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示名单
- 格式:pdf
- 大小:510.29 KB
- 文档页数:58
2018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作网——申报流程介绍及平台操作手册目录1工作平台概述 (2)2申报流程介绍 (2)2.1报送联系人信息表 (2)2.2网上填报 (2)2.3函报 (3)2.4账户权限说明 (3)3省级管理员操作流程 (3)3.1用户登录与用户信息设置 (3)3.2 学校管理 (4)3.3 课程管理 (5)4校级管理员操作流程 (5)4.1校级管理员首次登录工作平台 (5)4.2创建课程负责人账号 (6)4.3校级管理员添加课程 (7)4.4课程申报管理 (8)5课程负责人提交申报材料操作流程 (9)5.1课程负责人登录平台 (9)5.2课程申报各操作按钮功能描述 (9)5.3如何提交课程申报材料 (10)5.3.1申报材料——概要信息 (10)5.3.2申报材料——基本信息 (11)5.3.3申报材料——团队情况 (12)5.3.4申报材料——简介及特色 (15)5.3.5申报材料——考核(试)情况 (15)5.3.6申报材料——课程应用情况 (16)5.3.7申报材料——课程建设计划 (16)5.3.8申报材料——附件材料 (17)5.3.9申报材料——课程数据信息表 (18)6其他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说明 (18)6.1账号问题 (18)6.2关于附件2《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填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19)6.3申报书的退改和打印流程 (19)6.4其他问题 (20)1工作平台概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工作网”(简称“工作网”)是2018 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工作平台,主要负责全国高校课程申报材料的提交、公示等,课程认定工作详细要求请浏览平台首页公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 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
2申报流程介绍2.1报送联系人信息表1.只有中央和军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平台单位需要报送联系人信息表至信箱 zhangxq@。
附件2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
(2018年)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主要开课平台:
申报课程学校:
专业类代码:
填表日期: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一八年七月
填表说明
1.开课平台是指提供面向高校和社会开放学习服务的公开课程平台。
2.申报课程名称、课程团队主要成员须与平台显示情况一致,课程负责人所在单位与申报课程学校一致。
3.课程性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多选。
4.申报课程在多个平台开课的,只能选择一个主要平台申报。
多个平台的有关数据可按平台分别提供“课程数据信息表”(附件5)。
5.因课时较长而分段在线开课、并由不同负责人主持的申报课程,可多人联合申报同一门课程。
6.专业类代码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或《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的专业类代码(四位数字)。
没有对应学科专业的课程,本科填写“0000”,专科高职填写“1111”。
7.申报书与附件材料一并按每门课程单独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三、课程简介及课程特色(不超过800字)
四、课程考核(试)情况(不超过500字)
五、课程应用情况(不超过800字)
六、课程建设计划(不超过500字)
十、中央部门教育司(局)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教育部直属高校免填)。
·动态□本栏主持莫东霞投稿邮箱:gxjydd@本刊讯自治区教育厅日前印发通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注册建籍工作。
根据通知,我区将进一步核实区内外电子学籍情况,对于非小学新生补建学籍申请,学校要通过“全省学生查询”和“全国学籍信息查询”功能逐一查询学生是否有电子学籍档案。
查询无结果即说明该生确无电子学籍档案,可以申请补建学籍。
否则,应根据学生状态通过“招生录取”或“学籍异动”功能接续学籍。
对于原在外省就读的学生,我区要求各市县教育管理部门积极联系原就读学校或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该生在原省份是否存在电子学籍档案,若存在,要通过“跨省转学”或“毕业后跨省就学”功能接续学籍。
(欧金昌)分级统筹调配中小学空余编制本刊讯今年起,我区试行分级统筹调配中小学教职工空余编制机制,以推动编制利用合理化,减少“有编不用”与“无编可用”现象。
目前,我区超过60%的县(市、区)中小学空编率在5%以上,其中有30个县(市、区)的空编率超过10%。
自今年起,按照“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的基本思路,以5%的空编率为基数,由自治区、市、县三级分别对中小学教职工空余编制进行统筹调配。
空编率在5%以下的,空余编制由市县自行统筹调配使用;空编率高于5%的,高出部分统一划归地市管理,由各地市根据需要跨区域统筹调配使用。
至2020年底,设区市及所辖县(市、区)总体空编率仍高于5%的,高出部分划归自治区管理,由自治区根据需要跨区域统筹调配使用。
(桂文)高校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本刊讯近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广西民族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思维的结构》、南宁师范大学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等3门课程依托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平台建设的课程入选,标志着我区高校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零突破。
目前,我区本科高校已引进在线开放课程逾1900门,建设在线开放课程400多门,并成立了学堂在线广西分中心、八桂学堂、广西漓江学堂等多个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课程联盟。
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03期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一系列课程的出现,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慕课数量居世界第一从2012年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到2013年清华大学发起建立全球第一个中文慕课“学堂在线”,到2015年教育部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再到2016年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覆盖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5年多的时间,慕课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网已居国际国内领先行列,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已有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
此外我国慕课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有200余门慕课登陆国际著名课程平台,“清华汉语”等中国慕课进入2016年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前列。
入选课程质量高、范围广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
精品课到底“精”在哪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首批入选课程以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创新创业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入选的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从整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最高水平。
”据介绍,此次490门课程中,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为主建设的课程有344门,占70.2%;教授领衔的课程有340门,占70%,其中还包括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
制度及保障需完善慕课的出现无疑实现了大范围的优质资源共享,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
调查数据显示,在入选的在线开放课程中,选课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就有78门。
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认定的80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附全部课程详细名单)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中国大学MOOC《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等801门课程被认定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是教育部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计划(2015—2018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行动,也是打造“金课”,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将以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管共享为抓手,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
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自认定结果公布始,应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5年。
高校要为课程团队提供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要作为“十三五”期间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的一部分,由高校予以支持。
地方高校的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支持。
801门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全部名单
信息来源:教育部官方,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7.20•【文号】教高厅函〔2018〕44号•【施行日期】2018.07.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职业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课程平台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我部决定开展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认定范围和数量2018年认定课程的范围为:截至2018年7月31日,高等学校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层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包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
鼓励有利于对外传播的双语课程申报。
申报课程开设平台为境外平台的,须先在国内公开课程平台完成至少一期教学活动。
为推动课程持续完善、提升质量,确保每期课程有修改完善时间和完整的教学周期,申报课程第一期上线开课时间不得晚于2017年12月31日;申报2017年认定但未通过的课程,须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在2017年8月1日之后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
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征的课程,如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仅对本校或少数高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认定范围。
由程红瑞进行整理,仅供学习使用,切勿用作其他用途!谢谢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中国大学MOOC(慕课)或爱课程免费学习
183 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
195 中国地理---------------- 王静爱
248 地球科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颜丹平
249 综合地质学--------------- 王根厚
324 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天师王志军
325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
482 森体制武学东北师范杜凤国
505 水质工程学哈工大韩洪军
638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
640 经济地理学华东师大曾刚
641 计量地理学-------------- 徐建华
642教育心理学-------------- 庞维国
665 现代天气学原理南京大学江静
809 地图学南京师范龙毅
811 遥感地学分析------------ 韦玉春
813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王建
815地理信息系统----------- 汤国安
848植物学浙江大学傅承新
868 3S技术与精细农业浙江大学何勇
898 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徐秋芳
1113 课程与教学论河南大学刘志军
1118经济地理河南大学苗长虹
中国地质大学变质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季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岩石学构造地质学
1515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华南师范谢幼如
1568 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靳玉乐
1569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赵伶俐
1。
甘肃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指南(2018)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我厅决定开展2018年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
一、认定范围2018年认定课程的范围为:省内高校在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完成至少一轮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层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等为重点。
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性的课程,如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仅对本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认定范围。
二、申报条件与限额申报参加本次精品在线课程认定的课程,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要求,经公开课程平台上线,至少完成一轮教学活动,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
在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指导、团队支持与服务、教学效果与影响等方面,坚持质量为本、注重共享应用、体现融合创新。
(一)课程团队1.课程负责人应为高校正式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
2.课程团队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除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必要的助理教师,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正常有序运行。
3.课程团队能够按照规范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持续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课程内容内容导向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