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平等待人 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44
《平等待人》教案篇一:2.2平等待人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懂得人格平等的含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了解平等待人的正确态度和正确做法,认真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消除歧视。
②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③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培养认识社会,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①认识人格的平等以及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②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权力态度,在与人效中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①认识人人具有天赋平等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的歧视与压迫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
②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人格平等的含义;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了解平等待人的正确态度和正确做法,认真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消除歧视。
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因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3.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播放动画《郑板桥饮茶》【师】动画中的掌柜在招待客人郑板桥时为什么会分别用“坐、茶”,“请坐、上茶”,“请上坐、上好茶”?【生】【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师总】一些人缺乏平等观念,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歧视他人的态度。
社会在发展,平等观念日益普及,平等待人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什么是平等待人?怎么才能做到平等待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新课教学】出示名言:“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塑造的”。
---[法]蒙田【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生】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尊重平等的人格【师】人生来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不会因为个人的地位和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播放视频《图书馆“不拒乞丐”体现出人格平等》【师】图书馆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2.2《平等待人》(第一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记忆平等的含义;2、理解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3、理解平等是现代热播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尊重平等的人格难点:为什么说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三、预习提纲:1、校园风景图一:2、图二:3、图三:4、你们班或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现象?为了改变这类现象,我们可以做什么努力?5、平等的基本内涵?平等的表现是什么?6、如何理解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7、阅读课本43页 [当社会失去了平等] ,回答:如果这些不平等现象仍存在,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8、情景:有待同学出身富贵,有待同学却生活拮据;有的人体力超群,有的却体弱多病;有的出生在首都北京,有待人却出身在偏僻的小山村。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那么大,为什么老是还会说,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四、导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图片,说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引发学生兴趣,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不平等。
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这些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那么什么是平等?人类为了社会平等做过哪些努力?五、课堂展示学案(一)小组交流展示:1、活动一:校园风景:图一、图二、图三,问题:1、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你如何评价这些同学的待人态度?3、这样待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你们班或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现象?为了改变这类现象,我们可以做什么努力?2、活动二:你们班或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现象?为了改变这类现象,我们可以做什么努力?归纳小结,引出平等的含义。
3、阅读课本43页 [当社会失去了平等] ,回答:如果这些不平等现象仍存在,那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如何理解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课件呈现图片,反映历史上出现的不平等制度以及人类为此作出的斗争。
(二)拓展延伸:情景:有待同学出身富贵,有待同学却生活拮据;有的人体力超群,有的却体弱多病;有的出生在首都北京,有待人却出身在偏僻的小山村。
八年级思想品德导学案2.2 平等待人第一课时:尊重平等的人格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设计者:审核人: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人格平等的含义(重点);理解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难点)。
2.能力目标: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3.思想目标: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预习题(一)尊重平等的人格1.为什么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1)人与人的天赋千差万别,后天的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进一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别。
然而先天的和后天的差别都不能成为的理由。
(2)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的。
2.为什么要平等待人?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
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因人们之间的差异而划分,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平等是指人们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人们之间的无差异与经济和社会利益方面的平均分配。
平等不等于绝对平均主义。
(二)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1.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是怎么造成的?(1)民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的平等,但是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
因此,人们在天赋上的容貌、智力、体力等差别,在社会生活中的财富多寡、分工不同、机遇不同等情况,都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某种。
(2)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差异: 的差异、的差异、的差异、的差异、的差异、的差异,等等。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的根源。
正因为存在人与人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
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智力、体力、家庭条件、实现人生道路的方式上各有不同,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
2.2 平等待人(第一课时)合肥第三十八中学宣守西【教材分析】本课题既是第一课《诚实守信》内容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第三个话题《与人为善》做了很好的铺垫。
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只有做到平等待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进而建立友谊或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它在整个八年级上册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故而学好本课时就显得特别重要。
【学情分析】中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自我关注较多,而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他们对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是表面的、不稳定的,更多的带有情境性。
对于法律上的“人人平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人格上的“人人平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此外,学生由于家境贫富、天分高地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受社会中不平等思想和不平等现象的负面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歧视他人的态度,少数学生则存在自卑情绪。
初中生在与成年人、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中,有较强烈的被尊重的情感需要,希望受到他人的平等对待,希望父母及长辈把他们看成大人,而不是小孩;同时,也希望得到同龄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但另一方面他们再日常行为中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存在某些歧视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不懂得如何平等待人。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懂得人格平等的含义。
2.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故事导入法、材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2.培养学生从感知到理解,深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方法】角色表演、讨论交流、分组竞赛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人格的平等。
难点:理解平等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小品:【不同的态度】,这位服务员的态度对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小结:很显然,服务员的态度是不对的,这个小品告诉了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平等待人,一视同仁,不能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