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30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中央集权,而大运河作为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隋朝统一隋朝的统一是由隋文帝杨坚所主导的。
在隋朝建立前,中国历经南北朝的连年战乱,国力衰落,社会秩序混乱。
杨坚在不断攻打北周的战争中,最终击败北周,继而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
隋朝统一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杨坚的改革措施。
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缩减了豪门势力,并设立了检察机构以监督地方官员。
此外,杨坚还推行了农田改良政策,增加了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这些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提振了人民的信心,为统一铺平了道路。
二、大运河的建设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时期修建的,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起自北京的世纪井,至杭州的西湖,全长约1800多公里。
它将中国东部的黄、淮、长江流域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连接起来,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动脉。
大运河的修建对隋朝统一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运河使得北方各地的粮食能够便捷地输送到南方,解决了南北物资交流的难题,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大运河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帝国的统一。
最后,大运河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各地人民得以互相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三、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建设不仅对隋朝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为中国的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其次,大运河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互相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大运河也为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后世的工程师们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是隋朝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隋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各项改革,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知识我们学习苏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知识1-8课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年号:开皇统一:589年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建立时间:618年都城:长安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历史下1至8课知识点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勾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贞观新政的内容:(1)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2)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3)修定法令《唐律疏议》。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第三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3、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措施:(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
(4)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4、唐玄宗的统治措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
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北周政权,统一北方建隋,定都长安。
年号:开皇(开皇之治)。
2、隋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条件(原因):客观——①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政权统治腐败。
主观——①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奠定灭陈物质基础;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意义:①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②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文帝时,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史称“开皇之治”。
4、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5、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修建)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原因:主观原因——游江南。
客观原因——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不便。
②加强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
③巩固统一,加强控制。
④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物质基础。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①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沟通海、陆交通;③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商业发展。
④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7、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①统治时间短,二世而亡。
②都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
③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④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⑤都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⑥所处的地位,都是承上启下。
8、评价隋炀帝:一方面,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兵役,把农民推进了痛苦的深渊,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激起隋末农民起义,埋葬隋朝。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
说其重要是因为:一是它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古人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隋朝虽然短暂,但它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历经二世而亡又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它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与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非常自豪的时代。
因此,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这一时期无疑是重中之重。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建立与统一。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概况与影响,并通过对隋文帝、隋炀帝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本课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并写出知识结构体系,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通过上述活动,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应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了解隋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确立依据⑴贯通南北的动脉是教学重点确定其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是隋唐短暂历史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大运河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