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参考3)江南.doc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江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江南》这首诗的内容及作者•认识诗歌中的一些生词和成语•尝试朗读《江南》这首诗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江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教学准备1.课文《江南》的教材2.PPT课件3.学生课堂笔记本4.诗歌《江南》的音频文件5.字卡和成语卡片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观看PPT中展示的江南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江南的特点。
2.听一段江南的音乐,引导学生联想江南的风景。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江南》,学生跟读。
2.逐句解释课文内容,并教授生词和成语的意思。
3.学生分组互相朗读课文,表演诗歌。
第三步:理解诗歌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江南》这首诗的主题。
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步:习字习语1.教授生词“绿”,“永”,“风”,并让学生书写。
2.教授“水光潋滟晴方好”和“雁声初动月霜清”,并让学生尝试背诵。
第五步:拓展练习1.让学生就“江南”这个地名进行联想和描述,写一段话。
2.请学生在家里写一些他们眼中的“江南”,下节课分享。
第六步: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回答课堂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加入音乐、图片等多媒体元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后续课堂可以进一步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
2.诗歌是抽象的艺术作品,需要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绘制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画,加深理解。
在这堂《江南》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了教学的核心,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了他们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我国江南地区的美丽。
语言运用:正确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思维能力: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审美创造:品味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的采莲歌。
课前解析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风光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这课以传统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
寥寥几笔的三两片荷叶,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构图,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中国画笔墨以少胜多的代表。
最后,那几条简笔画成的鱼儿,形象稚拙中不失灵动,使整个画面灵气十足。
关注课文:全诗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赞叹。
“可”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
“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那荷花应该也是很繁盛的,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莲子丰收,所以采莲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后五行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
“戏”字写出了鱼儿在水中灵动迅捷、欢乐可爱的活泼形象。
这里写“鱼”,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和戏水的鱼儿一样,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
采莲人划船之娴熟,船行之轻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就不难想象了。
这是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关注生字:这课需要书写4个生字,重点教学笔画“竖钩、竖弯”。
会认9个生字,可以根据已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认识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关注词语和句子:读准“南”“莲”等生字,区别前后鼻音。
关注朗读: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学生可以用较慢的速度读,以认读汉字为主。
教学目标1.会认“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会写“可、叶”等4个生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重点)2.正确朗读课文。
教案标题:《江南》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可”等3个生字,会写“东”等4个字,认识“三点水”和“草字头”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观察、操作、联想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江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生字,会写汉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1.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或实物:莲花、鱼儿、江南水乡风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江南水乡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江南水乡风景如画,鱼儿在水中嬉戏,荷花盛开。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江南美景的诗歌《江南》。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词进行交流,分享记忆方法。
(3)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识字,增加识字量。
4.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可”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其他词语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5.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江南水乡的美景。
(2)指名读,教师评价并指导。
(3)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对生字词的记忆。
统编版(部编版)2024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江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江南》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描写了江南水乡采莲时的优美景色和欢乐的劳动场面。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学生诵读和欣赏。
《江南》这篇课文,既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识字成果,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学习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但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
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如看图识字、加一加、减一减等。
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拼音,但朗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需要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人的欢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和诗歌的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人的欢乐。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江南水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江南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和诗歌的内容。
朗读指导法:通过范读、领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识字游戏、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9个生字,认识“氵、艹”2个部首;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认识“亅、L”2种笔画。
2.理解古诗内容,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快乐的心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人们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四季风景图片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或视频。
(教师简单介绍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2.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出自汉乐府的古诗——《江南》,跟随诗歌走进江南,去看看江南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教师领读课题)3.教师补充资料,使学生对汉乐府有初步印象。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并在文中圈画出本课会认字,多读几遍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学生互相纠正错误读音,教师相机指导并警示易错读音。
“江、东”是后鼻音;“南、莲”是前鼻音;“南”是鼻音;“莲”是边音;“采”是平舌音。
3.学生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认真听教师范读古诗。
4.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1)指名学生读,学生互相纠正读音。
(2)开火车读。
5.指导识记生字。
(1)结合图片识记“江、莲、鱼”。
①课件出示“江水、莲叶、鱼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建立图文关系。
②指导掌握三点水和草字头两个偏旁。
(引导学生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三点水与水有关,草字头与植物有关)(2)联系生活,识记“南、东、西、北”。
《江南》教学反思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
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
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我教给他们词语“挨挨挤挤”,并让同桌用身体动作演示一下,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
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
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接着创设情境:我们和这些采莲姑娘们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你们来到池塘里,看到了什么呀?漂亮的荷叶、荷花下面,还躲着小鱼儿呢,它们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
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江南》教学反思(两篇)(一)《江南》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要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游水嬉戏的情景。
此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
一.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我力图通过创设各种诗意的情境,让孩子能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沉浸在语言文字的美丽中,在达成识字写字目标的基础上,心灵更加的清澈,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养,从小就受到文字、诗词的熏陶。
如在课堂的开头我以听诗猜花游戏导入,引出本课,在出示课题后我又引领学生配乐欣赏江南美景,让孩子们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进本课。
还有课中听采莲姑娘的动听歌唱,再到结尾学生简单清浅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读诗的环节,都是基于这一整体意图的设计。
我希望我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生命质量,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且,我想这样的课堂也和我们现在所倡导和学习的高效课堂是相契合的。
因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
我想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不是追求创新,而是回归——回归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为本,回归课堂的本真——把它还给学生。
二.成功之处:课上我所创设的情境,出示的小组自学提示,是在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因为毕竟他们还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培养和等待,所以这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里。
但是,我也知道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我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公开课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江南》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小猫乐乐和小老鼠咪咪在江南的生活经历,教导孩子们要珍爱生活、友爱他人。
在进行该篇课文的公开课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公开课教学内容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江南》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珍惜和友爱他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认知。
2.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利用图画或道具引入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文呈现–逐段解读故事,注重点评故事中的细节和寓意。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句子的韵律和情感。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激发思考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组织相关活动或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反思和改进1. 亮点总结•通过生动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听课效果。
•注重故事细节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寓意。
•善用讨论环节,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了表达能力。
2. 不足之处•在课程设计上,对于学生的情感疏于引导,可增加互动环节来增进教学效果。
•在课堂管理上存在欠缺,部分学生表现活跃,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更好的控场能力。
3. 改进方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更主动参与。
•增加情感引导,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情感认知。
•提前设置好课堂管理策略,提高教学秩序和效果。
四、总结通过对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公开课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情感引导,让每堂公开课都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江南》公开课教学的反思和总结,希望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我上学了》教后反思优点:教授之初我便利用课件结合文中图画的讲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较为快速的完成从孩子到小学生的基本概念,知道自己现在上学了,有哪些新鲜的事物,自己要怎样去做。
不足:作为教师,虽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年龄较小暴露出的小问题也不断发生:去洗手间、溜号等现象使得课程进展较慢,我认为自己的PPT制作也未能充分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吸取不足、改进不足。
1.《天地人》教后反思优点:本课的讲授基于开学初所暴露的问题之上,有所改进,ppt 的制作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而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渗透也融入到课堂之中,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的基础不错,能够快速而有效的学会、学懂本课知识。
不足:本想着在组词方面结合说话进行练习,但由于部分同学能力有限,而未能全面开展,教师会在平日的课上与课下进行反复的训练。
2.《金木水火土》教后反思优点:本节课既有数字的书写又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授课中没有存在明显的压力,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结合丰富的课件内容,能够快速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在组词方面都能够做到准确。
不足:虽然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快速的掌握课文内容,以及生字组词与书写,但是,仍有个别同学完全没有听讲,教师没能整节课一对一的进行专门指导,比较遗憾。
3.《口耳目》教后反思优点:本节课认识了三种笔画和12个汉字,在讲授汉字的同时我又结合着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识字、多种方法识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本节课组词中出现了耳目、手足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较有难度,虽然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讲解,但是能够感受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今后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转换这样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尽量做到组词后基本理解。
4.《日月水火》教后反思优点:本节课的教学结合我做的PPT形象而有效的让学生理解了象形字的奇妙以及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教授完毕之后,我又对象形字进行了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南》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歌曲的歌词及历史背景。
2.学习歌曲的曲调和唱法。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4.培养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准备1.安排好课堂位置和学生座位。
2.播放歌曲《江南》。
3.编写歌曲歌词PPT或打印歌词手册。
4.准备好乐器或音乐播放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江南》,让学生听一遍,然后询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歌。
如果有学生听过,让他们谈谈这首歌给他们的感受。
2. 歌曲欣赏(10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江南》歌曲,让学生认真欣赏。
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歌词的意思,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课堂理解。
3. 词语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歌曲中一些生词和生意词汇,如“梅花”,“江南”,“细雨”,“千里之行”。
通过讲解这些生词和生词义,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基础。
4. 歌曲唱法(10分钟)教师让学生跟着歌曲唱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发音,语调和节奏。
5. 单词练习(10分钟)教师将歌曲歌词用PPT或手册展现给学生,逐字讲解歌词,并进行一些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解释。
6. 课程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内容,强调重点,提醒学生需要好好复习听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江南的山山水水和细腻的情感。
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解释,让学生记住一些生字和生义,缓解了学生对生词的恐惧感。
同时,教师还要重点强调发音和语调,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文3《江南》(部编版)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江南》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诗歌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开篇,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接着,诗人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形象生动,色彩鲜明。
最后,诗人以“能不忆江南?”作结,再次强调了江南美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知江南水乡的美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知江南的美景,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出示课题《江南》,引导学生说说对江南的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3)指名朗读,全班交流,评价朗读效果。
4. 理解诗意(1)引导学生说说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欣赏美景(1)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江南美景。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1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
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记得原来看过一个名师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时曾经说过,课堂上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是自己在家里就训练过无数次的,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舞姿一样,当时看的'时候我还大相信,觉得太夸张了。
以前同事也有说过自己上课的时候语言和姿态需要改进,自己却从来没有在意过。
这两次课,仔细揣摩自己上课时的言语,才觉得说出的话与当时的表情是那么的不自然。
有那么几句刚说完就觉得特别的别扭。
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不知所措后自己敷衍而过。
教学形态暂且不提,语言缺少美感、贫乏、生硬是我对自己言语的评价。
这些表现跟当时紧张情绪有些关系,但我想它在很大程度还是反映了自己平时上课的一种状态。
《江南》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大板块,分别是“赏江南、唱江南己沉浸在如诗的美景,通过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学生,借助优美的形态语言把美展、舞江南。
”这三个环节对教师的形态或言语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教师要把自示给学生,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带进了一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江南。
上完了同样内容的两节课,我突然之间相信了,相信一个满意的表情和手势是需要训练的,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看来我下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不断的改进自己在言语与形态这些方面的不足。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每一堂音乐课中,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对学生来说都是经意的。
灵性的顿悟,思维的流转……课堂上我们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在碰撞。
在摩擦时,每一次不足,并形成新的起点;每一次磨练,开启课堂成功之门。
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锻炼、反思、总结,教学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反思2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江南》这一课,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学反思背景在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我们学校采用了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其中一篇课文为《江南》。
本文旨在探讨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效果。
课文内容简介《江南》这篇课文描述了江南地区的美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特色和魅力,以及增强对自己祖国的认识和热爱。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即老师直接讲解、默写和背诵。
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1.学生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点,只是随口背诵。
2.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
3.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不够。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下:1. 听故事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制一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先听一遍,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探究。
2. 观察图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的场景和人物,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3. 讨论思考最后,在教学完成后,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效果通过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同时,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也得到了加强。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在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江南》这篇课文应该采用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如听故事、观察图片和讨论思考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
《江南》教学反思江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理区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教学《江南》这一主题时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江南》这一主题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要考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1.2 设计教学活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3 评估教学效果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 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江南》这一主题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包括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江南地区的风貌和魅力。
2.2 整合跨学科知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整合跨学科知识,比如地理、历史、文学等,让学生在学习《江南》这一主题时能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
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包括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参与讨论和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江南》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比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风景和文化。
3.2 问题导向教学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4.1 利用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3《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江南》,使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江南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1.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江南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课文《江南》教材。
2.班级地图。
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看一幅描绘江南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江南的特点。
2.介绍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课文1.逐段教授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讨论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江南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江南,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步:拓展1.给学生布置写《江南》感想的作业,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自己去了解江南的历史和文化,拓展课外知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江南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写一篇《江南》感想,字数不少于100字。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课文《江南》,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魅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江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江南”的含义和特点。
2.能够听懂、朗读、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对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听懂、读懂课文。
2.能够理解“江南”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张江南地图,让学生先猜猜这个地方名字叫什么。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江南的印象。
2. 感受江南
让学生听一段江南古风音乐,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
3. 学习课文
让学生听读课文《江南》,并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理解江南的特点,这个地方的气候、文化等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4. 扩展阅读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江南的文章和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江南的自然景观、历史和文化。
5. 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关于江南的画作或作文。
教学评估
1.班内展示学生的作品。
2.学生完成和江南相关的测试。
教学资源
1.江南地图
2.课文《江南》
3.江南元素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4.相关阅读材料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江南的自然景观、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含义的理解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3课《江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江”“南”“采”等9个生字。
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掌握竖钩、竖折两种笔画,掌握“氵”“十”“艹”3个偏旁。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师(略带神秘):同学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出示配乐课件“江南可采莲”。
)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量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讲述边引导学生欣赏,揭示课题。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1.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指导停顿: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让同学们按照划分的节奏,再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4.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嬉戏的情景。
三、再读诗歌,学习生字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动动小手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会认的生字画出来。
2.开火车认读生字,去拼音读,听音找字。
(出示:可东西)3.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书写。
4.指导书写“可、东、西”。
(1)“可”先写横,再写里面的“口”,末笔是竖钩()(2)“西”第五笔是竖折(),里面不要多写一横。
5.让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快乐朗读,谈话导入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莲叶一片连一片,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荷塘……(指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1】篇〗本文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
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一处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可以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诗句语言的精炼,就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如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情景表演等,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鱼儿的快乐,我请几个孩子,分别扮演“田田”的莲叶,位于“(中)间”“东”“西”“南”“北”方向,再请几个孩子体验鱼儿嬉戏时的愉快心情。
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孩子们又正确地掌握了“东西南北中”几个方向。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2】篇〗上了古诗《江南春》。
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诗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来描写江南的春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课堂结构就会显得干净利落,步骤简明轻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激情,课堂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就会学有所得,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首诗有个教学难点就是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感情。
如何巧妙的处理呢?我认为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作者杜牧的时代背景:当时兴盛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
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在学理解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就能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教学反思参考3)江南
1.识字:第一课时中,通过同桌对读正音、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组词来认识生字,但没有做到每个字都让学生说一句话;第二课时,通过带拼音全班齐读生字、小组合作读生字卡、识字游戏等方式复习巩固。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生字,少数学生不能认读“莲、南”,nl不分。
2.写字:第一课时,学写“东、西”,“东”的第四笔容易错写为点,有几个学生能自觉发现“西”和“四”的相似,也能区分。
书写时,竖弯容易错写成竖折。
时间分配不当,课堂上实际写字的时间不足。
3.诵读:第二课时的读比第一课时多,设计了小组赛读、分角色读、带动作读、吟诵品读等方式。
但读得还不够多样,环节设计不够紧密。
部分学生误将“莲叶何田田”读成“荷叶何田田”。
尚须要强化识记,加强诵读,读中理解,熟读成诵。
4.拓展:介绍了《采莲曲》《小池》等古诗,其中意外发现《小池》是学生幼儿园学过的。
这个环节充分暴露了我的问题:不信任学生。
我一开始应该先询问学生知不知道其他关于莲花的古诗。
由于担心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我在教学中有“满堂灌”的倾向,这节课我讲的时间起码占了一半,没有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5.调控:不时有学生开小差、搞小动作,我有时不能发现,可见我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留意到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生动有趣,不能完全吸引学生。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8.178.17.202012:0412:04:26Aug-2012:04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七日2020年8月17日星期一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12:048.17.202012:048.17.202012:0412:04:268.17.202012:048.17.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8.17.20208.17.202012:0412:0412:04:2612:04:26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Monday, August 17, 2020August 20Monday, August 17,
20208/17/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12时4分12时4分17-Aug-208.17.2020
7、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
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
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
20.8.1720.8.1720.8.17。
2020年8月17日星期一二〇二〇年八月十七日
8、时间是一位可爱的恋人,对你是多么的爱慕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嘱:劳动,创造!别虚度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