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 专题1 1 百家争鸣
- 格式:doc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31
课文注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
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
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
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一百家争鸣
教材整理1孔子和早期儒学
1.背景
(1)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百家争鸣:思想家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
2.孔子
(1)思想主张
(2)主要贡献错误!
3.孟子
4.荀子
(1)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2)主张
①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目标: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误区警示] “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
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教材整理2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主张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著作:其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
3.庄子
(1)主张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认为“道”无所不在,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叫“齐物”。
③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从而逍遥自得。
(2)著作: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4.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材整理3法家思想
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
③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
②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
①理论来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2.影响
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轻巧识记]韩非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
(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法制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学习思考”: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
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教材整理4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2.特征
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3.主张
4.演变
(1)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称为“墨辩”学派。
(2)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史料应用】
(1)中国思想家关注的社会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主题: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变动。
(2)由史料二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逐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史论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形成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思想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
④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思想氛围宽松。
(2)历史意义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对以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
想主张
【史料应用】
史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从中可以看出其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提示】思想主张:实行德治;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礼”。
阶级属性:孔子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史论拓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要
求,以迎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有专家认为:“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
……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台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
”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百家争鸣中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题模板】
【答案】 B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主张是( )
【导学号:67700001】
A .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 .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 .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 .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解析】 A 、B 两项与法家思想主张相符,D 项与道家主张相符,C 项与
儒家主张一致。
【答案】 C
2.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民贵君轻
B .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 .严刑峻法
【解析】题干引用材料强调了严刑峻法有利于规范人的言行,故选D项。
【答案】 D
3.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此人可能是()
【导学号:67700002】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清静无为”思想,这显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四个选项中,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他人都不属于道家学派。
【答案】 B
4.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这是因为墨子的爱()
A.具有超阶级性
B .代表平民利益
C.反对一切战争
D .抑制了统治者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发行的关于孔子周游列国和杏坛讲学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材料三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
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发行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3)材料三涉及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解析】第(1)问从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天行有常”等有效信息分析;
第二小问从生产力的进步性方面分析。
第(3)问的第一小问提取“兼爱”“非攻”“尚贤”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直接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孔子的“仁”对国人的为人处世有极大影响,形成了民本思想传统,造就了东方文明谦恭的性格;孔子倡导的“礼”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并通过修身、齐家而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主张: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