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化石吟》教案与反思《化石吟》教案与反思《化石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标:1、教学重点:①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②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给红色字注音: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茏〔lóng〕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二)初读课文1、听读课文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一《化石吟》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
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2、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
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1、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2、解析: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深入领会。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材分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篇二《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化石吟》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的定义和形成原理。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石。
分享一些有趣的化石发现和故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实物观察和故事分享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第二章:化石的种类和特征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化石及其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的分类,如遗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等。
教授如何观察和描述化石的特征,如形状、大小和纹理等。
2.3 教学方法:提供实物化石样本,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描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化石的分布和年代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对化石年代的认知。
3.2 教学内容:讲解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如不同地层中出现的化石种类。
介绍化石年代的测定方法,如地层学和同位素测年法。
3.3 教学方法:利用地层模型和化石样本,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化石的分布规律。
通过图表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化石年代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化石的意义和保护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化石在科学研究和地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化石保护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解化石在地质历史研究和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
介绍化石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维护化石资源。
第五章:实践活动:化石采集和观察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化石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化石采集的规范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讲解化石采集的工具和技巧。
教授如何正确观察和记录化石的特征。
5.3 教学方法: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化石采集和观察。
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化石吟课文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老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6.解题:〔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化石吟》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石吟》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防止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的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构造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拟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翻开读者思维闸门的?(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4)第3节中的你详细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6)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化石的了解。
展示化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解释不同类型的化石。
第二章:诗歌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化石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内容朗读并解析《化石吟》诗歌。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解析诗歌内容,解释化石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3 教学活动分析《化石吟》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科学探索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重要性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4.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过程。
4.3 教学活动展示化石挖掘的过程和重要发现。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例如制作化石模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或观察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综合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创作。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3 教学活动分析综合表达的要求和技巧。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表达创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化石吟》教案
教案: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内容:《化石吟》诗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2. 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课本或黑板上写出诗歌《化石吟》的内容。
2. 图片或实物化石。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课题
1. 教师呈现图片或实物化石,引发学生对化石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化石有什么了解?化石有什么特点?
步骤二:朗读诗歌
1. 教师朗读诗歌《化石吟》,并让学生跟读。
2. 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步骤三:分析诗歌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 学生讨论:诗中的化石是什么意思?它们代表了什么?
3. 引导学生理解“化石吟”的意义和诗歌中的寓意。
步骤四:诗歌表达
1.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下自己的诗歌,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小结和延伸
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总结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提出延伸问题:你认为诗人通过《化石吟》所表达的是什么?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朗读效果,能否正确表达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2. 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能否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寓意。
3. 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能否用适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化石吟的教案一教材简析:《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本诗,首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颂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4.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根底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古生物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的效果上先睹为快,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一、导入: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图片(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问:这些生物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见得到吗明确:见不到了。
提问:那这些精美的生物的图片从何而来明确:是科学家通过对古生物的化石进行复原而来的。
提问: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明确: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假设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对于这些遗留千古的化石,你们有没有兴趣一睹为快呢今天有一个人对这些化石也充满着好奇心,下面就让我们与他一起去领略这些化石的风采.出示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对课文的生字质疑,掌握课文生字的音形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三、质疑字词:预习文章的过程中,留意你不会写的字词,把你认为难认,难解,难辨的生字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诗歌的朗诵)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优秀9篇《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大意,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果真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又何以为证呢?(----化石)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题解: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朗读感知1、正字正音释义骸骨(hai)裹藏(guo)葱茏(conglong)猛犸(mengma)引颈长吼(jing)乌有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2、指导朗读(1)师范读,生标示节奏(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评价(3)齐读课文,读出韵律美。
3、感知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以“这是一首________的诗。
”句式作答。
(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科学的神奇人类的伟大或者: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4、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1一、教材简析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
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
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
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策略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
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学习方式1、自觉参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
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自主探究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
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化石吟》教案最新《化石吟》教案最新「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一、课堂导入1、欣赏影片《冰河世纪》中猛犸的图片2、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了解什么是化石。
用猛犸的图片引出《冰河世纪》动画影片,问学生看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将逝去的世界描绘的那么清晰,那同学们知道,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怎样了解那逝去的世界呢?(化石),对,是化石。
那什么是化石呢?欣赏古生物化石图片,再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化石。
(《冰河世纪》这部影片,学生都很熟悉,用影片中的猛犸象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化石。
)二、解析题目当诗人张锋见到这奇异的化石的时候,赞叹不已,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
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吟”的意思(通过题目了解本文的题材,是赞颂化石的一首抒情诗。
)三、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理解、积累“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生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读教学目标,了解学习本文应掌握的教学任务,为更好的学习本文做准备。
)四、字词识记(读一读,写一写)(1)、读准字音(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读一读,背一背)依次出示幻灯片1、读准字音裹藏葱茏卓()越骸()骨潜()行躯壳猛犸()悄()然引颈()长吼猛犸()2、请找出相对应的词语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化石吟优质教案化石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各自练习诵读。
(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12下一页化石吟优质教案《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作者以诗的形式,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让人惊叹的生物世界。
诗人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化石。
化石吟教案化石吟教案(通用3篇)化石吟教案1一.教学目标: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二、检查预习: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
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化石吟》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石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石吟》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
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教案《化石吟》一、学习目标1.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种类;2.学习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3.掌握创作诗歌的方法并能够尝试撰写一首与化石有关的诗歌。
二、学习内容1. 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痕迹,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2. 化石的种类化石分为遗体化石和活动痕迹化石两种:1.遗体化石:包括全身化石、骨骼化石、鳞甲化石、牙齿化石等,主要是保存下了生物的实体部分。
2.活动痕迹化石:包括化石化木、足迹化石、痕迹化石等,主要保存下了生物的活动痕迹。
3. 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死亡:生物死后体内的有机物质开始分解,只有硬组织如骨骼等才能保存下来。
2.埋葬:生物遗体被沉积物掩埋,防止外界因素的破坏。
3.矿物化: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溶液渗透到遗体中,取代掉原本的有机物,使之成为矿物质组成的化石。
4.地质过程:化石随着地质作用被改造和移位,有的被埋藏到深处,有的则被隆起到地表。
4. 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化石是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和植物,重建生命演化的历程,研究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等。
5. 诗歌创作通过学习关于化石的知识,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三、课堂活动1.课前活动:老师为学生带来几件真正的化石样品,让学生观察和猜测化石的种类和形成过程。
2.学习活动:老师通过PPT或教材讲解化石的基础知识,学生跟随老师完成相关笔记。
3.练习活动:老师给学生阅读一首本课题的诗歌《化石吟》,让学生分析诗歌中描述的关于化石的内容。
4.创作活动: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一首与化石有关的诗歌,可以在课后提交作业或在下一堂课上分享。
四、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化石的定义、种类和形成过程,以及化石在地质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尝试用创作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化石的理解。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认识地球的发展历程都有积极意义。
一、教案名称:化石吟教案第一章——化石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基本概念,知道化石是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
2.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知道化石是如何被埋藏和保存的。
3. 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化石,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学重点:1. 化石的基本概念。
2. 化石的形成过程。
3. 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教学难点:1. 化石的形成过程。
2. 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2. 教师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化石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化石的特征。
3.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石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让学生了解化石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作用。
4.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识别不同类型的化石。
二、教案名称:化石吟教案第二章——化石的分类和命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分类方法,知道化石可以按照形态、来源和成因进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命名规则,知道化石名称的构成和命名原则。
3. 让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和命名不同类型的化石。
教学重点:1. 化石的分类方法。
2. 化石的命名规则。
3. 不同类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难点:1. 化石的分类方法。
2. 化石的命名规则。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化石的分类方法、命名规则和不同类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
2. 教师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复习: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化石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2.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化石的分类方法和命名规则。
3. 展示: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命名练习。
4.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化石分类和命名的重要性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化石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展示书上插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
给红色字注音:
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葱茏〔lóng〕
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练读课文
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
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
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
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节拍、6节拍和8节拍;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
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
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指明学生朗读。
(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师生评议。
)
4、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全班学生读六、七节。
后教师评议。
)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
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4、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3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师:“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你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呢?下面大家分组交流,看哪一组想象得最合理,最奇异,描绘得最动人。
(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
(屏幕显示远古时代复原图片)
示例:
1、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2、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
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
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教师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五、课后练笔,学写诗歌。
作业:观察恐龙图片,发挥想象,以《恐龙吟》为题,写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化石吟
张锋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神奇景色)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人类的伟大)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赞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