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排风间距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不同情况下进、排风口距离要求1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1)进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1)设在室外空气清洁区,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2)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于6m,当处于排风口下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3m,当处于排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6m。
2)排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1)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2)水平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伸出墙面不少于0.5m;(3)垂直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高出半径为6m以内的建筑最高点不少于1m;摘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4.5.10~112机械通风系统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2)进、排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进风口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3)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4)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与机械进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进风、排风口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不得小于6m。
……摘自《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4.1.43机械通风系统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2)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m以上,当进排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且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3)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低于2m,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4)直接排入大气的有害物,应符合有关环保、卫生防疫部门的排放要求和标准,不符合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5)进、排风口噪声应符合环保要求,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
摘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专业技术措施2006》17.1.44消防系统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排烟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摘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4.7。
北京实验室排风标准在北京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设计与安装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安全性,以保护实验人员和实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下是北京实验室排风系统所需遵守的标准和要求。
1. 空气流量要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验室的类型和使用需求来确定空气流量要求。
一般而言,北京市的实验室排风系统应满足每小时10次的空气换气量,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
2. 排风口布置:排风口的布置应考虑实验室的布局和实验的性质。
在北京,实验室排风系统的排风口应避免直接排放到人员通行的区域或公共区域,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排风口应远离窗户和通风口,以避免空气的循环和逆流。
3. 排风系统噪音限制:实验室排风系统的噪音应符合北京市的环境噪音限制标准。
根据当地规定,实验室排风系统在白天的噪音限制为60分贝,夜间的噪音限制为55分贝。
排风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应采取措施,确保其噪音水平在允许范围内。
4. 通风系统过滤器要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过滤器应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排风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在北京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有效地去除粉尘、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物质。
过滤器的更换和维护应定期进行,以保持其过滤效果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5. 风速要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风速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和实验室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北京市,一般实验室的排风系统风速要求为0.25-0.5米/秒。
风速过高可能导致实验物质的扩散和风险的增加,而风速过低则可能导致实验室内空气的污染和不适。
6. 防火要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应符合北京市的防火要求。
排风系统应采用防火材料和防火隔离措施,以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火灾对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危害。
排风系统的通风道和排风口应具备防火性能,并与其他防火设施协调配合。
综上所述,北京市实验室排风系统的设计和安装需遵守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和安全性。
这些标准和要求涵盖了空气流量、排风口布置、噪音限制、过滤器要求、风速要求和防火要求。
空调送回风口距离规范篇一:风机盘管及风口布置间距一.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包括风机盘管;风机盘管的送风口和回风口(有的习题风机盘管带回风口,设计中不再画回风口)、新风的送风口和排风口(有的习题没要求布置排风口,设计中不再画排风口),共四种风口和相应的风管;风机盘管的供水管、回水管、凝水管,两管制时(一般试题为两管制)共三种水管。
1)风机盘管布置:题目对台数有要求时,按题目的要求布置。
题目无要求时,一般15,30平方米设一台。
小于15平方米独立房间也要设一台。
2)风机盘管的送风口、回风口和送风管、回风管布置:一台风机盘管一般设一个送风口;送、回风口距离超过7m但小于10m时,可一台风机盘管设两个送风口;超过10m时宜设两排及以上风机盘管。
一台风机盘管一般设一个回风口。
送风管就是风机盘管与送风口的连接管。
回风管就是风机盘管与回风口的连接管(有的习题风机盘管带回风口,也就带了回风管)。
风机盘管的送风口与回风口不在同一水平1面时(如送风口为上侧送、回风口为上回),送风口与回风口距离可相对近一些。
风机盘管的送风口与回风口在同一水平面时(如送风口为上侧送、回风口为上侧回;送风口为上送、回风口为上回等),送风口与回风口不宜太近,尽量远一些。
送风口中心距墙不宜小于1m,因送风口一般为散流器,从风口向斜下方吹的气流遇到墙后向下,会使向下的气流过大。
3)新风口、排风口和新风管、排风管布置:为使室内维持一定的新鲜空气量,要根据人员多少、停留时间、污染程度等因素把室外空气经过加热、冷却、加湿、过滤等处理后单独送入房间。
习题对新风管的连接有要求时,如:新风接风机盘管入口、新风接风机盘管出(送)风管等,按题目的要求布置;题目无要求时,新风单独接风口。
新风送入房间后经过人的呼吸不再新鲜,要排出房间以使新风再进入。
排风有几种方式:(A)经房间门下百叶?进入走廊?进入卫生间?经排风机排出室外;(B)房间吊顶设排风口?风管?经隔墙?进入走廊吊顶?接排风机排出室外;(C)房间吊顶设排风口?风管?经隔墙进入走廊吊顶内?走廊吊顶下的走廊?卫生间?排风口?接排风机排出室外;(D)房间吊顶设排风口?接风管?排风机排出室外等。
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新风和排风系统在建筑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升室内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舒适。
而新风和排风百叶是这两个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间距的设置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果和效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新风百叶和排风百叶间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设置这些间距,以便为建筑物的新风和排风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建筑物的室内环境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空气流通。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的重要性,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新风百叶间距的重要性和排风百叶间距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如何合理设置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的建议。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的关键作用,提出设置间距的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全面深入地讨论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在建筑通风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为建筑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合理设置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的建议。
通过对新风百叶和排风百叶的间距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希望能够提高建筑通风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同时,通过研究新风和排风百叶间距的作用机制,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正文2.1 新风百叶间距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和室内空气质量管理中,新风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风百叶间距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通和质量。
合理设置新风百叶间距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外气流的平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畅通而不至于造成寒冷或局部通风不畅的情况。
首先,适当的新风百叶间距能够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性。
在室内设置新风口时,如果新风百叶的间距过大,将导致气流太过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空气对流,导致室内部分区域新鲜空气不足。
地铁车站冷却塔结合新、排风井的设置探讨蔡亚桥【摘要】依据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运行特点,结合地铁车站新、排风井的设置原则,指出地铁车站的冷却塔、蒸发式冷水机组、蒸发式冷却塔、多联机室外机等空调系统的散热设备放在地下是可行的,该方法对于地铁车站地面冷却塔等散热设备长期以来与地面占地征用协调困难、与城市景观不协调、噪音扰民等矛盾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 ased 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com bined w ith setting principles of air supply w ell and air exhaust w ell in subw ay stations, it’s viable to install cooling tow er, evaporative chiller unit, evaporative cooling tow er, m ulti-com pressor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other heat-rem oval equipm ent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to the underground in subw ay stations.Itcould be the theoreticalreference for solving contradiction such as land acquisition,landscape,noise nuisance w hen cooling tow er of the subw ay stations installing on the ground.【期刊名称】《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地铁;冷却塔;风道;小新风;新风【作者】蔡亚桥【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各城市地铁的不断建设,承担着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散热的冷却塔往往需要占用地面较大的面积,征地困难,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影响到地铁车站空调系统的使用,同时对地面的景观及其产生的噪音对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带,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净化空调系统新、排风设置要求
1.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新风设置要求:
(1)应注意新风口的防雨;
(2)新风口进风速度不大于3m/s;
(3)新风口应设置在高于地面5m,水平方向距排风口3m以上并在排风口上风侧的无污染清洁区;
(4)新风口不应设在排风口上侧;
(5)宜装气密性风阀。
2. 洁净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排风设置要求:
(1)手术室排风和辅房排风应分开设置;
(2)各手术室的排风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并联,并应和送风系统连锁;
(3)排风管应设置对1mm大气尘计数效率不低于80%的高中效过滤器和止回阀。
(4)排风管出口不得设在技术夹层,应直接通向室外;
(5)每间手术室的排风量最小200m3/h
附普通暖通设计规范:
1. 为保证排风效果,需要在排风口加装风帽。
2. 新风口布置:
(1)新风口应设在比较清洁区域,其有害物浓度小于室内允许最高浓度的30%;
(2)新风口布置于排风口上风侧,水平间距最小20m,否则新风口位置应低于排风口6m 以上;
(3)新风口的底部高于室外地坪至少2m,高于室外绿化带至少1m;
(4)新风口布置于屋顶时,应高于屋面0.5m以上,以免吸入灰尘或被雪封堵;
(5)新风口优先布置于背阴处,以尽可能降低吸入热负荷。
浅议几种常见的空调新风处理方式近些年来VRV系统在中小型项目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因其对应空间灵活,施工方便且日后维护保养工作量小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
设置集中空调的场所为达到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及保持空调房间正压需对室内补充新风。
新风有处理和非处理两种方式。
将未处理过的室外新风如直接送入室内是最简单节能的方式,但因夏季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如直接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将造成室内温湿度产生较大波动,严重影响室内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且新风负荷由室内机承担,机组长期在在湿工况下工作,影响机器运行稳定性,并且房间温湿度均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处理新风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采用新风冷媒机直接处理新风;2、采用全热交换器回收排风能量来预处理新风;3、采用一体化排风冷凝热回收全新风机组来处理新风。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做过的项目来简单阐述下三种新风处理形式的利弊之处。
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位于上海市临港工业园区内,该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约为27453㎡,地下一层,地上六层。
地下主要功能为车库,设备房及员工餐厅厨房。
地上六层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21877㎡,每层建筑面积约为4000㎡,建筑总高度23.95m。
上海市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冬季采用空调制热,因该建筑为多层,总层约为24米,设计空调采用VRV变频多联空调系统,根据建筑布局每层设置4套空调系统,并配套设置4个冷媒管井,外机放置于6层屋顶。
办公楼人员密度业主定位为10㎡/人,所需新风量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JG-108-2012)表4.1.2-2确定,办公建筑每人所需新风量为30m3/H*人,每层新风量约为9000CMH.一、采用高静压新风冷媒机直接处理新风。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直接将新风处理至室内焓点,经新风口送入室内,不会造成室内空气温湿度波动,室内舒适性效果良好。
且单送风系统,可避免室内污浊空气对新风的影响。
使用该方法新风机可吊装于走廊吊顶内,设置百叶直接于侧墙取新风,注意机器外包裹吸音棉,并在风管上加装消声静压箱来减小噪音,不占用机房面积。
热泵机组的布置要求(1)布置热泵机组时,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机组进风与排风的影响。
应布置在空气流通好的环境中,保证进风流畅,排风不受遮挡与阻碍;同时,应注意防止进排风气流产生短路。
(2)机组进风口处的气流速度(ν1),宜保持ν0=1.5~2.0m/s;排风口处的气流速度(ν0)、宜保持ν0≥7m/s。
进、排风口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
(3)应优先考虑选用噪声低、振动小的机组。
(4)机组宜安装在主楼屋面上,因其噪声对主楼本身及周围环境影响小;如安装在裙房屋面上,要注意防止其噪声对主楼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降低噪声措施。
(5)机组与机组之间应保持足够的间距,机组的一个进风侧离建筑物墙面不应过近,以免造成进风受阻。
机组之间的间距一般应大于2m,进风侧离建筑物墙面的距离应大于1.5m。
(6)机组放置在周围以及顶部既有围档又有开口的地方,易造成通风不畅,排风气流有可能受阻后形成部分回流。
(7)若机组放置在高差不大、平面距离很近的上、下平台上,供冷时低位机组排出的热气流上升,易被高位机组吸人;供热时高位机组排出的冷气流下降,易被低位机组吸入。
在这两种工况下,机组的运行性能都会受到影响。
(8)多台机组分前后布置时,应避免位于主导风上游的机组排出的冷/热气流对下游机组吸气的影响。
(9)机组的排风出口前方,不应有任何受限,以确保射流能充分扩展。
(10)当受条件限制,机组必须装置在室内时,宜采用下列方式:1)将设备层在高度方向上分隔成上、下两层,机组布置在下层,在下层四周的外墙上设置进风百叶窗,让室外空气经百叶窗进入室内,而后再进人机组;机组的排风通过风管与分隔板(隔板或楼板)相连,排风通过风管排至被分隔的上层内,在该上层的四周外墙上,设置排风百叶窗,排风经此排至室外。
2)将机组布置在设备层内,该层四周的外墙上设有进风百叶窗,而机组上部的排风通过风管连接至加装的轴流风机,通过风机再排至室外。
新风系统设计规范篇一: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设计规范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设计规范很多人会误解以为装了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室内新风问题,实际上,中央空调吹出来的只是“风”,不是“新风”,中央空调的功能是恒定室内温度,要想解决室内空气问题必须给中央空调装上新风系统。
中央空调为什么要安装新风系统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建筑增长迅速,人们对室内生活体验的要求和对室内的舒适性、空气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专家指出,室内环境必须有利于身体健康,这就促进了家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的兴盛,家用中央空调也在变频革新中不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家用中央空调主要分为两部分,始端为中央空调主机,末端为室内机,室内机相当于一个新风系统,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新风系统的功能,只能说它是一台高级的风扇,要想达到新风换气的效果还必须安装一套中央新风系统,这样可以改善居室内的空气品质,保持室内清新舒适,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设计规范很多人觉得,新风系统越大就会越舒服,事实上并非如此。
新风能够大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无可厚非的,但并非新风量越大空调的效果就越好。
专家认为良好的空气品质不但要求空气清洁,而且还需要有宜人的温、湿度。
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虽然改善了空气清新度,但也加大了空调的冷热负荷,这不但影响空调效果,而且会大大加大用电量。
那么新风系统怎样设计才合理呢,怎么设计新风系统风量呢?(1)安装家庭所处的小区环境和所处的地域条件。
假如环境舒适清洁,通风好,可减少新风量的设计;(2)楼层高低。
由于降低污染物浓度是安装新风系统的主要目的,如安装家庭所处的楼层较高,尤其在10楼以上,空气相对较清洁,可减少新风量的设计;(3)客户的特殊要求。
有些客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抽烟等等。
随着现代建筑气密性越来越好,大自然新鲜空气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享受空调带给我们凉爽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自己的房子装一套新风系统,让房子时刻呼吸起来,还我们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内镜室上送风下排风新风标准
首先,内镜室上送风下排风新风标准要求内镜室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上送风和下排风必须分别设置,以确保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质量。
上送风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洁净新鲜空气,以保持内镜室内的空气清新。
同时,下排风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排出内镜室内的污染物和异味,保持空气质量。
其次,内镜室上送风下排风新风标准还要求内镜室必须拥有适当的空气过滤系统。
这些过滤系统能够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微粒和细菌,保证内镜室的空气清洁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此外,内镜室上送风下排风新风标准还包括对空气质量监测和记录的要求。
内镜室必须配备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并定期对内镜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和记录。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空气质量问题,确保内镜室的工作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总之,内镜室上送风下排风新风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内镜室的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标准,才能确保内镜室的正常运行和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排风口间距大于10米的依据
新排风口间距大于10米的依据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布局规定: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常会有规定建筑内部设备的布局和间距,包括排风口的位置和间距。
这些规定可能来自相关的建筑法规和标准,如建筑设计规范和安全规定。
2. 空气流通需求:排风系统的设计旨在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如果排风口之间距离太近,可能会导致排风不畅,空气混乱或回流,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果。
因此,为了确保足够的空气流通和排风效果,排风口之间需要有足够的间距。
3. 安全考虑:排风口之间足够的间距还可以确保在可能存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排风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及时排出有害气体和烟雾,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建筑和使用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具体的间距要求可能会根据建筑的用途、大小、应用的排风系统类型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排风系统时,应该参考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最好咨询专业工程师或工程设计师进行具体的设计。
排风口与补风口的距离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建筑物和工业设备中,排风口和补风口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空气流动、优化室内环境,并保证正常运行。
然而,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排风口与补风口之间的距离标准。
这个距离标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建筑规范和安全要求,还是确保系统性能稳定和效果良好的关键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会详细介绍排风口与补风口的距离标准,并解释说明其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定义排风口与补风口并讨论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将探讨距离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讨论内容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排风口与补风口距离标准的全面理解。
通过阐明概念、解释原则和说明实际问题,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正确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排风口与补风口距离,以满足安全要求和系统性能需求。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根据文章目录,后续需要撰写的部分包括“2. 排风口与补风口的距离标准”、“3. 解释说明排风口与补风口的距离标准”和“4. 结论”。
如果有需要,请进一步指导。
2. 排风口与补风口的距离标准2.1 定义排风口与补风口:在建筑物中,排风口是用于排除室内污浊空气、异味和湿气的通风装置。
而补风口则是为了保持新鲜空气进入房间而设置的通风装置。
排风口和补风口通常被安装在建筑物内部,如厨房、浴室、地下室等位置。
2.2 影响因素:确定排风口与补风口之间的距离标准涉及到多个因素。
首先是人体舒适度,如果两个通风设备过近,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不舒适,并且可能干扰到正常的空气流动。
其次是空气质量的要求,合理的距离可以确保室内空气充分流动,实现有效的通风效果。
此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结构和功能需求。
2.3 距离标准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排风口与补风口距离标准对于维护良好的室内环境至关重要。
正确安装和设置这些通风设备的间距可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规范要求,避免空气污染和异味积聚。
排风室外竖向管道安装规范最新1.通风管道水平安装时,水平度允许偏差不大于3m/m,总偏差不大于20mm通风管道垂直安装时,垂直度允许偏差每米不超过2mm,总偏差不超过20mm。
2.管架与法兰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毫米。
柔性短管的长度为150-300毫米。
金属软管和非金属软管长度不得超过2m,且无死弯或塌陷。
3.主通风管道的吊架与支管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毫米。
4.法兰螺栓孔与低压气源的距离不大于200mm,中压气源的距离不大于100mm。
通风管道的弯头、三通和阀门必须配有挂钩。
管道长度不小于15m,防翻滚支架不少于一个。
6.通风管吊架与非绝缘通风管边缘的距离为30mm,通风管吊架与绝缘通风管绝缘层边缘的距离为30mm。
7.通风管道保温应光滑,法兰必须单独保温,法兰保温材料与管道一致。
通风管道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分别为3和2,总偏差小于20mm。
8.风管与法兰法兰的宽度应为6-9mm,接触紧密平直。
9.当玻璃钢通风管道法兰连接,法兰螺栓间距不超过120mm,法兰间距均匀,法兰平整,法兰垫片厚度为3-5mm。
10.当玻璃钢通风管长度超过20m时,至少应增加一个固定支架。
当玻璃钢通风管长度超过20m时,应按设计要求增加膨胀节。
11.通风管通过膨胀节柔性连接,软管长度为膨胀节宽度加100mm。
当通风管道的保温材料为岩棉时,应采用保温用的铁角包装带,包装带间距为0.6~0.7m,规格小于400mm的通风管道支吊架间距小于4m,规格大于400mm的通风管道支吊架间距小于3m。
12.通风管道应垂直安装,支架间距小于4m,玻璃钢管道小于3m。
13.排气管与屋顶通风器的连接应使用6mm橡胶垫,镀锌螺栓应加平垫和弹簧垫圈。
14.室外铁质通风管道保温应光滑,有不小于20~25米的凹口。
不同情况下进、排风口距离要求
1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1)进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
(1) 设在室外空气清洁区,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
(2) 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于6m,当处于排风口下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3m,当处于排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小于6m。
2)排风口应符合如下要求
(1) 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m;
(2) 水平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伸出墙面不少于0.5m;
(3) 垂直安装的排气管,其排风口高出半径为6m以内的建筑最高点不少于1m;
摘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4.5.10~11
2 机械通风系统
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
2)进、排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进风口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3)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
4)事故排风的排风口与机械进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进风、排风口水平距离不足20m时,排风口必须高出进风口,不得小于6m。
……
摘自《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4.1.4
3 机械通风系统
1)进风口应直接设置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进风口宜低于排风口3m以上,当进排风口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且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3)进风口的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低于2m,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低于1m;
4)直接排入大气的有害物,应符合有关环保、卫生防疫部门的排放要求和标准,不符合时应进行净化处理。
5)进、排风口噪声应符合环保要求,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
摘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专业技术措施2006》17.1.4
4 消防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和排烟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
摘自《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