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障碍-品行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549.00 KB
- 文档页数:42
儿童品行障碍一、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儿童品行障碍的基本描述: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此类反社会行为可能在5~6岁时即已发生,但是一般是在较大儿童和少年期发生12岁时可能就已有明显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16岁时可能已达到高峰阶段。
16岁以后发生者罕见,明确诊断标准需要反社会行为至少持续半年时间,而且此类行为已经导致在学习和社交职业功能上有明显受损时一般才能确诊。
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反社会行为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欣慰和态度。
这些行为与态度违背了家庭期望、社会规范,并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带来侵害。
儿童品行问题的性质、原因和结果复杂多样,要求我们考多种不同的类型那个和发展路径。
很多有品行问题的儿童都是在特别不幸的家庭和周边环境中长大的。
二、儿童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在CCMD-3中,品行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1)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学习重点:儿童品行障碍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难点: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时数:4课时学习内容:1、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概念及表现特征。
2、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
3、儿童品行障碍的治疗和教育辅导方法。
考核内容: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
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实际思考分析。
2、对照相关特征标准,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
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
4、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大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游戏辅导、拓展阅读、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自基础理论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幼儿行为障碍幼儿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或困难,影响他们正常发展和适应日常生活。
这种障碍可以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巨大困扰,需要及时的干预和支持。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行为障碍的特点、原因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幼儿行为障碍的特点幼儿行为障碍表现出一系列不符合年龄阶段和社会期望的行为。
以下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障碍的特点:1.注意力不集中:幼儿行为障碍的孩子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完成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2.冲动和超活跃:这些孩子经常表现出冲动的行为,如难以保持安静,不能坐在座位上,过度活跃等。
3.情绪不稳定:幼儿行为障碍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经常出现脾气爆发、易怒或情绪低落等表现。
4.社交困难:这些孩子在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存在困难,可能表现出缺乏同理心、难以建立和维持友谊等问题。
二、幼儿行为障碍的原因幼儿行为障碍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幼儿行为障碍可能与基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2.神经生物学因素:许多幼儿行为障碍的孩子存在与神经传递物质有关的异常,这可能导致他们的神经系统功能出现问题。
3.环境因素:孩子的行为和发展还受到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高压的教育方式和缺乏社交支持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三、幼儿行为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幼儿行为障碍,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建立正向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帮助孩子养成适当的行为模式。
可通过渐进的目标设定和实施来塑造和改善孩子的行为。
2.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孩子认识和改变他们不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应对能力。
3.药物治疗:对于部分严重症状的幼儿行为障碍,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某些药物,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常用的甲基苯丙胺类药物。
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分类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分类二、美国医学协会《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中有关分类三、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分类四、当前心理学界常用的心理障碍的分类标准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六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x Edition,简称ICD—6),首次以第五章作为精神疾病分类。
1989年历经四次修改之后出版了第10版,简称ICD—10,名为精神病的行为障碍(包括精神发育障碍)。
其中涉及儿童青少年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缓)有三个主要类别:“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和通常发病于儿童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注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120—121页。
)成为目前国际精神医学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分类。
1、精神发育迟滞分为轻度精神发育、中度迟滞、重度迟滞、极重度迟滞、其他迟滞和未特定的迟滞。
2、心理发育障碍包括七个方面:1)特定的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阅读障碍、特定拼音障碍、特定计算技能障碍、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其他学校技能障碍、未特定的学校技能障碍)。
3)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
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5)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其他发育障碍等)。
6)其他心理发育障碍。
7)未特定性心理发育障碍。
3、通常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包括八个方面:1)多动性障碍:活动和注意障碍;多动性品性障碍;其他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2)品行障碍:局限于家庭的品行障碍;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其他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未特定。
3)品行和情绪混合障碍:抑郁性品行障碍;其他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未特定。
4)特发于童年期的情绪障碍:童年离别焦虑障碍;童年恐怖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会性焦虑障碍;同胞竞争障碍;其他童年情绪障碍;童年情绪障碍。
品行障碍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指在青少年阶段的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攻击性、反社会性、对立违抗性的行为障碍。
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并因此影响患者自身的学习及社交功能、以及损害他人利益。
品行障碍与普通的青少年顽皮及叛逆行为相比,通常在六个月以上具备持久性的行为模式。
一、品行障碍的起源和发展1.品行障碍情节严重,属于触犯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即少年犯罪性质的专门列出规定为品行障碍的严重类型。
儿童和少年中品行障碍是极其普遍多见,在美国对13~16岁男孩所表现的反社会行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此类行为占样本的绝大多数占88%;其中22%属于少年犯罪行为接触到警察部门,2%曾与法院有过接触。
2.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和蔓延,危害性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严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发达国家中少年犯罪问题尤为严重。
3.英国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4%左右,加拿大不伴注意缺陷和多动行为的“纯粹”品行障碍的患病率在男孩为2.6%,女孩为1.0%;如果包括注意缺陷和多动行为在内的品行障碍患病率在男孩为3.7%,女孩为1.2%。
美国品行障碍患病率的变化范围较大,在18岁以下的人群中男性为6%~16%,女性为2%~9%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在最近10多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二、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DSM-IV-TR的标准,一种重复的和持续的、违反他人的基本权利或违反与其年龄相适合的重要社会标准或规则的行为模式,有证据表明,在过去12个月中出现以下标准中的3项(或以上),而在过去6个月内至少出现其中1项:对人和动物的攻击:(1)经常欺负、威胁或恐吓其他人;(2)经常挑起打架;(3)使用能导致他人严重身体伤害的武器(例如球棒、砖头、破瓶子、小刀、枪等);(4)曾对他人身体进行残害;(5)曾对动物身体进行残害;(6)曾面对受害者进行偷窃或抢劫(例如背后袭击抢劫、攫取钱包、敲诈勒索、持凶器抢劫);(7)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破坏财产:(8)故意纵火,目的是造成严重危害;(9)故意破坏他人财产(除了纵火);欺骗或行窃:(10)曾经破门而入他人的房子、建筑物或汽车;(11)经常撒谎以骗取物品或好处而不履行义务(“哄骗”人);(12)曾经偷窃价值不菲的物品,而没有面对受害者(例如做商店扒手,而不是破门而入;伪造);严重违反规定:(13)经常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外过夜,在13岁前就开始;(14)住在父母或父母的代理人家中的时候,曾经至少两次离家出走,在外过夜(或有一次离家很长时间没返回的);(15)经常逃学,在13岁前就开始。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病因】(一)发病原因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个体原因是复杂的。
虽然有70多年研究,迄今还没有一致确认的结论,而是众说纷纭莫衷。
因为少年反社会行为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行为,既涉及个体的躯体素质,又涉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还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很大影响。
过去不少西方学者曾企图以第一因素解释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但是只能说明部分案例。
我国多数作者坚持多因素综合论观点,把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理解为多层面的结构体系,既有生物和躯体因素,又有社会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还有个体心理以及意识因素。
本症的原因不是孤立的,涉及社会文化、道德教育、政治经济、家庭学校诸多方面,是由于众多错综复杂、消极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将各种消极因素,当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来考察,即把它们置于整体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予以探讨。
为了便于陈述将分别列出个体原因中多见的各种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详细讨论。
(二)发病机制1.生物因素(1)近年不少作者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在成因上生物因素起一定作用。
如D.O.Leuis(1981)等不少作者研究结果,指出少年以社会行为明显与儿童、少年时期颅脑、面部外伤、围产期损害,有密切关系,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在80年代对儿童和少年品行障碍和少年犯罪的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证明这些儿童、少年与没有品行、障碍的对照组加以比较,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组儿童、少年较对照组无论在个人史、分娩期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都有明显多的颅脑外伤、围产期疾病或外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包括癫痫等疾病。
少数病(案)例还有较对照组多的严重躯体疾病。
国外许多学者根据少年罪犯与对照组(非少年犯)研究结果说明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患者的父母二系,三代人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等患者明显多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对照组多,有些研究还指出研究组对象,在婴幼儿期有明显发育缓慢表现,如说话开始晚,走路、牙齿生长较晚。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青年期显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解决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
这些异样行为严峻违背了相应年龄的社会标准,与正常儿童的顽皮和青青年的逆反行为相较更为严峻。
国内调查发觉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顶峰年龄为13岁。
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
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病因编辑品行障碍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彼此作用所致。
1.生物学因素对双生子的研究发觉反社会行为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发觉假设亲生父母有违法或犯法,小孩寄养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或由自己抚育,小孩反社会型行为显现率高。
假设亲生父母之一有犯法史,被寄养小孩的犯法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倍。
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显现解决和破坏行为的偏向增加。
中枢5-HT水平降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操纵力下降,容易显现违抗和解决行为。
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
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托、精神发育迟滞;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热的情感联系,对待小孩冷漠或轻忽、挑剔、粗鲁,乃至虐待小孩,或对小孩过度放纵,不予管束;父母之间不和睦,常常吵架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法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常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媒体宣传,同意周围人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结交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的同伴等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临床表现编辑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及社会准那么的行为表现,如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珍贵物品或大量钱财;敲诈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损害他人;故意纵火;常常扯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路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品行障碍一概述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
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
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45%~7.35%,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
英国调查显示,10~11岁儿童中患病率约为4%。
美国18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16%,女性患病率2%~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二病因品行障碍由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生物学因素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反社会行为在单卵双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寄养子研究发现若亲生父母有违法或犯罪,孩子寄养到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或由自己抚养,孩子反社会型行为出现率高。
若亲生父母之一有犯罪史,被寄养孩子的犯罪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
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儿童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的倾向增加。
中枢5-HT水平降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下降,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
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2.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
这些因素包括:父母患精神疾病,物质依赖、精神发育迟滞;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联系,对待孩子冷漠或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者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架或打斗,分居或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媒体宣传,接受周围人不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结交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等行为的同伴等都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