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国内外化妆品新规解读近期,国内外化妆品的新规不断升级,涉及到化妆品生产、销售、监管等多个方面。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国内外化妆品新规进行解读,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国内新规1. 化妆品登记管理办法(2019年10月1日实施)该新规对化妆品登记管理进行全面升级,包括化妆品生产许可证(P)和化妆品卫生许可证(H)的整合、化妆品注册审批实行详细制度、产品成分审核进行全面覆盖等。
新规实行后,将更加严格地控制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
2. 化妆品配方备案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11月10日实施)该新规要求所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化妆品上市之前,必须经过化妆品配方备案管理平台备案,即“配方审核+材料审查+实施记录+信息公示”。
如果配方不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相关企业必须进行调整或改进。
该规定可有效防止化妆品的侵权和虚假宣传,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3.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化妆品(2019年11月1日实施)该新规要求,各类化妆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禁止向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化妆品。
如果企业发现未成年人在其店铺购物,必须主动向未成年人宣传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的知识,并拒绝销售有害于未成年人健康的化妆品。
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将依法给予相应处罚。
该规定强化了化妆品对未成年人健康的保护,促进了化妆品销售的规范化和健康化。
4. 产品包装管理规定(2019年12月1日实施)该新规要求化妆品出厂包装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环保要求,并注明保质期、规格、生产日期、化妆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等必要信息。
对于不合规的包装和生产企业,将依法进行处罚。
该规定将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生态环保,促进化妆品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二、国外新规1. 欧盟化妆品监管法规(2019年3月31日实施)该新规对欧盟范围内的化妆品进行统一监管和管理,包括化妆品安全评估、产品标签和说明书、限制和禁止的物质等。
新规实行后,将加强化妆品的安全监管和环保监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卫生安全。
美妆行业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领域,受到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的法规环境的影响。
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美妆品牌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法规环境,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合规经营并取得成功。
本文将探讨美妆行业的法规环境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帮助美妆品牌更好地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挑战。
第一部分:美妆行业的法规环境概况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美妆产品的监管标准和法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一些国家对化妆品的成分、安全性、标识、广告宣传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标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法规相对宽松,但也在逐步加强监管。
此外,近年来不少国家对于动物测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为美妆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带来了挑战。
第二部分:应对策略:深入了解当地法规标准首先,美妆品牌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规标准,包括产品注册要求、成分限制、标识规定、广告宣传规定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通过与当地专业机构和律师团队合作,及时获取法规信息,建立法规档案,确保产品在当地市场的合规销售。
第三部分:合规产品研发和生产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美妆品牌需要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当地的法规标准。
这包括选择符合当地要求的原材料,进行成分评估和安全性测试,确保产品符合当地法规要求。
同时,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相关的产品信息和证明。
第四部分: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美妆品牌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当地的质量标准。
同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法规变化和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经营风险。
第五部分:建立合作关系与政府沟通美妆品牌可以通过与当地的认证机构、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及时的法规信息和支持。
同时,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活动,了解最新的法规动态,增强合规意识。
此外,与当地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主动了解当地的法规政策,及时应对可能的变化。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多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和确保安全性。
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1. 认证和标准:韩国对进口产品设置了严格的认证和标准要求,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进口商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并获得相应的认证,如ISO认证、产品符合性认证等。
2. 检验和检疫:韩国对进口产品进行检验和检疫,以确保其符合国家质量和安全要求。
进口商需在进口前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证明,如货物出口前的卫生和植物检疫证书。
3. 技术许可和专利要求:韩国对一些特定领域的产品实行技术许可和专利要求,以保
护国内产业和知识产权。
进口商需取得相关许可或授权才能进口该类产品。
4. 优惠税率:韩国对一些特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较低的关税或免征关税,以鼓励其
进口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进口商需符合相关条件才能享受优惠税率。
5. 限制和禁止进口:韩国对一些领域的进口实施限制或禁止,如军事装备、高性能计
算机等。
进口商需符合相关要求才能进口这些产品。
运作方面,韩国设立了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执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如韩国认证认可院(Korea Accreditation Board, KAB)、韩国国家技术标准院(Korea Agency for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KATS)等。
这些机构负责审核和认证进口商的申请,监督
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确保进口商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同时,韩国还与其他国
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享技术信息和经验,以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效果和透明度。
化妆品行业化妆品管理法规随着人们对外貌和自我形象的重视与日俱增,化妆品行业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
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和权益,各国纷纷制定了化妆品管理法规。
本文将以国际和国内的视角,探讨化妆品行业的法规和标准。
一、国际化妆品管理法规1. 化妆品标签规范化妆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重要途径,各国法规通常要求特定信息必须明确标注,例如成分、使用方法、预防措施、生产日期等。
此外,标签上不得使用虚假宣传语言,以免误导消费者。
2. 化妆品配方审批制度部分国家要求化妆品生产商在上市前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其成分安全无害。
这种制度有助于消除潜在的风险,并保障消费者权益。
3. 化妆品安全评估流程化妆品安全评估是化妆品生产商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的前提。
这一环节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评估,包括对活性成分、细菌、毒性等方面的检测。
4. 化妆品转基因成分管理由于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对化妆品中可能含有的转基因成分进行了管理。
对于转基因成分,化妆品生产商的生产工艺和原料源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二、中国化妆品管理法规1. 化妆品生产企业许可制度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审批并获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方可开展生产活动。
这一制度旨在确保企业合法、规范的运营,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
2. 化妆品监督抽检制度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各级监督机构进行的化妆品监督抽检是保障市场上化妆品品质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监督机构抽样检测产品合规性,并对不合格产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3. 化妆品产品配方备案制度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产品安全,中国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必须在生产前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产品配方。
这一制度有助于规范企业生产流程和成分选择。
4. 化妆品广告监管中国的广告法对于化妆品广告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要求广告不得有虚假宣传和夸大产品功效等不良行为。
广告发布商和化妆品生产商需遵守相关法规,确保广告内容真实可信。
国外化妆品法规标准化妆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群需求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不同,导致了化妆品的法规标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国外化妆品的法规标准出发,逐步阐述这些差异所在。
第一步,先来看一下欧盟和美国的化妆品法规标准。
欧盟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化妆品配方法规,该法规对化妆品的成分和准入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美国在2011年也发布了化妆品安全法案,该法案要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核并准许在美国销售的化妆品成分,以确保人们使用化妆品时的安全性。
第二步,涉及到化妆品配方的规定。
在欧盟,化妆品配方必须经过有关安全性评估机构的评定后在市场上销售。
这些机构会对化妆品成分进行评估,以确保化妆品符合欧盟的化妆品配方法规。
在美国,虽然FDA并没有要求进行安全性评估,但制造商必须对他们使用的成分进行自我监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并遵从所有相关法规。
第三步,针对化妆品生产工艺和工厂要求的规定。
欧盟规定,化妆品生产工艺必须符合欧盟的规范,化妆品工厂必须通过德国联邦卫生厅的认证。
而在美国,FDA并没有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证或是规范。
但是,FDA会进行抽样检验来确保化妆品品质符合要求。
第四步,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欧盟要求化妆品必须标注成分、保质期、厂址、联系方式、重量等信息。
而在美国,FDA要求生产商在化妆品包装和标签上标注成分列表、使用说明和警告、保质期以及产品名称等信息。
第五步,对成分的规定。
欧盟对某些化妆品成分进行管制,如对部分内分泌干扰物的使用进行了限制。
而美国并没有类似的成分管制。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定来看,欧盟的化妆品法规标准相对于美国更为严格。
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市场之一。
对于想要在国际化妆品市场上打开局面的厂家来说,了解并遵守各国家地区的法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按照各国的标准,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销售计划,才能够在全球化妆品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发展。
(国外)欧盟的化妆品法规与管理化妆品作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其安全性和功效性受到消费者、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为此,各国政府都颁布了各自的化妆品管理法规。
尽管监管模式不尽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保证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规落化妆品生产和经营行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
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临近,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了解和研究国际上化妆品的法规和管理情况,十分必要。
欧盟现行的化妆品法规--"化妆品规程(Cosmetic Directive)颁布于1976年,目前正在进行第七次修订,该规程是在欧盟各成员国协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代替各国的法规。
成员国政府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实施体系,负责规程的具体实施。
近年来,由欧洲会同美国首先提出的化妆品法规国际一体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化妆品相关各界的关注。
从化妆品法规和基本的管理措施来看,除欧盟的15个国家外,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英联邦国家等也采用了类似欧盟的管理模式。
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化妆品定义范围广。
规程不划分普通和功效性产品,均采用化妆品的一般管理原则和方式来管理;2、管理模式上以企业自律为主。
产品安全的保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特别强调制造商或进口商对产品的责任,行业协会代表业界与政府沟通,并在业界的规范和自律方面起重要作用;3、产品备案制度完善,使政府监管部门掌握企业必要信息,不需要终产品上市前的审批许可。
政府监管的重点环节在产品上市后;4、强调产品标签标识的信息完整,使消费者易于了解产品信息;5、着重于产品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而不是终产品的抽样检验。
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欧盟的化妆品管理法规、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情况作一简介。
一、化妆品的定义和分类"化妆品规程"对化妆品作出了法规性的定义。
化妆品是按接触于人体各外部器官(表皮、毛发、指趾甲、口唇和外生殖器),或口腔内的牙齿和口腔粘膜,以清洁、发出香味、改善外观、改善身体气味或保护身体使之保持良好状态为主要目的的物质和制剂。
国际化妆品法规准入要求系列浅析本土品牌历经百年沉浮,现如今,不断地焕发出新活力,站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已然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笔者现整理出欧盟化妆品的市场准入规定,助力本土品牌与国际接轨,扬帆出海。
文|泽 风 高铭阳一、欧盟化妆品法规概述为了保护欧盟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的安全,2009年12月23日,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化妆品法规》(Cosmetics regulation 2009/1223/EC),共包含40项条款和10个附录,将取代之前的欧盟《化妆品规程》(76/768/EEC)及67项修订文件。
该法规于2013年7月11日以欧盟法规的形式发布,在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中作为国家法律正式实施,全面统一欧盟各成员国化妆品行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保证其在整个欧盟成员国家范围内实施。
欧盟对“化妆品”的定义: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表皮、头发、指甲、唇及外生殖器)或牙齿及口腔黏膜,以清洁、增加香气、改变容颜、纠正身体异味、保护或保持其处于良好状态为目的的物质或制剂。
需吞入、吸入、注入或植入人体内的物质或制剂不属于化妆品。
化妆品责任人,即化妆品成品投放欧盟市场时,必须指定欧盟境内的法人或自然人承担合规义务。
该法规要求化妆品责任人在将化妆品投放欧盟市场之前需对销售的化妆品进行安全评估,并通过欧盟化妆品在线通报系统 (Cosmetic Products Notification Portal, CPNP)进行产品备案。
欧盟化妆品法规对投放欧盟市场化妆品的标签标识也有相应规定和要求。
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妆品,其标签和广告上使用的文字、名称、商标、图片、数字或者其他标识,不得暗示此类产品具有与实际宣称不相符的特性或功效。
此外,该法规禁止投放欧盟市场的化妆品成品进行动物实验,同时也禁止使用动物试验报告证明安全的原料用于化妆品生产,可以采用已被欧盟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验证和认可的替代方法进行化妆品成品和原料的安全测试,评估其安全性。
护肤品进出口的法规与政策解读:脸部化妆品的质量与安全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外貌美的追求不断增加,护肤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
作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贸易项目,护肤品进出口的法规与政策成为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脸部化妆品,其在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
本文将对护肤品进出口的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并重点关注脸部化妆品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首先,对于护肤品进出口,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旨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在这些法规和政策中,脸部化妆品作为护肤品的一种,有独特的质量与安全标准。
一、质量要求脸部化妆品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成分安全、质量控制和标签规定等方面。
成分安全是脸部化妆品质量的核心要求之一。
各国对脸部化妆品中所允许的成分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产品的使用安全和效果。
一般来说,这些成分应该是无害且经过科学验证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各国根据自身的法规和政策,对不同成分制定了相应的使用限制和禁用成分清单。
质量控制是确保脸部化妆品质量稳定的重要环节。
生产商应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
每一批产品都应该经过严格的检测和测试,以保证其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标签规定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准确并易于理解的信息。
标签上应该清楚地标示产品的成分、使用方法、生产日期等重要信息,以便消费者了解产品并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此外,标签上还应包含特殊警示和注意事项信息,以避免可能的安全风险。
二、安全要求脸部化妆品的安全要求主要包括生产环境与工艺要求、生产许可证要求和风险评估要求等方面。
生产环境与工艺要求是保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生产商应当建立符合卫生标准的生产环境,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外界的污染。
此外,所有的生产工艺都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生产许可证要求是护肤品进出口的法规和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生产商必须获得合法有效的生产许可证,以证明其符合相关的生产标准和要求。
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TTM)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保护自身产业或市场,对贸易商品实施的与技术相关的限制或管制措施。
这些措施往往对贸易商品的技术特性、质量标准、安全要求等进行要求和限制,从而影响贸易商品的进出口。
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壁垒:即通过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等手段,限制进口商品的进入或提高进口商品的准入门槛。
这些技术壁垒可能是真正的技术要求,也可能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置的非必要技术要求。
2. 卫生和安全措施: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国家或地区可以对进口商品的卫生和安全要求进行限制。
例如,针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商品的卫生和安全标准。
3. 环境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或地区可以对进口商品的环境要求进行限制。
例如,限制含有有害物质的电子产品的进口。
4. 技术贸易壁垒:一些国家或地区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实施技术要求,要求进口商满足特定的技术能力或取得特定的技术许可。
这种措施往往是为了保护本国高科技产业或技术创新。
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策和法律研究:研究各国在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了解各国对技术壁垒、卫生安全措施和环境要求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2. 标准和认证研究:研究各国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标准差异和认证程序,为企业进行贸易商品的准备和进出口操作提供参考。
3. 产品检测和审批研究:研究各国的产品检测和审批流程,了解进口商品需要通过的检测和审批程序。
4. 贸易影响评估: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评估市场准入条件对企业的影响和贸易流量的变化。
通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国的贸易政策和要求,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印尼化妆品法规一、印尼化妆品法规概述印尼化妆品法规是指印尼政府针对化妆品行业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规范化妆品市场秩序。
这些法规涵盖了化妆品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全过程,对我国化妆品企业在印尼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印尼化妆品法规的主要内容1.化妆品定义和分类印尼化妆品法规对化妆品的定义是指“用于人体外部,以涂抹、喷洒或其他方式附着在人体表面的任何物质,包括护肤品、美容品、香水、美发产品等”。
同时,法规还对化妆品进行了分类,包括护肤品、美容品、香水、美发产品、美甲产品等。
2.化妆品注册和审批流程在印尼销售化妆品,企业需要向印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POM)进行产品注册。
注册过程中,企业需提供化妆品的产品名称、成分、生产工艺、保质期等信息。
BPOM在收到申请后,将对产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企业方可在市场上销售。
3.化妆品成分要求和限制印尼化妆品法规对化妆品成分有严格的要求,企业需确保所使用的原料安全、无害。
同时,法规还列出了禁止使用的成分,如激素、重金属、致敏物质等。
企业在选用原料时,需特别注意这些限制。
4.化妆品标签和说明书要求化妆品标签和说明书需包含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保质期、使用方法等信息。
同时,标签和说明书需使用印尼语和英语进行表述,以便消费者理解和使用。
5.化妆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化妆品生产企业需具备一定的生产条件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此外,企业还需定期进行产品自检,并向BPOM提交产品质量报告。
6.化妆品进口和出口规定印尼化妆品法规对化妆品进口和出口也有明确规定。
进口化妆品需办理进口许可证,并提交产品相关信息。
出口化妆品的企业需遵守出口许可证制度,并确保产品符合出口目的国的法规要求。
三、违反印尼化妆品法规的后果违反印尼化妆品法规的企业将面临罚款、停产、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同时,企业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我国企业在印尼发展化妆品业务时,务必遵守相关法规。
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剖析1.引言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是保证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技术性措施,当其用作国际货物贸易中产品市场准入的尺度时,则构成为技术性贸易措施。
这些措施对各国间的货物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等积极作用,只有当其被用作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工具时,才构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
研究表明,世界上各经济体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时,既不是局限于单一措施,也不是上述三种基本措施的简单加合,而是将这三种基本措施整合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协同作用、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我们称之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而将这三种基本措施称之为构成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三要素。
对于每一WTO成员,各要素既与其历史、文化、法律传承紧密相连,又受到其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三要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方式。
每一要素本身又可自成体系,因而使一WTO成员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无论是概念还是结构、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都愈加复杂起来。
本文通过对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剖析,阐明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中三要素的协同作用机理。
2.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2.1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与大多数WTO成员有共性的一点是,在美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亦不存在独立的技术法规层次。
这是因为“技术法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律概念,而只是WTO《TBT协定》中用来描述一类强制性技术文件的统称。
在表现形式上,技术法规可以是WTO成员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
美国有关产品的技术法规分散于美国的联邦法律法规体系之中,既存在于国会制定的成文法-法案(Act)中,也存在于联邦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条例、要求、规范中。
由此可见,美国技术法规的制定主体有两类,一类是立法机构—国会,一类是经法律授权的政府机构—政府各部门。
我国化妆品出口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影响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化妆品出口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日益突出,给化妆品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外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动用技术标准、认证、检验等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导致出口商品无法进入对方市场的一种贸易壁垒。
本文将从成因和影响两方面分析我国化妆品出口频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以期对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成因分析1. 技术标准不合理一些国家对化妆品的技术标准过于苛刻,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范围。
这些不合理的技术标准对我国化妆品出口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一些国家对于化妆品中某些成分的含量限制过高,导致我国部分化妆品无法满足其技术标准。
2. 国外市场准入壁垒一些国外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限制进口化妆品。
这些措施包括技术标准、认证、检验等,使得我国化妆品出口遭遇了阻碍。
3. 行政程序复杂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程序复杂,对化妆品出口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等,大大增加了化妆品出口的难度和成本。
4. 技术标准壁垒的政治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于政治因素对我国化妆品出口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政治化的做法加剧了我国化妆品出口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二、影响分析1. 出口受阻我国化妆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出口受到了限制,增加了出口商的时间和财力成本,限制了我国化妆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2. 影响行业竞争力我国化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严重制约,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较大影响,整个行业的出口情况受到了极大挑战。
三、对策建议1. 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我国化妆品行业应当对国际市场上的技术标准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要求,进行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我国化妆品出口的符合性。
2. 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化妆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使得我国化妆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技术标准要求,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作者:张姝飞陈培根周克萍徐振东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4期[提要] 本文介绍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贸易措施现状,重点介绍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的化妆品法律法规和标签等要求。
通过对2012年我国出口化妆品不合格通报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化妆品;法规;技术性贸易措施;标签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IK165)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9日引言近年来,我国化妆品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2011年我国出口化妆品67.18万吨,出口金额达25.24亿美元。
与2007年相比,我国化妆品出口数量增长42.77万吨,增幅达175.51%,出口金额增长14.93亿美元,增幅达145.17%。
近年来,北美、欧盟和香港地区一直是我国出口较多的地区。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由于各国及地区化妆品法规标准差异而导致的技术措施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及销售商的重视。
各国政府都颁布了各自的化妆品管理法规。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是将化妆品的管理上升至与食品、药品一致的战略高度,相关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
尽管监管模式不尽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保证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规范化妆品生产和经营行为。
一、国外化妆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从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措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了严苛刻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限制作用。
目前,影响中国化妆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与消费者安全相关的化妆品法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一)欧盟化妆品新法规EC No.1223/2009。
2009年12月22日欧盟正式公布了关于化妆品的新法规EC No.1223/2009,取代旧的化妆品指令76/768/EEC及相应修订文件。
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作者:张姝飞陈培根周克萍徐振东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4期[提要] 本文介绍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贸易措施现状,重点介绍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的化妆品法律法规和标签等要求。
通过对2012年我国出口化妆品不合格通报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化妆品;法规;技术性贸易措施;标签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IK165)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国外化妆品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9日引言近年来,我国化妆品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2011年我国出口化妆品67.18万吨,出口金额达25.24亿美元。
与2007年相比,我国化妆品出口数量增长42.77万吨,增幅达175.51%,出口金额增长14.93亿美元,增幅达145.17%。
近年来,北美、欧盟和香港地区一直是我国出口较多的地区。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由于各国及地区化妆品法规标准差异而导致的技术措施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化妆品生产企业及销售商的重视。
各国政府都颁布了各自的化妆品管理法规。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更是将化妆品的管理上升至与食品、药品一致的战略高度,相关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
尽管监管模式不尽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保证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规范化妆品生产和经营行为。
一、国外化妆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从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措施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了严苛刻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限制作用。
目前,影响中国化妆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与消费者安全相关的化妆品法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一)欧盟化妆品新法规EC No.1223/2009。
2009年12月22日欧盟正式公布了关于化妆品的新法规EC No.1223/2009,取代旧的化妆品指令76/768/EEC及相应修订文件。
新法规于2013年7月11日在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中作为国家法律正式实施。
新法规要求企业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均达到相关要求,化妆品生产应符合良好生产规范;对化妆品产品通报、产品信息文件和化妆品安全性报告等内容都有详细规定。
新法规规定了1,328种禁用物质、256种限用化妆品成分、153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及其限用条件、54种允许使用的防腐剂及其限用条件、27种允许使用的紫外线过滤剂(防晒剂)及其限用条件。
另外,新规定对在欧盟销售化妆品的责任人及其义务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该法规的实施,将进一步抬高欧盟市场化妆品进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企业化妆品出口产生影响和限制。
(二)美国《联邦法典》21卷(21CFR)。
美国《联邦法典》(CFR)第21卷“食品与药品”涵盖了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管理的相关法规,共包含1,499章节,其中规定了化妆品中的8种禁用成分,包括硫双二氯、氯乙烯、卤代-水杨酰苯胺等;规定了化妆品中的2种限用成分,汞化合物和六氯酚,并规定汞化合物只允许在没有其他有效的安全的防腐剂时,在眼周围使用的化妆品中使用,且浓度不超过0.0065%(以汞金属计);六氯酚只允许在没有有效替代防腐剂的情况下使用,且浓度不超过0.1%,但不允许在通常情况下能用到黏膜如嘴唇上的化妆品中使用。
(三)美国《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 Act)。
美国在1938年正式颁布《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第一次将化妆品纳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管制范围之内。
法案规定化妆品不能掺假伪劣和错误标注,也就是说,化妆品按照预期用途必须是安全的,而且标签必须正确。
另外,法案对于在药品和化妆品里使用色素也进行了管理,建立了一个可用于化妆品和药品的色素添加剂清单,并且针对每种色素添加剂的化学成分规格做出了规定。
自1938年以来,《FD&C法案》已经过多次修正。
特别是1960年颁布的《色素添加剂修正案》对FD&C法案进行了修订,要求制造商证实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色素添加剂的安全性。
(四)日本《药事法》。
日本对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药事法》。
《药事法》是为了确保医药品,医药部外品和化妆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而制定的法律。
《药事法》将化妆品分为化妆品和医药外部品。
属于化妆品定义范围的产品,不需要获得上市前批准和许可,只需公司在生产或进口前提供产品品牌通报。
对医药部外品实行上市前许可制度,须要获得厚生劳动省批准。
此外,厚生劳动省规定了化妆品禁用成分清单、限用成分清单、紫外线过滤剂肯定清单、防腐剂肯定清单和着色剂肯定清单。
二、2012年国外通报我国的化妆品不合格情况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化妆品被国外通报主要来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通报原因包括含有或检出不安全色素、标签不合格、检出有毒有害物质、含有新药、不符合510(j)或510(k)要求等。
从通报原因来看,美国对进口化妆品监管十分注重标签和色素安全,特别是口红、眼影、唇彩等彩妆用品中色素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美国市场出售的化妆品必须遵守《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D&C Act)及《公平包装及标签法》(FP&L Act)的标签要求。
如果产品(除煤焦油染发剂外)含有色素,根据必须符合如下要求:批准、验证、法规要求的特性和规格、法规要求的用途和限制。
从石油中获取的色素,即我们通常所知道的煤焦油染料或合成的有机染料,需要进行验证。
除了煤焦油染发颜料外,除非FDA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通过成分分析和纯度分析对该批色素进行了验证,否则不能使用。
从矿物质、植物或动物中获取的色素不需要验证,但是仍被认作人工色素,用到化妆品中时,必须符合法规要求的特性、标准、用途、限制和标签要求。
色素无论必须验证或者免予验证,只能按照批准的预期用途使用。
另外,一个通报的原因是含有新药。
根据法规对化妆品的定义,美国将化妆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普通化妆品;而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也就是俗称意义上的“药妆”。
某些药妆属于药品的范畴,如具有去屑功效的洗发水、具有防晒功能的润肤品、具有丰乳功效的化妆品,等等。
这些产品必须同时符合化妆品和药品的要求,包括药品的注册要求及非处方药(OTC)、新药审批(NDA)的相关规定。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鉴于法规、标准、管理体制和生产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我国化妆品出口被扣情况屡有发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的障碍,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应对的一种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化妆品行业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
(一)高度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政府应通过专业机构等各种途径,及时获取出口国家的化妆品法规信息及技术贸易性措施通报最新动态,读透和理解各国化妆品法规的具体要求,应特别关注各国化妆品的分类、禁限用成分要求、重金属限量、微生物指标、注册认证及标签要求等,完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
化妆品出口企业要高度关注并充分掌握国外有关化妆品产品在标签、色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等方面的标准与法规,使产品符合国外法规相关要求,达到目标市场的标准,减少企业在出口市场的碰壁现象。
(二)修订和完善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
1989年11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颁布实施,1991年3月《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2005年进行修订。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实施细则成为调整我国化妆品监管的主要法规,自颁布实施以来,有力地推动了化妆品卫生管理,提高了产品质量,但是随着化妆品行业迅速发展,其生产环境、产业布局、监管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法律规范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
《化妆品卫生规范》是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
现行《化妆品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07年制定,规范主要引用了欧盟化妆品指令76/768/EEC及其2005年11月21日以前的修订内容。
欧盟化妆品指令76/768/EEC已经进了数十次修改,并在2013年7月11日被新法规EC No.1223/2009取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国内化妆品相关规范性技术文件也应当适时更新。
(三)建立符合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管理系统。
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生产,2013年7月11日欧盟新法规EC No.1223/2009正式实施,新法规要求化妆品生产应符合良好生产规范。
美国虽然没有强制化妆品生产符合良好生产规范,但鼓励化妆品生产企业遵照良好生产规范指南进行生产管理。
2013年6月25日,美国FDA公布了新的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指导意见。
我国化妆品出口企业应该建立符合欧美等国家关于化妆品良好生产规范的管理系统,确保生产企业的硬件、设施、卫生、人员和管理系统等各方面条件均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确保产品顺利出口。
主要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各国化妆品标签管理[EB/OL].2012.http:///export/cosmetic2012/index.action.[2]European Union.Regulation (EC)No 1223/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30 November 2009 on cosmetic products[EB/O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2009R1223:EN:NOT.2009.12.22.[3]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21 CFR)[EB/OL].http:///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2013.4.1.[4]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ederal Food,Drug,and Cosmetic Act(FD&C Act)[EB/OL].http:///RegulatoryInformation/Legislation/FederalFoodDrugandCosmeticActFDCAct/default. htm.2011.12.5.[5]王大宁,王霓霓.七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化妆品管理及法规概要[M].北京: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2008.[6]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ir Packaging and Labeling Act (FP&L A)[EB/OL].http:///regulatoryinformation/legislation/ucm148722.htm.2009.5.2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9.[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S].2007.[10]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Guidance for industry cosmetic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draft guidance[EB/OL].http:///cosmetic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documents/ucm353046. htm.201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