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冀教版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5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案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题估算方法有多种,孩子只要能准确有条理的说明理由即可。
(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课时教材分析】第2课时(P58~P59),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材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
活动一,教材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买水果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就会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从而理解两级带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初步感知一个算式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道理。
活动二,教材选择现实生活中摘黄瓜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类推将含有加、乘的算式添上小括号后列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独立计算。
通过上面两个活动,进一步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堂实录】一、出示练习,复习准备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题、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8+2×7 9×3+2×3 18÷3-481÷9×2 16+3×4 56÷8-27×6-10 38-5×5 3×9÷324÷4×3 100÷4-20 20-20÷5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课本58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2、生认真读题交流。
说课设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说教材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
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
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说课设计。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说教材本节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第三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它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在充分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
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
说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解答问题,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简单的三步四则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依托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
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第3课时混合运算(3)【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30×5+100 79-40÷4二、板书课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70页。
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
请看出示自学指导(老师读)。
1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70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并完成。
2计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改怎么列算式呢?如果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改写成综合算式吗?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写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
先自学4分钟,然后讨论自学指导中的内容。
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自学效果最好。
1生看书自学,将自学成果和疑问记录在堂清本上。
师观察督促学生紧2看完的学生举手示意3秒钟后继续复看,示意给同伴和教师,待第二个同伴举手后开始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题的思路、过程和理由。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口的引导或讲解解疑。
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中,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
汇报时,学生要能正确描述,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4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就运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吧。
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抽后进生到台上做。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提示)备课。
老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1老师:做完的请举手,全部做完了。
请大家一起观察台上同学做的,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举手上台来订正。
也可以站到台下补充。
上台订正的时候用其他颜色的粉笔。
2大家积极踊跃的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
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70页、71页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提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让同学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利用直观图形帮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同一问题,思考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将三步计算的算式改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2、出示课件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买了多少保温桶和垃圾箱?生2:保温桶贵还是垃圾箱贵,它们差多少钱?生3:学校一共花了多少钱?生4:……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通过事件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例5的情景图)师我们若把前面的事件加上条件,你能解决兔博士的问题吗?生1:6个班一共花多少钱,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其实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6个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头脑很灵活,思路很清晰。
那你们能帮兔博士解决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结果。
生1:65×6=390(元)17×6=102(元)390+102=492(元)生2:65+17=82(元)82×6=492(元)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生1:65×6求的是6个保温杯多少钱?17×6表示6个垃圾箱多少钱?390+102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65+17表示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花多少钱?82×6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正确。
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第3课时混合运算(3)【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具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教学过程一、检复铺垫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 再计算30×5+100 79-40÷4二、板书课题三、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四、出示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70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出示自学指导(老师读)、1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70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并完成、2计算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改怎么列算式呢?如果列的是分步算式,你能改写成综合算式吗?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写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 ”该怎样计算、先自学4分钟,然后讨论自学指导中的内容、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 姿势正确,自学效果最好、五、先学1、看一看,自学探究生看书自学,将自学成果和疑问记录在堂清本上、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2、议一议,小组交流看完的学生举手示意3秒钟后继续复看,示意给同伴和教师,待第二个同伴举手后开始交流、主要交流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题的思路、过程和理由、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3、说一说,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补充或质疑 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讲解解疑、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计算过程中,自然产生添加小括号的需要、汇报时,学生要能正确描述,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4、做一做,自学检测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就运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吧、71页练一练的第1题、抽后进生到台上做、(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提示)备课、老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六、后教1、更正老师:做完的请举手,全部做完了、请大家一起观察台上同学做的,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举手上台来订正、也可以站到台下补充、上台订正的时候用其他颜色的粉笔、2、讨论大家积极踊跃的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针对每一个不同的答案要先肯定,再引导其他小组或学生反驳,最终达成共识、评议板书和正确率、同桌交换互相批改 再批改自学的时候做的例题中的题,有错误的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进行表扬、七、拓展提升题目 练一练的第2题、要求: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讲解者、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展示小组可根据时间轮流、对抗、抽签或指定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要安排课后自改或小组对改、八、归纳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了(师板书)小结:三步混合运算中要先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果遇到两步乘除法被加减法隔开时,可以同时计算乘除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
2.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则,熟练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应用方面拓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生活实际问题作为例题;
2.准备计算器作为辅助工具。
教学步骤
1.引入新知识,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介绍混合运算的概念。
2.讲解混合运算的规则,如优先级、括号、先乘除后加减等。
3.给予学生练习机会,根据具体题目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规则进行计算。
4.搜集更多的生活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从应用方面理解混合运算。
5.教师采取分层指导方式,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组织小组活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教师在小组活动中不断循环梳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认知,并及时转化为习惯。
2.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检查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错误及时加以纠正,巩固习得的知识。
3.运用实例进行评价,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总结回顾。
注: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2019-2020年冀教版数学三上《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素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检复:1.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123+237=360 360-250=110 ——————650-330=320 119+320=510 ——————2.说说先算哪一步227-291+126 119+208-303 227-(560-410)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8加上乘法算式②也有可能先写乘法算式再加上8。
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教师应做重点指导)4、计算改写后的算式,说一说算式中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进而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当学生回答出先算乘法后教师要追问:问什么先算乘法。
引导学生结合题意进行理解。
小结:混合运算中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观察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试算。
2.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应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混合运算进行计算),教师追问:为什么先算除法?3.引导学生结合前面两个问题,总结、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我还卖了2只羊,每只80元。
5.3 混合运算(三)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 陈海峰组长1.填空.(1)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先算( ),后算( )。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 )。
(3)在一个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中,应按( )的顺序进行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
180×2-45×2 360÷4+50÷5 (180-45)×2 360÷(4+5)3.解决问题。
(1)李伯伯进县城卖了8只兔子,每只32元。
①李伯伯的兔子和羊一共卖了多少钱?②李伯伯用卖兔子的钱买了两袋化肥,每袋68元,他还剩多少钱?(2)希望小学高年级种树290棵,正好是中年级的2倍,低年级比中年级少种85棵,低年级种了多少棵?(3)妈妈去商店买了2瓶油,付给售货员阿姨50元钱,售货员阿姨找给妈妈4元钱,你能算出每瓶油多少钱吗?答案1.(1)乘除法加减法(2)括号里面的(3)从左到右2. 270 100 270 403. (1)①32×8+80×2=416(元)② 32×8-68×2=120(元)(2) 290÷2-85=60(棵)(3)(50-4)÷2=23(元)【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摘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70页、71页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提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让同学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利用直观图形帮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同一问题,思考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将三步计算的算式改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2、出示课件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买了多少保温桶和垃圾箱?生2:保温桶贵还是垃圾箱贵,它们差多少钱?生3:学校一共花了多少钱?生4:……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通过事件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例5的情景图)师我们若把前面的事件加上条件,你能解决兔博士的问题吗?生1:6个班一共花多少钱,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其实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6个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头脑很灵活,思路很清晰。
那你们能帮兔博士解决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结果。
生1:65×6=390(元)17×6=102(元)390+102=492(元)生2:65+17=82(元)82×6=492(元)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生1:65×6求的是6个保温杯多少钱?17×6表示6个垃圾箱多少钱?390+102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65+17表示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花多少钱?82×6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正确。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第1课时混合运算(1)【教学目标】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三、出示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66页。
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
请看出示自学指导(老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66~67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2、看例2的情境图,仔细观察,了解观察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独立试算。
3、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先自学4分钟,然后和小队子讨论自学指导中的内容。
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姿势正确,自学效果最好。
四、先学1、看一看,自学探究生看书自学,将自学成果和疑问记录在堂清本上。
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议一议,小组交流看完的学生举手示意3秒钟后继续复看,示意给同伴和教师,待第二个同伴举手后开始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题的思路、过程和理由。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说一说,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
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讲解解疑。
4、做一做自学检测同学们学得不错,下面就来解决问题吧。
67页练一练的第1题。
抽后进生先说再到到台上做题。
老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1、更正老师:做完的请举手,全部做完了。
请大家一起观察台上同学做的,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举手上台来订正。
也可以站到台下补充。
上台订正的时候用其他颜色的粉笔。
2、讨论大家积极踊跃的写出自己的答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
第三课时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70页、71页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本课时主要是让同学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利用直观图形帮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同一问题,思考出发点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掌握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将三步计算的算式改为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2、出示课件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想想你能从这件事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买了多少保温桶和垃圾箱?
生2:保温桶贵还是垃圾箱贵,它们差多少钱?
生3:学校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4:……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通过事件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例5的情景图)师我们若把前面的事件加上条件,你能解决兔博士的问题吗?
生1:6个班一共花多少钱,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生2:其实就是求6个班保温桶和6个垃圾箱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头脑很灵活,思路很清晰。
那你们能帮兔博士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结果。
生1:65×6=390(元)17×6=102(元)390+102=492(元)
生2:65+17=82(元)82×6=492(元)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同学的做法正确吗?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生1:65×6求的是6个保温杯多少钱?17×6表示6个垃圾箱多少钱?390+102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2:65+17表示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花多少钱?82×6表示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同学们的理解非常正确。
老师做了一组图来帮助你们理解,出示课件。
(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分为一组,一共6组)提出问题:我们做题时为什么将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分为一组?所有的题都可以这样来分吗?
生1:因为保温桶和垃圾箱买的个数相同,所以可以分为一组。
生2:不是所有的题都可以这样来分。
生3:必须是两种物品的数量相同时才可以这样分,否则不行。
比如:买4个保温桶和5个垃圾箱时,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箱不能分为一组。
师:同学们考虑得很全面,那么我们尝试一下能不能将这两组分步算式,列为综合算式呢?
生1:65×6+17×6
生2:(65+17)×6
师: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运算顺序,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巡视并对困难同学加以指导。
师引导同学说出在计算三步混合运算时,算式中有两个乘法或两个除法,可以在第一步时同时计算。
师小结:同学们的解答,虽然过程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都是求的是学校花了多少钱,所以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设计意图:老师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品分为一组。
提出“想一想”的问题。
学生独立审题。
想一想这道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
生1: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生2:以为它们有一个信息相同,都买了6个。
学生独立用综合算式完成此题,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三、巩固知新。
1、完成71页练一练第1题。
(1)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71页练一练第2、3题。
同学们小组间完成,比一比哪组完成的快且正确。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
四、达标反馈。
1、说出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32×2-15×3 45÷5+36÷9 (14+12)×3
2、一本故事书10元,一本连环画5元,两种书各买4本,一共花多少元钱?
3、1千克黄花3元,1千克西红柿5元,两种蔬菜各买3千克,一共花多少元钱?
4、明明买铅笔和圆珠笔各4支,一支铅笔1元,一支圆珠笔3元,买圆珠笔比铅笔多花多少元钱?
答案:1、19;13;78;2、(10+5)×4=15×4=60(元)
3、(3+5)×3=8×3=24(元)
4、(3-1)×4=2×4=8(元)
五、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1:在一个算式中,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生2: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在计算三步混合运算时,算式中有两个乘法或两个除法,可以在第一步时同时计算。
六、布置作业。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计算。
12+45÷9 16÷2+15×3 516-16×3
2、一本练习本1元,一本绘画本2元,它们各买7本。
(1)一共花多少钱?
(2)练习本比绘画本少花多少钱?
3、小红一天做10道口算题,小丽一天做12道口算题,她们俩一星期共做多少道题?
七、板书设计。
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65×6+17×6 (65+17)×6
=390+102 =82×6
=492(元) =492(元)
答:6个班一共要用492元。
八、教学反思。
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
注重审题,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以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
教学例题时,对两种不同计算过程,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运算顺序都正确,使学生明白:求的时候不分先后,两边可以分两次计算,也可同时计算,但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单一些。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资源包。
例:张叔叔摘葡萄,上午摘了144千克,下午又摘了162千克,他将这些葡萄装
箱运往市场,每个纸箱能装18千克葡萄,张叔叔需要多少个纸箱?
分析:先求出这些葡萄共多少千克即144+162=306(千克),再看看306中有几个18 ,就准备几个纸箱,306÷18=17(个)
答案:(144+162)÷18=1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