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018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14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___《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一)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滑坡两种类型,全镇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有___个,包括滑坡___个、崩塌___个,分别占灾害总数的___%和___%。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崩塌和滑坡大多发生于雨季内(5~___月)。
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二)上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简况我镇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___月,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主要是月山村、盖山村、虎山在汛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方坍塌现象,我镇相关部门与所在地村(社区)委员会积极参与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较好的地落实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和工作,汛前及时预报,及时疏散、转移群众。
由于措施得当,整个雨季中并未造成人员受伤。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⒈降雨趋势预测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
我镇1~___月降雨量偏少;___月降雨量正常稍偏多,全年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开始;主汛期为6~___月;9~___月降雨量正常至偏多,有一般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雨季在___月中旬前后结束。
⒉人为致灾因素变化我镇近年来城镇发展迅速,房屋、公路、矿山及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逐年增强。
辖区内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工程,均可能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段。
磷矿采空区、采砂场、采石场也将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区。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特征及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预测,预测我镇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1.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类型仍以自然因素诱发的中小型山体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采矿等)诱发的崩塌、滑坡等灾害。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桂政发〔2002〕20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桂政发〔2010〕31号)、《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财建〔2011〕373号)等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条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主要是指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危第二害公共安全的特大、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和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编制、调查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勘查等项目,内容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桂财建〔2011〕373号)规定的资金使用范围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下达资金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第四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由中央、自治区财政下达资金、承担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单位,必须遵守本办法。
项目的技术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
第五条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建立、更新、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制订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年度计划,提出资金安排建议;按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部署和指导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特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布置区域性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和特大、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应急勘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按规定组织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设计和成果进行审查,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按规定会同自治区财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竣工最终验收。
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中央、自治区财政下达资金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负责项目档案资料的归档等工作;定期汇总辖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并向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报告我局根据相关工作要求现将我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情况做如下报告:一、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我县位于高山峡谷区,因构造发育、气候恶劣、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岩体破碎,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几乎覆盖了整个县境,是受地质灾害威胁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65处,今年新增3处,共168处。
其中滑坡60处、泥石流58处、崩塌11处、不稳定斜坡17处。
威胁居民1595户7883人,威胁资产14亿元。
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危害因素之一。
二、目前我县地质灾害工作计划及推进情况一是不断健全工作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和领导责任制,并将防灾责任层层落实到乡、到村、到点、到人。
加强国土、气象、水务、安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分工负责、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加强宣传,开展防灾实地综合演练。
我县通过气象、手机短信、县电视台等渠道,及时将天气状况、灾害预警预报等级及相关注意事项向社会发布。
并计划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设立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并在重点监控点设置地灾防治警示牌,加强联动培训,目前已开展防汛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8场参加人数2100人次,宣传培训9次,培训人员500人。
三是群测群防,提升地灾防治能力。
目前已建立“县、乡、村、点”四级群测群防网络,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监测责任人包点的方法,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制定了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
实现了群测群防、齐抓共管。
设立县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我局共安排4个值班领导、12个值班人员轮流值守,监测预报预警、地质灾害巡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报、速报等各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地质灾害实施方案范本一、背景分析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且造成严重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制定一份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通过升级和建设地质监测站点,完善预警系统,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强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估,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
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提高灾害事故应对和处置能力。
三、具体措施1. 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1)加强地质监测站点布局,增加监测设备投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研发并推广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提高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3)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实现对多种地质灾害的快速预警和信息传递,提高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1)加强灾害地质调查与评估工作,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灾害预防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和调整灾害敏感区域,加强对高风险区域的管理和控制。
(3)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修复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1)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各级应急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和职责明确,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果。
(2)加强地质灾害救援力量的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供优质的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
(3)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地质灾害应对和处置的整体能力。
四、保障措施1.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投入,确保方案的实施。
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整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1.09.14•【字号】桂国土资办[2011]429号•【施行日期】2011.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整改工作的通知(桂国土资办〔2011〕429号)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2011年7月30日至8月1日台风“洛坦”入桂期间,由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牵头,会同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工信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林业局、安监局、水利管理等部门组成3个联合督查组,对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贵港、百色、崇左等7个市的14个县(市、区)进行2011年汛期首轮明察暗访,抽查了9个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个林区山林作业防范点、8座水库、6个矿区(采石场、尾矿坝、矿山)。
督查发现,大部分市、县(区)、乡(镇)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防范措施基本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地质灾害点警示标识不明显。
如玉林市容县平梨村滑坡灾害点和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山心村委坡平角村第39村屯的滑坡隐患点。
二是重大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如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中学教职工宿舍15户因资金问题,目前尚未彻底根除地质灾害隐患;崇左市天等县东平乡那造村班造屯虽然在山体滑坡处修了排水沟,减小了山体滑坡威胁,但还有30户左右群众处于山体滑坡威胁中;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山心村委坡平角村第39村屯仍处于山体滑坡威胁中等。
三是隐患点防灾意识有待加强。
如玉林市兴业县小平山镇小平山村电力希望小学,学校放假期间没有派人观测滑坡灾害,灾害防范意识不够。
四是安全防范演练有待加强。
从抽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看,大部分地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灾害预演方案针对性不够强、应急演练次数不达标或从未开展过应急演练等情况。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DB/T1696-2018)危岩稳定性与落石运动分析及防治工程设计解读目录CONTENTS支撑工程02 防治工程的优化组合06排水工程04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01柔性防护网 工程05锚固工程03(一) 第7.1条试验1、做岩石(块)强度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各种间接换算方法最终确定岩体和结构面强度,强度一般有:岩块>岩体>结构面2、一般工程无条件做结构面强度,可按第7.1.2条依本规范附录G取经验值;岩体内摩擦角按第7.1.3条根根岩块内摩擦角折减。
3、水质分析只有防治工程有钢筋、混凝土等时才做,且只做水质简分析。
4、落石现场试验一般工程无条件做,可通过调查发生过的危岩分析落石运动轨迹及沿程破坏特征。
(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1、赤平投影方法为半定量方法(因未考虑抗剪强度等),对于详细勘查,需采用全定量的块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危岩稳定性。
对于计算出不稳定的危岩,赤平投影可不做。
2、本规范虽定义了四种危岩: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剥离式,但极限平衡法稳定性计算模式只给出了前三种,剥离式计算模式可参照前三种相近的一种选取。
3、计算的三个工况中,地震工况3(不考虑暴雨状况)采用的是拟静力法(将地震动荷载简化为静荷载)。
现状工况1和暴雨工况2计算时的区别有两点:一是重度和结构面抗剪强度的不同,考虑到灰岩的特点,暴雨工况下的饱和值可取现状工况下的天然值,但需说明;二是计算裂隙水压力时的裂隙充水高度不同,但需注意本规范已规定在工况1和工况3条件下对坠落式和双结构面控制危岩稳定的滑移式危岩不考虑裂隙水压力。
(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4、原相关规范(如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所附的计算公式有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三个模式下的五个公式,本规范附录A中共列出三个模式下的九个计算模型及公式,即多给出四个计算模型及公式,分别为附录A中:A.2.4滑移式中的b)后缘有陡倾裂隙(图A.2)c)双结构面控制危岩稳定(图A.3)A.2.6坠落式中的c)后缘无陡倾裂隙且形状较规则的悬挑式危岩(图A.8,AB为虚线且少B)d)由上缘裂隙控制危岩(图A.9),公式中flk为危岩体抗拉强度(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对于A.2.4滑移式中的c)双结构面控制危岩(如三棱柱型、楔形及三棱锥型危岩等)图A.3中,面ABC和BCH分别为主、侧结构面,结构面虚线部分为裂隙未贯通段(HF线段除外),实线部分包含HF段为裂隙贯通段。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原因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地震防治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地震预警精度和时效。
2.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分级,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3.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
4.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地利用管控力度,对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区域限制建设。
三、滑坡与崩塌防治1.制定滑坡与崩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加强滑坡与崩塌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修复破坏地质环境。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合理用地。
四、泥石流防治1.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完善预警机制,加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加强泥石流沟道治理,提升防治效果。
3.加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减少人口和财产暴露度。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
六、科研和技术支撑1.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提升对地质灾害成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
2.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七、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1.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2.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八、宣传和教育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九、预算安排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相关的预算安排。
2.加强对财力、物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实施方案____年地质灾害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____年,地球上面临着诸多地质灾害的挑战。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二、目标设定1.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和监测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加强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地质灾害挑战。
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加大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持续发展。
三、重点任务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体系建设(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1)加大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
(2)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管理,控制不合理的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升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挑战(1)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地质灾害挑战。
(2)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地质灾害治理水平。
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1)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提前制定应急救援措施,提高应急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5.加大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力度(1)加大对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2)加强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技术水平。
四、保障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3.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本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就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1.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通过部署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监测网,实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利用地质、气象、地形等数据,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危险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心。
该中心汇集来自各地监测站点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读,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相关部门和民众提供实时、准确的灾害预警。
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1. 制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标准和技术规范。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气候条件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
根据已有数据和监测信息,对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划定,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3. 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限制和引导相关建设活动,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三、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1.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和评估。
对采矿、建设工程等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遏制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2.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点进行治理,采取加固、削坡、植被恢复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其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机衔接。
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工作的协调有序进行。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重点省份建设总体思路和要求一、基本情况(一)申报情况。
2018年8月30日,接到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的申报通知后,全省上下高度重视、齐心合力、全力支持。
省委超良书记专门提出明确要求,王晓东省长亲自带队赴自然资源部与陆昊部长当面沟通,时任童道驰副省长亲自担任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猛厅长亲自担任申报工作办公室主任,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逐字逐句修改汇报材料和视频短片、逐页审定汇报PPT,并亲赴参加评审,全程站立脱稿面向专家组进行述。
省财政厅、省地质局主要负责同志全力给予支持。
三个厅局的分管负责同志会商研究十余次,与工作专班同加班、同研究、同推进,从严要求,将编制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和厅局领导以上率下,率先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挂帅,带动全省三个系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9月26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召开中央财政支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重点省份(以下简称“重点省份”)竞争性选拔评审会,在参与竞争的9个省份观察员全程监督下,经专家组客观、公正综合评审,我省获得90.9分的优异成绩,在9个省份中名列第二,经过公示,我省成功入围重点省份。
申报总投资80.94亿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2亿元。
去年成功申报重点省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省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验积累,得益于各方专家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工作专班的敬业奉献,得益于三个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配合。
也为今后争取项目资金工作树立了典、提供了借鉴。
主要启示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心系群众是核心,全面总结是基础,精益求精是根本,沟通协调是支撑,强化组织是保障。
(二)工作进展。
目前,2018年度项目及资金已经分解下达,各地均已编制提交了年度实施方案,全省实施方案也已完成汇总。
2018年共部署六大工程18类29项重点任务,包括: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工程与搬迁避让、能力建设、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专项工程。
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导调研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18.07.23•【文号】自然资电发〔2018〕29号•【施行日期】2018.07.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导调研工作的紧急通知自然资电发〔2018〕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抢险救灾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经研究,部决定派出指导调研工作组即赴全国31个省(区、市),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调研内容(一)与地方会商,进一步明确各地地质灾害隐患高危时段和重点区域,提出重点工作建议。
(二)对地方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提升群测群防技术水平提出建议,指导预警预报工作。
(三)研究支撑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主要技术问题。
(四)搜集整理地方好经验与做法,研究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主要理论难点与技术问题。
二、指导调研组分工第一组北京、天津组人员:于海峰、殷跃平、张楠联络人:张楠189****0109第二组山西、河北组人员:张永双、王洪德、李滨、裴艳东联络员:裴艳东138****3180第三组内蒙古、辽宁组人员:关凤峻、李建中、白光宇联络人:白光宇136****8898第四组浙江、福建组人员:刘传正、温铭生、肖锐铧、王洪磊联络员:温铭生186****6419第五组安徽、江苏、上海组人员:邢卫国、谢忠胜、张泰丽、孙强联络员:张泰丽189****7343第六组山东、吉林组人员:马寅生、谭成轩、张春山、杨为民联络人:谭成轩136****1895第七组湖北、河南组人员:周平根、张鸣之、程温鸣、殷志强联络员:张鸣之138****3685第八组湖南、江西组人员:张作辰、吕杰堂、连建发、刘秋强联络员:吕杰堂136****6680第九组广东、海南组人员:刘同良、潘伟、金维群、谭建民联络人:金维群159****4503第十组重庆、广西组人员:李铁锋、高幼龙、徐永强、付小林联络员:高幼龙135****8925第十一组四川、西藏组人员:王昆、宋军、郑万模、乐琪浪联络人:乐琪浪186****9885第十二组贵州、云南组人员:李文鹏、曹修定、王支农、杨强联络员:王支农139****5376第十三组陕西、宁夏组人员:张茂省、唐亚明、季伟峰、童立强联络员:唐亚明153****6286第十四组甘肃、青海组人员:吴爱民、石胜伟、姚鑫、王涛联络人:王涛138****3894第十五组新疆、黑龙江组人员:马军、于振学、陈红旗、魏云杰联络员: 陈红旗134****4399三、其他要求(一)工作组在指导调研工作结束一个星期内向部地质环境司报送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法、已有好的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二)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细化行程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准备,按工作组要求提供必要材料;(三)指导调研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要轻车简从、注重实效,要严格遵守“八项规定”。
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2018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7年地质灾害基本情况2017年,全县因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2起。
其中,滑坡2起,直接经济损失101万元。
在全县共同努力下,未出现因地质灾害而发生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2018年地质灾害趋势分析(一)降水趋势预测。
2018年,全县总降水量正常略偏少(气候值1569.1mm),为1500~1630mm,预计2018年汛期为4~6月,期间有降水集中期,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小流域洪涝、山洪发生几率较高。
汛期结束期预计在6月下旬中期。
(二)地质灾害发灾趋势预测。
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排查统计,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75处(详见附件1)。
其中,滑坡942处、崩塌29处、泥石流4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详见附件2),威胁群众7243人,潜在经济损失8086.2万元。
降雨是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大雨、暴雨、较长时间持续降雨时,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同时,人为工程活动是另一个主要诱发因素,采石场易诱发崩塌、公路边坡开挖易诱发公路边坡滑坡、居民临近坡脚建房开挖坡脚易诱发滑坡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为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重点保护对象和重点防范期(一)重点防范区域1. 可能发生边坡失稳及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区域;2. 地质复杂、人口密集、工程活动强烈的区域;3. 地形复杂、危险斜坡多的区域;4. 可能产生小规模崩塌或因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的区域。
(二)重点保护对象1.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 危险斜坡的楼房;3. 人口密集的城镇和学校;4. 交通干线和自然人文景观旅游区等。
(三)重点防范期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关系极为密切,常表现出同时或滞后发生,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为4—9月的集中降雨时段,其中4—7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矿山开采诱发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潘晓锋,梁 发(广西建工一建综合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矿产资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优质的资源条件,在满足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由于矿山开采任务的加重,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给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本文主要对矿山开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矿山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质灾害;类型;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4-0190-2The types and prevention of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uced by mine miningPAN Xiao-feng,LIANG Fa(Guangxi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1,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mand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Mineral resources can provide high-quality resource condition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while satisfy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t also improves people's material life. Because of the aggravation of mine mining task, it is very easy to cause the problem of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cause great damage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mining,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hop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e resources in China.Keywords: mine min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typ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收稿日期:2018-02作者简介:潘晓锋,男,生于1982年,汉族,广西阳朔人,工程师,研究方向:采矿工程。
广西地灾防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特别是在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当地居民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因此,制定广西地灾防治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体目标。
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地质灾害防范能力;2.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3. 促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减轻地质灾害损失;4. 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水平。
三、具体措施。
1.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2)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装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监测预警设施的正常运行。
2. 完善防治体系。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能力。
3. 推进综合治理。
(1)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推动综合治理工程建设;(2)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4. 促进科技创新。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水平;(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素质。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3. 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需求;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五、总结。
广西地灾防治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面部署和规范,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保障。
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有效推动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南宁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2〕5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桂政办函〔2013〕4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桂地海灾指〔2018〕3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南府办〔2014〕5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做好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地质灾害防治理念,以防范突发地质灾害为重点,以加强重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为核心,以创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为抓手,继续强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夯实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组织机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分管领导兼任,成员由宣传、国土、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公路、气象、发改、城管、安监、规划、住房、民政、财政、教育、旅游、铁路、农业、卫计等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领导组成。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本方案中各县(区)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涉及的条款同样适用于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2018年我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一)降雨趋势预测。
据市气象局预测,2018年总降水量全市平均1000~2000毫米,较常年偏多(常年平均值1420毫米)。
与常年相比,西部县区(隆安县、西乡塘区、江南区)年总降水量偏少10%~30%,其余大部地区偏多10%~30%。
预计2018年冬春季总降水量大部偏少10~30%,可能有冬春干旱,前汛期总降水量300~600毫米,偏少10~20%,后汛期总降水量500~700毫米,偏多10~30%。
预计今年影响南宁市的台风有4~6个,接近常年。
(二)致灾因素分析。
地质环境条件、降雨和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2017年底核查统计,全市共有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462个,其中市区152个,五县及武鸣区31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801处,其中市区119处,五县及武鸣区共682处。
市区119处隐患点中,滑坡31处、崩塌81处、地面塌陷2处、不稳定斜坡4处、地裂缝1处;五县及武鸣区682处隐患点中,滑坡73处、崩塌553处、地面塌陷11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6、地裂缝2、地面沉降2处。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约80%左右分布在农村,隐蔽性强,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极端气候存在不确定性,易形成强降雨天气,极容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大量的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农村切坡建房、岩溶区地下水开采等对地质环境破坏和扰动不断加剧,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机率将不断增加。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和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预测,2018年我市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和岩溶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程度可能加重。
宾阳县、横县和武鸣区等地碎屑岩和花岗岩地区仍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多发区,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等石灰岩地区是危岩崩塌和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地区。
总体预测2018年全市地质灾害将会呈现点多、范围大、规模小、局部地区可能加重的趋势。
四、2018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对象和防范期(一)重点防范区域。
我市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其中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和青秀区、武鸣区为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县(区),着重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尤其是横县、宾阳县、青秀区,建房、修路、堆土(矿渣)等人为工程活动频繁,对地质环境扰动大,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范对象。
国土部门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城镇、村庄、学校、医院、集市、旅游景区(点)、水库下游、生产和废弃矿山、林场临时居住点等人员聚集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和在建公路和铁路、水利、大型深基坑等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周边等区域,特别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山区城镇建设、农村切坡建房和山体过度开发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加强监测、重点防范。
根据2017年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将武鸣区锣圩中心学校危岩崩塌等2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详见附表)列为2018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重点防范期。
根据多年突发地质灾害成灾统计分析,强降雨和持续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9月(主汛期)我市降雨多、降雨量大,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市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其中5~7月重点防范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日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8~9月重点防范台风带来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的48小时时段,这些时段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当连续降雨量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超过150毫米时,花岗岩和碎屑岩地区发生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大。
五、主要工作内容(一)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各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旅游、城管、民政等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特点、汛期特点和地质灾害隐患情况,以及各县(区)、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员变动情况,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各地质灾害易发区(村、屯)、危险区(隐患点)群众安全转移的专项应急预案,修改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二)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1.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查”工作要求,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和群测群防情况,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三查”年度计划,明确群测群防员、联保责任人日常“三查”内容任务,组织国土、住建、水利等部门及相关防灾责任单位和基层组织、技术单位,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进行经常性巡查,巡查重点区域包括山区城镇、切坡建房集中区、石灰岩山区、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点)、在建的大型工程项目、集市和村庄等区域以及矿山、林场低洼地段等。
对已发现存在危岩崩塌、岩溶塌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村屯,必须纳入排查、巡查范围。
对排查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未治理的要及时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并同步开展落实防灾责任、监测任务安排、防灾预案编制等工作。
2.公路、铁路、水利、旅游、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公路、铁路沿线及库区、河道和旅游区、校区的巡查和调查,对影响交通安全、威胁游客、师生和当地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3.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强花岗岩丘陵山区农村群众切坡临坡建房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完善乡(镇)人民政府总负责、以村(居)民小组为单元、群众联保组为主体的联保体系,对所辖县(区)地质灾害联保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人盯人、户盯户,相近住户承担相互提醒、互相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
并将联保体系工作经费列入县(区)、乡(镇)的财政预算,确保联保制度落实到位、运转正常。
(三)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以下简称“高标准‘十有县’”)建设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预警、有监测、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等十个方面,着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已获得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命名的高标准“十有县”要按具体考核内容标准开展复核工作,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
未获得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高标准“十有县”命名的地区,要将创建工作作为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8年全部完成创建申报工作,夯实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四)推进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梳理历年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下达各地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完成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进度。
2017年前(含)自治区下达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必须在2018年12月31日前要全部完工并通过初验或终验收,因特殊情况不能完成的要及时报告情况;2017年下达的中央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必须全部开工;2018年自治区按因素法下达的第一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开工率达到30%以上。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加强对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强化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确保在治理过程中不出现二次灾害事故。
对于汛期突发的稳定性差、危害和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因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责成责任单位治理。
(五)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因地制宜制定年度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计划,并结合当地各部门综合演练进行。
通过演练让群众知道如何快速避险、熟悉逃生的信号、路线和应急避难场所,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提升各地人民政府及各部门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乡(镇)基层防灾救灾能力,检验群测群防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防灾预案的实施效果。
2018年南宁市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升级为市级八个重点综合应急演练之一,初步地点定在上林县,其余各县(区)至少分别开展1场县级、乡级演练,演练结束后要及时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总结。
(六)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组织国土、气象、水文部门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强化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开展汛期(4-9月)和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地质灾害中、短期预报和临灾预警,强降雨期间要加密会商频次,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群众防范避让地质灾害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