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4.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教具】小黑板【教学程序】一、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总结:长度的单位有Km m dm cm mm μm nm 及其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 m=109nm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某同学身高17.2 ,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 。
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 ,物理课本长度为258 。
2刻度尺的使用看: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读: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2、视线垂直刻度尺,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4特殊的测量方法(注等量替代法的应用)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
例: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例:铁路线的长度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cm问: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二、例题精练例一: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A.12.38cm B.12.365cm C.12.36cm D.12.37cm例二:一同学想测物理教科书的一张纸的厚度,应该如何测量?某学生测得100页书的厚度为0.42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1)图(a)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厘米.(2)图(b)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厘米.2.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教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教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教学内容1. 物体的运动:学习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等。
2. 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加速度的关系。
3. 测量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学习利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速度。
4. 直线运动:研究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规律,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5. 曲线运动:初步了解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以及曲线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 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
3. 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 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运动情况。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速度的计算,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运用,测量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刻度尺、秒表、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跑步等,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知识点讲解: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测量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体运动、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中的运动情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运动状态2.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3. 测量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4.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题目:如自行车是静止还是运动?2. 计算速度的题目:如一辆汽车行驶了200米,用时10秒,求汽车的速度。
四、世界是运动的一、基础知识1.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原子、分子,都处在运动之中,是无处不在的。
2.我们把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3.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
说明:(1)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择,参照物的选择并不唯一;(2)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也可能不同,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3)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为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以相同的速度,以相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物体,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的,选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的----相对静止。
4. 一人骑自行车由东向西行驶,这里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C.不运动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二、难点思考1. 请根据如图所示,判断甲、乙两船的运动情况()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B.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右运动C.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一定向左运动D.甲船一定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2.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中所涉及的“卧看满天云不动”是因为 ( )A.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 B.诗人的浪漫情怀所致C.云本来就不动D.云向西运动三、自我尝试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是,火车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
(填“运动”或“静止”)。
2.大型运输机长途飞行时,有时要进行空中加油,在空中加油的过程中,加油机和运输机是相对________的。
3. 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徐徐下降的顾客,看到地面在上升,他选的参照物是()A.电梯 B.地面C.商场建筑物 D.购物的顾客一、典例分析1. 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学习重点】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学习难点】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课前预习】1.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比主单位大的单位有、比主单位小的单位有、、、、和。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和零刻度线,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下一位,③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3. 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1)127km= m= mm (2)25nm=μm =mm(3)5.2×108m=km= mm(4)4.7cm= mm= m4.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小民的身高为17.2________. (2)教室的的长度850_______.(3)乒乓球的直径为4.0_________. (4)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_____.5.人民币壹元硬币的厚度最接近于()A.0.2μm B.0.2mm C.0.2cmD.0.2dm6.教室的宽度大约是()A.60mmB.60cmC.60dmD.60m7.下列各物体中最接近8×104μm的是()A.一张课桌的长度 B.一支粉笔的长度 C.一只文具盒的长度 D.一只乒乓球的直径8.如图所示,甲图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___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乙图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__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课堂导学】1、组内助学2、小组展示3、精讲点拨【活动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讨论: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换算关系是什么?【活动二】、刻度尺的使用1.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一下量程、分度值2.测物理课本长度,总结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1)会放:使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2)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3)会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会记:记录测量结果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活动三】.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1)讨论:A.小明的测量方案如下:直接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B.小刚的测量方案如下:①先测量50张纸的厚度L;②根据厚度d=L/50计算。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地点假如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地点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关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关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关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关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丈量选:选择一个清楚的刻度开始丈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丈量时视野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cm.3、长度单位换算33691Km=10 m 1m=10dm=100cm=10mm=10m=10nm例: 45 m=4.5 10-5 m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此中:(1)计算时将s和 t 的单位化成m/s 也许 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对付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状况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 5 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 5 秒内人走的行程为:S 船=V 船 t=100m/s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行程为:S 声 =V 声 t=340m/s5s=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 S船 + S 声 )/2=1100m15、均匀速度严格按公式v= s来计算,切勿利用V=V1V2来计算。
t2例:汽车在长100m的公路上行驶 , 前 50m的速度为20m/s, 后 50m的速度为 10m/s, 汽车在这 100m 公路上的均匀速度为_______m/s。
解:前半段时间为:t= s=50m v20m / s后半段时间为:t= s=50m=5s v10 m / ss100m因此全程的均匀速度为:v=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二)[ 应用练习]1.小明同学坐专家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 、“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 的。
世界是运动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5.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2: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学习内容】一、运动与静止问题一:如何判定物体的运动和静止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活动:正方:小明派观点--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火车动(展示演练)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教师精讲):分析得出辩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1.小明选取站牌,2.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问题二:什么机械运动与参照物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机械运动:参照物:问题三:怎样理解运动的相对性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1.“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葛洪《抱朴子》2.“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无名氏《浪淘沙》3.“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唐李白《秋浦歌》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展示演练)1、云西行是以参照物,月东驰是以参照物。
2、山云动是以参照物船行是以参照物。
3、水流是以参照物舟行是以参照物。
(教师精讲):首先确定参照物,再判定物体运动情况。
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
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请思考:当你站在商场中上升的自动扶梯上时,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参照物:墙壁柜台—运动;参照物:扶梯上的台阶--静止)(总结评价):【课后作业】课外实践活动请课后收集有关描述物体运动的有关文学、诗歌、音乐、绘画等等资料,并自编成一份“运动VS静止”的小报告。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以孩子们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
下面我将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导学案”为例,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活动中,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解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运动状态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故事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
2. 故事引导:讲述一个关于运动和静止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验探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5. 课后实践:布置一道与生活相关的实践题,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物体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不同运动状态的特点。
2.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运动状态的判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认真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针对孩子们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我会积极拓展延伸,寻找更多与物体运动相关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次幼儿园活动时,我深入思考了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以确保教学过程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
物体的运动【复习目标】(1)能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根据不同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收上批改,上课时在发下去)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各单位与米(m)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 m 1dm= m 1cm= m1mm= m 1μm= m 1nm= m2.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应注意观察、和。
(2)刻度被测物体,尺的位置;(3)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测时,视线与尺面;(4)估读到分度值的,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和。
3.1h= min= s4.如图所示,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方法一:相同___比较____的方法。
方法二:相同___比较____的方法。
5.速度:(1)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2)速度定义:速度大小等于物体;(3)速度的公式:;(4)速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1m/s= km/h。
(5)某一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72km/h,表示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2km/h合________ m/s。
6.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___________;我们把篮球举过头顶,让它从高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则篮球的运动属于_____________。
7.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
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_______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_________为参照物。
【课堂学习】一、“监控课前学习”检测。
(另安排,4分钟题量,1分钟评分与评价;不要超过5分钟)二、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分小组交流,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下面)(5~10分钟)三、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一些问题。
世界是运动的【学习目标】1.明白咱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明白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式。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明白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课前预习】1.叫参照物。
2.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 叫静止。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关于而言的,具有。
5.在回家或上学的路上留心观看,你以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至少三个例子)【学习进程】一、运动和静止1.播放视频:行星、飞机、布朗运动。
2.观看幻灯片图片讨论:你同意小明的观点仍是小华的观点?你依照什么判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视频播放一些现象,通过比较能够总结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参照物通常咱们默许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_________________叫静止4.判定物体静止或运动的步骤: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完成讲义 P118 图 5-36 填空二、运动的相对性阅读P118图5-37“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晋朝葛洪《抱朴子》判定“游云西行”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以为“月之东驰”又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
由于____________的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能够是________也能够是 _________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为运动的相对性例题1:“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好似走来迎,认真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唐无名氏《浪淘沙》判定“看山好似走来迎”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以为“是船行”又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刻度尺的使用方法;2、误差的概念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学习过程】问题一: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什么?例1:给下列各个长度填上适当的单位:(1) 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高是17.0____。
(2)成年人拇指指甲的宽度约l____。
(3)一般情况下,普通楼房每层的高度人约:3____例2:换算下列单位:(1)新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百元券的长度为166mm= m(2)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电子器件芯片中的线宽已降到0.13um,数年后将降到0.05um 即50nm,50nm合m。
例3.一支钢笔的高度是接近于( )A、15m B 、l5dm C 、15cm D、15mm练习:1.给下列数据填上适当单位:(1)一枚壹分硬币的厚度约l____(2)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0 ____(3)物理课本的厚度人约是6____(4) 一支普通铅笔的直径最接近于7×10-3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3 8km=__ _m (2) 60km= nm(3) 24nm=__ __mm (4) 50km=_ cm3.教室的宽度大约是( )A 60mmB 60cmC 60dmD 60m问题二:如何测量物体长度?例4、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如图l所示的几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例5.小明和小华用各自的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张课桌的长度,小明测量的结果为122. 9cm,小华测量的结果是1 .228m,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华的读数比小明的准确B、两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相同的C、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测量是错误的D、小明刻度尺分度值是cm、小华的分度值是mm例 6.如图2所示,用甲、乙两把不同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测得物体长度为;由此可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决定的。
金湖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学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目标】: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读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方法。
3、初步了解单位形成的过程,体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单位的引入,刻度尺的使用和估计测量【难点】:刻度尺的估读。
【用具】:刻度尺、秒表【要点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活动1】:请学生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单凭感觉判断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测量的重要性【活动2】: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记录你的做法。
【例如】:取一根线,使其与课桌的宽等长,以此作为标准与课桌的长、高进行比较;用一课本的宽度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_______。
国际单位: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符号:______。
其它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换算:1Km=_____m,1m=____dm,1dm=_____cm,1cm=_____mm,1mm=____um,1um=____nm。
【阅读】:自然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常见物体的长度(填单位)(1)张刚学生的身高为1600____,胸围74.6_____。
(2)课桌桌面长12.00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学案(新版)苏科版【复习目标】(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根据不同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课前准备】XXXXX:(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收上批改,上课时再发下去)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各单位与米(m)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 m1dm= m1cm= m1mm= m1μm= m1nm= m2、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刻度尺前,应注意观察、和。
(2)刻度被测物体,尺的位置;(3)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测时,视线与尺面;(4)估读到分度值的,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和。
3、1h= min= s4、如图所示,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采用方法一:相同___比较____的方法。
方法二:相同___比较____的方法。
5、速度:(1)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2)速度定义:速度大小等于物体;(3)速度的公式:;(4)速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换算:1m/s= km/h。
(5)某一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72km/h,表示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2km/h合________ m/s。
6、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___________;我们把篮球举过头顶,让它从高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则篮球的运动属于_____________。
7、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
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_______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_________为参照物。
【课堂学习】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考点①:长度单位换算例与练1:(1)24m= mm (2)60cm = m考点②: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文档: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课(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包括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5. 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及其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理解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的概念,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运动的相对性。
2. 教学重点: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式,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导学案、物理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场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复习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速度、加速度和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现场完成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体运动的方式2. 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 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4.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5. 运动的相对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已知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前5秒内的速度变化为20m/s,求这辆汽车的加速度。
答案:加速度a = Δv/Δt = 20m/s / 5s = 4m/s²。
2.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平直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0m/s,行驶3秒后,速度变为15m/s,求这段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
物体的运动复习
【学习目标】
1.复习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重点复习刻度尺的正确用法
2.复习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回顾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方向和速度不变,巩固速度公式的使用
4.并会根据不同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常用单位还有、、、、、。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测量前,观察它的和;测量时,使刻
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和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和。
3.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注意: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②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取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结果是常用方法。
③误差不是错误
知识点二、速度,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
1.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它指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的。
常用公式:;基本单位是米/秒 (m/s),还有常用单位。
人步行的速度是
1.5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我们常常用速度来表示,公式是,对于这个速度,我们应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或哪一段时间内.在我们用实验来测量这个速度时,常用到测时间和测路程.
3.机械运动指的是,其中叫参照物.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是.
【学习过程】
1.下列单位换算的算式中,正确的是()
A.4.3m=4.3×100=430cm
B.4.3m=4.3×100cm=430cm
C.4.3m=4.3m×100cm=430cm
D.4.3m=4.3m×1/1000=0.0043km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 2 ;(2)乒乓球的直径为 4 ;(3)小明的身高为 17 ;
(4)一张纸的厚度约70______;(5)人正常步行速度4______,(6)汽车在公路上一般行驶的速度15______;(7)上体育课时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 。
3.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如图所示的几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4.读出下列物体的长度:A的长度为 cm.B的长度为 cm。
5.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越远,表明该物体运动的越;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少,表明该物体运动的越。
6.在1m/s、1dm/min、1km/h这三个速度单位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则物体运动得越快
B、物体运动得时间越短,则物体运动得越快
C、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D、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短,运动得越快
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6s内通过30m路程,则它在第2s内的速度是( ) A.18km/h B.5km/h C.18m/s D.无法判断
9.小汽车的速度为100km/h,自行车的速度是5m/s,这说明……………()A.汽车的速度一定比自行车大
B.自行车运动的时间一定比小汽车长
C.在相同时间内小汽车行驶的路程可能比自行车的大
D.小汽车一定始终行驶在自行车的车前方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诗人认为“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 B.桥 C.人 D.地面
【课后巩固】
1、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cm,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_ cm;如图乙所示,图中机械秒表的示数是______s.
2.如图是直尺和直角三角板配合测圆柱体直径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3.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m的两点,甲从P点、乙从Q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3s,甲、乙相距4m
C.乙到达P点时,甲离Q点6m
D.甲到达Q点时,乙离P点2m
4.沪宁城际铁路即将通车,南京至上海路程约为300km,若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为250km/h,则乘坐该列车从南京到上海只需 h.列车中的乘客看到车外的树木飞驰而过,这是以
为参照物。
5.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4)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6.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s1;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s2,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6.25
速度
(km/h)
反应
距离(m)
制动
距离(m)
停车
距离(m)
(1
)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 ;, (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
(4)一起发生在限速50km /h 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 (制动距离)长为25m .请你根据上面图象 判断司机是否超速? .(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
(5)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 。
A .疲劳驾驶
B .酒后驾驶
C .打手机
D .超速驾驶
(6)轮胎长期使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 .
7.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 的长度.
图(1)中,物体A 长度为_________cm ;图(2)中,物体A 长度为________cm.
8.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南京驶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离为6.24×105
m,则( )
A .该汽车行驶的速度是130km/h
B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40m/s
C .该汽车8.92h 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D .该汽车8.92×104s 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9.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 ,测得用时80s ,则他步行速度为______m/s 。
⑵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 ,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 。
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不变。
20
4 2 6 40
8 8 16 80
16 32 48 100 20 50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