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2.38 MB
- 文档页数:32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学习现代新诗内容解析:“教会学生做人”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为学习现代诗歌。
四首诗歌的共性是情感,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基本思路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单元教学篇目中的具体情感美,并将其作为教学主题深入赏析,进行主题式教学,最终让学生在体味情感美中学会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目标及解析:·目标:有一种美叫情感(或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1、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了解诗歌的表达艺术美。
目标解析:1、诗言志,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情感美是组成语文世界的独特魅力之一,更是诗歌感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诗歌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背后人的喜、怒、哀、乐;了解与情感有关的因素:社会生活、人生追求等。
2、语文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让人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感。
所以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表达艺术并学会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情感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问题:诗歌是美的艺术,诗歌的美美在哪些方面?(美在情感;美在表达)·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可能对诗歌存在畏难心理。
2、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不全面。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的情感的艺术。
情感首先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
所以需要使用电脑观看朗诵视频,或听课文朗诵。
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流程课时1·内容:有一种美叫情感之《沁园春·长沙》·内容解析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2019年秋季,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开始推广使用。
教材编写坚持立德树人,重视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课文以主题聚合、打破文体、单篇加多篇的方式呈现,设计了重视整合与实践的单元学习任务。
如何准确理解教材,突破传统的以单篇、文体教学为主的固态,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逻辑与关系:整体把握教材,精准解读课文统编教材重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单元编排包括单元提示、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和必要的学习知识材料。
理解统编教材,要重视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与内容,一方面要整体把握,明晰单元学习重点;另一方面要聚焦分析,解读单元选文内容。
1.整体把握,明晰单元学习重点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从教材编排看,必修部分共编排了五个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要求的单元,几个单元选用的文本体裁不同,分别以不同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为重点,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鉴赏力和表达能力,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一致。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起始,单元提示内容呼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提出“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等学习重点。
不难发现,“诗歌意象与抒情”“小说叙事与抒情”“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诗歌写作”等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核心概念,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主题:激扬青春【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
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教学重点】1.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文章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春青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2.领会本单元诗歌与小说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结合本单元诗作的学习,尝试写作诗歌。
以本单元的作品为学习范本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诗歌作为研习的材料,从生活出发,寻找素材,激发诗情,抒发真情实感,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技巧,注重语言的锤炼。
【课标依据】第一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课标对该任务群的指导是:引导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情境创设【教学文本】主学:《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辅学:《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哦,香雪》【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明确单元学习的人文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体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统整性。
红星照耀,接棒前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01单元定位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新闻作品。
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了“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
教育部2021年1月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从特定叙事中切身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懂得尊重革命传统,珍惜当下,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能把握政论文、新闻、回忆录等实用类文本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中。
02大单元主题与任务群并行从主题角度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以写实为主的反映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榜样的作品,目的是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等。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本单元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阅读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体会革命理论著作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有机结合的特点,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阅读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基于此,本单元的设计可以通过单篇与群文,精读与泛读并举的方式,以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抓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鉴赏富有特色的语言,掌握实用类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方法以及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感受民族精神力量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学校将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举行地方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活动。
如果你参加这一活动,你将怎样介绍我们本地的革命文化?你准备介绍哪些本地的历史革命人物?二、文本研读学习活动一:辨识体裁抛出问题:本单元所选五篇文章分别属于什么体裁的文章?你对这些体裁有哪些认识?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研讨1.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
开幕词特点:(1)简明性,即简洁明了、要言不烦。
(2)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3)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4)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5)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2.回忆录:是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可以指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也可以指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如《杨成武回忆录》。
回忆录要求:真实、广泛、突出。
(1)真实,指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2)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典型。
3.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2.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
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
(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课时】安排8个课时,二个环节:(1)第1-5课时:诗歌(2)第6-8课时:小说诗歌部分【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
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
晨读材料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
第一、二课时(一)导语激趣青春是什么?单纯,拼搏,自信;理想,思考,信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
(二)初读会意(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研究内容:一)词作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首词主要写了XXX青年时期在长沙所见所思的秋景。
上阙描绘了秋景的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包括红山、碧水、苍鹰和白鱼等四种颜色的相生相映,使秋色浓烈鲜亮。
对于任务(一),要查找XXX《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XXX的《自传》,了解XXX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任务(二)要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
任务(三)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首先,它表明词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其次,它也表达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思考的深度,独自站在园中,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革命的前途。
最后,它也暗示了词作的主题——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领导者的选择需要靠自己思考和选择,不能依赖他人。
2.词作中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疑问和担忧。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革命的方向和领袖的选择也十分关键。
词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革命的行列,共同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3.词作中的“同学少年”是指谁?同学少年”指的是词人的同学和朋友,他们都是有志青年,有才华、热情、责任、理想和勇气,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通过描写这些“同学少年”的特点和品质,词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信任,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和主宰者,引领中国的未来。
一、指独自游历,没有同伴。
当年是“同学少年”相携而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今天是独自一人,面对色彩绚烂、动静谐和、境域壮阔的景象,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思索。
心得往往来自独处之时的静思。
二、暗含某种孤独。
自然会产生孤独之感。
人教版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因参加由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材优质课评选活动而发起,跟以往不一样,本次优质课评选采用的是团队赛的形式,即每个市需要抽调选手形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设计一整个单元,而且各市抽取的课题并不一样。
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赛课的形式,集中省市优势力量为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树立课堂教学的模范,从而更快地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情境一定要真实。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这种真实情境可以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能力,完成学生应达到的素养目标。
这里强调“真实”,就是不能忘记我们设计的内容是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刚毕业的,对高中研究方法还一无所知。
另外,也要警惕被“研究义务”绑架,被“群文浏览”绑架。
《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明确提到这一点,“不应该把课文地道作为解决问题、完成义务的材料大概讨论问题的‘支架’”。
因为不肯定性是文学作品意蕴的重要特征,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唯独的。
如本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觉青春以外的人文内在。
教学其别人文主题的作品,也可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青春意蕴置放到“青春的价值”这个人文旌旗下,使之更为厚实。
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说,“虽然强调解合,但一些基础常识的掌握和关键能力的养成照旧必须关注的,否则整合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文字不多,但“水之源”“木之本”的喻体,告诉了我们基础常识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而对于浏览来说,关键能力中最根本的就是读懂文章,就是能捉住文本的文体特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布局,自立地把握主旨、体会情感等等。
二、单元根本息学科使用教材单元名称单元课时第一单元9课时语文实施年级高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语文必修上册本单元分为3课,第一课是单篇课文《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新诗四首,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第三课是两篇小说,即《百合花》和《哦,香雪》。
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设计针对的是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
该单元涉及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文学常识的掌握、写作技巧的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并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文学评论。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本教案还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中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构造等。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修辞手法等,并能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对给定文学作品的评论写作。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
(2)运用任务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运用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4)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5)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