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核心网在4G车载站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核心网的发展趋势摘要:核心网作为通信网络的“大脑”,掌握着数据传输、处理和管理的关键环节。
本文首先阐述了核心网在通信领域的核心地位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探讨了核心网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5G及其后续技术的进步、逐步转向云原生的架构变革、网络切片技术的引入以及开放接口与模块化设计的持续推进。
这些趋势不仅揭示了核心网技术的最新动态,还为通信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核心网;通信;发展趋势1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目睹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有线到无线的通信革命。
这背后的秘密力量是核心网,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部分。
它不仅负责确保信息的无缝流动,而且在提供更多高级服务和应用时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5G、物联网和其他前沿技术的兴起,对核心网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我们面临着如何处理巨大数据流量、如何提供低时延服务等一系列挑战。
同时,随着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的普及,核心网的架构和功能也在经历深刻变革。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关键组件的未来发展,本文将详细探索核心网的最新趋势,从技术进步到架构变革,再到服务创新,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2核心网在通信领域的地位和重要性核心网,作为通信网络的“心脏”,一直在通信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是通信流程中的中心环节,负责处理、转发和管理用户数据,以及为各种服务和应用提供支持。
核心网的作用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物理规模所暗示的范围,它在整个通信领域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
想要了解核心网的重要性,首先需要认识到通信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更是连接、交互和信息共享的桥梁。
而核心网就是这座桥梁的支撑结构。
当我们进行电话通话、发送短消息、浏览互联网或使用各种在线服务时,核心网在背后默默地确保数据准确、迅速地流动。
无论是日常的社交互动还是关键的紧急服务,核心网都在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除了这些基础功能,核心网还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提供了基础。
虚拟网络技术:SD-WAN、SDN、NFV等技术的特点、功能和应用场景对比分析虚拟网络技术是指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可编程、可控制和可管理,从而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分别从SD-WAN、SDN、NFV三个方面对这些虚拟网络技术的特点、功能和应用场景进行对比分析。
一、SD-WAN技术1.特点(1)基于软件定义技术:SD-WAN是软件定义广域网,其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传输平面分离,通过控制器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
(2)多链路负载均衡:SD-WAN可以同时利用多条宽带、4G、LTE 等网络连接,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3)智能路由和应用优化:SD-WAN能够根据网络流量和应用需求进行智能路由和优化,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4)安全性和隐私保护:SD-WAN支持对网络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并提供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管理功能。
2.功能(1)负载均衡和路径优化:SD-WAN可以根据网络流量和业务需求自动选择最佳路径,实现负载均衡和性能优化。
(2)安全策略管理:SD-WAN支持对网络数据进行加密和访问控制,实现安全的网络传输和数据保护。
(3)应用性能优化:SD-WAN可以智能识别和优化关键应用的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4)集中管理和配置:SD-WAN集中管理平台可以对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减少手动配置和管理成本。
3.应用场景(1)企业办公网络建设:SD-WAN适用于企业多地点的办公网络建设,能够实现跨地域的网络连接和应用优化。
(2)云服务接入:SD-WAN可以连接企业内部网络与公共云服务,实现安全稳定的云服务接入。
(3)分支机构网络建设:SD-WAN可以连接不同分支机构的网络,实现统一管理和优化网络性能。
(4)移动办公网络建设:SD-WAN适用于移动办公网络的建设,支持移动用户的接入与管理。
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分析车地无线通信系统(Vehicle-to-Grou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LTE-V)是一种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车辆通信系统,它能够实现车辆与网络之间的高速、可靠的无线通信。
本文将分析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
LTE-V利用了LTE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采用蜂窝网络技术实现车辆与地面设施之间的通信。
具体而言,LTE-V主要由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eNodeB(evolved Node B,发射与接收基站)和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网)构成。
在LTE-V中,UE可以是车辆上的终端设备,如车载终端或其他车辆传感器。
eNodeB负责处理无线信号的传输与接收,并与EPC交换数据。
EPC是一个核心网节点,负责控制和管理无线通信系统的连接和数据流的传输,同时也是车辆与云平台之间的接口。
除了这些关键组件,LTE-V还包括车载终端终端间的通信,以及车辆和网络服务器之间的远程通信。
LTE-V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辆上的UE设备与基站进行通信,然后通过基站连接到LTE网络,在网络中传输和处理数据。
在通信过程中,车辆上的UE设备会发送包含车辆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的数据包给基站。
基站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发送到EPC中。
EPC会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车辆信息的匹配和处理,然后将数据发送给相应的云服务器或其他应用程序。
车辆上的UE设备可以通过LTE网络获取来自云平台的信息,如导航、交通信息等。
LTE-V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车辆之间的通信,实现车辆间的协同工作,如车辆之间的自动驾驶交互、道路拥堵信息的共享等。
其次,LTE-V 可以用于车辆与道路设施之间的通信,如与交通信号灯、停车场等设备的连接,实现智能交通的管理和控制。
一、随机接入在4G网络中终端(UE)通过无线接入信道(RACH)进行呼叫建立或突发数据的传输;每当移动终端(UE)准备进行MO(移动始发)时,我们称之为RACH调度。
二、RACH-less方案是在Release14中3GPP通过引入RACH-less技术改进(降低)在LTE切换期间的(时间)延迟,同时还提出了"先接(入目标小区),后断(开源小区)"的切换方案。
然而RACH-less切换仅适用于当前上行链路定时可以在目标小区中重用时。
此外,Release-14中的“先接后切换”仅适用于具有双接收器链的终端(UE)。
因此,即使启用Release-14功能尽管增强,但在许多重要场景中仍然存在不可忽略的切换中断时间。
三、R16移动性增强3GPP在R16版中引入的LTE额外移动性增强功能工作项目是对R9版本中E-UTRAN9的进一步增强,其目标如下:•进一步减少切换期间用户数据中断,目标是尽可能接近至0ms中断时间;••进一步提高切换过程中的鲁棒性(ROHC)。
•3.1 切换程序改进又称为“增强型先接后断切换”或“双主动切换”协议栈解决方案(DAPS)已被指定用于减少切换中断时间。
DAPS通过减少对源小区的维持使切换过程中用户面中断接近0ms,即源小区与目标小区保持一致的无线链路(包括数据流),终端同时建立与目标小区之间无线链路。
3.2 条件切换Release 16中定义了有条件的切换流程以改进(切换)鲁棒性。
在有条件切换时场景中,切换命令与触发条件一起提前发送,避免在小区边缘因无线条件不佳发生故障。
切换命令中可以包括多个潜在的目标小区;当满足潜在目标小区的触发条件时,终端(UE)执行切换到该特定目标小区。
移动通信的网络扩容技术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对网络扩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高带宽的需求,移动通信网络扩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移动通信的网络扩容技术进行探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扩容技术。
一、基站增容技术基站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网络扩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站增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频率复用方案:通过增加频率的复用,可以提高基站的覆盖面积和容量。
其中常见的技术有频分复用(FDMA)、时分复用(TDMA)和码分复用(CDMA)等。
1.2 天线布局优化:优化基站天线的布局,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采用天线分集和波束成形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信号质量和网络容量。
1.3 功率控制策略:合理调整基站的输出功率,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采用功控技术和干扰协调技术,可以减少干扰,提高信号传输品质。
二、核心网扩容技术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部分,对于网络扩容具有重要作用。
核心网扩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路由优化:通过优化路由算法和网络拓扑结构,提高核心网的转发效率和容量。
采用基于IP/MPLS的路由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网络负载均衡。
2.2 网络切片技术:通过将核心网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网络切片,实现对不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分配。
这样可以提高核心网的容量和服务质量。
2.3 虚拟化技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核心网的功能分解为不同的虚拟模块,提高网络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同时,虚拟化技术还可以降低网络运维和维护成本。
三、传输网络扩容技术传输网络是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海量的流量和数据传输。
传输网络扩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光纤传输技术:采用高速光纤传输技术,可以提高传输带宽和速率,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光纤放大器、波长分复用和光纤链路保护等技术,可以提高传输网络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基于IUV_4G的LTE无线接入网实验设计与构建作者:***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02期摘要:在通信网络实验虚拟化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兴模拟软件IUV_4G的LTE 无线接入网的实验设计方案。
通过IUV_4G部署PTN、BBU、RRU等设备,建立五个机房,利用路由、SCTP、MIMO、无线射频、邻区切换等技术构建一个LTE无线接入网实验设计方案,给出了实验的虚拟设备安装方法、虚拟接线方法、数据配置方法、业务开通调试方法,并通过告警、ping、Trace、业务验证、切换等进行功能验证。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理解LTE 无线接入网的原理,而且也掌握了中兴LTE设备的配置技术及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IUV仿真平台;无线接入网;RRU;BBU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20)02-0167-030 引言不管是4G还是5G网络,无线接入网的基站数量是所有网络设备中占比最多的,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无线接入网安装调测人才。
但很多学校的移动通信实验设备多采用现网设备或简单的虚拟仿真平台[1]。
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现网实验设备购买价格昂贵,且不能满足多位学生同时实验;(2)现网实验设备维护费用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损坏设备;(3)虚拟仿真平台大多侧重数据配置,鲜有设备安装和接线的仿真操作,不利于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4)实验缺少业务调试功能,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5)实验必须在实验室才能完成,不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1-6]。
因此,设计和构建了基于中兴在线仿真软件IUV-4G的LTE无线接入网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LTE无线接入网原理的理解及基站站点开通的相关实践技术的掌握。
1 LTE无线接入网实验方案1.1 实验目的掌握LTE无线接入网的网元设备线缆安装,包括PTN接线、BBU接线、GPS接线、RRU 接线、天线接线;网元的数据配置,包括PTN数据配置、BBU数据配置、RRU数据配置;业务调试方法,包括告警排查、PING测试、业务验证、切换验证等。
F u l l M V N O运营商在建网初期就需要正视并认真思考如何提高网络管理灵活性和设备的利用率,并降低网络运维成本。
目前移动核心网基于传统专有硬件为主导的设备产品架构和基于预研规划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移动网络物联网时代高速业务发展的要求,需要利用新技术来支撑新的业务模式对网络资源定制化的需求,快速推动新业务应用于市场。
信息通信技术快速融合的行业背景下,电信网络将借助于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推动网络向基于云化、开放的网络架构演进。
提高网络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运营商OPEX/CAPEX支出,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灵活快速的部署定制化业务,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业务使用体验,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契机。
2 我国虚拟运营现状分析截至2015年底,我国虚拟运营用户数已超过2000万。
自2013年底前首批企业获取虚拟运营牌照以来,共有42家企业获得虚拟运营试点牌照。
自2014年3月底第一个虚拟运营商以170号段面向市场公开推广手机用户以来,目前已有39家虚拟运营商正式放号,其中7家企业用户数超过百万用户,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虚拟运营商用户规模已经超过400万。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两年的试点期已经落幕,虚拟运营商这一新角色也历经了第一轮的市场洗礼,移动转售用户规模突破两千万。
作为民资进入电信业的重要一环,在工信部眼中,这份两年答卷“基本达到预期”。
但这离虚商们的目标还太远,2016年虚商们将何去何从?日前,工信部向三大电信运营商及全体虚拟运营试点企业发布了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批发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希望通过调整移动业务转售批发价格来扶持虚拟运营商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移动市场竞争力,提高业界良性发展。
业内认为,该指导意见对一直困扰虚拟运营商的批零倒挂会有一定改善,但无法彻底扭转虚拟运营商的亏损局面。
与三大运营商相比,虚拟运营商在用户数量、服务直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42家虚拟运营商内部的表现也相差很大,乐语通讯和巴士在线业务发展受到很大挫折,连连科技也遇到经营问题不得不收缩调整业务。
车载网络知识点总结一、车载网络的概念车载网络是指将汽车内部的电子设备、传感器、控制单元等与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车辆信息传输和互联的一种网络系统。
通过车载网络,车辆可以连接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互联互通。
车载网络的发展与智能化汽车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为驾驶人员、乘客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和更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二、车载网络的技术架构车载网络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车辆内部网络、车辆对外通信、车辆与云端通信等几个主要部分。
1. 车辆内部网络:车辆内部网络是指车载网络中用于连接车辆内部各种设备和传感器的网络系统。
通常采用CAN总线、LIN总线等方式进行连接,实现车辆内部各种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2. 车辆对外通信:车辆对外通信是指车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外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部分。
车辆可以通过3G/4G/5G网络连接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车辆信息传输等功能。
3. 车辆与云端通信:车辆与云端通信是指车辆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云端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部分。
通过车辆与云端的通信,可以实现车辆数据的上传、下载,车辆远程控制和管理等功能。
三、车载网络的应用场景车载网络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车辆信息服务、车辆远程控制、车辆安全监控等几个方面。
1. 车辆信息服务:通过车载网络,车辆可以连接互联网,实现导航、音乐、视频、在线购物等丰富的信息服务。
驾驶人员、乘客可以在车辆内部享受不同于传统汽车的娱乐和工作方式。
2. 车辆远程控制:通过车载网络,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者互联网远程控制车辆的启动、熄火、空调、车窗、车灯等功能。
提高了车主对车辆的便捷控制。
3. 车辆安全监控:通过车载网络,车辆可以实时上传自身位置、状态信息到云端服务器,可以实现车辆追踪、监控和报警等功能。
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四、车载网络的安全性车载网络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发生安全漏洞或攻击,可能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车载自组网(VANET)——以先进的车间通信技术提供车辆协作式安全应用【摘要】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给社会经济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交通安全问题不仅涉及车辆自身,更与交通环境密不可分。
先进的车载自组网(VANET)技术为交通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目前,主动安全系统基于反应式机理,并依赖于自治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在给定时间内的实时反馈。
自治传感器的覆盖范围有限,缺乏协同性,并且存在盲区、适应性有限的问题。
VANET将车间无线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技术融合到车辆传感器组件中,可以提供超视距提前感知能力,在主动安全系统中引入预期或前馈行为,能够实现协作式驾驶应用。
协作式安全系统使驾驶员有更长的反应时间避免进入危险驾驶情况,从而减少其它主动安全系统或被动安全系统的需求。
VANET所提供的超视距感知能力不仅有利于驾驶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并且有利于节省油耗、增加舒适度以及减少环境(如路面结冰)带来的影响。
同时,VANET具备与其它网络互连的能力,能够提供多种信息增值服务,为驾驶员提供娱乐型、舒适型应用。
【车载自组网】图1 车载自组网(VANET)车载自组网(VANET)是指在交通环境中车辆之间、车辆与固定接入点之间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相互通信组成的开放式移动Ad hoc网络,其目标是为了在道路上构建一个自组织的、部署方便、费用低廉、结构开放的车辆间通信网络,提供无中心、自组织、支持多跳转发的数据传输能力,以实现事故预警、辅助驾驶、道路交通信息查询、车间通信和Internet接入服务等应用。
许多人将VANET视为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的一种特殊的实际应用,不过,由于VANET 本身所具有的网络特点,例如拓扑高动态、时延要求严格、节点移动速度高、轨迹可预测、能量无限、定位准确等,还有其应用前景明朗且广阔,研究范围横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计算机网络领域以及无线通信领域三大传统研究领域,使得对VANET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注意。
车联网中的网络架构与优化方法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车联网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和体验。
车联网通过将车辆与各种设备、网络和服务连接起来,实现了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以及车辆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
然而,要实现高效、可靠和安全的车联网服务,合理的网络架构设计和优化方法至关重要。
车联网的网络架构主要由车辆终端、路侧单元、基站、核心网和云平台等部分组成。
车辆终端是车联网的基本单元,负责采集车辆的各种信息,如位置、速度、行驶状态等,并将这些信息上传至网络。
路侧单元则分布在道路沿线,用于与车辆终端进行通信,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和交通管理指令。
基站作为无线网络的接入点,负责将车辆和路侧单元的信息传输至核心网。
核心网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发,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云平台则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用于处理和分析海量的车联网数据,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
在车联网的网络架构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网络覆盖问题。
由于车辆的移动性和道路环境的复杂性,如何确保车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获得稳定的网络连接是一个难题。
其次是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高。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如车辆控制指令、紧急救援信息等,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传输。
此外,网络安全也是车联网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保障车辆和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防止黑客攻击和恶意篡改,是车联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优化方法。
在网络覆盖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基站密度、采用多频段组网和优化天线覆盖等方式来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
同时,利用卫星通信和自组织网络等技术,为车辆在偏远地区和网络覆盖薄弱区域提供通信保障。
对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问题,可以采用优先级调度、资源预留和多路径传输等技术。
优先级调度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分配不同的传输优先级,确保关键数据的优先传输。
浅谈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网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也迎来了智能化和互联化的时代。
而在智能化和互联化的进程中,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车载网络基本原理、车载网络的发展现状、车载网络的应用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车载网络基本原理在汽车车载网络中,不同的设备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车载网络主要分为两个层次:控制层和信号层。
控制层主要传输车辆信息诸如车速、转速、油量等,而信号层主要传输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
车载网络的应用都遵循着CAN和LIN等标准进行实施,以确保这些设备间的通信效率和数据安全性。
CAN总线是车载网络中最常用的一种通讯方式,它专门用于在控制层和信号层之间传递控制数据和状态反馈信号。
而LIN总线则在车载网络的控制层中使用,主要负责传输控制信号和状态反馈信息。
这两种总线标准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系统,以确保车载设备的高效通讯和可靠性。
车载网络的发展现状在汽车产业中,车载网络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
最开始的车载网络应用主要用于传输车辆的基本信息,如车速、转速等,以及一些标准化的音频和视频信号。
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车载网络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娱乐、导航、通讯等方面,车载网络的技术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和改进。
目前,汽车车载网络已经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
除了传统的车辆信息显示和娱乐系统外,车载网络还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诊断、车辆远程控制等方面。
在智能化和互联化的发展趋势下,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车载网络的应用娱乐和多媒体车载娱乐系统是车载网络应用最广泛和成熟的方向之一。
现在很多汽车中配备了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这些娱乐系统结合了高清液晶显示屏和精细的音频系统,能够为乘客带来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
而随着汽车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更加高、科技手段更加先进,汽车数据通信方面的安全防护将成为车载娱乐系统的发展重点。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可以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它凭借车载网络的技术实现。
1.4G车载定位终端(通用版)参数项目技术指标系统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处理器飞思卡尔车载级i.MX6UltraLite处理器,ARM Cortex-A7,528MHz主频内存128MB存储器8G*通讯网络制式TDD 1.4GHz专网,可选支持三大运营商公网4G*定位制式车载级导航模块,支持GPS+北斗定位,支持差分,支持惯性导航定位精度差分定位,1米内音频通道1路功率>10W音量可调节失真率在工作电压范围内最大失真率 < 10%*蓝牙协议蓝牙4.0发射功率-20dBm - +4dBm 接收灵敏度-93dBm*WIFI协议 2.4G频段,300M速率,802.11 bgn,模式支持STA、AP 工作模式实时时钟时间功能可设置和读取年、月、日、星期、时、分、秒时间信息电池断电状态下保持时间正常运行1年以上外设接口RS232 4路RS485 2路CAN 2路继电器输出2路数字量输入8路指示灯LED指示灯电源、运行、通信、蓝牙电源工作电压8~40V DC,具有欠压保护、过压保护、反接保护功能,超低压工作,汽车启动不断电整机功耗≤20W电磁兼容性电源适合车载环境,满足GB/T 21437.2 / ISO 7637-2相关标准,能够抵御车上沿电源线上的各种干扰静电满足道路车辆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ISO 10605相关标准环境适应性工作温度-20~65 ℃,满足GB/T 28046.4 / ISO 16750-4 气候负荷相关标准储藏温度-30~65 ℃,满足GB/T 28046.4 / ISO 16750-4 气候负荷相关标准相对湿度≤95%,满足GB/T 28046.4 / ISO 16750-4 气候负荷相关标准振动满足GB/T 28046.3 / ISO 16750-3 机械负荷相关标准冲击满足GB/T 28046.3 / ISO 16750-3 机械负荷相关标准。
客运车辆4G方案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等行业需求不断增加。
客运车辆的需要也逐渐增加,在这个背景下,客运车辆4G方案应运而生。
现在,4G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其对于客运车辆而言的应用,也得到了众多行业专家的关注和支持。
客运车辆4G方案,可以帮助客运公司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调度、分配任务、优化运营,提升车辆使用效率和乘客安全、舒适感受。
其优势在于其便利性、高效性以及实用性。
在这份文档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客运车辆4G方案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功能优势等相关内容。
基本原理客运车辆4G方案通过安装车载4G模块或路由器,实时连接互联网,通过相关软件和平台建立起来的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车辆,通过数据分析、管理平台、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管理。
客运车辆4G方案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数据传输快速高效2.车辆位置、状态实时可掌握3.实时监控乘客乘车情况4.节省管理人力成本应用场景客运车辆4G方案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1.长途客运:通过实时监控车辆所在位置,调配车辆任务,提高运营效率、减少运营成本;2.短途客运:通过实时监控乘客上下车情况、车辆位置,提高乘客乘车时的舒适感受和安全性;3.包车旅游:通过对车辆行驶轨迹、位置的实时监控,保证游客安全、方便、舒适地进行旅游行程;4.出租车:通过实时监控车辆位置、空车率,调配车辆任务,优化线路等,提高乘客出行体验和司机的收入水平。
功能优势客运车辆4G方案具有以下功能优势:1.实时位置监控:通过4G技术,实现对车辆的实时定位,保证车辆的安全和出行路线的科学性;2.实时监控车辆状态: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控,可以大大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3.实时监控乘客乘车情况:可以及时发现乘客乘车问题,以保证出行的安全和愉悦性;4.智能调度:通过车载4G平台,实现对车辆的实时调配、及时通知司机作出相应的调度安排,以减少空走和空载;5.优化运营:通过数据分析,对车辆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6.乘客体验提升: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乘客出行相关数据,从而提高产品品质、乘客满意度。
NFV在5G核心网中的应用摘要: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是CT与IT相融合的产物,目标是实现移动和固定网络各个网元在开放IT平台上的虚拟化,以更低成本、更高灵活性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爆炸性增长的动态业务需求,并摆脱对厂家专用硬件系统、封闭软件平台的依赖,构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创新的开放生态系统。
关键字:NFV、网络功能、架构前言:随着数字化中国的建设,流量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用户数据流量持续高速增长、用户体验需求不断提升,对核心网和承载网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现有核心网网络架构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促使运营商加快网络转型,通过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实现流量的本地分流和卸载。
网络向云架构的演进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电信云将在大幅降低运营商的CAPEX/OPEX支出的同时,为智能手机用户带来更佳的移动互联使用体验,为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契机。
1 传统核心网存在的问题网络结构复杂移动通信经历了1G到5G迅猛的发展,现实网络结构复杂多样、硬件设备种类多、多种接入技术长期共存成为突出特征。
传统模式下如何高效地运行和维护多张不同制式的网络,实现最优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竞争力,提升用户体验,减少运维成本和实现节能减排是运营商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业务部署周期长核心网由于软硬件耦合度高,单个网元一般由设备商提供,新业务功能的开发也依赖于对应的设备商,以网元为单位大颗粒整包交付导致开发周期长,测试工作量大、升级影响大,软件发布周期需要3至9个月。
定制化的功能也很复杂,造成运营商部署新业务的困难,无法有效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高CAPEX和OPEX核心网专用硬件设备种类各异,网元数量众多,网元间接口多且开放度不高,系统参数设置复杂,异厂家硬件设备不能通用,容量部署缺乏弹性,设备利用率不高且生命周期趋短,更新换代加速,导致核心网复合CAPEX和OPEX增加。
2 NFV的优点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即网络功能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技术,使用标准工业界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设备部署网络应用,以软件的形式实现网络功能,以此取代目前网络中私有、专用和封闭的网元设备。
招聘核心网工程师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个协议不是用于核心网中的信令协议?A、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B、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C、SMPP(Short Message Peer-to-Peer)D、SIGTRAN(Signaling Transport)答案:B解析:SIP是用于VoIP会话的初始化和控制的协议,SIGTRAN用于在IP网络中传输传统的电话信令,SMPP是用于移动消息中间件通信的协议。
RTP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上传输音频和视频数据,但它不是用于核心网中的信令协议。
因此,正确答案是B。
2、在3GPP标准中,以下哪个接口是用于用户面数据传输的?A、Iu-CS接口B、Iu-PS接口C、E-GPRS接口D、Iub接口答案:B解析:Iu-CS接口是用于承载电路交换(CS)服务的接口,E-GPRS接口是用于增强型GPRS的接口,Iub接口是UMTS网络中用于节点B和RNC之间的接口。
而Iu-PS接口是用于承载分组交换(PS)服务的接口,主要用于3GPP UMTS网络中用户面数据传输。
因此,正确答案是B。
3、以下关于核心网(Core Network)的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A、负责处理用户数据的路由和交换B、提供用户鉴权、认证和计费功能C、负责用户终端设备的管理和配置D、负责承载无线接入网的信号转换答案:D解析:核心网的主要功能是处理用户数据的路由和交换、提供用户鉴权、认证和计费功能,以及用户终端设备的管理和配置。
负责承载无线接入网的信号转换是无线接入网(如LTE的Node B或5G的gNode B)的功能,而不是核心网的功能。
因此,选项D 描述不正确。
4、在3GPP标准中,以下哪个协议用于用户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信令交互?A、GPRS Tunneling Protocol (GTP)B、IPsecC、RADIUSD、TCP答案:A解析:在3GPP标准中,GPRS Tunneling Protocol (GTP) 是用于用户设备与核心网之间进行信令交互的协议。
汽车车载网络的分类及应用汽车车载网络是指在汽车内部进行信息和数据传输所需的网络系统。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乘用车网络:乘用车网络是指为提供车内座舱中的各种电子设备提供连接和通信功能的网络系统。
例如,车载娱乐系统、导航系统、安全系统等都依赖于乘用车网络来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
2.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指提供车辆与外部通信的网络系统。
例如,在智能汽车中,通信网络可以与云服务器进行连接,实现车辆远程监控、远程维修等功能。
同时,通信网络还可以用于实现车辆之间的通信,提供车辆间的协同和安全性。
3. 汽车总线网络:汽车总线网络是指连接汽车各个电子设备的网络系统。
它可以将各个设备之间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共享,提供设备间的协作功能。
常见的总线网络有CAN总线和LIN总线等。
4. 高速数据传输网络: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是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而设计的网络系统。
例如,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车载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需要通过高速网络传输大量的数据,以提供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决策功能。
这些汽车车载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车载娱乐系统:乘用车网络可以将娱乐系统与车辆的总线网络相连接,实现音频、视频等娱乐内容的传输和控制。
乘客可以通过车载娱乐系统观看电影、听音乐等,提高驾乘体验。
2.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是现代汽车的常见配置之一,它依赖于车载网络将地图数据、导航信息等传输到车辆控制面板上,提供驾驶导航和位置服务。
3. 安全系统:乘用车网络可以与车辆的安全系统相连接,实现车辆的实时监控和报警功能。
例如,当车辆状况异常时,安全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向驾驶员发送警报信息,以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4. 远程监控和维修:通信网络可以与云服务器进行连接,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
通过云端的监控系统,车主和厂家可以获得车辆的运行状态、维修提醒等信息,以及远程执行诊断和维修操作。
5.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来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决策。
车联网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车联网技术是指通过车载电子设备、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等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等全方位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种车联网技术解决方案,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一、车联网技术解决方案1. 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是车联网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车载智能终端(T-Box)、车载摄像头、车载传感器等。
车载智能终端负责收集车辆数据、用户信息和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
车载摄像头和传感器用于采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图像和环境数据,为智能驾驶提供支持。
2. 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是车联网系统的重要支撑,包括4G/5G移动通信网络、Wi-Fi、蓝牙等。
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车载终端设备可以实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同时也可以接收云端下发的指令和信息。
3. 云端平台云端平台是车联网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负责接收车载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
云端平台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向车载终端设备下发指令,实现智能驾驶和远程控制等功能。
4. 应用服务车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智能驾驶、智能交通、智能停车、智能充电等。
通过将车联网技术与这些领域相结合,可以提供一系列智能化应用服务,提高出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车联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1. 智能驾驶车联网技术在智能驾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车载摄像头、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为自动驾驶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驾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 智能交通车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流量监测、路况预测、拥堵预警等功能。
通过分析车载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可以实时掌握道路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车联网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智能车载终端历时近3年研发、近1年的推广准备,这个被称为“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神秘法宝终于粉墨登场。
这套智慧运营系统并不是技术配置装备那么纯粹和直接,准确地讲,它是一个管理工具,能够辅佐客车运营商实现精准、定量、科学管理。
G-BOS智慧运营系统是海格客车创新探索“车联网”应用技术并首倡研发,集成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等尖端科技,以海量数据挖掘、3G无线物联与智能远程控制为核心手段,为客车运营商量身定制的整合“人”“车”“线”三大要素的新一代智能运营管理工具。
这套系统,最大的亮点是全程记录了车辆运行的各种关键数据,为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有助于传统管理向智能管理的升级”,张海兵不讳言对G-BOS智慧运营系统的赞赏和期待,“从其系统理念看,它将给中国客运行业带来一场管理变革”。
2、华为EVDO车载模块2011年6月17日,中国电信集团政企客户部、集团物联网基地、集团研究院、全国车机重点厂商以及华为终端公司,齐聚CDMA“车联网”论坛,共同见证华为MC509车载模块发布。
在通讯模块领域,华为围绕“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物联网”三大课题,通过工业级通讯模块,支撑数以十亿计的行业终端互联。
而车载领域则是华为实现战略投入的重要方向。
华为携手中国电信推出LGA(触点阵列封装)EVDO车载模块MC509。
华为LGA无线通信模块系列具备轻、薄、小等特点以及良好的抗震性, 非常适合车载移动环境,大大提升了汽车安全和娱乐功能,有助于促进车载行业的导入集成和大规模生产。
华为无线通信模块支持多操作系统,符合车载质量体系标准和可靠性标准(TS16949、ISO 16750等),配备FAE支持团队,具备完善的产品认证和准入能力,拥有严格的测试标准和丰富的实验室资源。
凭借在通讯领域和车载行业的深厚沉淀,华为必将为车载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中国车联网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华为终端长期与行业伙伴开放合作,依托自身研发优势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不断开拓行业市场,是业界主流的M2M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
虚拟化核心网在4G车载站的应用作者:贾雷亮范君军申卫华黄新波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虚拟化核心网技术的车载站,通过虚拟化技术,将4G核心网不同网元的硬件运行在同一个处理器硬件下,不影响原有方案的性能,缩小了产品体积,节省了硬件成本,维护成本等,同时提升了设备的升级、维护方便性等。
关键词:虚拟化;无线通信;4G;KVM;车载站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240-031 概述传统的车载站大多都采用分布组网方式,将传统的基站单元集成,每个网元占用一定的空间,产生一定的功耗,同时各个网元之间采用特定的数据传输。
图1 传统车载站方案采用虚拟化架构的核心网之后,可以将多个模块,甚至是单板合并到一个单板之中,使用一个单板的硬件实现原来多个单板的功能。
设备的体积和功耗有了大大的改善。
更加体现了车载站的灵活机动、快速部署特点,在性能上也能达到传统车载站的性能。
图2 虚拟化后的车载站方案2 基于KVM技术的4G核心网实现2.1虚拟化简介所谓虚拟化[2]就是把事物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
计算机的虚拟化使单个计算机看起来像多个计算机或者完全不同的计算机,也可以使多台计算机看起来像一台计算机,虚拟化代表着对计算资源的抽象,而不仅仅局限于虚拟机的概念。
虚拟化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平台虚拟化、资源虚拟化和应用程序虚拟化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化主要是指平台虚拟化技术。
随着近年多核系统、集群、网格甚至云计算的广泛部署,虚拟化技术在商业应用上的优势日益体现,不仅降低了 IT 成本,而且还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虚拟化的概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
本文针对 linux平台,基于KVM虚拟化方案使用Intel-VT 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虚拟化技术在4G网络中的应用。
2.1.1 KVM简介KVM 是一种完全虚拟化解决方案[3],它有一个方面非常独特:它将 Linux 内核转换为一个使用内核模块的 hypervisor[4]。
这个模块允许使用其他客户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 Linux 内核的用户空间中运行(参见图 1)。
内核中的 KVM 通过[5] /dev/kvm字符设备来公开虚拟化后的硬件。
客户操作系统使用为PC硬件仿真修改过的 QEMU 进程与 KVM 模块接口。
2.2 SR-IOV技术简介SR-IOV全称Single-Root I/O Virtualization,通过SR-IOV,一个PCIe设备不仅可以导出多个PCI物理功能,还可以导出共享该I/O设备上的资源的一组虚拟功能[6]。
SR-IOV标准允许在虚拟机之间高效共享PCIe设备,并且它是硬件实现的,可以获得能够与本机性能媲美的I/O 性能[6]。
图4介绍了针对PCIe硬件的SR-IOV技术。
图3 KVM全虚拟化:使用Hypervisor分享底层硬件图4 SR-IOV技术每个SR-IOV设备都可有一个物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并且每个PF最多可有64000个与其关联的虚拟功能(Virtual Function,VF)。
PF可以通过寄存器创建VF,这些寄存器设计有专门用于此目的的属性。
一旦在PF中启用了SR-IOV,就可以通过PF的总线、设备和功能编号访问各个VF的PCI配置空间。
每个VF都有一个PCI内存空间,用于映射其寄存器集。
创建VF后,可以直接将其指定给各个应用程序。
此功能使得虚拟功能可以共享物理功能,提高系统性能。
2.3 验证环境搭建2.3.1 版本准备移植传统的EPC和IMS版本,将原本的组网方式改变,采用内部虚拟网络进行通信。
EPC和IMS分别运行在独立的虚拟机中。
为了能够进一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EPC和IMS版本均能够单独在基于intel的单板上运行起来[7],进行单独测试验证。
2.3.2 Host操作系统安装及配置首先安装Host操作系统,安装过程如下:1.首先在CPU Bios中打开虚拟化选项。
2.Host操作系统选用Ubuntu 14.04版本3.网卡选用intel的i350。
通过lspci查看当前连接的pci设备,可以查看到有关i350网卡信息:01:00.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1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2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3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通过以下命令开启i350网卡vf模式:modprobe –r igbmodprobe igb max_igb=2通过lspci查看效果:01:00.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1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2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1:00.3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rev 01)02:10.0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Ethernet Controller Virtual Function (rev 01)02:10.4 Ethernet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I350 Ethernet Controller Virtual Function (rev 01)由于虚拟机启动时需要br0设备,因此需要创建一个br0网桥设备。
brctl addbr br02.3.3 客户机安装及配置客户机包含两台,分别运行EPC和IMS。
在Ubuntu14.04虚拟机系统管理器中分别创建2台虚拟机,记做Guest0和Guest1。
均使用CentOS6.3操作系统[8]。
将CPU资源等分给Guest0和Guest1。
将服务器物理内存40%分别分配给Guest0和Guest1。
对主机上安装的PCIe网卡i350配置2个VF网络接口,将2个VF网络接口分别分配给Guest0和Guest1。
2.3.4 性能测试模型EPC性能测试模型如下:图5 EPC性能测试模型IMS性能测试模型如下:图6 EPC性能测试模型EPC和IMS同时部署性能测试模型如下:图7 EPC和IMS连调性能测试模型车载站性能测试模型如下:图8 车载站性能测试模型配置测试呼叫器如下:测试模型:运行attach+S1+X2+TAU混合脚本,呼叫模型21.6KBHCA。
分别模拟4路eNB:eNB1:attach,最大在线用户300个,每500ms接入一个用户,每个用户在线保持100秒,上下行各100M;eNB2:attach+S1切换脚本,最大在线用户300个,每500ms接入一个用户,每个用户在线保持150秒,不带业务。
eNB3:attach+TAU切换脚本,最大在线用户300个,每500ms接入一个用户,每个用户在线保持150秒,不带业务。
eNB4:attach+X2脚本,最大在线用户300个,每500ms接入一个用户,每个用户在线保持 150秒,不带业务。
3 测试结果3.1 单跑部署EPC测试结果经过长时间压力拷机测试,测试结论如下:服务器主机Ubuntu14.04系统正常;EPC虚拟机运行正常;服务器和EPC虚拟机网口均正常;使用多种测试呼叫配置进行呼叫,呼叫正常。
EPC各个进程运行正常;内存使用正常;CPU最高占用率不超过30%。
3.2 单独部署IMS测试结果服务器主机Ubuntu14.04系统正常;IMS虚拟机运行正常;语音呼叫正常,语音清晰无延时;视频呼叫正常,语音视频都清晰,无延时;信息发送正常;文件传送正常;内存使用率正常;CPU所占用率不超过30%。
3.3 EPC和IMS同时部署性能测试结果语音和视频呼叫接听和挂断正常;终端与PC端语音功能正常;终端与PC端视频功能正常,无马赛克;呼叫器呼叫成功率99.99%;呼叫过程中未出现系统异常。
3.4 车载站性能测试结果多台终端单独呼叫和挂断正常;多台终端同时建立语音正常;多台终端同时传输高清视频正常;4 结论本文所搭建的环境在最开始并没有用到SR-IOV技术,导致网口的性能非常低,丢包率非常高,使用SR-IOV技术后,网口性能基本可以达到限速,从而可以达到传统方式的性能。
随着硬件设备性能的不断升级,特别是多核CPU性能的提升,以及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完善,虚拟化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1] 黄新波,陈贵荣,王孝敬,等.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97-217.[2] IBM developerWorks中国Linux虚拟化技术.[3] IBM developerWorks中国KVM内存虚拟化及其实现.[4] IBM developerWorks中国虚拟设备和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5] IBM developerWorks中国创建基于KVM的虚拟服务器.[6] 张克平.LTE/LTE-Advanced—B3G/4G/B4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技术[7] /ftp/information/work-plan.[8]/ftp/tsg_ran/TSG_RAN/Work_Item_sheets.[9] 雄微,房秉毅,张云勇.面向云化的核心网架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4(6).[10] 李凤凤.采用网络云的移动核心网虚拟化应用[J].中国信通信,2014(4).[11] 苗杰.移动核心网虚拟化影响和演进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2015(5).[12] 刘丽萍,黄启虎,曹彦飞.核心网设备云化可行性分析[J].移动通信,2014(7).[13] 伍元胜,郭兵,沈艳.面向核心网的多层网络能耗优化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3(4).[14] 何华江,陈丹.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IMS核心网演进[J].邮电设计技术,2015(02):28-32[15] 薛淼,符刚,朱斌.基于SDN/NFV的核心网演进关键技术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6).[16] 王茹,曲璐.IMS网络虚拟化部署分析[J].移动通信,2015(7).(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42页)[17]ASPARTIC PROTEASE, Powell,David,Kay,John,Hill,Jeffrey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 Communication - 1998[18] Cloudified 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 for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based architectures Carella,Giuseppe,Corici,Marius,Crosta,Paolo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 Communication,2014[19]Dependability Evaluation and Benchmarking of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Infrastructures, Cotroneo,Domenico,De Simone,Luigi,lannillo,Antonio IEEE Conference on Network Softwarization,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