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7.23 MB
- 文档页数:6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 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庄子》云: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
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
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事略,传记文的一种,用来记叙人物(若干人物)事迹大略的一种文体。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为邹君海滨所辑录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一篇序文。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我做这篇序文,既用来哀悼逝者,也把它当作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1.翻译: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
(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
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 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1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师: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
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
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
(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把见解写在学案上)二、检测交流生1: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
生2: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
师: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
生3: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
师: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
生3:时间。
师: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
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
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
师: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标出。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师: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
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研习文本师: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
(师读3、4段,生4读5、6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
)师: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
《黄花岗烈士事略》导学案【复习目标】1.重点掌握“以”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省略句式。
2.体会作者痛逝者、勖国人的情怀。
【奇文共赏】人生有时需要欣赏自己假如人生是大海,亲情是海水,友谊是游鱼,爱情是岛屿,那欣赏就是承载你的一叶小舟。
因为有了欣赏生命才可以任意驰骋。
假如人生是大地,亲情是泥土,友谊是山川,爱情是百花,那欣赏就是春天,因为有了欣赏我们的生命才释放芬芳。
欣赏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
欣赏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
欣赏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高山欣赏了流水,水有了灵性,花儿欣赏了春天,才释放出醇人的芳香,瓜果欣赏了秋天,才到处瓜果飘香,鲍叔牙欣赏了管种,才有千古佳话。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我们将少了几分攀比,少了些许嫉妒,多了些安慰。
欣赏了别人,我们才会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欣赏自己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为自己感动,为自己喝彩,让自己充满自信,充满快乐,充满希望。
欣赏自己,挫折时,能给人阳光般的温暖;欣赏自己,迷惘时,能给人波涛般的勇气;欣赏自己,悲伤时,能给人清风般的慰藉;欣赏自己,失落时,能给人大海般的胸襟…… 欣赏绿荫参天的树,欣赏破土而出的草,欣赏孕育生命的地,欣赏博大无边的天,欣赏包容万象的海,欣赏温柔如水的风……人生在世,欣赏无处不在,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母亲的唠叨,我们会感觉得唠叨的里面有着关爱在歌唱,用欣赏的态度去接受朋友善意的批评,我们会觉得批评里面有着关心的丽裳。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我们会觉得我们被爱笼罩着。
生命诚可贵,欣赏价更高。
一、【基础知识】(秋的收获,从播种开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险巇.⑵踬踣..⑶湮.没⑷一杯.土⑸肇.造⑹杌陧..⑺勖.⑻久蛰.⑻不可遏.抑⑽蔓.草⑾编纂.⑿方炽.⒀坚毅不挠.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1、: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
检查遗骸,共得72具。
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
本文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及教案本文来自:说课稿网一、开场白:各位老师,晚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说教材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
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
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渎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
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
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
本文来自:试题三. 说学情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专题《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3.了解事略、序跋等文体的特点及本文序文的特殊性。
【教材助读】1. 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2. 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
作者悲痛的原因是什么?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学生活动2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当堂检测】(设置5-10分钟课堂小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巇.(xī)遏.(è)抑纷乘.(chéng)浩气四塞.(sāi)B.踬踣.(pèi)湮.(yān)没墓碣.(jié)贼氛方炽.(chì)C.肇.(zhào)造以为勖.(xù)编纂.(zuàn)善传.(zhuàn)游侠D.杌陧.(niè)一抔.(bēi)冬蛰.(zhé)坚毅不挠.(n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顾.自民国肇造..()()()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③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④丐.序于予()⑤杌陧..之象()⑥视.清季.有加()()⑦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⑧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⑨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问题拓展】(1)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吾党菁华,付之一炬”(2)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价值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3)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3.了解事略、序跋等文体的特点及本文序文的特殊性。
【教材助读】1. 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2. 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习反馈:【课堂探究】学生活动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
作者悲痛的原因是什么?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学生活动2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当堂检测】(设置5-10分钟课堂小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巇(xī)遏(è)抑纷乘(chéng)浩气四塞(sāi)B.踬踣(pèi)湮(yān)没墓碣(jié)贼氛方炽(chì)C.肇(zhào)造以为勖(xù)编纂(zuàn)善传(zhuàn)游侠D.杌陧(niè)一抔(bēi)冬蛰(zhé)坚毅不挠(n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顾自民国肇造()()()②甚者且姓名不可考()③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④丐序于予()⑤ 杌陧之象()⑥视清季有加()()⑦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⑧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⑨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问题拓展】(1)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吾党菁华,付之一炬”(2)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价值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3)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侯晓旭。
1.5《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3(苏教版必修四)【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写作背景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此时的孙中山肩上担负着讨贼兴师的重任。
正值此时,邹鲁请求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序,所以,孙中山写的这篇序文,是序文,更是一篇借烈士的鲜血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文章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恰当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无论是写辛亥广州起义,还是写烈士墓碑的修建以及论述撰序的目的,字字句句饱含着“痛逝者”的深情,而叙事、议论和抒情,又都以“勖国人”为目的。
(2)题目解说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孙文[学习目的]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意图。
[要点难点]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介绍课文及背景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1、学生自读,翻译;2、学生质疑3、小结归纳(1)通假字:菁——唱——已——(2)重点实词役:加:徒:(3)重点虚词为:①余为斯序:②并以为国人之……: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④以辛亥……为最:⑤草木为之含悲: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⑤而君幸于赵王:。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
检查遗骸,共得72具。
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
本文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5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能够准确理解“顾”“诚”“造”“传”“之”“以”“为”“或”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3.学习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以及正反论述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孙文(1866—1925),字德明,号逸仙。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
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有《上李鸿章书》《〈民刊〉发刊词》《五权宪法》《国民党之政纲》等,中华书局出版有11卷本《孙中山全集》。
2.探寻背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是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檄文。
事略,文体的一种,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传记。
事略不必如行状、行述之具备,即一言一事,亦可成篇;或生平梗概,虽已悉书,然恐其不详,故亦称略,以待增益。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
5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能够准确理解“顾”“诚”“造”“传”“之”“以”“为”“或”等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3.学习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以及正反论述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孙文(1866—1925),字德明,号逸仙。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学说。
武昌起义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不久政权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有《上李鸿章书》《〈民刊〉发刊词》《五权宪法》《国民党之政纲》等,中华书局出版有11卷本《孙中山全集》。
2.探寻背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是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的檄文。
事略,文体的一种,记述人或事的梗概,有别于正式传记。
事略不必如行状、行述之具备,即一言一事,亦可成篇;或生平梗概,虽已悉书,然恐其不详,故亦称略,以待增益。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序,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
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作“后序”。
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为自己的书写的序言叫作“自序”。
赠别勉励性质的叫“赠序”。
放在书籍、著作前面用以替代序言的文章,称“代序”。
1.识字注音(1)重点字险巇.(xī)踬踣..(zhì bó)肇.造(zhào)菁.华(jīnɡ)杌陧..(wùniè)勖.(xù)(2)多音字塞⎩⎪⎨⎪⎧ 浩气四塞(sè)要塞(sài )活塞(sāi )传⎩⎪⎨⎪⎧ 传游侠(zhuàn )传诵(chuán ) 2.字形辨认⎩⎪⎨⎪⎧ 蛰(冬蛰)螫(螫针)蜇(海蜇) ⎩⎪⎨⎪⎧ 辑(编辑)缉(缉拿)揖(作揖) ⎩⎪⎨⎪⎧纂(编纂)篡(篡位) 3.通假字三十年前所主唱.(同“倡”,倡导) 4.一词多义(1)顾⎩⎪⎨⎪⎧ 顾.自民国肇造(连词,表转折,但是)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回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问,拜访)大行不顾.细谨(动词,顾及,顾念)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难道)(2)诚⎩⎪⎨⎪⎧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副词,实在,确实)帝感其诚.(形容词,真心实意) (3)造⎩⎪⎨⎪⎧ 满清末造.(名词,时代)顾自民国肇造.(动词,建立) (4)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名词,传记)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动词,流传) (5)之⎩⎪⎨⎪⎧付之.一炬(代词,菁华)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诸先烈之.牺牲精神(助词,的) (6)以⎩⎪⎨⎪⎧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介词,把)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介词,拿)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连词,因,因而)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介词,凭借)(7)为⎩⎪⎨⎪⎧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动词,是)余为.斯序(动词,作)草木为.之含悲(介词,因为)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动词,作为)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介词,替、给) (8)或⎩⎪⎨⎪⎧ 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不定指示代词,有的人)一食或.进粟一石(副词,有时,偶尔) 5.词类活用(1)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惊,使……惊;泣,使……泣)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动词活用作名词,书,作“读”的宾语) (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名词用作动词,为动用法,为……作传) 6.特殊句式(1)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介宾短语后置句,“于予丐序”)(3)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介宾短语后置句)(4)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介宾短语后置句)(5)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句,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6)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被动句,“为……所……”表被动)1.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内容:第一段先赞颂了革命者坚毅不挠的斗争精神,突出了黄花岗起义的死伤之惨重。
作者在对革命者礼赞的同时,也包含了巨大的悲痛之情。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肯定这次起义的价值。
手法:“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舍悲,风云因而变色”采用对偶、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豪气,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
又直抒胸臆:其革命豪情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意义:正是由于这壮烈的战斗,鼓舞了人心,激励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吸取了沉痛的教训,革命军才在五个月后,赢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孙中山把这次起义作为武昌起义的序幕,评价其价值足以“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2.结合课文,请分析作者概述了黄花岗起义的哪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3提示:放至文后,既醒目又发人深思;对时局和任务的精辟分析,正是下文对国人提出希望的有力根据。
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第二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么作用?提示:序言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比较烘托的。
田横不愿归汉而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全部自杀,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
七十二烈士为革命而捐躯,英勇就义,“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同样令人遗憾、痛惜,以“田横事”作比较烘托,更添人的感触。
2.作者在序文中反复抒写了对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事的悲痛,这是否有利于鼓舞北伐的士气?提示:本文写“痛”的地方是比较多的。
归纳起来,有四痛:一痛“死事之惨”“损失可谓大”“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二痛烈士的坟墓“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三痛有的烈士“仅存姓名而无事迹”,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流传下来;四痛政治主张的“不获实行也如故”。
作者多次写“痛”,目的就在于要激起人们对烈士的尊敬和景仰,激起人们对制造“变乱”的敌人的愤怒和仇恨,使人们能振奋起来,并同心协力地去清除“贼氛”。
本文虽然写“痛”的地方较多,但文章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激昂的革命豪情。
作者时而为“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黄花岗起义高歌,表达了非常激动、非常兴奋的思想感情;时而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不获实行”而沉思、愤慨;时而为“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而摇旗呐喊。
文章表现出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以革命为己任的豪情。
3.本文虽为序言,但其用意却不仅仅是作序,那么全文的重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的?提示:全文的重点即作序的目的,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动力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黄花岗烈士之事迹传世不朽。
第三段作者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
“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其责任之重大,“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所以,国人当“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立中华民国的理想。
又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无济于事,关键是要付诸行动。
文章最末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了“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
这正是序文的主旨。
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说,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你能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说说这篇序能起到“勖国人”的作用吗?提示:观点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七十二烈士在当时社会中影响本来就很大,群众对革命党人也是持同情态度的,孙中山再发表这篇序言,肯定能在社会上激起很大的反响,起到勉励国人的作用。
观点二: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孙中山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来就脱离群众,群众根本不理解革命,革命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因而,即使孙中山写了这篇序,但知者寥寥,响应者更是寥寥,根本起不到激励国人的作用。
观点三:对部分知识分子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大部分群众来说没有作用。
对进步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本身就比较了解七十二烈士的壮举,在孙中山这篇雄文的激励下,更会奋然前行。
而对普通人而言,他们对起义不了解,对革命事业难以支持。
1.记叙、抒情、议论,水乳交融。
文章第一段赞颂烈士的气概和黄花岗之役的巨大价值,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段交代修墓碣和编纂“事略”的经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烈士事迹不传的无限哀痛之情;第三段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最后直抒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高尚情怀。
本文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比较论证,正反论述。
写黄花岗之役的伟大历史意义,采用了比较论证法:将失败的“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和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进行比较,虽然“围攻两广督署之役”失败了,可是它与成功的“武昌革命之役”是“并寿”而永垂不朽的。
正反论述,如号召国人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遗志:“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语言运用,颇具特色。
(1)用词富有感情色彩。
如“末造”“贼氛”“清季”,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之情;“菁华”“碧血”“浩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的赞颂之情。
(2)用词精确、形象。
如用“最”“付之一炬”“大”等词,描述黄花岗之役的惨烈,表达确切,语言精练、形象。
(3)善用比喻。
如用“全国久蛰之人心”——动物冬眠时不食不动,比喻中国人民长期不觉醒;用“怒涛排壑”比喻群众积怨之深。
(4)比拟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