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的生产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197.86 KB
- 文档页数:43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历程讲授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全面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聚敛的实质与剩余代价产生的源泉,阐发剩余代价理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为的实质。
讲授要点钱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代价的生产历程;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为。
讲授时数6课时资本与剩余代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两个最根本最主要的领域。
“只是由于劳动接纳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接纳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根本生产要素接纳这种奇特的社会形式,——代价(产物)的一部门才体现为剩余代价,”社会经济才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资本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底子的社会经济制度。
钱币岂论从理论上照旧实际上都是资本的起点。
第一节钱币转化为资本一、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1.钱币是资本的最初体现形式。
2.作为钱币的钱币与作为资本的钱币有着本质的区别1)二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钱币互换。
2)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把这个凌驾原代价的余额叫剩余代价。
当钱币能够带来剩余代价时,钱币就酿成了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代价的代价。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G——W——G′综合反应了所有资本包罗商业资本、财产资本和生息资本的最一般运动形式,所以把这个公式称之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中、在流通中要实现代价的增值,这是资本的本质所在。
然而,这同商品、代价、钱币的性质,同商品经济的代价纪律是矛盾的。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2) 剩余代价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3)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差别其他商品所有者打仗,也不会使代价增值。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底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上问题的要害,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底子条件。
只用马克思揭露了这个秘密。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成为雇佣劳动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根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只是根据一定时间出卖,而不是终身出卖成为奴隶。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它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资本发生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乎自己的目的,就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紧张地劳动,并节省生产资料的耗费。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劳动成果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如果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毫无意义。
实际上,生产过程不会到此结束。
那么,资本家是怎样实现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
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但这并不能限制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第四章社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填空题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和阶段。
2、资本运动总公式的矛盾表现为,从形式上看,资本经过运动过程带来价值增殖与是矛盾的。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4、通过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和。
5、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6、资本家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方法有两个,一是;二是。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的结果。
8、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是确定工资水平的内在依据,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工资水平的波动。
9、社会再生产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可分为和。
10、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途径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和。
41、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其原因是;前提条件是;导致的主要社会后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C、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D、剩余价值产生2、分析解决总公式矛盾条件,目的是要说明剩余价值()A、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与生产过程无关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要以生产领域为条件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与流通领域无关D、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要以流通领域为条件3.劳动力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随着对它的消费()4.12A.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B.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只能再生产出和自身价值相等的价值D.能生产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4.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的本质是( )A.货币,货币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B.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资本C.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以货币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①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②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③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④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6.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后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B.前者是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作日取得的C.前者是靠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后者是靠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取得的D.前者是以技术进步为条件的,后者是以技术不变为条件的8、超额剩余价值是()A、个别企业率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B、一个部门的所有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获得的D、劳动力价值下降带来的9.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 )A.劳动全部表现为有酬劳动B.劳动全部表现为无酬劳动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空间上能明确地表现出来10.资本集中( )A.既能扩大个别资本,也能增大社会总资本B.只能扩大个别资本,不能增大社会总资本C.只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D.只能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个别资本有机构成11、资本积聚()A、是通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B.是通过把分散的单个资本集中合并成大资本实现的C.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D.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1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之一是()A、前者能把分散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后者则不能B、前者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后者则不会C、前者会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后者则只能缓慢增大D、前者需借助于竞争和信用,后者则不需要1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1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1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科学发现,是普遍的宇宙规律。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革命。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