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教案川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1.85 KB
- 文档页数:4
南方的初步开发教案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等相关问题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认识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维护祖国统一观念的教育。
通过南方的开发,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
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课文引言2.教师引入: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现在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北方,那么这种现象是否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呢?(生答),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北方经济要比南方发达。
学习本课之后,大家就会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哪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南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初步开发》学案【课标导向】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南方开发的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难点:理解人口南迁、民族交往为什么能促进南方的开发?【资料介绍】⒈“南方”的内涵:是相对于北方而言,地理学上的我国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
由于受三国鼎立的影响,本课的南方是指长江沿岸、秦岭以南地区。
我国南方开发较晚。
秦汉时南方经济还很落后,《汉书》中说“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音nou,锄草)。
……无积聚而多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初步开发,唐宋时进一步发展,到宋朝时中国经济重心移到的南方。
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北朝)东魏→北齐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589年)东汉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吴→——(南朝)(北方多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社会相对稳定)3、材料:从西晋永嘉(307—313年)年间到南朝刘宋(420—479年)末年,北方人民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
其中,定居江苏的约26万,安徽有17万,四川等地有15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一万,另有一部分流迁到两广地区。
4、材料:建康(今江苏南京),三国时称“建业”,是东吴都城,东晋及被称为“南朝” 的宋、齐、梁、陈是年代相继的5个王朝(317-589年),它们的都城是在建业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
连同在此之前的东吴,常被人们称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 之称。
南朝梁武帝时,建康非常繁荣。
南北各40里,有9座城门。
……城内户口从东晋初的四万户,增至28万户,以每户四口计,人口约100万。
冶铁、造纸、织锦手工业发达。
……城内有四大市场。
秦淮河两岸谷市、牛马市、盐市等大小集市上百,商业之繁盛右与洛阳、长安相比。
【课堂互动】一、“史实”——知识梳理,内容整合,体系构建⒈探究主题:南方初步开发的史实。
⒉学法指导:根据下表提示,阅读教材,梳理知识,完成填空,构建知识体系:二、“史识” —— 问题探究,论从史出,形成认识⒈探究主题: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北民南迁及民族交往⒉学习策略:借助后面的问题,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导学案【达成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2、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3、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预习反馈】1、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一带出产的是著名特产,丝织业有一定的发展。
2、、、和、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3、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4、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以后,一度统一全国。
5、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问题探究】三国吴蜀时期,哪些人为江南的初步开发做出了贡献?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检测】1. 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当时的造船中心是()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 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
那时,台湾称为()A.夷洲B.流求C.琉求D.澎瑚3.三国时期的“南中”是()A.今台湾地区B.今广东、广西一带C.今海南岛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4.我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A.由南向北B. 由北向南C. 由东向西D. 由西向东5.南朝时,南方的造纸业迅速发展。
成都是两大造纸中心之一,它主要出产的是()A.藤纸B.宣纸C.蜀笺D.蔡侯纸6.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A. 建康B. 成都C.洛阳D.广州7.三国时期,蜀国的手工业业发达。
当时行销吴国和魏国,成为蜀国军费主要来源的特产是()A.青瓷B.麻布C.蜀锦D.越布8.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A. 南方气候优于北方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9. 材料解析:《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等相关问题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设“历史沙龙”、“畅想天地”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维护祖国统一观念的教育。
4、认识即使在分裂时期历史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5、通过南方的开发,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上课前放映有关太湖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江南美景,美不胜收。
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而对我国南方的初步开发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的。
(看我国南北分界示意图)南方是相对于北方而言,地理学上的我国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
由于受三国鼎立的影响,本课的南方是指长江、秦岭以南地区。
七年级(上)历史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建康(今南京)是南朝发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重点)2、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二、【自主先学】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勾画要点,完成本课知识建构。
三、【自主归纳、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1)吴蜀时期条件:(2)东晋南朝时期条件:2、小组讨论解问:(1)、为什么北方人口在这一时期大量迁移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2)、假如你是当时的徐州人你认为最应该带哪些生产资料到南方去?为什么?(3)、南迁北民与南方的原住民会和睦相处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综合以上讨论,你能归纳出南方初步开发的主要原因吗?(自然条件、社会因素)【课堂小结】读读本课知识要点,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四、【巩固积累】1、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A. 南方气候优于北方B.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 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2、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当时的造船中心是()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3、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
那时,台湾称为()A.夷洲B.流求C.琉求D.澎瑚4、三国时期的“南中”是()A.今台湾地区B.今广东、广西一带C.今海南岛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5、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我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A.由南向北B. 由北向南C. 由东向西D. 由西向东7、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 建康B. 成都C.洛阳D.广州五、【历史感悟】我记住了;我想到了;编写:曾荣玉校审:曾佑立。
《第四学习主题第2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学案课题课型使用者上课时间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住吴国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2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3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4记住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5理解南方开发的原因和条件过程与方法:阅读、小组交流、听教师讲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重点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吴国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难点理解南方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教学过程:【导】南方的初步开发,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春秋、秦汉时期,南方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中原地区。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与各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学】1学生阅读导语。
2学生弄清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阅读)3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自学一遍。
(结合教材,完成《同步练习》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的知识预览台)4学生阅读:三国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表现5学生阅读:三国时期,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乗舰船到过夷洲(今台湾)6学生阅读: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原因、表现。
【议】1诸葛亮“七擒孟获”。
2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练】:1 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乗舰船到过(今台湾)。
2 (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练】:课后作业《同步练习》第 15节南方的初步开发的课堂小比拼课后反思:板书第15 节南方的初步开发:一、吴国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二、诸葛亮治理蜀国三、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四、理解南方开发的原因和条件。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
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
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后记】。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
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
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
因和条件;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
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本课采用情境一一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等相关问题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
展状况进行归纳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
设“历史沙龙”、“畅想天地”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
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维护祖国统一观念的教育。
4、认识即使在分裂时期历史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5、通过南方的开发,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上课前放映有关太湖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江南美景,美不胜收。
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而对我国南方的初步开发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的。
(看我国南北分界示
意图)南方是相对于北方而言,地理学上的我国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
由于受三国鼎立的影响,本课的南方是指长江、秦岭以南地区。
课件显示课题: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学新课:
一、吴蜀时期南方的开发
展示秦、汉时期疆域图和有关史料:
看一看:我国秦汉时期的都城在北方还是南方?你从中认识到什么呢?
史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
注解:这段材料反映出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的情况。
(火耕水耨)即每年春天烧去杂草,当作灰肥,不另施肥,然后灌水种稻,草稻并生,稻仅高七、八寸,收获量很低。
动脑筋:你觉得我国南方在西汉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归纳我国南方地广人稀,生产落后(火耕水褥),总体落后与北方。
三国鼎立后,各国为了发展自身势力,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吴统治下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那些表现?(学生看书归纳)
农业:垦荒、牛耕、稻田产量提高
手工业:越布、青瓷、造船(侯官和番禺)
想想:吴国的造船业为什么发达?(友情提示;我国南方被称为“江南水乡”)
学生讨论归纳:适应水上交通的需要;适应长江水战。
(课件显示侯官和番禺、台湾的位置及三国战舰模型)
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
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
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
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由此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然而今天的台湾当局却大肆进行分裂活动,对这种分裂行径,我们是坚决不答应的。
吴国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蜀国的经济发展又如何呢?诸葛亮也在呕心沥血的治理蜀国。
假如你是诸葛亮,你认为如何才能治理好蜀国?(放视频,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友情提示:1、如何使蜀国的国力强盛?
2、南中少数民族众多,你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吗?诸葛亮为什么要擒七次放七
次?学生阅读教材辅栏并回答。
显示蜀锦图。
诸葛亮治蜀发展了蜀国的经济,妥善的处理了民族关系,使南中得到了初步的开发。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统一全国。
但很快又走向分裂。
(课件显示三国至南朝政权更替图)军阀混战一一三国鼎立一一西晋统一一一十六国一一北朝
东晋一一南朝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的经济又有何新的发展?
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
我国南方的经济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有何新的发展?请同学们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归
纳。
(学生看书归纳并回答)
农业:广种水稻,推广麦、豆,围湖造田。
历史沙龙:你认为今天在江南一带还能继续围湖造田吗?为什么?
围湖造田在当时的确提高粮食产量,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其弊病是恶化了自然环境,尤其是今天,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与自然更应该和谐相处。
手工业:思考,东晋南朝和三国时相比,有哪些新的发展?
播放视频,增加学生对南朝时期的手工业:制瓷业、造纸业等的了解。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南方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
(请学生默读教材最后一部
分小字,得出结论)
建康(今南京)在汉朝时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南朝时它已发展为全国有名的大都会。
板书展示建康城的变化。
由此可见,建康(今江苏南京)到我国南朝时已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南京在被称为“六朝古都”。
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展示《宋书》对南方的描述: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注解:江南为国家富强地区……土地广阔,物产丰
饶,荆州居于南楚最富有的地位,扬州有这个地区最肥沃的土地,……丝锦布帛产量之高,可供天下人穿衣。
想想:
与西汉时相比,我国南方的经济有何变化?
并得出结论;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
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会有新的发展呢?
课件展示北人南迁图及史料:为躲避战乱,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初年,北方逃往南方的农
民人数大约在90万以上,为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相当于江南本地人口的六分之一。
思
考:北方人民南迁的同时,会给南方带去什么?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指导并归纳。
1、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农业技术。
2、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劳动人民利用南方优越条件辛勤开发。
回顾《史记》对南方的描述,为什么两则史料对南方的描述会有天壤之别?(因为汉朝
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的江南已经超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与北方。
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展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假如你是当时的贵族,请你说说南迁后你的衣、食、住、
行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友情提示: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思考。
可结合书上的小字。
穿蜀锦、吃面食,用纸作礼物,出门坐牛车。
智慧果:为什么我国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但南方经济在这一时期会向前发展呢?
学生讨论归纳: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地区的交流
由历史可以看出,经济要发展只有社会安定,民族团结。
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
健时期,因此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团结就成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
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