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与_难经_有关时间治疗的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34.76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1遵义医学院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生”观点的医家是A、张子和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2、哪位医家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A、孙思邈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 3、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4、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 5、被后世医家称为“药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 6、被世后医家称为“药王”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王焘D、李时珍 7、下列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四大家”A、张元素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8、倡“火热论”,擅长用寒凉药物治病的医家是A、张从正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新修本草》C、《千金要方》D、《神农本草经》 10、我国第一部药典是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 11、《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A、葛洪B、钱乙C、巢元方D、陈自明 12、《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葛洪B、王焘C、巢元方D、陈自明 13、被后世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A、李东垣B、朱丹溪C、刘完素D、张从正14、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成书于A、春秋B、战国C、宋代D、唐代 15、周代对医学分科不包括A、食医B、疾医C、疡医D、骨医E、兽医 16、整体观念的内容不包括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C、因人制宜D、人与社会的统一性E、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意识思维相互协调 17、证的内容不包括A、病因B、病位C、病性D、病情E、邪正关系 18、温病学四大家不包括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薛生白E、王孟英19、金元四大家不包括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仲景D、朱丹溪E、张子和20、四大经典著作不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本草纲目》 2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C、四诊八纲D、对症治疗E、辨证与辨病结合二、简答题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试题1.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什么?选项包括《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温疫论》。
2.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小儿药证直诀》。
3.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本草纲目》、《新修本草》、《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和《神农本草经》。
4.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温病条辨》。
5.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7.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余师愚。
8.提倡___的医家是谁?选项包括___、___、___、___和___。
9.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什么?选项包括心、肺、脾、肝和肾。
10.在中医诊治疾病中,主要着眼于什么?选项包括病、症、体征、证和病因。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什么?选项同上。
4.下列哪个描述反映了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选项包括“旦慧、昼安、___、夜甚”、“春善病鼽衄”、“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东南湿热,西北燥寒”和“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5.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6.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什么?选项需要自己填写。
1.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什么?选项包括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社会的进步、人和社会关系密切、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和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2.哪些因素包括在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中?选项包括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和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解绪论客观性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确立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国医药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伤寒杂病论》③《神农本草经》④《难经》【题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原因在于《黄帝内经》吸收了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经络、解剖、诊断、治疗、预防等问题,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
【答案】①2、标志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确立,为临床中医学发展的奠基之作是哪部?()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金匮要略》【题解】《伤寒杂病论》在《内》、《难》等理论基础上,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论治方法,成为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研究和处理疾病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方法。
《金匮要略》是晋代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编纂整理,一分为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故《金匮要略》作为标准答案不全面。
【答案】③3、中医学的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隋代巢元方等著的什么书?()①《神农本草经》②《脉经》③《诸病源候论》④《温病条辨》【题解】《诸病源候论》详尽地记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答案】③(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每个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不得分)1、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是什么?()()()()()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神农本草经》④《伤寒杂病论》⑤《黄帝内经素问》【题解】《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国医学基本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四部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国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瀵瑰簲绔犺妭绗竴绔?1.銆愬崟閫夐銆?涓嬪垪鍝袱閮ㄤ功鏋勬垚浜嗐€婇粍甯濆唴缁忋€?A. 鑴夊鍜岀礌闂?B. 鐏垫灑鍜岃剦瀛?C. 绱犻棶鍜岀伒鏋?D. 閽堢粡鍜岄毦缁?E. 閬撹棌缁忓拰鑴夌粡姝g‘绛旀锛氱礌闂拰鐏垫灑2.銆愬崟閫夐銆?銆婄伒鏋㈢粡銆嬩箣鍚嶆渶鏃╁嚭鑷簬A. 鏅嬫湞鐨囩敨璋?B. 鍞愭湞鐜嬪啺C. 涓滄眽寮犱徊鏅?D. 瑗挎眽鍒樺悜E. 鍗楁湞鍏ㄥ厓璧?姝g‘绛旀锛氬攼鏈濈帇鍐?3.銆愬閫夐銆?涓嬪垪鍝簺瑗挎眽鏂囧寲鐗瑰緛瀵广€婇粍甯濆唴缁忋€嬬悊璁哄缓鏋勬湁閲嶈鐨勫奖鍝嶄綔鐢?A. 榛勮€佷箣瀛?B. 鈥滃ぉ璁衡€濊鐐?C. 鈥濋噸鍦熲€滄€濇兂D. 鈥濋噸闃斥€滄€濇兂E. 姘斿寲鐞嗚姝g‘绛旀锛氣€滃ぉ璁衡€濊鐐?##鈥濋噸鍦熲€滄€濇兂###鈥濋噸闃斥€滄€濇兂4.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嬩箣鍚嶏紝鏈€鏃╄浜庝綍涔?A. 浼ゅ瘨鏉傜梾璁?B. 閽堢倷鐢蹭箼缁?C. 绁炲啘鏈崏缁?D. 鑴夌粡E. 鍙茶姝g‘绛旀锛氫激瀵掓潅鐥呰5.銆愬崟閫夐銆?銆婇粍甯濆唴缁忋€嬭涓猴紝瀛︿範缁忓吀鐨勬柟娉曞彲姒傛嫭涓?A. 璇?B. 瑙?C. 鍒?D. 鏄?E. 褰?姝g‘绛旀锛氳瀵瑰簲绔犺妭绗簩绔?1.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嬭涓衡€滄不鐥呭繀姹備簬鏈€濓紝姝ゅ鈥滄湰鈥濇寚A. 闃撮槼B. 浜旇C. 绮炬皵D. 浜旇剰E. 鐥呮満姝g‘绛旀锛氶槾闃?2.銆愬閫夐銆?銆婄礌闂?路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嬩腑鈥滄竻闃斥€濈殑璧板悜鏄?A. 鍑轰笂绐?B. 璧颁簲鑴?C. 鍙戣厾鐞?D. 褰掑叚鑵?E. 瀹炲洓鑲?姝g‘绛旀锛氬嚭涓婄獚聽聽鍙戣厾鐞喡犅犲疄鍥涜偄3.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鐢熸皵閫氬ぉ璁恒€嬶紝鐓庡帴鐨勪富瑕佺梾鏈烘槸A. 闃磋櫄闃充孩B. 姘旇涓婂啿C. 椋庝腑缁忕粶D. 鐥拌糠蹇冪獚E. 鐑棴蹇冨寘姝g‘绛旀锛氶槾铏氶槼浜?4.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 路聽聽闃撮槼搴旇薄澶ц銆嬧€滈珦鐢熻倽鈥濈殑鍚箟鏄?A. 楂撶敓琛€B. 鑲濆唴澶氶珦C. 鑲剧敓鑲?D. 楂撳吇鑲?E. 楂撹禆鑲濆吇姝g‘绛旀锛氶珦鍏昏倽5.銆愬崟閫夐銆? 鍦ㄤ簲琛岀浉鍏嬬悊璁轰腑锛屸€滃湡鈥濈殑鈥滄墍鑳溾€濅箣鈥滃瓙鈥濇槸A. 鏈?B. 鐏?C. 鍦?D. 閲?E. 姘?姝g‘绛旀锛氭湪QQ鍥剧墖20180527120355.jpg鏈夎叮鏉垮嚦澶у鐢熺殑鑱氶泦鍦?QQ鍥剧墖20180527121940.jpg鍏虫敞寰俊骞冲彴鈥滄湁瓒f澘鍑斥€?鐩存帴鍥炲鍏抽敭璇嵚? 聽聽聽002聽聽 (鍗冲彲鏌ヨ鍏ㄧ綉鏈€鏂版渶鍏ㄧ殑鏅烘収鏍戯紙鐭ュ埌锛夌鐩瓟妗堬級瀵瑰簲绔犺妭绗笁绔?1.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鍏妭钘忚薄璁恒€嬶紝鑲虹殑闃撮槼灞炴€ф槸A. 闃充腑涔嬪お闃?B. 闃充腑涔嬪皯闃?C. 闃翠腑涔嬪お闃?D. 闃充腑涔嬪皯闃?E. 闃翠腑涔嬭嚦闃?姝g‘绛旀锛氶槼涓箣灏戦槾2.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鍏妭钘忚薄璁恒€嬪叧浜庤倽鐨勭敓鐞嗗姛鑳斤紝涓嬪垪鍝」鏄€滅舰鏋佲€濈殑鏈€浣冲惈涔?A. 璋嬭檻鍑虹剦B. 鎶€宸у嚭鐒?C. 绁炴槑鍑虹剦D. 鍠滀箰鍑虹剦E. 鍕囩寷鑰愬姵姝g‘绛旀锛氬媷鐚涜€愬姵3.銆愬崟閫夐銆?鎹€婄伒鏋?路鏈銆嬪師鏂囷紝涓嬪垪闄ゅ摢鍙ュ鍧囨槸閿欒鐨?A. 鐢熶箣鏉ヨ皳涔嬬B. 鎵€浠ヤ换鐗╄€呰皳涔嬬C. 涓ょ鐩告悘璋撲箣绮?D. 闅忕寰€鏉ヨ€呰皳涔嬮瓊E. 骞剁簿鍑哄叆鑰呰皳涔嬮瓊姝g‘绛旀锛氶殢绁炲線鏉ヨ€呰皳涔嬮瓊4.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鍏妭钘忚薄璁恒€嬶紝鑲剧殑闃撮槼灞炴€ф槸A. 闃充腑涔嬪お闃?B. 闃充腑涔嬪皯闃?C. 闃翠腑涔嬪お闃?D. 闃充腑涔嬪皯闃?E. 闃翠腑涔嬭嚦闃?姝g‘绛旀锛氶槼涓箣灏戦槼5.銆愬閫夐銆?浣撹川鐨勮〃鐜板舰寮忔湁A. 鐗瑰紓鎬?B. 闈炵壒寮傛€?C. 鐢熺悊鎬?D. 杩炵画鍙祴鎬?E. 鐥呯悊鎬ц繛缁彲娴嬫€?姝g‘绛旀锛氱壒寮傛€?##闈炵壒寮傛€?##鐢熺悊鎬?##鐥呯悊鎬ц繛缁彲娴嬫€?瀵瑰簲绔犺妭绗洓绔?1.銆愬崟閫夐銆? 鎹€婄礌闂?路缁忚剦鍒銆嬫墍杩帮紝鍙娇鈥滄按绮惧洓甯冿紝浜旂粡骞惰鈥濈殑鑴忔槸A. 鑴?B. 鑲?C. 鑲?D. 蹇?E. 鑲?姝g‘绛旀锛氳偤2.銆愬崟閫夐銆?銆婄伒鏋?路钀ュ崼鐢熶細銆嬧€滀汉鐢熸湁涓ゆ锛岃€屾棤涓ょ敓鈥濅箣鈥滀袱鈥濇槸鎸?A. 澶鸿銆佸ず姹?B. 澶烘皵銆佸ず琛€C. 澶烘睏銆佸ず绮?D. 澶鸿銆佸ず绮?E. 澶烘皵銆佸ず绮?姝g‘绛旀锛氬ず琛€銆佸ず姹?3.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缁忚剦鍒銆嬫墍杩扳€滄瘺鑴夊悎绮锯€濇槸鎸?A. 缁嗗皬缁滆剦鐩稿悎B. 姣涜剦鍧囧彈璋锋皵C. 姣涜剦鐩镐細鍚?D. 姘旇鐩稿悎E. 缁忕粶鍧囧彈璋锋皵姝g‘绛旀锛氭皵琛€鐩稿悎4.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缁忚剦鍒銆嬫按楗殑鐢熷寲杩囩▼鍖呮嫭鐨勭幆鑺傛槸A. 娴婃皵褰掑績锛屼笂褰掍簬鑴?B. 缁忔皵褰掍簬鑲猴紝鑲烘湞鐧捐剦C. 涓婂綊浜庤偤锛岃偤鏈濈櫨鑴?D. 閫氳皟姘撮亾锛屼笅杈撹唨鑳?E. 缁忔皵褰掍簬鑲猴紝閫氳皟姘撮亾姝g‘绛旀锛氶€氳皟姘撮亾锛屼笅杈撹唨鑳?5.銆愬崟閫夐銆?鎹€婄伒鏋?路钀ュ崼鐢熶細銆嬶紝浜轰綋钀ュ崼涔嬫皵澶т細鐨勬椂闂存槸A. 鏃ヤ腑B. 骞虫棪C. 鏃ュ叆D. 鏃ヨタE. 澶滃崐姝g‘绛旀锛氬鍗?璧勬枡鏉ユ簮寰俊鍏紬鍙封€滄湁瓒f澘鍑斥€?鍏虫敞骞剁洿鎺ュ洖澶嶅叧閿瘝聽聽聽聽002聽聽 (鍗冲彲鏌ヨ鍏ㄧ綉鏈€鏂版渶鍏ㄧ殑鏅烘収鏍戯紙鐭ュ埌锛夌鐩瓟妗堬級瀵瑰簲绔犺妭绗簲绔?1.銆愬崟閫夐銆?寰浜庝笂鑲㈠唴渚у墠缂樼殑缁忚剦鏄?A. 鎵嬪帴闃村績鍖呯粡B. 鎵嬪皯闃村績缁?C. 鎵嬪お闃磋偤缁?D. 鎵嬮槼鏄庡ぇ鑲犵粡E. 鎵嬪お闃冲皬鑲犵粡姝g‘绛旀锛氭墜澶槾鑲虹粡2.銆愬崟閫夐銆?璧蜂簬涓劍锛屼笅缁滃ぇ鑲犫€濈殑缁忚剦鏄?A. 瓒抽槼鏄庤儍缁?B. 鎵嬪お闃磋偤缁?C. 瓒冲お闃磋劸缁?D. 鎵嬪皯闃村績缁?E. 瓒冲帴闃磋倽缁?姝g‘绛旀鏄?鎵嬪お闃磋偤缁?3.銆愬崟閫夐銆?鍗佷簩缁忚剦涓墜涓夐槼缁忎笌鍚屽悕鐨勮冻涓夐槼缁忕殑浜ゆ帴閮ㄤ綅鍦?A. 棰堥」閮?B. 澶撮潰閮?C. 涓婅偄閮?D. 鑳歌吂閮?E. 涓嬭偄閮?姝g‘绛旀锛氬ご闈㈤儴4.銆愬崟閫夐銆?鍦ㄥ崄浜岀粡鑴変腑,闃崇粡涓庨槾缁忕殑浜ゆ帴閮ㄤ綅鍦?A. 鍥涜偄鏈B. 鑳搁儴C. 澶撮」閮?D. 澶撮潰閮?E. 鑵归儴姝g‘绛旀锛氬洓鑲㈡湯绔?5.銆愬崟閫夐銆? 琚О浣溾€滄按璋蜂箣娴封€濈殑缁忚剦鏄?A. 瓒冲皯闃宠儐缁?B. 瓒抽槼鏄庤儍缁?C. 鎵嬮槼鏄庡ぇ鑲犵粡D. 鎵嬪お闃冲皬鑲犵粡E. 瓒冲お闃宠唨鑳辩粡姝g‘绛旀锛氳冻闃虫槑鑳冪粡瀵瑰簲绔犺妭绗叚绔?1.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鐥胯銆嬫墍杩帮紝鍏锋湁鈥滀富鏉熼鑰屽埄鏈哄叧鈥濅綔鐢ㄧ殑鏄?A. 缁忚剦B. 瀹楃瓔C. 缁忕瓔D. 鑲岃倝E. 缁滆剦姝g‘绛旀锛氬畻绛?2.銆愬崟閫夐銆?銆婄伒鏋?路姘磋儉銆嬭涓衡€滄湀浜嬩笉浠ユ椂涓嬧€濈殑鐤剧梾鏄?A. 鑲犺晥B. 鐭崇槙C. 鐭虫按D. 榧撹儉E. 鐨按姝g‘绛旀锛氱煶鐦?3.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鍜宠銆嬭涓猴紝鑻ュ瘨楗鍏ヨ儍锛屽叾閭皵浼よ偤鐨勮矾寰勬槸A. 鑲鸿剦鑰岃B. 鑳冭剦鑰岃C. 鑴捐剦鑰岃D. 蹇冭剦鑰岃E. 鑲捐剦鑰岃姝g‘绛旀锛氳儍鑴夎€岃4.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鐑銆嬶紝鈥滀袱鎰熶簬瀵掆€濊€呭彲鑳介鍚庢槸A. 鐥呴噸B. 鐥呮剤C. 鏄撳凡D. 蹇呬笉鍏嶄簬姝?E. 杩佸欢鏃ヤ箙姝g‘绛旀锛氬繀涓嶅厤浜庢5.銆愬崟閫夐銆?鍦ㄣ€婄礌闂?路涓剧棝璁恒€嬫墍杩颁節姘斾负鐥呮満锛屽洜浜庢儏蹇楄€呮湁A. 涓冩潯B. 涓ゆ潯C. 鍏潯D. 鍏潯E. 涔濇潯姝g‘绛旀锛氬叚鏉?瀵瑰簲绔犺妭绗竷绔?1.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鑴夎绮惧井璁恒€嬶紝鈥滃ご鍊捐娣扁€濇槸A. 姘旇灏嗗ずB. 绮剧灏嗗ずC. 鍗皵灏嗗ずD. 楠ㄩ珦灏嗗ずE. 缁忔皵灏嗗ず姝g‘绛旀锛氱簿绁炲皢澶?2.銆愬閫夐銆?銆婄礌闂疯剦瑕佺簿寰銆嬫墍璇寸殑鈥滀互姝ゅ弬浼嶏紝鍐虫鐢熶箣鍒嗏€濆寘鎷殑鍐呭鏄?A. 鍒囪剦鍔ㄩ潤B. 瑙嗙簿鏄?C. 瀵熶簲鑹?D. 瑙備簲钘忔湁浣欎笉瓒?E. 鍏簻寮哄急锛屽舰涔嬬洓琛?姝g‘绛旀锛氬垏鑴夊姩闈?##瑙嗙簿鏄?##瀵熶簲鑹?##瑙備簲钘忔湁浣欎笉瓒?##鍏簻寮哄急锛屽舰涔嬬洓琛?3.銆愬崟閫夐銆? 銆婄礌闂疯剦瑕佺簿寰銆嬫墍璇寸殑鈥滃洓鍙樹箣鍔紝鑴変笌涔嬩笂涓嬧€濅箣鈥滀笂涓嬧€濇槸鎸?A. 浜鸿繋銆佸鍙h剦璞?B. 娉涙寚韬綋涓婁笅閮ㄤ綅鐨勮剦璞?C. 瀵搁儴鑴夛紙涓婏級鍜岋紙灏洪儴鑴夛級D. 鑴夎薄鐨勬诞涓庢矇E. 鑷劧鐣岄槾闃充箣姘旂殑娑堬紙涓嬶級闀匡紙涓婏級姝g‘绛旀锛氳剦璞$殑娴笌娌?4.銆愬崟閫夐銆?銆婄礌闂?路骞充汉姘旇薄璁恒€嬫墍杞借倽鐨勭梾鐞嗚剦璞$壒寰佹槸A. 寰鸡B. 浣嗗鸡鏃犺儍C. 姣涘鑳冨皯D. 寮﹀鑳冨皯E. 鑴夋湁鑳冩皵鑰屽井寮?姝g‘绛旀锛氬鸡澶氳儍灏?5.銆愬崟閫夐銆? 鏍规嵁銆婇粍甯濆唴缁忋€嬫墍璁蹭簲鑹插畾浣嶈瘖鐥呯悊璁猴紝鍒ゆ柇涓嬮潰鐨勭梾渚嬬梾浣嶅湪浣曡剰鏌愮敺锛?4宀侊紝鎮f按鑲跨梾20浣欒浇锛屽弽澶嶄綇闄㈡不鐤楋紝杩?涓湀鏉ワ紝鍑€熼€忔瀽缁存寔銆傛鏌ワ細鏃犻娆诧紝鏃舵椂骞插憰銆傝剦璞℃矇缁嗗井寮︼紝鑸岃壊鏆楁贰锛岃垖鑻旇杽锛岄潰鑹查户榛戯紝娴偪锛屾墜瓒宠交搴﹀彲鍑规€ц偪鑳€锛屽翱閲忔瀬灏戣壊榛勩€?A. 鑲濈梾B. 蹇冪梾C. 鑴剧梾D. 鑲虹梾E. 鑲剧梾姝g‘绛旀锛氳偩鐥?瀵瑰簲绔犺妭绗叓绔?1.銆愬閫夐銆? 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嬪埗瀹氱殑鈥滀粠闃村紩闃筹紝浠庨槼寮曢槾鈥濋拡鍒恒€佹帹鎷挎寜鎽╂柟娉曠殑鍏蜂綋鎿嶄綔鏈?A. 闃寸粡鐥咃紝鍒烘不涓庝箣鐩歌〃閲岀殑闃崇粡B. 浜旇剰鐥咃紝鍒烘不涓庝箣琛ㄩ噷鑵戠殑缁忚剦锛涘叚鑵戠梾锛屽埡娌讳笌涔嬭〃閲岃剰鐨勭粡鑴?C. 涓婄梾涓嬪彇銆佷笅鐥呬笂鍙?D. 宸︾梾鍙栧彸锛屽彸鐥呭彇宸?E. 闃崇梾娌婚槾锛岄槾鐥呮不闃?姝g‘绛旀锛氶槾缁忕梾锛屽埡娌讳笌涔嬬浉琛ㄩ噷鐨勯槼缁?##浜旇剰鐥咃紝鍒烘不涓庝箣琛ㄩ噷鑵戠殑缁忚剦锛涘叚鑵戠梾锛屽埡娌讳笌涔嬭〃閲岃剰鐨勭粡鑴?##涓婄梾涓嬪彇銆佷笅鐥呬笂鍙?##宸︾梾鍙栧彸锛屽彸鐥呭彇宸?2.銆愬崟閫夐銆? 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嬫寚鍑衡€滄皵铏氬疁鎺e紩涔嬧€濓紝鈥滄帲寮曗€濇槸鎸?A. 鍒╁翱涔嬫硶B. 瀵煎紩銆佹寜韫讳箣娉?C. 鐩婃皵鍗囨彁涔嬫硶D. 鑽℃钉鐤忓埄涔嬫硶E. 娑屽悙涔嬫硶姝g‘绛旀锛氱泭姘斿崌鎻愪箣娉?3.銆愬崟閫夐銆? 涓嬪垪闄ゅ摢椤瑰锛屽潎鏄€婄礌闂疯嚦鐪熻澶ц銆嬫墍杩板弽娌绘硶鐨勫唴瀹?A. 瀵掑洜瀵掔敤B. 鐑洜鐑敤C. 濉炲洜濉炵敤D. 鐢氳€呬粠涔?E. 寰€呴€嗕箣姝g‘绛旀锛氬井鑰呴€嗕箣4.銆愬崟閫夐銆? 鎹€婄礌闂锋爣鏈梾浼犺銆嬶紝涓嬪垪鎯呭喌褰撯€滄不鍏舵爣鈥濈殑鏄?A. 鍏堢梾鑰屽悗閫嗚€?B. 鍏堥€嗚€屽悗鐥呰€?C. 鍏堝瘨鑰屽悗鐢熺梾鑰?D. 鍏堢梾鑰屽悗鐢熷瘨鑰?E. 鍏堢梾鑰屽悗鐢熶腑婊¤€?姝g‘绛旀锛氬厛鐥呰€屽悗鐢熶腑婊¤€?5.銆愬崟閫夐銆? 銆婄礌闂峰紓娉曟柟瀹滆銆嬭涓猴紝鍦板煙涓嶅悓锛屽彂鐥呬害寮傦紝鏁呬笢鏂逛箣鍩熺殑鍙戠梾澶氫负A. 鍏剁梾澶氱敓浜庡唴B. 鍏剁梾澶氬彂鐥垮帴瀵掔儹C. 鍏剁梾澶氬彂鐥堢枴D. 鍏剁梾澶氬彂鑴忓瘨鐢熸弧鐥?E. 鍏剁梾澶氬彂鎸涚椆姝g‘绛旀锛氬叾鐥呭鍙戠棃鐤?璧勬枡鏉ユ簮寰俊鍏紬鍙封€滄湁瓒f澘鍑斥€?鍏虫敞骞剁洿鎺ュ洖澶嶅叧閿瘝聽聽聽聽002聽聽 (鍗冲彲鏌ヨ鍏ㄧ綉鏈€鏂版渶鍏ㄧ殑鏅烘収鏍戯紙鐭ュ埌锛夌鐩瓟妗堬級瀵瑰簲绔犺妭绗節绔?1.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涓婂彜澶╃湡璁恒€嬫墍杩帮紝鍦ㄤ汉浣撶敓闀垮彂鑲茶繃绋嬩腑璧峰喅瀹氫綔鐢ㄧ殑鏄?A. 姘磋胺鎽勫叆B. 鑲炬皵鐩涜“C. 浜旇剰绮炬皵鐩涜“D. 澶╃櫢鐨勮嚦涓庣E. 涓夌劍姘斿寲姝g‘绛旀锛氳偩姘旂洓琛?2.銆愬崟閫夐銆?鎹€婄礌闂?路鍥涙皵璋冪澶ц銆嬪唴瀹癸紝杩濋€嗗瀛b€滃吇闀库€濅箣閬撳垯浼?A. 鑲?B. 蹇?C. 鑴?D. 鑲?E. 鑲?姝g‘绛旀锛氬績3.銆愬崟閫夐銆? 銆婄礌闂蜂簲鑴忕敓鎴愩€嬬瘒閫氳繃涓句緥鍙嶈瘉鈥滆皑鍜屼簲鍛斥€濅复搴婃剰涔夛紝璁や负鈥滃椋熲€濆摢绉嶁€滃懗鈥濓紝鍙彂鐢熲€滆剦鍑濇常锛堟订锛夆€濈殑鐥呯悊鍙樺寲A. 閰?B. 鑻?C. 鐢?D. 杈?E. 鍜?姝g‘绛旀锛氬捀4.銆愬崟閫夐銆? 閲嶈闃虫皵鏄€婇粍甯濆唴缁忋€嬬殑鍩烘湰瀛︽湳绔嬪満锛屼絾閲嶇偣寮鸿皟鈥滈槼姘旂洓琛颁笌瀵垮懡闀跨煭鈥濆叧绯绘槸鍏朵腑鐨勫摢涓€绡?A. 銆婄礌闂蜂笂鍙ゅぉ鐪熻銆?B. 銆婄礌闂峰洓姘旇皟绁炲ぇ璁?C. 銆婄礌闂风敓姘旈€氬ぉ璁恒€?D. 銆婄礌闂烽槾闃冲簲璞″ぇ璁恒€?E. 銆婄伒鏋⒙峰ぉ骞?。
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著作代表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发展,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医药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藏象”等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强调了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二、《难经》《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一般认为成书从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
《难经》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医学理论问题,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难经》在脏腑经络、疾病诊断、针灸推拿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寸口脉”、“独取寸口”等诊断方法,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
同时,《难经》强调了“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将疾病分为伤寒和杂病两大类,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书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收录了大量方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论难易二⒈【原文】如寇宗奭引《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
”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
”【白话解】比如寇宗奭引用黄帝的言论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人是易治愈的;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
”又说【注】①形气:《素问绍识》云:“气即气息之气。
元气之盛衰,必征之于脉,又征之于气息之静躁,以与形貌之肥瘦刚脆,互相表里,而为诊察之紧要矣。
其古书于病之系于呼吸着,多命以气。
”②乃治之:“乃”副词,有“才”之意。
③形气相得:王冰说:“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④色泽以浮:王冰说:“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也。
”经脉之本三⒉【原文】《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白话解】《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注】①天癸:指男女之精。
杨上善说:“天癸,精气也。
”②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
③太冲脉:太冲脉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而上,到胸部为止。
⒊【原文】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白话解】考察《痿论》中记载:阳明为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并且使关节滑利。
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够渗透灌溉分肉腠理,于阳明合于众筋。
医古文阅读题题型:阅读题题目:顷余之旧契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渠特以问余余顾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既相别矣乘蹇且十里外飒然而悟欲复回以告予之旧契已归且远乃令载之以示来者夫五者五脏也脏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也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余又徐思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与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犹宜热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犹宜寒而行之余恐来者不明内经发表攻里之旨故并以孟坚五苦六辛之说附于卷末(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攻里发表寒热殊途笺》)要求:1.给上文断句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文意理解?张从正写这篇短文的原因是什么??“五苦六辛”之说有几种解释,各是什么?答案: 1.顷。
余之旧契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
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
渠特以问余。
余顾其内经诸书中亦不见其文。
既相别矣。
乘蹇且十里外。
飒然而悟。
欲复回以告。
予之旧契已归且远。
乃令载之以示来者。
夫五者。
五脏也。
脏者。
里也。
六者。
六腑也。
腑者。
表也。
病在里者属阴分。
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
病在表者属阳分。
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
此五苦六辛之意也。
颜师古不注。
盖阙其疑也。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余又徐思五积六聚。
其用药亦不外于是。
夫五积在脏。
有常形。
属里。
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
六聚在腑。
无常形。
属表。
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
与前五苦六辛合。
亦有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
犹宜热而行之。
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
犹宜寒而行之。
余恐来者不明内经发表攻里之旨。
故并以孟坚五苦六辛之说附于卷末。
2.?顷:近来。
?旧契:意气相投的老朋友。
?渠:他。
?顾:察看。
?且:将近。
?飒然:突然。
?且:而且。
?阙其疑:暂缺而存疑,不主观臆测。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看“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与发展关晓光,夏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脉法;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5)06-0067-01收稿日期:2005-10-24作者简介:关晓光(1963-),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与哲学、医学心理学研究。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
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入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1 《内经》———最早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初步确立寸口三部划分并配属相应脏腑的雏形马王堆医书中,虽然尚无“寸口”、“气口”之名,但早已存在“寸口脉法”的思想苗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内经》前后非医书中,已明确提出“寸口”、“脉口”之名。
《内经》实际上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
如《素问·五藏别论》所载:“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说明单诊手太阴寸口,即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变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记载了寸口脉与各脏腑具体相配情况,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中事也。
”这种脉法把两手寸口脉分为上、中、下三部,相当于后世寸、关、尺,并引申出“上竟上”(即寸脉以上)和“下竟下”(即尺脉以下),使寸口分三部并配属相应的脏腑已经具备了雏形。
另外,从上文可知,《内经》中已有“尺内”、“尺外”、“尺里”等字样,可谓“尺脉”的最早记载。
《内经》中这一“寸口诊法”,较三部九候等遍身诊法尚未占主流地位,但其与“尺寸脉法”、“寸口人迎脉法”并存,反映了脉诊由遍身诊法向寸口脉法的过渡和发展的趋势,并成为后世“独取寸口”及“寸口”处划分寸、关、尺三部并配属脏腑的渊薮。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其全称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伤寒杂病论》D. 《难经》答案:A2. 《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的概念是指: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C. 预防疾病的发生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答案:C3. 在《内经》中,五行学说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是:A. 五行学说与人体无关B.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现象C.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病理变化D. 五行学说既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现象,也用于解释人体病理变化答案:D二、填空题4. 《内经》中的“________”是指人体内的气机运行有序,是健康的表现。
答案:气血和畅5. 《内经》提倡的养生原则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答案:法于阴阳调于四时三、简答题6. 简述《内经》中“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答案:《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阴阳理论用于判断疾病的基本性质,如阴阳失衡导致的各种症状。
五行理论则用于分析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四、论述题7. 论述《内经》中关于“精、气、神”的调养方法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内经》中提到“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力。
调养方法包括节制饮食、适度运动、调整情志、顺应四时等。
在现代生活中,这些调养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帮助人们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五、案例分析题8. 某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请根据《内经》理论分析可能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调养建议。
答案:根据《内经》理论,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气血两虚有关。
调养建议包括:适当补充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红枣、枸杞等;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促进气血生成;同时,注意情志调养,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以维护心神安宁。
总论第一章针灸治疗作用一、填空1.针灸治疗作用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2.(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4.《灵枢·官针》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备急千金要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6.经络闭阻不通,因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由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
7.《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8.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作用,可以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9.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10.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除了与补泻手法有关外,还与部分腧穴的偏补偏泄性能有关。
11.《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二、选择题(一)A型题(在题下五个备用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下同。
)1.“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出自:(B)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官针》C《素问·异法方宜论》D《难经·二十九难》E《备急千金要方》2.以下哪种属于针灸治疗作用的范畴?(D)A消炎B行气C镇静D调和阴阳E都不是(二)B型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用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多次,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下同。
)A止痛B升压C降压D安眠E增乳1.疏通经络作用的体现:(A )2.调和阴阳作用的体现:(D)A咳喘取肺俞B亡阳灸关元C失眠补照海、泻申脉D嗜睡泻照海、补申脉E都不对3.阴病治阳:(A)4.阳病治阴:( B )5.阴盛阳虚病症治法:( D )(三)D型题(在题下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相互间有联系的正确答案,下同。
)1.在针刺疏通经络中,《金针赋》运用的通经接气手法是:(A B)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龙虎交战D阴中隐阳E阳中隐阴2.下列治失眠用穴体现调和阴阳治疗作用的是:(C D )A补心俞B泻行间C补照海D泻申脉E补胆俞三、改错(在下列各题下划线部分内,找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改正)1、《灵枢·官针》篇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文章编号:1009-5276(2003)06-0858-02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2-06-16王泽涛教授论5内经6与5难经6针刺深浅学术思想雷龙鸣曾湘玲林正黄志庆王执悌(湖南中医学院,410007,湖南长沙//第一作者男,1969年生,副教授)摘要:5黄帝内经6与5难经6认为针刺深浅不可一成不变,临床中亦不可不慎,针刺深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同时还要考虑施术部位。
对王泽涛教授就两书中关于针刺深浅学术思想的论述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5黄帝内经6;5难经6;针刺深浅王泽涛教授王泽涛,男,1946年11月生,辽宁省海城市人,汉族。
于1969年7月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已有三十余载。
现是湖南中医学院针推系教授、针灸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是中华全国针灸腧穴学会理事,湖南省针灸学会理事。
讲授课程有5针灸学6、5经络学6、5腧穴学6、5刺法灸法学6、5针灸治疗学6、5针灸医籍6、5针灸各家学说6、5针灸史6等。
曾多次获学院教学成果奖,于2001年获湖南省教育厅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针灸专著4部。
对5内经6、5难经6中医经典著作独有专研,曾撰写:/论5内经6针刺深浅学术思想探析0、/论5难经6对针法的贡献0、/论5难经6对腧穴学的贡献0等论文。
临床上善于运用古典针刺方法治病,如采用青龙摆尾针法治巅顶痛,苍龟探穴针法治偏头痛,赤凤迎源针法治腹胀、腹痛,往往获得手到病除的效果。
针刺戒断阿片成瘾临床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撰写/耳穴贴压配合药物治疗海洛因依赖疗效观察0一文,已被5世界针灸6全英文版,国际杂志采用。
5内经6包括5素问6和5灵枢6两部分,其5灵枢6部分别经脉,论灸刺,观天象,合人事,又名5针经6。
5难经6阐发5内经6之未明,从经络、五行生克立论,释奇经八脉,论子母补泻,申泻南补北,并首提八会穴。
中医经典——《皇帝内经》和《难经》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
绪论一、名词解释1.(中等)整体观念: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2.(中等)百骸:答案:骸,泛指骨骼。
百筋,指全身骨骼。
3.(中等)人气: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4.(较难)证: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5.(很难)辨证论治: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6.(中等)同病异治: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7.(中等)异病同治: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8.(较难)形与神俱答案:形,指形体,是生命的本质及结构,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神,指精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也是生命活动的表现。
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又叫“形神观”。
二、填空题1. (较难)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_______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以________为基础,以____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答案: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辩证论治。
2.(容易)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_____。
答案:《黄帝内经》3.(中等)《伤寒论》在_____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
答案:《素问·热论》;六经辨证论治4. (容易)温病学理论源于—————、———————、————一。
答案:《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5. (较难)中医学理论中,神的含义有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二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三指人的精神意识。
百家
园
《内经》与《难经》有关时间治疗的区别
1 完整性和系统性
《内经》与《难经》相比,在论述时间治疗学上更系统完整。
《内经》论述天时对人体的影响可总结为生理病理因素两个方面。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此系《内经》对正常生命活动与天时变化关系的概括。
以自然界季节周期言,《内经》认为,五脏随四季的转换而各有所主。
如肝主春,脉弦;心主夏,脉洪;脾主长夏,脉软;肺主秋,脉浮;肾主冬,脉沉。
以月周期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指出人体的生理变化与朔望月的变动周期有关。
以日周期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而《难经》中则论述较少。
2 具体性与变通性
《内经》注重变通性,《难经》注重具体性。
如《灵枢·本输》的“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
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
”是讲四时变化规律生长收藏,人的阴阳气血,随四时变化,而深浅出去。
《灵枢·四时气》中的“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
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是讲四时之气,各有所在,从内而外。
四时出入有序,按四时出入的顺序,人气有其处所,病有其部位,五脏应五时之所宜。
《素问·水热穴论》也论述了四时不同刺法的机理,讲述的是针刺的变通。
而《难经》中则体现了具体性,讲述的是针刺的具体正确部位。
如《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腧,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腧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辙有五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
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
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
3 基础性和发挥性
《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各方面的基础,包括在针灸理论,而《难经》则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和阐释。
《内经》所创的因时取穴、因时施针方法,在《难经》中得到了补充和发挥。
(1)因时取穴。
所谓因时取穴,是以五输穴及一年五季的五行属性为理论依据,然后根据五脏的发病季节,刺取相应的五输穴。
在具体操作时,又有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取穴(六十三难)和五脏主时取穴(七十四难)两法。
(2)因时用针。
所谓因时用针,是指要根据病情的具体变化,根据人体气血在不同季节循行部位的深浅不同,或浅用针,或深刺之,正确掌握针刺的深度(七十难)。
(3)因时致气。
所谓因时致气,是根据时令气候的寒热温凉,引导人体阴阳之气,使人与自然界的阴阳趋于和调共谐状态而达到治病除疾的目的。
春夏气候温热,阳气偏盛,要通过针刺引导人体的阴气,其针刺的方法是先深刺到肝肾所主的筋骨深层,得气后再提针,使阴气达于阳分;秋冬之时气候寒凉,阴气偏盛,针刺时必须引导阳气,针刺方法是先浅刺心肺所主的阳分,得待续气后再推针深处,以引导阳气深抵阴分(七十难)。
《内经》、《难经》对针刺论述都较为详尽,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有一定指导作用。
但总的说来,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内经》奠定了基础,《难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内经》的理论仍较《难经》完整和系统,而在具体刺法时,《内经》注重变通性,而《难经》则具体性较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七年制2000级(510405)
彭思菡浅谈相反相成法的配伍运用
相反相成法是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
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
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1 升清降浊
叶天士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升降和调则脾胃纳运协调,气血生化之源兴旺。
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便成中焦痞塞之病,可见纳谷不香,脘腹痞闷甚或疼痛,不便不爽等。
治宜升清阳,降胃浊。
常用药物配伍如白术与枳实,一以健运脾气,一以通降胃浊,使升降复常,纳运协调,这是基本方法。
又如柴胡、天麻、羌活、防风等配合枳实、厚朴、泽泻、茯苓、黄连、黄柏等可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理气除湿泻阴火而降浊气,是李东垣独到经验。
2 敛散同用
敛散同用的药物配伍,是收敛正气与解散邪气的药物结合,治疗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
如干姜与五味子为伍,细辛与五味子为伍,紫菀、款冬花与五味子为伍,白果与麻黄为伍,一方面酸敛,一方面辛散,用于肺气已虚,又有伏饮留恋之咳喘。
又如诃子与甘草、桔梗,诃子与荆芥,乌梅与干姜治疗久咳;诃子与砂仁、川芎、薄荷等为伍,治疗久咳失音。
因此种病情强用温散,则反损肺气;单用敛肺,则虑留邪。
需两者结合,可散寒而不碍肺气,敛散而不留饮邪。
再如正虚邪恋之表证,或正气虚而复感冒者,用桂枝、羌活、防风等一二味,与人参、黄芪、芍药等为伍,一方面补气实表,一方面疏散邪气,亦有敛散同用之义。
因此病情迳用发散,有正气随邪气外脱之险,专事补益,亦有敛住邪气之弊。
故扶正祛邪、敛散并用,能正胜邪却,营卫调和。
3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的药物配伍,一种是温阳药与补阴药合用,可
·
715
·
中医杂志2006年9月第47卷第9期DOI:10.13288/j.11-2166/r.2006.0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