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液凝固的基本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87
金属凝固原理范文金属凝固原理是指金属在从液态到固态转化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金属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原理。
本文将分析金属凝固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结构和晶体生长等方面的内容。
在金属凝固的过程中,热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热力学原理,金属凝固时会释放出热量,这是因为金属离子在凝固的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种能量释放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来计算,其中包括凝固焓和凝固熵等参数。
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会出现结构变化,最常见的是由无序结构转变为有序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特征是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晶体结构的类型取决于金属原子的尺寸、电子构型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
例如,铜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结构,而铁的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结构。
晶体生长是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晶体生长是指在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原子逐渐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
晶体生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核形成和晶格生长。
在核形成阶段,金属原子将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团簇。
当这些团簇达到一定大小时,它们就可以进一步生长,形成完整的晶体结构。
晶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金属的化学成分等。
一般来说,晶体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有助于原子的扩散和聚集。
此外,压力对晶体生长速度也有影响,高压环境可以抑制晶体生长,而低压环境则有助于晶体生长。
除了热力学、晶体结构和晶体生长等方面的因素外,金属凝固还涉及到动力学过程。
动力学是指凝固过程中有关反应速率和能量转移的研究。
在金属凝固中,动力学过程包括原子之间的碰撞、扩散和团簇的生长等。
总之,金属凝固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热力学、结构和晶体生长等。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属凝固的过程,并为相关工业和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钢衣凝固的基本原理1钢液的凝固与结晶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物质都具有不同的状态。
钢也一样,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可从固态转化成液态;钢液冷却到某个温度时,将从液态转化为固态。
钢从液态转化成固态称为凝固;从固态转化成液态叫熔化。
钢水凝固的过程主要是晶体或晶粒的生成和长大的过程,所以也叫做结晶。
钢液的结晶条件(钢液凝固的热力学条件)通常把固体转变为液态的下限温度称为熔点;把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上限温度叫凝固点,又称理论结晶温度。
凝固点即物质在冷却过程中开始凝固的温度,钢液的结晶只有降温到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因为钢液的液相温度在冶炼和浇注操作中是一个尖键参数,因此,准确知道要生产的钢的液相线温度对整个炼钢过程至尖重要。
出于操作安全性和希望得到尽量多的等轴晶凝固组织而采用低过热度浇铸等因素考虑,一般要求浇注温度确定在液相线以上的一个合适的值。
一般根据钢中元素含量可以计算出该钢的液相线温度值。
通常用Ts表示钢的凝固点或理论结晶温度。
对某一具体的钢不中,凝固点通常可用以下公式理论计算出:Ts=1536C—( 78(M%34P耕30S辭5Cu炽如2Mo耕2V炽%%18Ti%°C降温到Ts以下某温度T叫过冷,并把Ts与T的温度差值△ T叫过冷度,即: △T=Ts— T过冷是钢液结晶的必要条件,过冷度的大小决定结晶趋势的大小,即过冷度越大,结晶速度越快;反之,过冷度越小,结晶速度越慢。
晶核的形成(1)自发形核在过冷钢液中,有一些呈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其中尺寸最大的集团,就是晶体产生的胚,称之为晶胚。
晶胚时而长大,时而缩小,但最终必有一些晶胚达到某一规定的临界尺寸以上,它就能够稳定成长而不再缩小了,这就形成晶核。
(2)非自发开核因在钢液的凝固过程中,液相中非自发形核比自发形核所要求的过冷度小得多,只要几度到20C过冷度就可形核,这是因为钢液中存在悬浮质点和表面不光滑的器壁,均可作为非均质形核的核心。
由于钢水不可能达到100%的纯净,故生产中这种形核是主要的形核方式。
《凝固原理》实验指导书芦笙编写适用专业:金属材料与工程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4 月前言“凝固原理”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介绍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各种液态金属成型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使学生了解与金属凝固、成型相关的理论和工艺方法,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金属凝固及铸件成型的典型现象、基本概念和凝固控制原理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结合材料设计、研究及工程应用中的与凝固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安排了两个实验,分别为“铸造工艺实验”和“快速凝固实验”,共4学时。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铸造工艺的概念和要求有较深入的了解,并理解快速凝固技术的原理、工艺特点和应用。
实验1:铸造工艺实验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必修、选修)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汽车飞轮铸件的工艺设计、造型和浇注实验,使学生对了解铸造工对铸件的流动性、成型性和铸件质量的影响,加深对铸造工艺对铸件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认识。
通过动手参与实验,能对铸造工艺进行简单的分析,为今后从事金属凝固或铸造工作,进行铸造工艺设计和分析等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验内容1.分析铸件-汽车发动机飞轮的零件图;2.对以下三种铸造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3.按三种铸造工艺方案分别进行造型和浇注,获得铸件;4.观察并分析铸件质量,从而总结铸造工艺对铸件凝固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汽车发动机飞轮为HT-24-44灰铁铸件,重量30公斤。
零件为一高速旋转体,要求铸件内部无缩松、缩孔和砂眼,外表面应无气孔、夹渣等缺陷。
根据铸件结构壁较厚大、材质收缩大的特点,一般都确定按顺序凝固原则进行浇注,即设置冒口补缩,以减少缩松和缩孔缺陷。
但浇注位置和分型面可有多种设计方案。
根据多年的生产该铸件有三种工艺方案可供选择,并分别具有特定的浇注系统和分型面。
通过对三种铸造工艺方案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结果,使学生对铸造工艺的重要性有具体的认识。
钢锭凝固平方根定律(square radical sign law of solidification)钢锭凝固过程中凝固速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凝固层厚度S(mm)与凝固持续时间τ(min)的平方根成正比,即S=Kτ1/2(mm)。
此比例常数K 称凝固系数,其量纲为mm•min -1/2。
凝固速度v=dS/dτ=1/2k τ1/2,可见凝固系数K 反映凝固速度的快慢。
它随钢液性质及铸锭的工艺和设备条件而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K 值可由理论计算,但结果与实际偏离较大。
多数情况下,K 值靠实验方法测定。
测定凝固速度或K 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翻倒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浇注同样的几个钢锭,每隔一定时间连钢锭模翻倒一个,倒出未凝的钢液,测量相应的凝固层厚度,从而确定出凝固层厚度与凝固时间的定量关系;(2)示踪法。
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向模内钢液加入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利用它能在液相中均匀分布,但不能进入凝固层的性质,确定凝固前沿的具体位置。
加入物一类是异种物质,如FeS,通过硫印测定凝固层厚度;另一类是放射性同位素,如加Au 198、Fe 57等,通过测定钢锭断面上的放射强度确定凝固前沿;(3)测温法。
在钢锭模内不同位置上安装一系列热电偶,测定浇注过程中钢液的温度分布,根据温降曲线的变化趋势(找到拐点),确定凝固前沿的位置,等等。
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K 值,通常在20~30mm•min -1/2范围。
钢的结晶(steel crystallization)从钢液中产生晶体的过程,也称液态结晶或一次结晶。
随着热量的导出,晶体从无到有(形核),由小变大(晶体长大),直至液体全部转为固体(晶体),完成结晶过程。
钢液的结晶过程决定着钢锭或铸件的结晶组织及物理、化学不均匀性,从而影响到钢的机械、物理和化学性能。
控制钢的结晶过程是提高钢的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晶温度范围钢液不是纯金属,而是以Fe 为基的含有一定量C、Si、Mn 及其他一些元素的多元合金。
钢液凝固得基本原理1 钢液得凝固与结晶众所周知,在不同得温度条件下,物质都具有不同得状态。
钢也一样,在加热到一定得温度时,可从固态转化成液态;钢液冷却到某个温度时,将从液态转化为固态。
钢从液态转化成固态称为凝固;从固态转化成液态叫熔化、钢水凝固得过程主要就是晶体或晶粒得生成与长大得过程,所以也叫做结晶。
1、1钢液得结晶条件(钢液凝固得热力学条件)通常把固体转变为液态得下限温度称为熔点;把液态转变为固态得上限温度叫凝固点,又称理论结晶温度。
凝固点即物质在冷却过程中开始凝固得温度,钢液得结晶只有降温到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因为钢液得液相温度在冶炼与浇注操作中就是一个关键参数,因此,准确知道要生产得钢得液相线温度对整个炼钢过程至关重要。
出于操作安全性与希望得到尽量多得等轴晶凝固组织而采用低过热度浇铸等因素考虑,一般要求浇注温度确定在液相线以上得一个合适得值。
一般根据钢中元素含量可以计算出该钢得液相线温度值、通常用TS表示钢得凝固点或理论结晶温度。
对某一具体得钢种,凝固点通常可用以下公式理论计算出:T S=1536℃-(78C%+7。
6Si%+4.9Mn%+34P%+30S%+5Cu%+3.1Ni%+2Mo%+2V%+1。
3Cr%+3。
6Al%+18Ti%)℃降温到TS以下某温度T叫过冷,并把T S与T得温度差值△T叫过冷度, 即:△T=T-TS过冷就是钢液结晶得必要条件,过冷度得大小决定结晶趋势得大小,即过冷度越大,结晶速度越快;反之,过冷度越小,结晶速度越慢。
1.2晶核得形成(1)自发形核在过冷钢液中,有一些呈规则排列得原子集团,其中尺寸最大得集团,就就是晶体产生得胚,称之为晶胚。
晶胚时而长大,时而缩小,但最终必有一些晶胚达到某一规定得临界尺寸以上,它就能够稳定成长而不再缩小了,这就形成晶核。
(2)非自发开核因在钢液得凝固过程中,液相中非自发形核比自发形核所要求得过冷度小得多,只要几度到20℃过冷度就可形核,这就是因为钢液中存在悬浮质点与表面不光滑得器壁,均可作为非均质形核得核心。
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概述钢液凝固是指从熔融状态向固态过渡的过程。
钢液凝固的过程对于钢的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进行概述。
1. 钢液凝固的类型钢液凝固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平衡凝固和非平衡凝固。
1.1 平衡凝固平衡凝固是指在熔点以下的恒温条件下进行的凝固过程。
平衡凝固过程中,凝固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界面保持稳定。
在平衡凝固过程中,凝固界面的位置和形态基本稳定,凝固过程受到热传导的主导。
在平衡凝固中,凝固的主要类型有等温凝固、过冷凝固和过冷遇到亚稳态。
1.2 非平衡凝固非平衡凝固是指在非恒温条件下进行的凝固过程。
非平衡凝固过程中,凝固界面及其形态随时间变化,凝固温度不保持恒定。
在非平衡凝固中,凝固过程受到热传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流动、传质等。
非平衡凝固通常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出现的凝固方式。
2. 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2.1 热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指的是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和热力学原则。
钢液凝固过程中,有两个能量变化,即凝固过程中产生的凝固潜热和热导引起的凝固界面上的温度降低。
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凝固速度、凝固形貌等有关。
热力学原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凝固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相平衡关系。
2.2 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原理指的是凝固过程中的物质传递和相界面演变规律。
钢液凝固过程中,凝固界面的变化与局部温度梯度、传质速率、温度分布等因素有关。
动力学原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凝固过程中的微观动态行为,如初生晶核生成、晶核生长和晶体排列等。
3. 钢液凝固的影响因素钢液凝固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影响因素:3.1 温度温度是决定钢液凝固过程的重要因素。
钢液的凝固温度取决于钢的成分、合金元素和工艺。
温度对凝固速度、晶体生长速率和凝固结构形貌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3.2 成分钢的成分是影响钢液凝固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