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11.47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蔬菜栽培学系统性教学改革探索田鑫*,钟程,杨芩,蒋瑶(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摘要: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系统性差、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为提高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及专业能力,通过对理论课课程改革,加强授课系统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完整的蔬菜生产过程,综合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长时间参与实际蔬菜生产,丰富实践工作经验,达成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实用技能型;蔬菜栽培学;系统性教学1黔东南基本自然环境及蔬菜栽培基本概况黔东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易形成局部山地小气候,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条件,为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良条件[2]。
因此,蔬菜适宜性分布广泛,喜温型蔬菜和喜凉型蔬菜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20.595万hm 2(约占全州耕地总面积的48.00%)和22.154万hm 2(占52.00%)[3]。
截至2019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14.07万hm 2,比上年增长10.0%;产量265.04万t ,比上年增长13.4%(黔东南州统计局),位居全州种植业首位。
但黔东南山横滘错跌宕起伏[4],农业多为山地农业,田地分散,多为层层梯田,靠天灌溉[5]。
农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蔬菜生产活动所面临的种植环境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差甚远。
为提高学生蔬菜种植技能的实用性,增强将来学生就业后对黔东南蔬菜种植产业的适应性,种植技能在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2理论教学方式改革探索改变常规的直接讲授法,依据前期的授课经验,学生接受直接讲授法后,学习较为被动,不会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对知识点的记忆碎片化,每当提问一个知识网络时,仅能够回忆起零星几点,本课程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培养他们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15)《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任毛飞王志勇*张燕刘松虎李蒙(信阳农林学院园艺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结合信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园艺人才,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蔬菜栽培学》课程改革。
主要改革措施如下: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创新教学,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专业社团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等。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15-0173-03信阳地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是南北蔬菜引种过渡区域,在蔬菜育种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信阳地区光照充足,降雨充沛,沙壤土,适宜蔬菜生长,具有发展优质园艺作物的自然优势。
信阳农林学院于1989年创办了果树蔬菜专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和适应园艺产业的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2002年学校正式成立园艺系,2015年6月更名为园艺学院。
园艺学院现设有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及园艺(观赏园艺)、园艺(设施园艺)2个专业方向,园艺技术、园林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等3个专科专业。
园艺专业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素质园艺专业人才是维持和促进地方园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1]。
《蔬菜栽培学》作为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培养优秀园艺人才中具有重要地位。
刘芳等[2]积极探索“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的作用,朱磊等[3]将互联网创新性的应用到《蔬菜栽培学》教学改革中,杨有新等[4]对《蔬菜栽培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整体作了优化研究,相关农业院校也都对《蔬菜栽培学》教学进行了很多改革与探索[5-10]。
借鉴兄弟院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信阳地区园艺产业的发展,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对《蔬菜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园艺植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园艺植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摘要:《园艺植物栽培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密切的课程,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文阐述了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课程改革我国是园艺大国,园艺产业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复合式园艺人才是高校园艺专业的首要任务。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齐齐哈尔大学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由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合并成,主要讲授包括果树、蔬菜、苗木、花卉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等理论知识以及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等操作技能,意在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向的园艺人才。
作者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体系结构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改革的原因课时大量缩减。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合并课程,合并之后教学内容增加,学时则缩减到现在的96学时。
学时的缩减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知识,为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更全面的园艺植物栽培学知识,并将其培养成21世纪优秀园艺人才,亟需进行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落后。
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园艺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是按照植物特性、生长规律、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学生和老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还容易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滞后。
《园艺植物栽培学》在学科设置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占用学时过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较少。
随着园艺专业的快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但由于齐齐哈尔位于我国东北部,地理环境的相对闭塞导致学术观念的相对落后,一些特色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涉及甚少。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蔬菜育种学作为农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农作物品质、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探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蔬菜育种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蔬菜育种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调整蔬菜育种学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蔬菜育种学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很少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对蔬菜育种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蔬菜育种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蔬菜育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蔬菜育种学的教学内容应当更注重前沿知识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
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需要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蔬菜育种学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实验是蔬菜育种学教学的核心,加强蔬菜育种学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蔬菜育种学的实验室应当配备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验需求。
实践教学也应当得到重视,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和掌握蔬菜育种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加强蔬菜育种学与产业的合作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
蔬菜育种学的产业需要高端的人才支撑,而蔬菜育种学的教学需要产业的支持,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需要与产业紧密合作,以使学生深化对蔬菜育种学实践的了解,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浅谈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实践性教学改革》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及园艺专业特点,立足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蔬菜栽培》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在一系列改革的影响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蔬菜栽培》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系统化改革,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与实践相促进,教学与就业相衔接,实现学生为主体、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新型体系,实习项目为“当地蔬菜市场及经营模式调查”、“当地主蔬菜栽培品种类型、蔬菜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特种蔬菜栽培情况调查”、“无公害蔬菜或绿色蔬菜发展概况调查”等摘要:伴随着园艺新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园艺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蔬菜栽培》(陈杏禹主编)作为园艺专业的重要课程,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完善《蔬菜栽培》在园艺教学中的改革,走实践教学之路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及园艺专业特点,立足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蔬菜栽培》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在一系列改革的影响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高专蔬菜栽培实践教学、改革园艺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较为传统且具有强实践性的专业之一,而《蔬菜栽培》又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集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生产性于一体的学科,对培养现代实用性园艺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也是学好《蔬菜栽培》课程的关键。
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尤其在如今严峻就业形势的促动下,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实现产学结合,全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使高职院校的就业模式顺利达成市场导向化,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园艺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艺产业作为当下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其发展形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造成直接影响。
蔬菜产业作为园艺产业的重要分支,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面前,有着很多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蔬菜产业在迎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要面临来至各方面的竞争与挑战。
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人们不仅仅关注蔬菜的生产量,而且开始关注蔬菜的质量。
因此,对《蔬菜栽培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蔬菜栽培学作为园艺类专业的重点学科,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课时安排上都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利于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型人才。
(一)《蔬菜栽培学》课时安排不合理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许多院校,都存在《蔬菜栽培学》课时安排不合理的现象。
其一,总论和各论安排不合理。
有些学校没有合理安排总论和各论的学时,例如,贵州大学在安排蔬菜栽培学课程时,将该课程的总学时安排为八十一个学时,其中总论安排了五十四个学时,而只给各论安排了二十七个学时。
我们从这个分配比例中可以看出,总论占的学时过多,各论又太少。
其二,理论和实验课时安排不合理。
有些学校过分看重理论课程教学,直接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而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又太关注实验课程,不注意引导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从各大本科院校的教学形势来看,注重理论轻实践的还是偏多。
(二)《蔬菜栽培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落后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开展《蔬菜栽培学》教学活动时,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整节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學生听课为辅。
这种缺乏提问环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此外,这种单一、不灵活的授课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地制约了《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12)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为例崔竣杰洪宇王晓倩曹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佛山528225)摘要:蔬菜栽培学是一门园艺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在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融合其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三全育人”目标的新要求。
该文从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与知识教授的融合策略等方面探讨了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措施,为蔬菜栽培学课程的隐性德育教育提供改革参考。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12-0156-0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源于1958年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是广东省最早设立园艺学的涉农高校之一。
2000年始办本科,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为广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为广东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2020年为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蔬菜栽培学是本校园艺专业核心课程。
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蔬菜栽培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栽培技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断进步。
蔬菜栽培学是一门系统讲授蔬菜栽培技术的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性强的课程[1]。
立德树人的成效已成为当前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要不断挖掘农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3]。
将蔬菜栽培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是新时代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新要求。
为此,本文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充分提炼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寻找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教授的融合点,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及学农、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一、引言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蔬菜育种学作为培育和改良蔬菜品种的学科,对于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蔬菜育种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讨。
二、传统蔬菜育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蔬菜育种学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为主,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蔬菜育种的整个过程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
蔬菜育种学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蔬菜质量和产量要求的需求。
教材内容相对较为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为了解决传统蔬菜育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讨。
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完善,加入最新的育种技术和理论成果,引导学生了解蔬菜育种现状和趋势,激发学生对蔬菜育种学的兴趣。
需要增加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和田间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蔬菜育种的整个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增加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中,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尤其是生物学和农学领域的教学模式,结合蔬菜育种学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适合蔬菜育种学教学的改革方案。
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如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四、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意义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从事蔬菜育种和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还能促进蔬菜育种学科的发展,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推动蔬菜生产的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和专家们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的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蔬菜育种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饮食营养的重视,蔬菜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蔬菜育种学作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的学科,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蔬菜育种学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与探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本文将从蔬菜育种学教学的现状入手,探讨蔬菜育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蔬菜育种学教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蔬菜育种学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主要学习蔬菜生长发育、遗传和育种原理、种子生产等基本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参与实验室实践和田间实习,了解蔬菜育种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等。
二、蔬菜育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针对目前蔬菜育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教育改革。
蔬菜育种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蔬菜育种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蔬菜育种学的研究领域和需求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蔬菜育种学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1. 实践教学的加强针对目前蔬菜育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在蔬菜育种学专业设置更多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蔬菜育种的基本操作和方法。
可以加强田间实习环节,让学生深入蔬菜生产一线,了解蔬菜育种实际操作和管理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
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实验操作演示,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不同蔬菜品种的育种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蔬菜育种学的知识。
3. 课程设置的优化在蔬菜育种学教育中,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前沿课题的学习内容。
园艺专业拓展类课程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园艺专业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蔬菜生长发育调控作为园艺专业拓展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课程改革与实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重要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概述蔬菜生长发育调控是园艺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涵盖了蔬菜种子萌发、幼苗期生长、成熟期发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传统的园艺专业课程中,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和简单的实验操作上,缺乏对蔬菜生长发育调控实际应用的深入探讨。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2. 课程改革方向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课程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需求,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应该加强与相关产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
3. 课程实践案例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一些高校已经在蔬菜生长发育调控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某高校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生产实践案例,通过结合当地蔬菜产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蔬菜的生长特点和调控技术,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将课程内容与蔬菜产业的前沿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开展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创新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课程改革效果及未来展望经过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努力,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蔬菜产业的需求,成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探讨蔬菜育种学是农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蔬菜的遗传发育规律和育种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蔬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也变得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传统的蔬菜育种学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育种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具有可行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与农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培训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蔬菜育种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蔬菜育种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
加强对蔬菜育种学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操作、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蔬菜育种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与农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和培训课程,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蔬菜育种项目中,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创新比赛,增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该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既能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蔬菜育种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改进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蔬菜育种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蔬菜栽培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以“基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的研究型教学理念,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以提出问题和研究课题为出发点,全面设计了蔬菜栽培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内容;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了蔬菜栽培学课程多种研究型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以产学研结合为前提,开展了蔬菜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以探究过程为标准,构建了蔬菜栽培学课程研究型教学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对蔬菜栽培学课程有了全面的认知,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蔬菜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本科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园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知识,但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却非常不利,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笔者在2022—2022年的《蔬菜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1]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基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的研究型教学理念,重构蔬菜栽培学教学体系在蔬菜栽培学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于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的研究型教学思路,以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养成对知识自主探索和对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此外,根据蔬菜栽培学课程特点分模块教学(生物学基础、技术基础及生产栽培三大模塊),针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科学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创新性研究课题和实验实训等,对课程实行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化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动态考核和评价,全面构建蔬菜栽培学研究型教学体系。
二、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分模块设计蔬菜栽培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内容知识模块是构成课程的骨架,合理有效地划分课程知识模块是研究性教学的前提[6]。
以“蔬菜作物”为主线,我们将蔬菜栽培学课程所有内容分成生物学基础、技术基础和生产栽培三大知识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