屈原的写作技巧,作业要求学生对其专门的修辞手法或者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运用表格、图解等形式进行梳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总结本次教学,我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说故事、展开课件、讨论小组、写作演练等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了既生动有趣又实用的教学目标。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屈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能够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教学难点:1. 楚辞的独特性和屈原的创作风格。
2. 对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屈原吗?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二、学习楚辞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楚辞的特点,如音乐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2.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楚辞的独特性。
三、阅读《屈原》(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解释生词和难点。
2. 学生阅读《屈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如诗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五、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2.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反思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2.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楚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使学生对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17 《屈原》(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受诬”全剧分为五幕“招魂”“被囚”“雷电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雷霆()污秽()犀利()鞭挞()罪孽()鞺鞳()徘徊()稽首()睥睨()睥睨:鞭挞:稽首:拖泥带水: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五.细读感悟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2. 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3. 品读下列句子内涵。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朗读和演绎,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全文。
2. 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楚辞的特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屈原的生平事迹的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橘颂”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电颂”象征屈原的坚定信念等。
四、朗读和演绎(15分钟)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屈原生平事迹介绍不够详细,对楚辞特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考前强化临门一脚训练一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北京四中网校A.楔子(xiē)绣闼(tà)祗候(dī)繁文缛节(rǔ)B.盗跖(zhí)罪愆(qiān)汗涔涔(cén)伺机而动(sì)C.蟊贼(mào)天堑(zhàn)倨傲(jù)前仆后继(pū)D.驽钝(nǔ)贿赂(lù)旃毛(dān)连辟公府(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凝咽寻觅杳无音信前合后偃B.喟然料峭精思傅会羌管弄晴C.藩属珠矶玉簪螺髻献愁供恨D.故垒箫鼓拾人牙惠舞榭歌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
B.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C.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D.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南充市提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是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战略选择,这将能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能扩展南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B.现在高中学生不喜欢阅读世界名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名著不能增加高考语文得分的错误思想所致。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赴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的中国海军的三艘军舰和几十名特种兵,将进行登舰检查、与海盗火力对抗、保障相关海域通行安全等活动。
13.默写填空。
(每空1分,共6分)(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柳树2011高作文素材积累与日月同辉的诗人------屈原【屈原】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素材】☆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
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
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贬,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
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
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
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
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但是,你好傻啊,屈原!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
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
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
他确实操守高洁。
他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
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
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
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
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使用示例】(1)屈原,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铭记于心的爱国诗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那个“瓦缶雷鸣”的时代,你没“随其流而扬若其波”,情眷楚国,心忧民生,毅然“志洁行廉”。
为了真理,宁可纵身汨罗。
汨罗江中流淌着你的赤子情怀,江边绽放着你的爱国情操。
你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信念,你是华夏儿女的人格高标。
巨星的陨落,那是超脱生死的涅磐。
你将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
(2)屈原,一个朴素而浪漫的名字,被华夏儿女永远铭记。
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迎。
遭遇放逐,仍赋《离骚》。
那满怀悲怆的一跃,成为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历史上永恒的一页。
你的灵魂,一定到了至高至善之境,不然,怎么如此执着地追求完美呢?(3)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
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5)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
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
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
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6)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
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
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
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
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
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
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
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
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