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类药材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三章皮类中药皮类中药多为木本植物茎或根的皮部(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茎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根皮多在春、秋两季采收。
皮类药材的性状鉴别顺序:形态→外表面→内表面→质地→横断面→气味,其中横断面的特征和气味往往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皮类药材贮藏时主要注意防潮、防霉,有香气的品种要防止气味散失。
第二节根皮类牡丹皮【来源】毛茛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于安徽、四川、甘肃等省。
【采制】选择3~5年的牡丹,10~11月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称“原丹皮”或“连丹皮”,安徽铜陵凤凰山产连丹皮质量最好,称“凤丹皮”;若先用竹刀或碗片刮去外层黑皮后再剥取根皮晒干的,称“刮丹皮”或“粉丹皮”,商品各分若干等级。
牡丹皮(正品)形态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缝,略向内卷曲或张开,长5~20cm,直径0.5~1.2cm,厚0.1~0.4cm外表面原丹皮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刮丹皮粉红色或淡红棕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
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系针、片、柱状牡丹酚结晶),俗称“亮银星”质地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纹理不明显气味气芳香,味微苦而涩,有麻舌感牡丹皮(伪品)【来源】本品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钻孔后切片,掺入正品饮片中【鉴别】与正品的不同点:切面的圆孔常不在中央,“皮部”无刀切的缝(正品丹皮饮片应芍药根皮有刀划过的裂缝),“皮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在水中浸后无丹皮香气,味似白芍,无麻舌感芍药根皮牡丹皮的优劣鉴别习惯认为:丹皮以条粗长、皮厚、无木心、结晶多、香气浓者为佳。
《中国药典》规定:牡丹皮含丹皮酚不得少于1.20%;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5.0%.歌诀:丹皮筒状半筒形,外表灰褐横皮孔。
内表灰黄或浅棕,刮去外皮显粉红。
质硬而脆断面平,常见多数亮星星。
土荆皮【来源】本品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的干燥根皮及近根树皮。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丝,干燥,晒去灰屑。
【成品性状】为不规则的丝。
呈黄棕色至红棕色,质韧。
气微,味苦而涩。
水湿后有黏性。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
归肺、脾经。
【功能与主治】杀虫,止痒。
用于疥癣瘙痒。
【用法与用量】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敷。
【处方应付】写土荆皮付土荆皮。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川桐皮【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的干燥树皮。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块或丝,干燥。
【成品性状】呈不规则块状或丝条状。
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并有分布较密的钉刺;内表面黄白色,平滑,具有纤维状纹理。
质韧。
气香,味微辣而麻。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平;有小毒。
【功能与主治】祛风湿,通络,止痛。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外治皮肤湿疹。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
【处方应付】写川桐皮付川桐皮。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木槿皮【来源】本品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干燥树皮。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筛去灰屑。
【成品性状】呈不规则的丝条状。
外表面青灰色至灰黄色,有纵向的皱纹及横向小突起;内表面光滑,黄白色,具有纤维状纹理。
切断面显白色。
质坚韧。
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苦,凉。
归大肠、脾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用于肠风下血,痢疾,脱肛,白带,疥癣,痔疮。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酒浸涂檫或煎水熏洗患处。
【处方应付】写木槿皮付木槿皮。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五加皮【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 W. Smith的干燥根皮。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筛去灰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