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 14 圆明园的毁灭 人教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6.46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一篇课文,课文首先概括写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写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最后写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谁都知道,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和它毁灭的经过已成为历史,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历史重演,让学生经历一下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那样,学生就会带着切身感受去理解课文,并能激发起强烈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堂课我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重现历史。
二、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选择本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倒叙的编排方式,首先感慨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之巨大,再通过回顾圆明园昔日辉煌和被毁的经过进一步加以说明。
若按课文的编排,学生要经历由恨到爱再到恨的感情变化,这是一种由落到起再到落的折线型变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感情,我采用了顺叙的教学方式,首先领略圆明园昔日的美丽景观和珍贵收藏,再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最后得出认识即“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那样学生的感情经历的则是由爱到恨到更恨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逐步下降的直线型变化。
学生不同于演员,情绪感情变化说来就来,就学生来讲,直线型感情变化远比折线型感情变化要直接些、快捷些。
学生的感情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条思路,不同的感情变化,预示着教学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圆明采风,萌发自豪感;第二阶段是名园毁灭,激发失园恨;第三阶段是再走圆明路,树立强国志;第四阶段是讨论建名园,增强报国心;第五阶段是总结全文,升华爱国情。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本篇课文的情境性、思想性较强,在圆明采风一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演示等,创设了一个“圆明园之旅”的情境,带领学生首先,园外观布局;接着,园内看景观;然后,屋内看收藏;最后,观后谈感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解读教材《圆明园的毁灭》选自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第七组的21课,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本文是一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精读课文。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以及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是: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难点是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二、目标制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也比较多,因此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课标要求五年级的学生要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鉴于此,课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搜集、向别人请教等等的方式获取大量有关圆明园毁灭的史料。
上课时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因此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爱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又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认识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殿堂、损失、销毁等词语。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①以读激情,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②通过查阅圆明园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五年级上《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屈辱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课文 language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主要采用叙事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全面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壮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历史文献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教训。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6.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地呈现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述中国历史上一段悲惨往事的文章。
它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教育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和体验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损失,感受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痛恨侵略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历史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惜文化遗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明园的毁灭辉煌——毁灭——损失爱祖国——恨侵略者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5篇)The Old Summer Palace,known in China as the Gardens of Perfect Brightness (圆明园,referred to in many books as Yuan Ming Yuan),and originally called the Imperial Gardens (御园),was a complex of palaces and gardens 8 kilometres (5。
0 mi) northwest of the wal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篇一一、把握联系,领悟教材这是“注提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由读通课文到初步读懂课文,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读中体悟语感。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定为教学重点。
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通用8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
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要对语言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还是比较困难的,也比较难把握文中爱与恨的情感,尤其是难以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依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2.以读促悟,以悟促诵,通过有感情朗读,读中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及被毁灭的景象。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它的毁灭,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同时,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毁灭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体会祖国文化的瑰宝,激发爱国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毁灭原因。
2.难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圆明园辉煌景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圆明园的辉煌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圆明园的辉煌景象,感受祖国的瑰宝,激发爱国情感。
6.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明园的毁灭辉煌 - 建筑、艺术、文物毁灭 - 原因、过程、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名为《圆明园的毁灭》。
这是一篇描述中国近代历史悲剧的文章,重点讲述了圆明园被烧毁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并引发对文物保护的思考和珍惜之情。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的原因,掌握相关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情感和珍惜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快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
•确定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学习相关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建,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历史悲剧。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的PPT•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并准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与热身(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个故事吗?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通过回答提问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记忆和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4.2 新课呈现(10分钟)1.准备一张插图展示圆明园的建筑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提问:“你们猜这是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2.告诉学生这是圆明园的美景,然后以介绍的形式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筑风格、规模和文化意义等。
3.让学生对比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现在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4.3 文本理解(20分钟)1.将课文通过PPT或黑板进行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2.分段导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确保学生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通用5篇)《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训练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文章以简练的文字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指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是怎样的;第五自然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本组的训练重点是第六单元“从课文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训练项目的继续。
这是教材小修改后所提出的单元训练重点,比修改前的教材要求有所降低,更加符合了学生学习实际。
因此本文教学重点可定为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或对侵略者仇恨这一思想内容。
就教材教学上的难点而言,我认为主要要从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来分析。
就本文标题来说,重点在于“毁灭”。
但从写法上看则是按圆明园及其毁灭这两个部分来分别安排材料的。
其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浓墨重彩,而对“毁灭”轻描淡写,给人以教材本身先天不足之势。
为此,我以为如何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先天不足的劣势或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综合上述分析,即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通过朗读、想象、整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抒发自己对圆明园这一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3、自学生字生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导学设计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本文拟安排3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教具准备有两项:1、写有重点句子的文字投影片三至四张。
2、《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
第一课时导学设计:在检查学生预习并粗读课文后,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作者评价圆明园的句子(①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一片灰烬。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的第14课。
本课以圆明园的历史变迁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及其被毁灭的悲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历史知识了解尚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同时,学生对图片的识别和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变迁,认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境教学、情感教育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教材等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如“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圆明园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知识,互相补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展示圆明园的辉煌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美。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6.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一、说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这段历史与学生现在生活的年代相隔百年之久,所以单单对语言文字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上课前通过让学生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充展示有关文字、、录像等资料,来丰富教学资源;并且在扩展性学习中,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材(一)在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毁灭的经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本课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在本组以“勿忘国耻”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教材处理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更应是教材的组织者和开发者。
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文中的一些抽象的语言描绘,整合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
如将“众星拱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更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效果。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请看大屏幕:(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能力目标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
所以,我把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侵略者破坏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可能有限,对侵略者破坏祖国文化遗产的行为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认识侵略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认识侵略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明园的历史。
2.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的历史,互相交流感受。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辉煌景象,感受侵略者破坏祖国文化遗产的罪行,激发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明园的毁灭辉煌过去——> 遭受毁灭性打击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圆明园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的了解程度。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精选8篇)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一、说教材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比仇恨。
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圆明园是怎么样一座园林。
是举世闻名、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二是写了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作者运用一美一凄的写作特点,使人们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课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语文学习知识和能力维度、语文学习方法和过程维度来安排课程。
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按照以上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1、由通读课文到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画出重点字词)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中体悟情感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学会排比的重要性和作用。
4、把阅读、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
5、背诵课文3-4段其中3、4点为本次教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根据课文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
在授课中借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比较视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代讲、集体讨论的方法读是阅读中最主要的,教学生读通、读懂,自己从中获得知识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的多。
集体讨论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加,同时互相交流能使学生萌生自己探知的意识。
3、讲授法我将指领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如仍不能化解,那么我将进行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彻底、更快、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获得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被侵略者摧毁的文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选取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感受侵略者对我国文化艺术的践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价值观的感悟需要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历史的沉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辉煌成就,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辉煌成就,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优秀5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
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举世闻名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
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第1篇】《圆明园的毁天》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中缺少生动的语言描写和历史的介绍,虽然课题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昔日辉煌的景象,而只用简短的一个自然段介绍悲剧的发生是英法联军把这么美的东西放火烧掉毁灭了,更能激起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的痛心与仇恨。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是学会查阅资料,并结合资料,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从以下四方面去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三遍,把不懂的字词句画出来,以及对课文中产生的疑问标出来;接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的读音,准确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了解历史资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由于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事件了解太少,甚至为零,为了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阅圆明园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我要求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直观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前因后果,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准确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铺好路。
本课的生字词比较多,字的笔画较多书写难度也大,成语也多理解词意也不易。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充足的时间去读懂生字词,字的书写顺序、笔画的多少都要让学生掌握,比较难的还是词语特别是成语的意思理解,我采用了图文结合、举例子说明、造句等等方式尽力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这样才能为理解课文内容铺好一条平整的路。
三、整合信息资源,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降低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4 圆明园的毁灭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然后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心和悲愤,激励读者要奋发图强,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毁灭、殿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作者是怎样呈现圆明园由富丽堂皇到走向毁灭的。
(难点)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五年级强调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因此本课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识记生字。
课堂学习要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重点词句,要准确领悟课文主旨,加深对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自主识记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识记字音字形。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说一说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课件展示《圆明园》(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和圆明园遗址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学习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历史和它的毁灭。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和辉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失去的珍贵文物的痛心。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认知,但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过程,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珍惜文物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过程,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仇恨,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仇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珍惜文物的意识。
14 圆明园的毁灭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然后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心和悲愤,激励读者要奋发图强,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毁灭、殿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感受作者是怎样呈现圆明园由富丽堂皇到走向毁灭的。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与默读结合法
五年级强调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因此本课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加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识记生字。
课堂学习要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重点词句,要准确领悟课文主旨,加深对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自主识记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识记字音字形。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说一说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圆明园》(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和圆明园遗址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结合课文注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字。
3.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词语表理解词语。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
讲解难理解的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起全文,紧扣文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介绍了圆明园曾经壮观华美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请同学说一说,课文从哪些角度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位置,建筑,文物
二、学习课文内容
1.读第1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什么这么说呢?
2.学习第2-4自然段。
(1)默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圆明园位置在哪里,由哪三园组成?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
②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
描写建筑的词语。
)有着各式各样的建筑,这些建筑形制不一,中西结合,包罗万象。
③作者说圆明园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内容?(点名学生回答)
注意这两个词:“上自”和“下至”。
这两个词说明圆明园中所收藏的文物历史之悠久,涵盖了差不多2500年的文物。
所以作者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课件展示圆明园所藏的部分文物图片)
3.学习第5自然段。
请同学们说一说英法联军是怎样毁坏圆明园的。
读一读最后一句话,结合前面的内容,说一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5.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这样一座伟大的园林呢?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故宫600年特展资料,让学生了解今天中国文物保护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2019年3月起一直到2020年底,故宫将陆续推出系列展览,从历史遗存、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方方面面,展现600岁的紫禁城和95岁的故宫博物院所蕴蓄的深沉魅力,让世人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独特、深刻。
2.让学生对比圆明园遗址和故宫600年特展,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3.阅读课后“阅读连接”,查找资料,体会它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
四、课文主旨归纳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