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2. 除法的意义3.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乘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明确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如因数、因数与积的关系,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等。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总结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签字,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乘、除法运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乘法与除法间的互逆关系。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
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 4=12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
(1)结合情境改写乘法算式。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今天你们能结合情境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适时课件出示例2(2)、(3)。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尝试列式。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求可以插几瓶。
12÷3=4(板书)。
预设2:已知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求每个花瓶插几枝。
12÷4=3(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学情预设】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对比第(1)、(2)、(3)题中的三道算式,在对比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学情预设】预设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法中的因数、积,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法,引导学生发现:当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表示。
从而引出乘法的意义。
2. 探究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认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了解乘法中的因数、积,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导入除法的意义通过乘法引入除法,让学生思考: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如何求另一个因数?从而引出除法的意义。
5. 探究除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发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6. 认识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了解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7.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重难点讲解+知识总结+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一:乘法的意义(1)每个花瓶里插 3 枝花,4 个花瓶里一共插了多少枝花?【解题分析】(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求4个花瓶一共插的花的数量就是4个3相加。
用加法算:3+3+3+3=12(枝)(2)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用乘法算:3×4=12(枝)【知识要点总结】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作因数。
乘得的数叫作积。
3 ×4 = 12因数×因数=积知识点二:除法的意义(2)有 12 枝花,每 3 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解题分析】已知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求可以插几瓶,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12÷3=4(枝)(3)有 12 枝花,平均插到 4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解题分析】已知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求每个花瓶插几枝。
就是把12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12÷4=3(个)与第(1)题相比,第(2)、(3)题都是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知识要点总结】1、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作除法。
2、已知的积在除法中叫做被除数,除被除数的数叫做除数,除得的结果叫做商。
被除数÷除数=商12 ÷ 3 = 412 ÷ 4 = 3知识点三: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观察下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1)3×4=12(2)12÷3=4(3)12÷4=3从这三道算式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知识要点总结】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被除数-余数)÷除数=商(被除数-余数)÷商=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识点四:有关0的运算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具体描述一下这些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_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设计:
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3.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3.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2.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工具:小黑板、彩色笔3.教学资源:课本、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举例引入乘法和除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乘法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15分钟)老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例如:乘法就是将一个数重复加上若干次,用乘法符号表示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过程。
3. 讲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15分钟)老师讲解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例如:除法就是把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用“÷”表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过程。
4. 探讨乘法和除法的关系(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相关规律。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老师布置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今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完成,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掌握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还应该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乘法和除法的意义;2. 掌握乘法和除法的操作方法;3. 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4. 实现走进数学世界,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操作方法;难点: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概念的理解。
材料准备:1. 乘除法定义卡片;2. 乘除法现实生活图卡片;3. 四则运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 呈现乘除法定义卡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什么叫乘法和除法吗?请给我一个解释。
2. 讨论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乘法和除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正式学习1. 现实生活图卡片展示,让学生通过图像感受乘除法的运用;2.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答乘除法的意义;3. 举例说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4. 贴示乘除法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和背诵。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自主完成题目,然后进行答案解析;2. 设计互动小游戏,进行乘除法的运用。
四、课堂总结1. 小组交流复习,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2. 请学生回答提问,检查教学效果。
教学展望: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掘乘除法的更多应用;2. 继续设计更多实际情况的乘除法例子进行练习;3. 加强乘除法的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数学认知的领域。
五、课后拓展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乘除法的知识点;2. 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实际例子进行乘除法的运用;3. 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数学游戏进行练习,拓宽乘除法知识。
六、教学亮点1. 活灵活现的图卡片和实例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乘除法的定义和意义;2. 让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和参与小游戏,培养学生的趣味性教学;3. 通过概念的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4. 提供复习练习和课后拓展的方法,加强了乘除法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难点解决1. 概念的理解:通过图卡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乘法是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而除法则是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即乘法的结果可以通过除法来验证,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并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 乘法和除法的概念理解。
2. 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乘法口诀表。
2. 除法算式卡片。
3. 实物模型,如苹果、糖果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模型,如苹果,向学生展示乘法的意义。
例如,将3个苹果每份分成2个,让学生计算总共需要多少个苹果。
引导学生理解乘法是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乘法的意义,并通过乘法口诀表进行巩固。
接着,引入除法的概念,解释除法是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通过除法算式卡片,让学生亲自进行计算,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活动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物模型,如糖果。
让学生通过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将糖果平均分给每个同学。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活动二:进行乘法与除法的关系游戏。
教师出示一个乘法算式,学生需要迅速计算出对应的除法算式。
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理解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5. 总结:通过板书,总结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并回答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1. 乘法的意义:将一个数重复相加的过程。
2. 除法的意义: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
3. 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乘法的结果可以通过除法来验证,反之亦然。
作业设计:1. 完成乘法口诀表的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乘法与除法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习利用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
数。
在探究乘除法关系及求解乘除法算式中未知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计算能力。
3、使学生会应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过程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并会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解答和良好的验算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明确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则运算》中的两个好兄弟加法和减法运算,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
2.你还记得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9+11=2020-9=11
()()()()()()
3.根据21+5=26,78-43=35,完成下面算式。
26-()=5()-5=21
()-35=4343+()=78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今天,《四则运算》中的另外两兄弟也来了。
(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层层推进。
(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乘法和除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逐步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
此外,学生可能对乘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例题和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乘除法的运算工具,如计算器、纸笔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如果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除法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如果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小明想要得到和小红一样多的苹果,他需要给小红几个苹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乘法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向学生解释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乘法和除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个算式:3×4=12,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2.学生回答:这个算式表示3个4相加的和是12。
3.老师再出示一个算式:12÷3=4,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4.学生回答:这个算式表示12除以3的商是4。
(二)探究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老师提问:如果要求5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3.学生回答:可以写成3+3+3+3+3。
4.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表示方法有些繁琐,我们可以用乘法来简化。
5.老师出示乘法算式:3×5=15,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6.学生回答:这个算式表示3个5相加的和是15。
7.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发现乘法算式中的乘号表示相乘,3和5分别表示相乘的数,15表示乘积。
(三)探究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老师提问:如果要求12除以3的商是多少,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3.学生回答:可以写成12÷3。
4.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除法是一种简便的减法,它可以表示一个数被另一个数整除的商。
5.老师出示除法算式:12÷3=4,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
6.学生回答:这个算式表示12被3整除的商是4。
7.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发现除法算式中的除号表示相除,12和3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4表示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将通过实例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互为逆运算。
同时,学生将掌握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加、减、乘、除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 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加、减、乘、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它们的意义。
2. 新课导入: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 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演示、课堂练习、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章《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3. 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4. 乘除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乘除法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乘除法的意义、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
3. 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4. 应用: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3. 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4. 乘除法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乘除法运算题,巩固基本运算。
2. 提高题: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 拓展题:探索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困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讲解乘除法的意义、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性质,让学生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各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应用。
2.教材分析:
对于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因为在乘除法中,乘法、除法在混合运算中经常性的相互交叉,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部分的相互交叉时如何计算,除法是重点,掌握和理解他们的意义及运算规则
3.学情分析:
4.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能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
部分间的关系,正确、迅速地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
1,明确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1、你能看图编几道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
2、你能列出用加法和乘法、除法计算的式子吗?
3、通过列式计算你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4、想一想:乘除法各有什么意义?
5、应注意什么?
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
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
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质疑解难
你还有什么问题?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四,有关0的运算
出示例3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五、总结
1、学生归纳
2,教师指导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检测
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
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做)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2、3、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
任何数乘0都等于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0不能做除数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