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
《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的结构概述I第一卷的结构1.商品、货币的形式规定(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形式(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隐秘(4)货币2.货币的资本化(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篇至第五篇)(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A 协作B分工C机器(3)资本家和工人的差不多关系(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4.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六篇<工资>)5.资本的积存过程(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1)简单再生产(2)扩大再生产(3)资本主义积存的一样规律(4)所谓原始积存II第二卷的结构1.资本的形状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2.资本周转(第二篇)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三篇)III第三卷的结构1.利润轮(第一篇至第三篇)2.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第四篇至第六篇)(1)商业利润(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2)利息(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产业收入(生息资本)>)(3)地租(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结语《资本论》是由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三卷构成的。
第一卷又分作七篇二十五章;第二卷分作三篇二十一章;第三卷分作七篇五十二章。
《资本论》第一卷题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和第二卷的《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相对应的。
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到第七篇《资本的积存过程》的整个体系,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阐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在最后的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存》中,与资本主义的发生相对应,论述了资本积存的历史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崩溃,体系大体上是完整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目录1. 引言2. 商品和货币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他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量度标准。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使得商品能够更轻松地进行交换。
3. 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流通过程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和商品的流通过程。
他指出,商品的生产过程包括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是指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商品生产出来的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指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者所消耗的价值的过程。
商品的流通过程则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其中包括分配、交换和消费。
4. 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是一种价值的积累形式,它代表着一定量的劳动价值。
而剩余价值则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他们自身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对资本的积累。
5. 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
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和组织劳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剩余价值的掠夺。
然而,这种剥削关系也同时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例如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劳动过程中的危机。
6.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接下来,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资本家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并将其投资于新的生产过程中来实现的。
然而,这种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过度生产和经济危机。
7.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最后,马克思讨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所致。
这种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目录涵盖了商品和货币、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矛盾、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等多个关键主题。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商品和货币的含义及其关系。
商品是用价值来衡量的物品,货币则是一种通用等价物,能够用来交换商品。
通过商品与货币的关系,人们可以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他强调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价格是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而价值则是由包含其中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决定的。
在讨论货币时,马克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流通离不开信用,货币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符号。
此外,他还指出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信用扩张。
总的来说,本章是《资本论》中最基础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价值理论以及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作用。
这些基础概念为后续章节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第⼀卷笔记前⾔现代社会,⽆论是什么职业,都需要懂⼀些⾦融、经济的知识。
以前的⽂盲是不识字的⼈,⽽现代的⽂盲则是不懂计算机、经济等领域常识的⼈。
我们不应该做书呆⼦或者只是专于某⼀领域的⼈,⽽应该全⾯科学地发展。
现在各种“概念经济”被媒体炒得⽕热,区块链⽅兴未艾。
但是我们不能做盲⽬的投资者,如果你对经济领域⼀窍不通却想投机取巧,那也只能是镜花⽔⽉⼀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经济学有了⼀个⼤致的概括体系,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式,⽆论是对于西⽅的经济理论,还是国内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有⼗分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参考价值。
由于各种因素,在寒假暂时阅读了第⼀卷——资本的⽣产过程。
事实上,资本论阅读起来还是相当吃⼒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也是参考了许多⽂献,但还是有晦涩的地⽅。
第⼀卷主要是针对资本的⽣产过程,从商品、⼯⼈、剩余价值等⾓度,阐明了社会⽣产与再⽣产,⼯⼈与资本家等多⽅⾯的关系。
我们⽣活在⼀个商品社会,⽆论你是什么职业,学⽣、农民、⼯⼈、教师、企业家……都⽆法摆脱商品社会的影响。
事实上,公司的职员和⼯⼈本质上⼀样的,资本家通过榨取下属的剩余价值,不断⽣产与再⽣产,也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
我们都学过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都与社会⽣产⼒息息相关。
要仔细了解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需要我们对⽣产⼒、资本、阶级等有⼀个全⾯⽽清晰的认识。
事实上,资本推动⽣产⼒,⽣产⼒的发展⼜推动资本的扩⼤与积累。
如蒸汽机使得当时的社会⽣产⼒爆发,所以资本得以快速发展。
第⼀篇商品与货币第⼀章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为了交换⽽⽣产的劳动产品。
⼀切的商品都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所以说,商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们在⽇常⽣活中对于商品价值的衡量。
事实上,资本家只关⼼商品的价值,但是由于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所以资本家还会注意到,对于使⽤价值⼤的物品,消费量⾼,商品的价值较容易体现。
解读《资本论》第一卷002资本的生产过程-001商品和货币—商品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感谢您听到我,这里云顶悟读分享会,我是分享者浩南。
我们正在与您分享《资本论》上,作者卡尔·马克思、弗·恩格斯。
今天分享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商品的核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的主要财富表征是“海量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构成了财富的细胞。
那么商品是什么呢?商品是“物”是靠自己的属性特征来满足人类需求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任何“物”都可以从“质”和“量”来进行考察,通过历史探寻它的不同性质,从而赋予等量的社会尺度,形成商品尺度,构成物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取决于商品体属性,只是在使用或者消费中得以实现,离开商品体其使用价值就不复存在。
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核心内容。
交换价值表现为两种商品体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随之改变。
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多种、丰富的,比如x量的小麦既可以交换y量的鞋油、z量的绸缎,也可以交换a量的粮油、b量的器具。
但“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
最后,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因素。
所以,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外一种商品一样。
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撇开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仅存劳动产品这一属性,那么她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物的属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消失了(如:他们不在是水杯、板凳、课桌了),那么它仅剩下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仅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仅是表示,这些物,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010/9/13 11:16:10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起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valeur intrinsèque)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商品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从马克思并没有使用他自己给出的“商品”定义谈起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的研究开始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既然马克思的研究是从商品开始的,既然商品是他研究的理论起点,那么,马克思,就应该在本卷本章本节中对商品给出明确清晰的定义,并严格地从该定义出发进行他的后续理论研究。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是应该懂得这一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假如对于“商品”这一他进行理论研究的起点,马克思都未能给出让人信服的不会引起争议的定义,并且在给出了定义以后并不从该定义出发进行后续研究,那么,要想让读他的《资本论》的读者,不去质疑他的商品定义以及从该定义出发推导出的其他结论,或者不去质疑他为什么不从他自己的定义出发进行后续研究,就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那些理论,看来就是不可能的了。
我想,这一点,马克思也应该是很清楚的吧!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中对于他的研究的理论起点商品,给出明细清楚的定义了吗?他在进行后续研究的时候,使用了该定义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中说了这样的话:“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我们可以分析这句话的结构,从句法结构上讲,这句话,是一个主谓宾语形式明确的句子。
这句话的主语是“商品”,谓语是“是”,宾语是“物”,这句话的主干就是:“商品是物”。
而我们知道,“什么是什么”,这样的主谓宾成分完备的句法结构,从形式逻辑上讲,正是给一个事物进行定义,也即是说“下定义”所使用的最基本的句式。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
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
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
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
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1、交换价值
2、价值的质
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
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
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
(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
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
↓↓↓
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
3、价值的量
①价值量的涵义
②价值量的决定
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决定商品的要素
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
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第三、是否通过交换;
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
3、对立性:
第一、质和量的对立;
第二、人和物的对立;
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
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
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创新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三、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二、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特点
1、具体劳动的涵义
2、具体劳动的特点
第一、性质不同;
第二、其总和表现为社会分工;
第三、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
第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之一。
三、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及其特点
1、抽象劳动的物质内容:
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2、抽象劳动是指简单平均劳动
3、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1、同一性: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
第一、质和量的对立;
第二、是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对立运动的来源;
第三、是商品两因素的根源。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言:
第一、商品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
第二、研究主题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三、目的为了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
②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
③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根本区别
(2)相对价值形式
①相对价值形式的质
1)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怎样被表现
第一、质上的同一性是价值被表现的基础。
第二、必须通过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因为:
a.它不能通过自己来表现自己;
b.与它相交换的是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2)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为什么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因为处在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在交换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是价值物(作为表现价值的物);
第二、是价值体(作为价值的化身);
第三、是价值镜(作为价值反映)。
②相对价值形式的量
1)20码麻布=1件上衣的前提是两者包含相等的量
2)商品相对价值量的表现
3)价值量与相对价值量的区别:
第一、涵义不同;
第二、决定不同;
第三、变化不同。
(3)等价形式
①等价形式的质
第一、是能够和另一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以自身的使用价值量来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量,自身的价值量不能表现。
②等价形式的特点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③对最早分析价值形式的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1)功绩:
第一、看到了商品的货币形式是简单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的形式;
第二、在商品价值的表现中发现了一种均等关系。
2)历史局限性:
由于亚里士多德受他所处的奴隶社会这一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不能进一步揭示两种商品交换中的共同东西是什么。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第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在交换中表现,而不是在交换中产生。
第三、交换使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
第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同商品交换的发展是一致的。
第五,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
因为:
a.不表现一种商品同其它商品在质上的等同性和量上的比例;
b.等价物只是对一种商品而言的个别等价物。
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商品的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1、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自商品的使用价值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直接被感觉。
2、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
劳动的质;劳动的量;劳动的社会形式
3、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
因为: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后
第一、人类劳动表现为商品价值,使人难以弄清;
第二、劳动量表现为价值量,使人迷惑不解;
第三、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二、商品拜物教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才能表现,使人产生了幻觉。
第二,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社会有用性和社会均等性采取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形式,又使人把劳动产品的社会属性看作物本身的属性,产生幻觉。
第三,商品价值量运动规律的客观强制力,造成了物的运动支配人的幻觉。
第四,货币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商品拜物教的幻觉。
三、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第一、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
第二、封建社会的农奴和地主阶级;
第三、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
第四、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
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商品拜物教
第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不能揭露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第二、一部分庸俗经济学家对商品拜物教迷惑不解。
第三、另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又发展了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如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土地拜物教等。
第四、还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完全颠倒商品的属性,即把使用价值看作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把价值看作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复习思考题
1、商品价值的质和量。
2、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为什么说简单价值形式包含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
4、如何理解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