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
- 格式:doc
- 大小:15.44 KB
- 文档页数:4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蜡烛的燃烧》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2节《蜡烛的燃烧》,主要内容是蜡烛的燃烧。
通过学习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了解燃烧是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蜡烛的燃烧是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现象。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是一种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需要氧气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概念,对于物质的变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燃烧需要氧气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支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和形状。
2. 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用途和平时见到的蜡烛的燃烧现象。
3. 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请大家谈谈你们的观察和想法。
老师:同学们,大家看到的这支蜡烛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平时见到的蜡烛是用来做什么的?谁能告诉我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呢?学生1:蜡烛是长条形的,有一根蜡状的中心,外面有一层蜡质。
学生2:蜡烛可以点燃后发光,用来照明或者制作生日蛋糕。
学生3:我观察到蜡烛点燃后会有火焰,火焰会燃烧蜡烛,让蜡烛逐渐变短。
第二环节:探究蜡烛的燃烧1. 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玻璃杯中,用另一个玻璃杯盖住蜡烛。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我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这个玻璃杯中,然后用另一个玻璃杯盖住蜡烛。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们开始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4: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最后熄灭了。
学生5:我看到玻璃杯上有一些水滴凝结在内壁上。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是什么导致了蜡烛的燃烧?老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小学蜡烛燃烧教案年级:小学科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火柴、盘子、澄清石灰水、玻璃片等实验器材。
2. 蜡烛燃烧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吗?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
二、探究蜡烛的燃烧(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燃烧的过程。
三、学习蜡烛的成分(20分钟)1. 教师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的成分。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并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的成分。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吗?蜡烛是如何燃烧的?蜡烛的成分有哪些?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蜡烛的燃烧(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蜡烛的燃烧,你们还记得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
二、探究蜡烛的熄灭(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熄灭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熄灭的方法。
三、学习蜡烛的用途(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用途,举例说明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蜡烛的用途。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熄灭的吗?蜡烛有哪些用途?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成分和用途等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蜡烛的燃烧和熄灭现象。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化学反应”第三节“蜡烛燃烧”,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组成、燃烧过程、产物以及蜡烛火焰的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组成、燃烧过程和产物,理解蜡烛火焰的结构。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产物,蜡烛火焰的结构。
难点:理解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实验盘、石棉网、镊子、尺子、放大镜、打火机。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过程中火焰为什么会变化?”等。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蜡烛的组成:蜡烛主要由石蜡、棉芯和外壳组成。
(2)蜡烛燃烧过程: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和焰心。
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成液态,被棉芯吸收,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蜡烛火焰结构: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蜡烛燃烧的相关例题,如:“为什么蜡烛燃烧时火焰会变化?”“蜡烛燃烧的产物有哪些?”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蜡烛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2)蜡烛燃烧过程中火焰为什么会变化?(3)蜡烛燃烧的产物有哪些?5.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火焰的变化,测量不同部位火焰的温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火焰温度与蜡烛燃烧过程的关系,分享实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蜡烛的组成:石蜡、棉芯、外壳。
2. 蜡烛燃烧过程:外焰、内焰、焰心。
3. 蜡烛火焰结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蜡烛的组成和燃烧过程。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燃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蜡烛的基本结构:蜡烛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2. 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如何点燃、燃烧过程、物等。
3. 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火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原理、燃烧现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物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蜡烛燃烧的相关现象和图片。
3.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火柴、实验盘、酒精灯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具、观察记录表等。
3.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相关章节。
4. 课件:蜡烛燃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见过蜡烛吗?谁能描述一下蜡烛的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蜡烛的科学知识。
二、探究蜡烛的基本结构(10分钟)1. 教师展示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2. 学生分组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的基本结构。
三、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蜡烛如何点燃、燃烧过程、物等。
2. 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蜡烛燃烧现象和图片。
3.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
四、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时,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蜡烛的基本结构、燃烧原理和燃烧现象特点。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教师: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新课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教师演示实验。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
(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
)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
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
(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燃烧原理。
2. 通过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教育学生珍惜资源,注意防火安全。
二、教学内容1. 蜡烛的结构:蜡烛的芯、蜡、火焰等。
2. 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蜡和芯的作用。
3. 蜡烛的燃烧过程:点燃、熔化、气化、燃烧、熄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
2.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火柴、实验盘、显微镜等。
2. 材料:蜡烛、水、杯子等。
3. 课件:蜡烛的燃烧过程动画、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什么吗?它为什么会燃烧?”2. 新课导入:介绍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到位。
八、课堂作业1. 绘制一幅蜡烛燃烧过程的示意图,标注出蜡烛的结构和燃烧过程。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燃烧的小短文,内容包括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
九、课后拓展1.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用途,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可以回家尝试自己制作蜡烛,了解蜡烛制作的过程和方法。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对防火安全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化学变化”,详细内容为蜡烛的燃烧过程,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探究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组成,掌握蜡烛燃烧的过程,理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实验验证科学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烧杯、石棉网、实验架、酒精灯、镊子、放大镜、电子秤、计时器。
学具:每组一份蜡烛、火柴、烧杯、石棉网、实验架、酒精灯、镊子、放大镜、电子秤、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提问:“蜡烛为什么能燃烧?燃烧过程中有哪些变化?”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5. 知识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蜡烛燃烧的过程2. 蜡烛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 实验数据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计算蜡烛燃烧的化学效率。
2. 答案:(1)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的质量逐渐减少,燃烧产生的气体使烧杯内气体体积增大。
(2)蜡烛燃烧的化学效率约为9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化学原理。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实验过程是否安全,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蜡烛燃烧的效率。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物质的燃烧与灭火》,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蜡烛燃烧的秘密”。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将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认识火焰的组成部分,并探讨蜡烛燃烧时的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组成,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认识火焰的组成部分,并了解蜡烛燃烧时的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的原理,火焰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学具:每组一套蜡烛、火柴、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教师展示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实践操作(1)教师点燃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焰的组成部分。
3.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发光发热?”4. 随堂练习(1)教师提问:“火焰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蜡烛燃烧的秘密(1)蜡烛的组成:石蜡、棉芯、蜡烛壳(2)蜡烛燃烧的原理: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热量+ 光能(3)火焰的组成部分:焰心、内焰、外焰(4)能量转化:化学能→ 热能 + 光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蜡烛燃烧的原理。
(2)描述火焰的组成部分。
2. 答案(1)蜡烛燃烧的原理:石蜡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同时释放出光能。
(2)火焰的组成部分:焰心、内焰、外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和火焰的组成部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中班安全教案《蜡烛的燃烧》一、课题名称:蜡烛的燃烧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安全知识。
2. 引导学生了解火的危害性,培养正确的用火习惯和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燃烧的现象:向学生展示蜡烛,并点燃蜡烛。
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讲述蜡烛燃烧的特点和现象。
提问学生,燃烧需要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2. 火焰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不同大小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火焰的形状和颜色,让学生了解火焰由哪几部分组成。
3. 灭火方法:向学生展示灭火器、灭火毯等消防器材,并教授正确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在火灾发生时应该如何扑灭火源。
4. 安全用火规则:向学生介绍安全用火规则,如不在没有大人监护下使用火源,不将火源靠近易燃物品等。
通过讨论,强调安全用火的重要性。
5. 安全实验:将一支小蜡烛插入一个可供观察的容器中,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然后用一小块金属盖住蜡烛,观察蜡烛会熄灭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资源:1. 蜡烛及蜡烛台2. 灭火器、灭火毯等消防器材五、评估方式: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对蜡烛燃烧和安全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参与安全实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家庭安全巡查活动,以检查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火源,并了解如何正确处理火源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3. 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消防演习,学习正确的逃生方式和灭火技巧。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过程2. 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3. 实验操作技能4. 蜡烛熄灭的方法5. 蜡烛燃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蜡烛熄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与燃烧产物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蜡烛燃烧的过程。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实验器材、课件等。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蜡烛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蜡烛知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
二、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10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现象。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燃烧的基本过程。
三、分析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10分钟)1. 学生讨论: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有哪些?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形状、氧气供应等因素对燃烧的影响。
四、学习蜡烛熄灭的方法(5分钟)1. 学生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2.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蜡烛熄灭的方法。
五、运用蜡烛燃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熄灭大量蜡烛?2.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评价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影响因素、熄灭方法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科:科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
(2)让学生掌握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
(2)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蜡烛的基本结构。
(2)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原理。
(3)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2)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
(2)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探究蜡烛的基本结构:(1)展示蜡烛样品,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
(2)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及成分。
3. 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2)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蜡烛燃烧的原理。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燃烧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为什么火焰会分三层?2. 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
(2)记录实验结果,讲解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3. 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1)讲解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2)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蜡烛燃烧的整个过程及原理。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相关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现象(1)蜡烛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2)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
2. 蜡烛的燃烧原理(1)蜡烛燃烧所需的条件。
(2)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相关知识。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
(2)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火柴、实验桌、实验盘、测温仪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的燃烧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能燃烧?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火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
3. 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1)教师讲解蜡烛燃烧所需的条件,如氧气、温度等。
(2)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及作用。
4.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思考:如何使蜡烛燃烧更充分?如何延长蜡烛的使用寿命?6. 课堂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手册的相关题目。
(2)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蜡烛,并记录其燃烧现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1目标: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准备: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过程:1、燃烧蜡烛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
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
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
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
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
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
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建议: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2一、活动生成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
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
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
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
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燃烧的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的蜡烛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燃烧蜡烛的现象和特点。
3. 学生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教学准备:
1. 蜡烛。
2. 点火器。
3. 水杯。
4. 实验室台面。
教学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想点燃蜡烛时的场景,引发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兴趣。
不要提及燃烧蜡烛的标题或相关词语。
2. 提出问题:蜡烛是如何燃烧的?请学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探究:
3. 分发蜡烛和点火器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室台面上点燃蜡烛。
4.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探究因素:
5. 提出问题:你认为会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6.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改变不同因素来观察对蜡烛燃烧的
影响。
比如,通过在蜡烛上加盖一个玻璃杯来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7.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总结各个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总结:
8.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帮助下,总结出一些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并进行简要总结。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拓展:
9.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探究的现象?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巩固:
10.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评价:
11. 针对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一、课程目标:1. 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2. 掌握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2. 掌握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实验器材:玻璃器皿、水杯、碳酸氢钠;4. 教学手段:幻灯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幻灯片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首先介绍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然后提出学生为什么会看到火焰。
引导学生提出对火焰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火可以燃烧。
2. 实验展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引导他们注意火焰的特征,并解释火焰形成的原因。
提醒学生注意火焰燃烧时的声音和温度。
3. 实验探究(2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配备一支蜡烛、火柴、碳酸氢钠和玻璃器皿。
通过以下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1) 实验一:用火柴点燃蜡烛,让学生比较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形态和特征。
引导学生描述火焰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解释这些现象。
(2) 实验二:在火焰上方放一杯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火焰为什么向上延伸,解释火焰由上进入水汽胞的原因。
(3) 实验三:在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将火焰放入玻璃器皿,观察火焰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并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
4. 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并总结出能够影响蜡烛燃烧和火焰特征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包括燃烧的基本条件和火焰的特征。
5. 提问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如:蜡烛为什么只在顶端燃烧?为什么火焰有颜色?为什么会形成烟?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蜡烛燃烧教案蜡烛,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它可以点亮黑暗的夜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舒适。
而蜡烛的燃烧过程,也是一门有趣的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蜡烛燃烧的原理,并制定一份简单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过程。
1. 蜡烛的结构与燃烧原理蜡烛由燃料、导火线和灯芯组成。
其中,燃料是指蜡烛的主要材料,常见的有石蜡、蜂蜡等。
导火线是蜡烛上的一小段细线,用于点燃蜡烛。
灯芯则是位于蜡烛中心的中空管状物,它通过吸收燃料并提供火焰的支撑。
蜡烛燃烧时,燃料被加热熔化,然后被灯芯吸引上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火焰。
2. 实验准备与步骤准备材料:蜡烛、火柴、盖子、放大镜、试管、装水的容器。
实验步骤:- 步骤一:观察蜡烛的结构,了解蜡烛的组成部分。
- 步骤二:点燃蜡烛,观察和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 步骤三:将盖子覆盖在蜡烛上方,观察是否会影响蜡烛的燃烧。
- 步骤四:使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描述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 步骤五:将试管倒过来放在蜡烛上方,观察试管内的现象。
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蜡烛燃烧时,火焰呈亮黄色,且顶部呈锥形。
- 蜡烛燃烧时,周围空气被加热上升,形成对流现象。
- 将盖子覆盖在蜡烛上方,会导致火焰闪烁并最终熄灭。
- 将试管倒过来放在蜡烛上方,试管内的空气被火焰燃烧使之变黑。
4. 燃烧原理的解释蜡烛燃烧时,燃料被加热并熔化,然后被灯芯吸引上升。
在上升过程中,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火焰和热能。
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和燃烧温度,一般为亮黄色。
而通过盖子覆盖在蜡烛上方,阻碍了空气的进入,使火焰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从而导致闪烁和熄灭。
试管内的黑色物质是由于试管内的空气被火焰燃烧产生的灰尘。
5. 讨论与延伸实验探索实验结果背后的原理是学习的关键。
通过这个简单的蜡烛燃烧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和燃料的相互作用,以及火焰的形成和特性。
小学科学312蜡烛的燃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结构和原理。
2. 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燃烧现象,了解火焰的形成。
3. 探究火焰的原理和燃烧所需的条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结构,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2.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蜡烛燃烧的原理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火焰的形成和燃烧的原理。
2. 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1. 实验用品:蜡烛、盘子、水、玻璃器皿、磁铁等。
2. 工具:打火机、扳手等。
3. 教具: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谈话导入:老师用一个引人注意的故事或现象引入蜡烛的燃烧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不要出现政治敏感的内容)Step 2 观察蜡烛1. 将蜡烛点燃,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记录。
Step 3 探究蜡烛的结构1. 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盘子和玻璃器皿。
2. 向学生展示蜡烛的结构,包括蜡烛芯、蜡的外壳和蜡烛底部的金属片。
3. 让学生猜测蜡烛芯的作用,并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4. 引导学生用盘子接住蜡烛底部的熔蜡,并观察熔蜡的性质。
提问学生为什么蜡会燃烧而不是熔化。
5. 利用玻璃器皿装满水,将蜡烛倒立插在水中,观察气泡的产生。
说明蜡烛燃烧时释放出了某种气体。
Step 4 实验探究火焰的燃烧1. 将蜡烛点燃,让学生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2. 要求学生用金属物体(如磁铁)接触火焰,并观察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火焰会改变形状。
3. 让学生用水或盖子覆盖蜡烛火焰,观察火焰的熄灭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让燃烧继续进行。
Step 5 研究燃烧所需的条件1.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蜡烛燃烧的观察结果,以及火焰的特点。
2. 提问学生,为什么蜡烛只在点燃蜡芯后才能燃烧?引导学生思考蜡芯的作用和燃烧的条件。
3. 结合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火焰的燃烧需要氧气和燃料。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燃烧与火焰”,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蜡烛的燃烧过程,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产生的物质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掌握火焰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2. 能够描述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了解这些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火焰的结构,实验操作与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蜡烛、火柴、玻璃杯、小刀、镊子、实验盘、抹布、放大镜、打火机。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邀请学生上台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 例题讲解讲解蜡烛的成分、燃烧原理以及火焰的结构。
分析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火焰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实验现象。
4. 知识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火焰的各部分名称,如焰心、内焰、外焰。
讲解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2. 火焰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3. 燃烧产生的物质及其环境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
画出火焰的结构,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解释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2. 答案: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蜡烛燃烧是蜡烛中的蜡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和光。
火焰的结构:焰心、内焰、外焰。
燃烧产生的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物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加剧温室效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邀请学生思考其他可燃物的燃烧原理,进行课外研究。
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结构和燃烧原理;2. 探究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难点:1.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2.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玻璃杯;4. 盖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展示一支蜡烛并问学生它是如何燃烧的。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与蜡烛燃烧相关的问题,如:1. 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蜡烛为什么会冒烟?3. 蜡烛燃烧时需要什么东西?4. 灭蜡烛时,火焰为什么会熄灭?Step 2:观察实验(10分钟)1. 老师点燃一支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变化。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火焰的形状、颜色、热量等特征。
3. 学生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冒烟现象。
4. 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气味。
Step 3:问题探究(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给出答案。
2. 老师解释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它在被点燃时产生火焰,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叫做氧化石腊的可燃气体。
这种可燃气体与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出热量和光线。
3. 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Step 4:实验验证(20分钟)1. 学生使用玻璃杯将蜡烛包裹,并点燃蜡烛。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玻璃杯内的变化:火焰在燃烧过程中会逐渐变小,最终熄灭。
玻璃杯内产生了一层白雾。
3. 学生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玻璃杯内氧气的消耗导致火焰变小,最终熄灭。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之蜡烛的燃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
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
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
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
教师: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
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教师演示实验。
)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
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
(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
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
)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
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
(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
6、学生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
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
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料袋飞起来。
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
和热气球原理一样。
)
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
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
)
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
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
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
)
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
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
7、汇报实验现象。
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
五、课外思考:
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