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10.00 KB
- 文档页数:8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等。
学生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依据教材《生物学》第二章进行设计。
首先,回顾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结构,介绍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
接着,详细讲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然后,深入剖析细胞代谢的过程,包括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合成。
最后,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运用讲授法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讲解核心概念。
其次,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生物学》、参考书籍、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籍用于提供理论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则用于支持实验操作。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学术文章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拓宽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占总分的20%。
作业主要包括课后习题和小论文,占总分的30%。
考试为闭卷考试,内容包括概念题、填空题和论述题,占总分的50%。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共15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教学地点为教室。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无线话筒发射单元西北工业大学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班级:08031001姓名:指导老师:林华杰日期:06月一.题目:无线话筒发射单元二.要求l对微型话筒信号进行线性放大;l发射载波频率:30MHz;l调制方式:调频;l发射功率:小于0.1W;lPCB板尺寸:20Í50mm;l直流12V供电。
三.课设目的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对课程题目进行设计,巩固已有的高频知识,进行课设的同时,熟练掌握和等软件的应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知识与实际想接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指标1.发射载波频率:30MHz。
2.调制方式:调频。
3.发射频率小于0.1W。
4.直流12V供电。
5.放大倍数为10倍。
五.原理框图、电路原理图设计制作无线话筒的方案很多。
图1所示为设计总方案框图。
通过话筒把声音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后,采用调频调制的方式,由高频振荡器调制出高频调制信号,并由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
图1原理框图其发射信号频率在30MHz范围左右,该调频范围调频台少,可避免电台的相互干扰,同时该频段外界其他干扰也较少,还可以直接用调频收音机作为接收机,以方便制作。
设计原理图如图2:图2设计原理图六.关键电路仿真1.放大部分图3低频放大部分这个模块是对所收集到的音频信号进行无失真地放大,为下面的调制做准备。
因为在自然环境中,由于诸多因素,所收集到的声音(即音频信号)都经过了很多的干扰,因此其所携带的能量都是很微弱的,为了使其能够正常的进入调制模块来与本振进行调制,需要将其音频信号来进行适当的放大来达到相关匹配。
另一方面,这个无线话筒也是一个调频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又要经过大自然的无数干扰才会得到接收,若原始信号的能量就不够强烈,那么接收端的信号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只有对其原始的音频信号进行充分放大,达到相应要求之后,再发射出去。
接收端才能够正常进行解调恢复原始的音频信号这里的音频放大模块采取的是基本的三极管甲类的放大。
xxxx 大学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超外差式收音机旳装配与调试学生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实习(设计)地点年月日一、课程设计目旳和任务(一)、目旳:1、理解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旳工作原理。
2、学会阅读印刷电路板。
3、通过对一台调幅收音机旳安装、焊接及调试,理解电子产品旳装配过程。
4、掌握电子元器件旳辨认及质量检查。
5、学习整机旳装配工艺及基本旳手工焊接技巧。
6、培养自己旳动手能力及严谨旳工作作风。
(二)、任务:1、分析并读懂收音机电路图。
2、对照电原理图看懂接线电路图。
3、结识电路图上旳符号,并与实物相对照,结识个电子元器件。
4、根据技术指标测试各元器件旳重要参数。
5、纯熟焊接旳具体操作,认真细心地安装焊接。
6、按照技术规定进行调试。
7、初步掌握电子线路故障旳排除措施。
(三、实习器材:1、电烙铁2、螺丝刀、镊子、剪刀等必备工具3、松香和锡4、DS05-6电路板5、各元器件6、两节5号电池二、分析与设计1、设计任务分析①方案选择目前调频式或调幅式收音机,一般都采用超外差式,它具有敏捷度高、工作稳定、选择性好及失真度小等长处。
我们规定选用旳是超外差式调幅收音机。
收音机接受天线将广播电台播发旳高频旳调幅波接受下来,通过变频级把外来旳各调幅波信号变换成一种低频和高频之间旳固定频率—465KHz(中频),然后进行放大,再由检波级检出音频信号,送入低频放大级放大,推动喇叭发声。
不是把接受天线接受下来旳高频调幅波直接放大去检出音频信号(直放式)。
在设计中,是根据所规定旳内容、指标进行各单元旳设计,拟定单元电路,初步拟定电路元件参数;再根据组合起来旳系统电路进行核算,拟定整机电路。
最后通过安装调试达到规定旳电气性能指标,拟定最后旳电路元件参数,固定、封装,成为完整旳收音机产品。
②重要性能指标频率范畴:535~1065kHz中屡屡率:465kHz敏捷度:<1mV/m(能收到我省、我市以外较远旳电台及信号较弱旳电台)选择性:20lg21(1)(110)E MHzE MHz MHz>14dB输出功率:最大不失真功率≥100mW电源消耗:静态时,≤12mA,额定期约80Ma1.设计方案论证择中波晶体管超外差调幅收音机,其方框图如图1所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传输和调幅技术的优点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介绍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生成和传输等。
2.调幅电路的组成:介绍调幅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放大器、调制器、滤波器等,并解释它们在调幅发射机中的作用。
3.调幅信号的传输:讲解调幅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点和优点,以及调幅信号在通信中的应用。
4.调幅技术的应用场景:介绍调幅技术在实际通信中的应用场景,如无线电广播、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学生进行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调幅技术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调幅技术的应用。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频课程设计1 总体设计⽅案与要求1.1 设计任务的⽬的(1)掌握⾼频电⼦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及基本调试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可实现调频,调幅功能的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2)提⾼电⼦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能够正确使⽤实验仪器进⾏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1.2 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根据已知条件,完成通过基于⽯英晶体的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连接与仿真。
该振荡器须符合以下要求:(1)采⽤晶体三极管构成⼀个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12.0V ,电流1~3mA;其中本振的输出频率为16.455MHz;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0MHz;(3)振荡器输出信号幅度≥0.5 V (P-P)。
2 设计课题总体⽅案及⼯作原理说明2.1 设计⽅案本次设计⾸先以NPN型晶体管9014/9013和标称频率为10MHz/16.455MHz的⽯英晶体为基础分别设计出16.455MHz本振信号振荡器和10MHz的晶体振荡器,然后根据⽯英晶体振荡器的输出要求设计电路,然后根据电路图的基本形式和设计的要求计算出各元件的参数和性能要求。
根据仿真后的电路原理图进⾏调试,从⽽完成整个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2.2 设计⽅案晶体管的介绍和⼯作原理2.2.1 ⽯英晶体的详细介绍⽯英晶体作为滤波、振荡元件已⼴泛应⽤在⼴播通讯、电⼦测量、航空、航天等⽅⾯。
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年,美国是发展⽯英晶体最早的国家,⽽像CORNIGN这样的⽼牌公司也只是在1941年才注册成⽴。
最近⼀、⼆⼗年来,由于PCS、GSM、GPS、PDC、CDMA等诸多移动通讯技术的需求,⽯英晶体振荡器中的⽯英晶体谐振器不再是单⼀元件,它已发展成为组件,⽽且⼏乎全部以集成化、全集成化、全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体积⽐过去缩⼩了数倍乃⾄数⼗倍。
⽯英晶体振荡器是⾼精度和⾼稳定度的振荡器,被⼴泛应⽤于彩电、计算机、遥控器等各类振荡电路中,以及通信系统中⽤于频率发⽣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高频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频课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探讨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2. 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和目标2.1 定义高频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培训师根据特定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和组织高频的课程内容。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提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高频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易于实施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高频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3. 高频课程设计的原则3.1 目标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导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
3.2 实践性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和项目,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 问题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激发兴趣高频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教学评估和反馈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4. 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评估高频课程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访谈、实际操作评估等。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频频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2. 学生能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高频频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进行高频频率的计算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高频频率的知识,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对高频频率的实际应用,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统计学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定以下教学内容:1. 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频率的定义与性质- 高频频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问题中的高频频率分析2. 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 频率分布表的概念与作用- 制作频率分布表的步骤与方法- 频率分布表的解读与应用3. 统计数据分析与推断:- 数据分布的特征参数- 高频频率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推断与预测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入频率的定义,讲解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二课时: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频率分布表,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统计分析与推断,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推断和预测。
目录1 .概述及基本原理 (1)2.方案及各部分设计原理分析 (2)2.1整体介绍 (2)2.2原理分析 (2)2.3具体分析 (3)3.1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计算分析 (4)3.2谐振回路的计算分析 (4)3.3放大管栅极和板极的电流电压关系 (5)3.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能量关系 (8)3.5发射管的工作状态 (9)4.仿真结果及分析总结 (10)5.心得体会 (13)6.参考文献 (14)1 .概述及基本原理高频功率放大器是对载波信号或高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的电路。
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成为谐振功率放大器。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高频放大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在某些场合高频放大技术的高低成为制约本领域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比如射频手机和高频信号收发机等,都需要用到高频功率放大器,并且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攻关项目。
特别是移动电话机中高频功率放大器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产品的技术指标。
所以本次课程设计我选择高频功谐振率放大器。
如图1-1所示为高频功放基本原理图,图中,高频扼流圈提供直流通路,C1为隔直流电容,谐振回路分别为输入和输出滤波匹配网络。
其中天线等效阻抗,作为输出负载。
与非谐振功放比较,它们都要求安全高效地输出足够大的不失真功率,但有一些区别。
图1-1高频功放基本原理图谐振式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特点是:①为了提高效率,放大器常工作于丙类状态,晶体管发射结为反向偏置,由E b(V BB)来保证,流过晶体管的电流为余弦脉冲波形;②负载为谐振回路,除了确保从电流脉冲波中取出基波分量,获得正弦电压波形外,还能实现放大器的阻抗匹配。
2.方案及各部分设计原理分析2.1整体介绍基本部分组成,即电子管、谐振回路和电源。
电子管在放大器中起着把直流能量转换为交流能量的作用;谐振回路是电子管的负载;电源供给电子管各电极电压,它们共同保证电子管的正常工作。
放大器有两个主要电路:板极电路和栅极电路。
板极电路包括并联振荡回路和直流板极电压Ea 的馈电电路。
高频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熟悉XX学科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6.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XX学科的核心概念,阐述其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的基本原理。
2.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XX学科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成就,分析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3.XX学科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XX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并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XX学科导论》等。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频课程设计实验心得篇一:高频课程设计实验报告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收音机安装与调试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201X150 学号:201X15002 姓名:王冬冬1、题目:博士208HAF收音机的安装与调试2、方案介绍收音机,由机械,电子,磁铁等构造而成,用电能将电波信号转换为声音,收听广播电台发射的电波信号的机器。
又名无线电、广播等。
其大致原理就是把从天线(来自: : 高频课程设计实验心得 )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鉴频或检波(解调)还原成音频信号,送到耳机或喇叭变成音波。
由于科技进步,天空中有了很多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
如果把这许多电波全都接收下来,音频信号就会象处于闹市之中一样,许多声音混杂在一起,结果什么也听不清了。
为了设法选择所需要的节目,在接收天线后,有一个选择性电路,它的作用是把所需的信号(电台)挑选出来,并把不要的信号“滤掉”,以免产生干扰,这就是我们收听广播时,所使用的“选台”按钮。
选择性电路的输出是选出某个电台的高频调幅信号,利用它直接推动耳机(电声器)是不行的,还必须把它恢复成原来的音频信号,这种还原电路称为解调,把解调的音频信号送到耳机,就可以收到广播。
无线电广播的接收是由收音机实现的。
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收到空中的电波;调谐电路选中所需频率的信号;检波器将高频信号还原成声频信号(即解调);解调后得到的声频信号再经过放大获得足够的推动功率;最后经过电声转换还原出广播内容。
可见,在无线电广播和接收过程中,无线电波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利用无线电波作为载波,对信号进行传递,可以用不同的装载方式。
在无线电广播中可分为调幅制、调频制两种调制方式。
目前调频式收音机多采用集成芯片并用天线接收。
在本次收音机整机电路实现和实践中采用的是CXA1191M集成芯片和其他的辅助电路,其整机具有灵敏度高、工作稳定、选择性好及失真度小等优点。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日期:2010年12月26日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作为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高频电子线路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模拟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后,应安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项目,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中、小型电子线路的方法,独立完成调试过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此次课程设计,我选择的课题为:超外差式收音机原理分析与调试。
通过本课题设计与装配、调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无线电接收机的整机概念,了解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接收机的各个单元电路:输入网络、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及音频放大器。
初步掌握小型调幅波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超外差式AM接收机设计参数:1) 接收AM 信号频率范围535kHz~1605kHz ;2) 调制信号频率范围100Hz~15kHz;3) 最大不失真功率≥100mW;4) 镜像抑制比优于20dB ;5) 接收机灵敏度≤1mV ;6)电源:3V 单电源供电此外,还要适当考虑接收机的效率,输出波形失真等。
三、超外差式收音机原理分析(一)七管超外差收音机原理框图(二)七管超外差收音机电原理图(三)七管超外差收音机电原理图分析1、功放级、前置低放级原理(1)如原理图示,功放级是由BG6、BG7和输入变压器B3组成的乙类推挽功放电路(即有输入变压器和但无输出变压器功率放大电路也称OTL电路)。
在原理图中,对直流通路而言,BG6、BG7是相互串联的,如图2示;对交流通路而言,BG6、BG7是相互并联的,如图3示。
高频的课程设计报告格式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高频课程设计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设计时间: 2014年5月22日评定成绩:设计课题题目: 2FSK无线收发机的设计一、设计任务与要求1.设计制作一个2FSK无线收发机,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无线传输。
2.载频:f1=13555kHz、f2=13565kHz。
3.设计一个4位序列信号发生器,作为数字基带信号,传输速率为f s=1kbit/s。
4.通信距离:5m。
二、课题分析与方案选择2FSK信号波形图如2-1图所示,它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信号,用载波的频率来传递数字信息,即用所传递的数字消息控制载波的频率。
图2-12FSK信号波形图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指标,可拟定键控法、模拟调制法等两种方案。
方案一:键控法调制器选用图2-2所示方案,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构成两个不同频率的载波发生器,用模拟双向开关CD4066实现开关1和开关2,最后用集成运放构成加法电路,最终实现2FSK调制。
解调器选用图2-3所示方案,以LC谐振回路实现带通滤波,然后用两个模拟乘法器实现相干解调,最后用集成运放构成抽样判决器,实现2FSK信号的解调。
图2-22FSK信号键控法产生原理框图图2-3 2FSK 相干解调法原理框图方案二: 模拟调制法采用图2-4、图2-5所示方案实现模拟调制解调,以高频锁相环NE564为主体,辅以适当外围元件即可实现。
若要构成适用的发射器及接收器,只需增加合适的发射功放及接收滤波、解调放大电路即可。
图2-4 2FSK 信号模拟调制法产生原理框图图2-5 2FSK 模拟解调法原理框图对比之下,模拟调制法会更经济实用、可靠,它具有低门限特性,可大大改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解调质量。
而高频模拟锁相环NE564的最高工作频率可达到50MHz ,采用+5V 单电源供电,很适用于高速数字通信中2FSK 、FM 调频信号的调制、解调,不需再外接复杂的滤波器。
指导老师:学生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日期:2010年12月26日高频电子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作为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基本掌握高频电子线路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模拟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要求,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电路与电子技术后,应安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项目,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设计中、小型电子线路的方法,独立完成调试过程,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为专业课的学习和日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此次课程设计,我选择的课题为:超外差式收音机原理分析与调试。
通过本课题设计与装配、调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无线电接收机的整机概念,了解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接收机的各个单元电路:输入网络、变频级、中放级、检波级及音频放大器。
初步掌握小型调幅波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超外差式AM接收机设计参数:1) 接收AM 信号频率范围535kHz~1605kHz ;2) 调制信号频率范围100Hz~15kHz;3) 最大不失真功率≥100mW;4) 镜像抑制比优于20dB ;5) 接收机灵敏度≤1mV ;6)电源:3V 单电源供电此外,还要适当考虑接收机的效率,输出波形失真等。
三、超外差式收音机原理分析(一)七管超外差收音机原理框图(二)七管超外差收音机电原理图(三)七管超外差收音机电原理图分析1、功放级、前置低放级原理(1)如原理图示,功放级是由BG6、BG7和输入变压器B3组成的乙类推挽功放电路(即有输入变压器和但无输出变压器功率放大电路也称OTL电路)。
在原理图中,对直流通路而言,BG6、BG7是相互串联的,如图2示;对交流通路而言,BG6、BG7是相互并联的,如图3示。
目录一、设计指标 (1)二、系统总体设计及框图 (1)三、单元电路设计原理及电路图 (1)(一)振荡器 (1)1.方案选择 (1)2.参数计算 (2)3.仿真及结果分析 (3)(二)缓冲电路 (4)1.缓冲电路的选择 (4)2.参数计算 (4)3.仿真及结果分析 (5)(三)调制电路 (6)1. 方案选择 (6)2.参数计算 (6)3.仿真及结果分析 (6)(四)、解调电路 (8)1.方案选择 (8)2.参数计算 (8)3.仿真及结果分析 (10)(五)、滤波电路 (11)1.方案选择 (11)2.参数计算 (11)3.仿真及结果分析 (11)四、总电路图 (13)五、问题及讨论 (14)六、原价清单 (15)七、心得体会 (15)【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我组以AM波调制解调电路设计为课题,借助Multism仿真软件,运用调幅方式达到信号的调制、解调的要求。
设计思路即运用电容三端式反馈振荡器产生高频交流电信号作为载波,通过基极调幅电路将调制信号附加在高频载波上调制,得到已调信号发送出去,然后经过包络检波电路解调和LC式集中选择性滤波器滤波,输出低频调制信号,最后通过三极管放大,输出最终信号。
【关键词】:主振缓冲调制解调一、设计指标1.设计一个载波不小于10MHZ的AM波调幅发射机2.包含滤波电路的AM波接收机,能接受10MHZ发射机发射出来的调制信号并解调出原调制信号的包络。
二、系统总体设计及框图系统如图分为高频振荡器、缓冲、集电极调幅、包络检波和滤波五大部分。
发射部分的设计是先一个高频振荡器产生高频载波,经过缓冲之后,利用AM波调制器将低频调制信号加载在高频载波上形成调制信号发射出去。
接收部分的设计是,将调制信号经过解调器检出波形,得到含有高频的波形,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将高频部分滤除掉,得到最终的信号。
系统整体框图三、单元电路设计原理及电路图(一)振荡器振荡器是一种不需要外信号的激励,自身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装置。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XXX 专业班级:电信1102指导教师:刘运苟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一:高频正弦波振荡器初始条件:具较扎实的电子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电路器件的选型及电路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了解;具备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力及基本调试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采用晶体三极管构成一个多功能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5.0V ,电流1~3mA;输出频率 6 MHz (频率具一定的变化范围);3、通过双变跳线可构成克拉勃和西勒的串、并联晶体振荡器;4、有缓冲级,在100欧姆负载下,振荡器输出电压≥ 1 V (D-P);5、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应包含电路图,清单、调试及设计总结)。
时间安排:二十周一周,其中4天硬件设计与制作,3天调试及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1)1.正弦波振荡器的基本原理 (2)1.1自激振荡的平衡 (2)1.2 振荡的建立和振荡条件 (2)1.3 振荡器的稳定 (3)2.三点式LC振荡器 (4)2.1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4)2.2串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克拉泼电路) (5)2.3 并联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西勒电路) (6)3.石英晶体谐振器 (7)3.1 压电效应及其等效电路 (7)3.2石英晶体的阻抗特性 (8)3.3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 (8)3.3.1并联型晶振电路 (8)3.3.2 串联型晶体振荡器 (9)4.振荡电路的总体设计及其仿真 (10)4.1 主要原件参数设计 (11)4.1.2 振荡电路设计部分 (11)4.1.3 输出级 (13)4.2 电路的仿真(multisim) (14)5. 实物制作图 (18)6.实践总结和心得 (19)附录1.元件清单 (20)参考文献 (21)摘要所谓振荡器就是在没有外加输入信号的条件下,能自动将直流电源提供的能量转换为具有一定频率、一定波形和一定振幅的周期性交变振荡信号的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院(系)电子信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学生姓名课设时间 2011.12.5-2011.12.16 指导老师提交时间 2011.12.16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4)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4)2.1仿真设计 (3)2.1.1设计内容 (3)2.1.2题目 (3)2.1.3小组分工 (3)2.2 AM广播接收机的制作 (3)2.2.1设计内容 (3)3.1仿真设计 (4)3.1.1设计题目 (4)3.1.2原理 (4)3.1.3参数确定 (7)3.1.4电路图如下 (8)3.2 AM广播接收机的制作 (8)3.2.1设计流程图 (8)3.2.2电路原理图 (10)3.2.3 HX108-2装配图 (9)3.2.4工作原理 (10)四、课程设计的要点 (12)4.1仿真设计 (12)4.1.1设计注意事项 (12)4.1.2调试过程及结果 (12)4.2 AM收音机的调试 (14)4.2.1调节中频频率 (14)4.2.2调整频率刻度 (14)4.2.3统调 (14)五、课程设计总结 (14)5.1仿真设计实验 (15)5.2 AM广播接收机的制作 (15)参考文献 (15)《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继《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线性部分)》之后必修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内容学习结束,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通过完成特定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进行资料查阅、电路方案设计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通过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2.1仿真设计2.1.1设计内容:希勒振荡器的设计2.1.2题目:1、额定电压5.0V,电流1-3mA,输出中心频率7MHZ。
2、频率具有一定变化范围2.1.3小组分工1、查找资料:包晓燕2、绘制实验电路图:徐智英3、调试及完成报告:徐智英、包晓燕2.2 AM广播接收机的制作2.2.1设计内容:HM108-2AM收音机的制作、调试、使用和故障的排出。
目录摘要 (3)第一章绪论 (4)1.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4)1.2 通信系统中的发送与接收设备 (4)第2章电路设计软件的使用 (6)2.1 Cadence16.3软件使用介绍 (6)2.1.1 Cadence16.3软件简介 (6)2.1.2软件使用 (6)2.1.3 发射部分电路软件仿真图和输出结果 (8)2.2 Altium Designer summer 09软件使用介绍 (8)2.2.1软件简介 (8)2.2.2软件绘制电路图的具体步骤 (9)2.2.2-1的界面如图2.2.2所示: (9)2.2.2-2 电路的原理图的设计步骤如下图所示: (10)2.2.2-3PCB图的设计 (12)第3章系统设计与安装 (16)3.1系统设计分析 (16)3.1.1收音对讲系统原理 (16)3.1.2发射电路 (16)3.1.3接收电路 (17)3.2系统安装与调试 (19)3.2.1电路安装 (19)3.2.2电路调试 (20)3.3电路改进方案 (20)3.3.1发射部分的改进 (20)3.3.2 接收部分的改进 (21)3.3.2.1 接收频段 (21)3.3.2.2 接收频段 (22)3.3.2 调制部分的改进 (23)3.3.2工作方式的改进 (23)3.3.3 整体电路的改进 (23)第4章半双工调频无线对讲机调试 (24)4.1 FM发射机和接收机原理 (24)4.2 FM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组装 (24)4.3 FM发射机和接收机主要模块分析 (25)4.3.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25)4.3.2二极管混频电路 (26)4.3.3 晶体振荡器与压控振荡器 (26)4.3.4 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器实验 (26)4.3.5正交鉴频及锁相鉴频实验 (27)第5章焊接与故障分析 (28)5.1焊接知识概述 (28)5.1.1操作前检查 (28)5.1.2焊接步骤 (28)5.2调试故障分析 (29)5.2.1 对讲机故障分析 (29)故障1: (29)故障2: (29)故障3: (29)故障4: (29)故障5: (29)故障6: (30)5.2.2 半双工调频无线对讲机调试 (30)故障1: (30)故障2: (30)小结 (30)参考文献 (31)附录 (31)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通信电路原理》在整个通信技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工程高频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组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2. 学会分析高频电路的频谱特性,理解信号传输与接收过程中噪声的影响及抗干扰措施。
3. 掌握高频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阅读并理解相关电路图。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射频通信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搭建并调试高频电路,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项目实施,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面对挑战。
3. 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高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我国高频技术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高频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为后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高频电路基础理论: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领域;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组件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教材章节:第1章 高频电路概述,第2章 振荡器,第3章 放大器,第4章 滤波器2. 信号传输与接收: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声与干扰,介绍抗干扰措施及信号接收技术。
教材章节:第5章 信号传输与接收,第6章 噪声与干扰3. 高频电路设计方法:讲解高频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7章 高频电路设计方法,第8章 设计实例分析4. 动手实践与项目实施:分组进行高频电路设计与搭建,进行仿真测试,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2)二课程设计题目 (2)三课程设计内容 (2)3.1 仿真设计部分 (2)3.1.1设计方案的选择 (2)3.1.2振荡器的原理概述 (3)3.1.3方案对比与选择 (5)3.1.4电路设计方案 (7)3.1.5元器件的选择 (9)3.1.6电路仿真 (9)3.1.7元器件清单 (12)3.2系统制作和调试 (13)3.2.1系统结构 (13)3.2.2系统制作 (15)3.2.3调试分析 (16)四课后总结和体会 (17)参考文献 (17)一课程设计目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继《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线性部分)》之后必修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内容学习结束,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通过完成特定电子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进行资料查阅、电路方案设计及组织实验的能力。
通过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1、模块电路设计(采用Multisim软件仿真设计电路)1)采用晶体三极管或集成电路,场效应管构成一个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5.0V ,电流1~3mA;输出中心频率 6 MHz (具一定的变化范围);2、高频电路制作、调试LC高频振荡器的制作和调试三课程设计内容3.1 仿真设计部分3.1.1设计方案的选择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的基本电路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端式(又称三点式)的振荡器,即LC回路的三个端点与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而成的电路,如图2-0所示。
由图可见,除晶体管外还有三个电抗元件X1、X2、X3,它们构成了决定振荡器频率的并联谐振回路,同时构成了正反馈所需的网络,为此根据振荡器组成原则,三端式振荡器有两种基本电路,如图2-0所示。
图2-0中X1和X2为容性,X3为感性,满足三端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反馈网络是由电容元件完成的,称电容反馈振荡器图2-1 三端式振荡器基本电路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的设计及原理分析电路由放大电路、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组成。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无线话筒发射单元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目录
设计名称 (3)
设计时间 (3)
设计要求 (3)
设计目的 (3)
设计原理 (3)
电路仿真 (4)
PCB板电路图 (6)
调试步骤 (7)
技术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心得体会 (8)
参考文献: (8)
设计名称
无线话筒发射单元设计
设计时间
2012年5月24日----2012年6月7日
设计要求
1、对微型话筒信号进行线性放大。
2、发射载波频率:30MHz。
3、调制方式:调频。
4、发射频率小于0.1W。
5、直流12V供电。
设计目的
1、了解无线话筒的发射原理
2、熟练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原件相关参数对发射性能的影响
4、熟练掌握altium designer制作PCB板图的方法。
设计原理
调频无线话筒是一种可以将音频信号调制成指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并发射出去的电子原件,它所发射的信号可以使用普通的调频收音机接收、解调并最终还原出声音信号。
将声音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可以用调幅的方式,也可以使用调频的方式。
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话筒先将自然界的声音信号变成音频电信号,这个电信号会去调制电子振荡器产生的高频信号。
最后,高频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到空中。
与调幅方式相比,调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更强,但是它的占用带宽则相对较宽。
1、设计原理框图:
音频信号音频信号放大高频震荡及调频
2、设计原理电路图:
3、电路设计原理及特点:
上图是基于晶体振荡器的变容管直接调频电路,如上所示是15MHz晶体振荡器的变容管直接调频电路,组成无线话筒中的发射机。
图中Q2管接成皮尔斯晶体振荡电路,并由变容管实现直接调频,在Q2管集电极上的谐振回路在晶体振荡频率的两次谐波上,完成两倍频功能。
Q1管为音频放大器,将话筒提供的语音信号进行放大后经过高频扼流圈加到变容管上。
同时Q1管集电极上的静态工作点电压也通过高频扼流圈加到变容管上,作为变容管的偏置
电路特点:
1.电路采用便容二极管晶体直接调频电路,可以进一步提高频率稳定度。
2.Q2管的集电极电流中含有丰富的谐波,其两次谐波由集电极回路选中,通过
天线输出,可以完成两倍频功能,频偏也因此扩大了两倍
电路仿真
电路仿真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
确定Multism中各个元件的链接与原理图检查无误
1.音频信号的线性放大部分电路图:
点击Run按钮并接通开关即可进行调试。
本机产生线性放大的信号,波形如下:
注:上图是放大前和放大后音频信号的比较
2.高频振荡部分:
因为震荡器并未接入信号源所以不起振,这里就没有对震荡器产生的波形进行截图。
接入信号源后发现所示波形正确无误
调频波图形:
PCB板电路图
我们首先在altuium designer中设计仿真电路图
然后将其进行封装,布线可得到PCB版如下:
调试步骤
1.放大器部分的调试:
首先,由于本电路要实现的功能是无线话筒,而话筒在仿真的无法实现,因而我选择了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来代替话筒产生的电信号,电信号采取1KHZ,20mvpp;其次,由于一级放大不能实现下一级调频的要求,所以我采用了二级放大电路,而且在电路中选用了一个可调电阻来调节放大的波形以使波形不失真;最后,放大级采用的两个三极管9013无法在仿真中实现,经过多次更换,我发现使用2N222来代替仿真可以实现很好的效果。
2.晶体调频震荡部分调制:
本部分电路实现高频信号的产生并且与前边的信号进行频率调制,高频信号的
产生实现的方法大概有两种,三点式震荡电路和晶体震荡电路,鉴于晶体震荡
电路的稳定性以及两种电路的仿真比较,我选择了晶体震荡电路。
调频部分采
用LC谐振调频,其中电容和电感都选用可变的,经过对电容和电感的调整,
最终使晶体的频率和谐振回路的频率匹配,从而实现题目的要求。
3. Altium Designer的调试:
按multisim中仿真的电路图在Altium Designer新建的工程中画出原理图,
由原理图生成网络表,然后生成PCB雏形,然后利用自动布局和手动布局完成
对元器件的布局,再设定线的外宽度、内宽度等指标,然后自手动绘制连线,最后得到较为美观的PCB版图。
心得体会
本次课程设计,虽然只和高频课程完成相隔半个学期左右,但感觉知识明显生疏了不少,例如,我们组连最基本的载波发生电路已经不会画了,参考了上学期用的高频书和网上找的相关资料,方才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是什么,还有,本次课设所用的altium designer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软件,以前完全没有上手接触过,我和同组同学一块从网上下载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观看,初步了解了软件的基本用法。
在实际画电路板时候也遇到了诸如查出好多错误这样的情况,我和搭档一方面查阅网络和参考书上的资料,另一方面向同学提问,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
在试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时间上不太够,仿真软件的一些问题以及三极管特性参数的不明确,导致最终的实验结果不是非常理想,但在其中学会了很多总结了经验,在以后的实验中肯定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在实验中加深了对三极管特性、调频电路原理、放大电路原理、振荡电路原理等的理解,对以往的知识漏洞做了一定的补充,认识到对于《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学习还不是非常到位,有很多东西,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脱离了实际,这点去发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的领会所学的知识。
还有,我们知道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动手去实践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我希望学校组织的实践不仅仅只局限于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的计算机仿真,我希望学校可以让我们自己用我们自己设计的pcb板制造出来,有我们来焊接出成品,以成品的质量来对学生打分,这样既对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是个考验,有进一步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希望以后可以增加这样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谢嘉奎. 《高频电子线路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孙肖子. 《模拟电子电路及技术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姜启源等,数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调频无线话筒制作教程》/view/490d7a335a8102d276a22f6e.html 【5】谢金星《直接调频电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