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8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共三课时)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包括: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的保温作用 补充:大气的垂直分布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低纬:17—8千米 对流层的高度 中纬:10—12千米 高纬: 8—9千米 原因: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密度 高度 特 点 原因与人类活动关系 对 流高低纬: 17~18km 中纬:1、 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
2、对流运动显著。
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 接热源。
2、上热下冷,有利于对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 密切的一层。
我们生 活在对流层的底层,对平高层-80ºC -50ºC -10ºC 高度▲规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称气温垂直递减率。
例题:同一纬度“高处不胜寒”,原因是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2、逆温现象:层 10~12km 高纬: 8~9km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流运动。
3、近地面水汽和固体杂质随气流上升气温下降, 易成云致雨。
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 在该层,与人类生产 生活密切相关。
平 流 层由对流层顶至 50~55km 高度1、 下层气温随高度 变化很小;30km 以 上,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迅速上升。
2、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温不受地面影响,来自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 对流,大气稳定以水平 运动为主。
臭氧层(22~27km )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 层 大 气低由平流层顶 至 2000~3000 km气压低,密度小,有空气质点散逸到宇宙空间。
受地球引力小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 用。
流星、极光、人 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C )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例题3: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校本作业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清代黄叔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呋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唯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名曰发海西,四时皆然。
”这里“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据此完成1~2题。
1.图1中,能正确示意“台地早东风、午西风”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的原因是A.白天两地盛行海风,夜晚两地盛行陆风B.夜晚两地盛行海风,白天两地盛行陆风C.白天台湾盛行海风,福建盛行陆风D.夜晚台湾盛行海风,福建盛行陆风暖湿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形成平流逆温,在逆温层以下,水汽凝结便形成了平流雾。
春节期间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平流雾,对海峡通行、航空运输和公路交通造成了极大影响,导致港口过海旅客车辆大量滞留。
读图表,回答3~4题。
a平流雾形成示意图b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3.根据材料,判断琼州海峡大雾天气的起止时间最有可能是( )A.15~22日 B.17~22日 C.12~17日 D.22~25日4.若图b是春节期间的全国海平面等压线图,其代表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A.21日B.18日 C.15日D.12日热带强度是指城区温度与周围郊区温度的差值,部分学者于2007-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做了统计研究。
下面为北京市多年春节周和前后四周(+表示春节周之后,—表示春节周前)的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图和2017年春节当天北京城区等温线分布图,据图完成5-6题。
5.据图推断,下列时段中该城市降水频率可能最高的一周是A.春节前第三周B.春节前第二周C.春节后第一周D.春节后第二周6.若只考虑气温的因素,则图丁中的近地面M点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7~8题。
7.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 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8.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自主学习】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2)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散射,才能到达地面。
(3)大气的保温作用: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后穿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又以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使大气增温,因此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向下的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
在下图方框中填出恰当的内容,并说明每个箭头的含义。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作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1)概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
(2)热力环流形成。
①地面受不均→空气的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差→空气的运动( )。
③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增温快,气温比海面,空气膨胀,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空气由流入;近地面陆地形成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空气,形成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流入,形成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成风,如图:④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郊区,形成“城市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在郊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风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
指。
(2)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由于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促使大气由气压区向气压区流动的力。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依标托纲: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自主回顾:读“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2.若此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A.a为海洋B.b为陆地C.③为陆风D.③为海风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4.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 ′、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锁定考点: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考点二:热力环流(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①②③④处的风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特别提醒](1)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增多。
(2)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下列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大气辐射B.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5.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
据此完成7~8题。
7.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存在()①1月,冷低压②8月,热低压③1月,冷高压④8月,热高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A.①B.②C.③D.④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二、综合题12.读“某地海拔1千米附近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3、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重点】1、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
3、解释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2、热力环流系统中地面与高空气压关系。
3、三力作用下风向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发思考】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学生回答】略【讲解】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讲解】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图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者反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并且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
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增温,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可以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
分析结果A: a、b、c过程是大气增温的变化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B: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很多。
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基础训练】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天气最可能是()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4.图示大气现象()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400-7500米处,5400米以下为碎石。
下图为“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11时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A.甲较大B.乙较大C.丙较大D.丁较大6.绒布冰川表面()A.6时为上山风B.ll时为下山风C.下山风历时长D.昼夜风向相同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A.E→F→H→G→EB.G→E→F→H→GC.G→E→H→F→GD.G→H→F→E→G8.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穿堂风”是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穿堂风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
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
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板书】二、热力环流【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讲解】(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一般情况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
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
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
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
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复习旧课】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
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讲授新课】【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同部位的风。
【板书】(二)不同部位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讲解】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1006 1008 1010 (hPa)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1006 1008 1010 (hPa) 1002 1010(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风向又如何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所以当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风,请同学们读P34图2.6。
图上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
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