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显微技术-7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16
数值孔径(NA)又称“镜口率”、“开口率”,简写NA或A。
是物镜和聚光镜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判断其性能高低的重要标志。
数值的大小分别标刻在物镜和聚光镜的外壳上。
物镜数值孔径(NA)是前透镜与被检物体之间介质的折射率(η)和孔径角(μ)半数的正弦之积。
用公式表示为NA=ηSin(μ/2)。
物镜的数值孔径(NA)一般在0.85-1.4之间。
聚光镜数值孔径(NA)一般在0.05-1.4范围内变化,它可通过调节孔径光阑的大小来改变NA值的大小,从而达到与物镜NA值相匹配。
有的聚光镜可以把上透镜推出光路,NA值则下降。
聚光镜的正确使用在观察时,聚光镜的NA值应等于或略大于物镜的NA值;在显微照相时,则应小于物镜的NA值。
有效放大率把由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所能分辨开的两点间的距离,放大成相当于人眼能分辨的距离。
人眼的分辨本领大致为0.1mm,所以分辨本领为0.2μm的显微镜,其有效放大率是0.1×1000/0.2=500倍。
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把物体的像放大到超过肉眼已能详细辨认细节的程度是没有必要的。
放大率的概念放大率即为放大倍数,是指被捡物镜经物体放大再经目镜放大后,人眼所看到的最终图象的大小对原物体大小的比值。
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是指长度的放大,而不是指面积的放大。
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均标刻在其外壳上。
总放大率(M)=物镜放大率(Mob)x目镜放大率(Moc)柯勒照明的调整步骤必须用10x物镜观察。
先将聚光镜的视场光阑缩小并进行中心调正。
在视场内可见到视场光阑的轮廓象,如不在视场的中央,则利用聚光镜外侧的两个调正螺丝将其调正至中央部分。
当缓慢地增大视场光阑时,能看到光束两视场周缘均匀展开直至视场光阑的轮廓象完全与视场边缘内接,说明已经合轴。
合轴后再略为增大视场光阑,使轮廓象刚好处于视场外切或稍大一些,这样最适于作观察之用。
“象差”的概念从一点发出的光束在通过透镜后,光束的同心性或多或少地受到破坏(由光具有的物理性质及使用的光源的特点以及光具的制作技术而造成),在象空间并不相交于一点,而是分布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所形成的象与理想象在形状、颜色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象差”(Aberration)。
生物显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应用不断涌现。
而其中,生物学领域所涉及的显微技术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
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医学、生命科学到环境科学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生物显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一、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生物显微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时候,当时的古埃及医生就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红血球。
而到了17世纪初,荷兰科学家安东·范·李文虎克发明了一种高性能显微镜,从此开始了显微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19世纪,生物显微学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20世纪初期,生物显微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推陈出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除了普通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传统显微镜外,出现了许多高级显微镜,如STED、SIM等。
这些高级显微镜不仅在空间分辨率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能够在吸收谱、荧光谱、周迴光谱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种深层次的研究和应用,对生物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领域1.医学领域生物显微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医学工作者可以利用显微镜分析和研究生物样本,以帮助诊断疾病。
在医学诊断中,常见的生物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组织等。
通过生物显微技术对这些生物样本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出一系列疾病。
例如,在肿瘤相关的研究中,生物显微技术被广泛运用。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高性能显微镜观察肿瘤的详细构成,以了解肿瘤形成的机制,并发展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生物显微技术还可以被应用于显微外科手术,通过显微镜引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生命科学领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生物显微技术可以被用来研究生物发育、基因表达等生物过程。
科学家们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蛋白质交互作用、基因调控等生物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变化,通过这些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过程的机理,发现新的生物机制,并进一步深化生命科学领域的理解。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显微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重点讨论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1. 光学显微技术光学显微技术是最早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显微技术之一。
通过光学显微镜,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细胞、组织和生物样本的结构和形态。
随着光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的出现,使得科研人员可以对细胞内部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
2. 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是一种使用电子束来取代传统的光线进行成像的显微技术。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远远高于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更小尺寸的微观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电子显微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类型,广泛应用于细胞超微结构和纳米级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3. 原子力显微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是一种利用原子力相互作用来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性质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实现纳米级分辨率,对样品的形貌和物理性质进行研究。
原子力显微技术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随着各种成像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模态成像技术将不同的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同时获取多种信息。
例如,结合光学显微技术和荧光显微技术,可以实现深度成像和分子水平的信息获取,进一步扩展了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范围。
2. 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的突破传统的显微技术存在分辨率的限制,无法观察到更小尺度的结构。
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具有代表性的超分辨率显微技术包括刺激发射消谱(STED)显微镜、单分子光学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通过对激光的控制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改进,实现了纳米级分辨率的成像,使得生物学研究可以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生物显微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显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包括常见的显微技术和相关的成像技术,以及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如高分辨率成像、实时成像和三维成像等。
同时,还将讨论生物显微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生物显微技术是研究生命科学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研究生物样本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揭示生命的奥秘,并为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生物显微技术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为科学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实时观察能力。
二、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常见技术和成像技术1. 光学显微技术光学显微技术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生物显微技术之一。
它利用光线通过透镜对样本进行成像。
光学显微技术包括亮场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
其中,荧光显微镜通过荧光标记物对样本进行标记,可以观察到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定分子和结构。
2. 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显微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束而不是光束对样本进行成像的技术。
电子显微技术包括传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细胞和组织超微结构图像,而扫描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获得样本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3. 原子力显微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AFM)是一种基于原子力的显微技术,可以实现纳米级的表面成像和力学测量。
它通过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并感知表面的微小力变化,从而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质信息。
4. 多光子显微技术多光子显微技术是一种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技术。
它通过聚焦激光束在样品内部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仅在聚焦点处发生光子吸收,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深度成像。
5. 超分辨率显微技术超分辨率显微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生物显微技术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显微技术在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显微技术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研究生物体微观结构的方法,它为我们揭示了生物体的奥秘,为人类健康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下是生物显微技术的总结。
一、生物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显微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放大微小物体,使其在视觉范围内被观察。
显微镜由光源、物镜、目镜和载物台等部分组成。
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物镜放大,再通过目镜观察,从而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
二、生物显微技术的分类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生物显微技术中最常用的显微镜,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等。
普通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生物体的显微结构,荧光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则可以观察生物体的亚显微结构和动态变化。
2.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电子显微镜分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生物体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则可以观察生物体的表面形态。
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利用激光聚焦和光学切片技术,实现对生物体的三维成像。
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4. 多模态显微镜:多模态显微镜将多种成像技术结合,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实现对生物体的多方面研究。
三、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1. 生物学研究:生物显微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如细胞结构、细胞功能、细胞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2. 医学诊断:生物显微技术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如肿瘤、感染等疾病的细胞学检查。
3. 环境科学:生物显微技术可用于环境监测,如微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4. 生物工程:生物显微技术可应用于生物工程领域,如细胞培养、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等。
四、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显微镜分辨率的提高,生物显微技术将更加深入地揭示生物体的微观结构。
《生物显微技术》教学大纲Biological Microscope课程编码:27A11701 学分: 2.5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56 其中讲课:24 实验:32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推荐教材:王庆亚,《生物显微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 1. 康莲娣,《生物电子显微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2. 杨星宇,《生物科学显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耘生,陈铭德,杨克合《生物学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黄承芬,《生物显微制片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1991。
5. 郑国昌,《生物显微技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生物制片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生物组织和细胞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从事生物、农、林、牧、医科研人员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在大学和中学,学生学习生物时,也常用生物制片技术和生物玻片标本。
因而生物制片技术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被广泛使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制片技术的一般原理和程序,知道制片方法的分类,掌握生物制片技术的方法。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今后学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动物显微制片技术为主,重点讲授常用的动物显微制片的方法和步骤(以石蜡切片为主),使学生具体掌握临时装片法、整体封固法、离析法、压片法、徒手切片法、石蜡切片法等动物制片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使用实验室常用的几种光学显微镜,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其它特殊显微镜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概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显微技术的内容、应用、发展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物显微技术的内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 制片的目的和任务§1.2 制片技术的发展概况§1.3 生物制片的分类。
生物显微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姓名:马永见学号:13231005生物显微技术是指应用各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辨认微小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其显微、亚显微结构,也包括植物染色体技术与原位杂交等新的方法和技术。
19世纪显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学的迅速发展。
例如,19世纪后叶细胞学家对受精作用、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的研究,就是在不断改进显微技术的过程中取得很大成就的,而这些成就又为细胞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显微技术在细胞学、组织学、胚胎学、植物解剖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及孢粉学发展中,已成为一个主要研究手段。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生物显微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都知道,微生物个体微小,其大小、形态用肉眼都是难以看清的,尤其是在研究其内部结构,只能借助显微放大系统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这样就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和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正是由于显微技术的建立才使我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真正使对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显微镜可以说是显微技术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一项实验仪器,无论观察微生物的活性、繁殖或是其内部的结构都必须用显微镜来观察,可以说显微镜在微生物的应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显微镜(microscope)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象的仪器。
最早发明于16世纪晚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显微观察时,主要就是将被观察的样本进行放大,以便肉眼透过显微镜观察,但除了放大外,显微镜的分辨率和反差也嫩能够影响显微观察效果。
现代意义上的显微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观察物体的形态、结构,而且发展到了对物体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特别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结合出现的图像分析、模拟仿真等技术,更是为探索微生物的奥秘增添了强大武器。
传统上,光学显微镜是主要的观察仪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复杂,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已经不能够再满足研究的应用,随之,电子显微镜随之问世,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促使生物学中微观现象的研究从显微水平发展到超显微水平。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生物显微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工具。
它可以通过放大生物样本来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微观结构,以及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等。
其中,光学显微镜是最早被使用的显微镜,它可以通过聚焦光线在物镜上形成放大的像来观察样本。
而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电子束来成像,可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荧光显微镜则是利用荧光标记来标记生物分子,从而观察和研究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作用。
共聚焦显微镜则是一种集成了激光扫描、数字成像和计算机处理等技术的高级显微镜,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和研究生物分子和细胞。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显微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发展和创新。
1.高清晰度成像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高清晰度成像技术的发展。
高清晰度成像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研究生物样本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机制。
例如,双光子显微镜可以通过两个光子的激发来成像生物分子,从而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而电子显微镜也在发展更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例如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扫描透射电镜(STEM)等。
2.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多模态成像技术是将不同的成像技术进行集成,从而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例如,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光学切片技术可以得到三维高分辨率的图像。
而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加准确的生物分子及其分布的信息。
3.生物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标记技术是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通过标记生物分子,从而让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和研究生物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作用。
例如,基于CRISPR-Cas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编辑和标记生物分子,从而更好地研究生物分子的功能和机制。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王灶安.植物显微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006电子版
、李正理.植物组织制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实验四脱水、透明与浸蜡步骤及过程表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每人制作一张永久片;
、将观察结果绘图,并表明各部位的名称。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备课用纸。
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当今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生物显微技术无疑是一把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关键钥匙。
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显微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我们揭示着生命的更多奥秘。
目前,常见的现代生物显微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超分辨显微镜技术等。
光学显微镜是最基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显微技术。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通过可见光的折射和反射来成像,但其分辨率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一般只能达到约 200 纳米。
为了突破这一限制,科学家们研发出了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通过给特定的生物分子标记上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使其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下发出荧光,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观察和追踪。
共聚焦显微镜则是荧光显微镜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在光路中引入针孔,有效地排除了焦平面以外的杂散光,大大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电子显微镜则是利用电子束来成像,其分辨率远远高于光学显微镜。
其中,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够穿透样品并形成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像,常用于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如细胞器的形态、膜结构等。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则通过扫描样品表面并收集反射的电子来生成图像,能够提供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信息,对于观察细胞表面的结构和微生物的形态非常有用。
然而,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更清晰、更精细的微观结构观察需求日益迫切。
在这种背景下,超分辨显微镜技术应运而生。
超分辨显微镜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STED)、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等。
这些技术打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能够实现几十纳米甚至更高的分辨率,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细胞内更小的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在现代生物显微技术的应用方面,医学领域是其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
例如,在病理学诊断中,显微镜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观察病变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从而准确诊断疾病。
生物显微技术生物显微技术第一章1、生物显微技术:是应用各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辨认微小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其显微、亚显微结构,也包括植物染色体技术与原位杂交等新的方法和技术。
2、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
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上只是观察到到纤维质的细胞壁)。
第二章1、材料采集注意事项:①选择新鲜的、健康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②在保证材料完整的条件下,注意实验材料要“精而小”,而不是“大而多”;③注意实验材料的生长季节和发育时期;④选用刀刃锋利的刀片,切割时用力应均匀,避免组织破裂,影响制片效果;⑤实验材料选好后,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杀死和固定。
2、切取纵切面时应注意使刀的切向与根茎的长轴方向平行。
这种切面分为两种①、径切面②、切向切面(弦切面)3、固定:应用某种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将生物细胞或组织杀死,投入某类化学药液中,借助化学药品的作用使细胞组织保持原来的形状与结构。
4、固定时的注意事项:①材料新鲜:组织采集与分割后须立即固定。
否则时间相隔过久,体积就要收缩变形或发生自溶现象。
一般以神经、造血组织自溶速度较快,胰腺、胃肠道的粘膜亦较易发生改变。
②防止变形:对一些柔嫩或薄的材料如神经、肠系膜等,应先平铺于吸水纸上再固定,可防止因蛋白质凝固而引起的扭转变形。
对含气而浮于液体表面的组织如肺等,可缚以重物使其下沉,或吸出肺内气体,使其下沉于固定剂内。
③固定剂用量:一般为组织体积的10~20倍。
避免组织内水分在固定时渗出,影响固定剂的浓度。
勿使组织贴于瓶底或瓶壁,以免影响固定剂的渗入。
在平时往往用棉花垫以瓶底,而使固定剂能均匀地渗入。
④固定时间:根据组织的不同种类、性质、大小,固定剂种类、性质、渗透力的强弱而定。
1.生物显微技术: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样品制备技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显微镜(microscope)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产生物体放大影象的仪器。
最早发明于16世纪晚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3.公元前1世纪: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4.3000多年前,欧洲腓尼基人发明了人造玻璃。
5.约在四百年前:眼镜片工匠们开始磨制放大镜。
当时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只有3—5x (单式显微镜)6.单式显微镜的缺点:焦距又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而焦距与透镜直径成正比,也就是说,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而透镜直径又越小。
7.列文虎克和他的显微镜(约1680,300倍左右,直径为2-4毫米、单式显微镜),一生中制作了200多台显微镜和500多个镜头.他是第一个看到活细胞的人,8.1590年代荷兰眼镜制造商J.Janssen和Z.Janssen父子制作了第一台复式显微镜,尽管其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复式显微镜在性能上明显优于单式显微镜:一是它的放大率可以做得很高,可以把几个放大倍数较小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获得很高的放大率。
二是制造工艺较简单,不必磨制一个个极小的透镜10.伽利略可能是最早把复式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的人。
制造于17世纪晚期.他用显微镜研究了昆虫,观察了昆虫的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复眼。
11.列文虎克的显微镜:光源系统:显微系统:由载物台、物镜,调焦螺旋、镜筒、目镜组成.物镜:一个复合物镜调焦螺旋:这个设计与伽利略显微镜一样目镜:复合目镜在当时也是一种很先进的设计缺点:存在很大的球面像差和色差, 成像质量糟12.十八世纪中使用最广泛的显微镜:卡夫(Cuff)显微镜光学性能:45——100倍.它有很严重的色差和球面像差.它的分辨率极低,只有10微米透射观察、落射观察、活体观察13.历史上最豪华的显微镜:英王GeorgeIII的银显微镜:14.发明消色差物镜的van Deijl, Amici和Lister.制造出高质量的光学玻璃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和德国肖特(Schott ).设计制造了高度消色差物镜和高分辨率的阿贝物镜的阿贝(Abbe)等等.在十九世纪中叶还出现了显微摄影dd的学生显微镜(1864)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齿轮调焦装置,这个显微镜的镜臂上多出了一个在前几个世纪的显微镜上都看不到的东西----聚光镜.16.历史上最精美的显微镜----Wenham的显微镜. (1882)当时最为精巧先进的齿轮传动系统和齿轮调焦系统,聚光系统还有成像系统.它的物镜和目镜的质量在当时都是最高的.这个显微镜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齿轮传动装置.这个显微镜的镜座,镜臂,载物台都可以旋转.17.1886年,德国人Ernst Abbe 发明复消差显微镜,并改进了油浸物镜,至此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基本成熟。
生物显微技术复习题复习题(一)1.简述制作石蜡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
答:(1)取材(2)固定(3)洗涤(4)脱水(5)透明(6)透蜡与包埋(7)切片(8)贴片(展片、捞片)(9)染色(10)封片2.固定的意义和目的有哪些?答:(1)意义:在制作切片的过程中,取材后应将组织材料立即固定,才能进行制片,固定是制片极为重要的一步。
(2)目的:○1使各成分凝固和沉淀下来;○2防止自容和腐败;○3使不同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显微镜观察;○4硬化组织,便于切片;○5媒染—使细胞易于着色。
3.(1)最常用的单纯固定液是哪种?答:甲醛和乙醇。
(2)解析Bouin氏液、Zebker氏液的成分?答:○1Bouin氏液:饱和苦味酸水溶液75ml、甲醛水溶液25ml、冰醋酸5ml;○2Zebker氏液:升汞5g、重铬酸钾2.5g、蒸馏水100ml、冰醋酸5ml。
(3)Bouin氏液固定后,为了加速清除固定后组织块上的黄色,可在洗涤液中加入少量氨水或__。
4.最常用的脱水剂是酒精,最常用的透明剂是二甲苯。
5.包埋前透明和染色后透明的目的各是什么?答:(1)包埋前透明:将脱水剂替换出来,使石蜡能顺利进入材料中。
(2)染色后透明:脱去组织中的水,防止封片时出现雾状膜。
6.软蜡和硬蜡的熔点范围各是多少?一般包埋时使用的石蜡的熔点是多少?答:(1)软蜡:42~45℃、45~50℃;硬蜡:52~54℃、54~60℃(2)动物材料常用的石蜡熔点为52-56ºC;植物材料为54-60ºC。
复习题(二)1.一般制作石蜡切片时切片厚度是多少?答:4~10微米。
2.为什么切片要进行染色?答:使组织或细胞的某一部分染上与其他部分不同深度的颜色或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3.封固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封固剂有哪些?主要适用于哪些情况?答:(1)封固的目的:便于保存和观察;(2)常用的封固剂:○1含水封固剂:如甘油,甘油明胶和Apath糖浆等,用于未染色的材料、脂肪染色、异染染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