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56 KB
- 文档页数:2
一、引言语义特征分析方法是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如今,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关键。
陆俭明(2005)对“语义特征分析”是这样定义的: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可见,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法特征。
把语义特征分析法运用到分析现代汉语语气副词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语气副词归类的问题。
黎锦熙(2001)把副词归为区别词,没有从中提出语气副词的分类,而是把一些语气副词划分到性态副词中讨论。
马真(2005)在吕叔湘等著的《语法研究入门》一书中,把语气副词归入虚词类。
齐沪扬等(2004)也是在虚词范围内研究语气副词。
但是在黄伯荣、廖序东著的《现代汉语》中,把语气副词归入实词。
本文就是基于把语气副词纳入实词范围内进行语义特征分析。
由于语气副词范围广、数量多,每一个语气副词都有其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因此本文篇幅有限无法穷尽。
本文只在动态的句子中考察分析一部分典型的语气副词。
二、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在句法中一般有两种分布:语气副词+NP+VP和NP+语气副词+VP,其作用是修饰谓词性主谓词组或是修饰整个句子。
下面我们分析其中一部分典型的语气副词,根据它们的语义特征分成八大类:疑问类、估测类、转折类、侥幸类、加强类、归结类、巧合类和否定类。
(一)疑问类先看下面例句:(1)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难道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难道”这一语气副词在表疑问的句子中有[+反问]的语义特征,再比较下面几句。
(2)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岂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莫非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4)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不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5)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必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6)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苦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7)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尝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岂”、“莫非”、“何不”在疑问句中与“难道”有相似的语义特征[+反问]。
其做语气副词的用法及例子语气副词,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它就像我们说话时加的调味料,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简直是语言里的小魔法。
想象一下,平常我们说“我吃了”,这时候如果加上个“真”的话,“我真的吃了”,哇,感觉就不一样了,是吧?这种小小的变化,瞬间让句子变得更加有情感,更加有趣。
语气副词的用法,真是多得令人咋舌。
你可以在各种场合用到,比如跟朋友聊天、跟家人吐槽,甚至跟同事讨论工作的时候,它都能为你的话增添色彩。
常见的语气副词,比如“真的”、“非常”、“太”、“好像”、“似乎”,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到一只小猫,你可以说“这只猫好可爱啊”,不过如果你说“这只猫真的好可爱啊”,哇,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感情了?语气副词就是在这些细节上发力,让你说的话更有力度,更能打动人心。
说话时加上一些语气副词,简直像给语言穿上了五彩斑斓的衣服,瞬间就活泼了起来。
说到这,我得提一下“其实”。
“其实”这个词用得当,能让人感觉你很真诚。
比如,“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的“其实”就像是一种倾诉,给人一种亲近感,仿佛你在说:“嘿,我也是普通人,没那么聪明!”在生活中,这种真诚的表达,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人觉得很舒服。
再来说说“好像”。
用“好像”时,语气变得轻松愉快,就像是你在开玩笑,或者在调侃自己。
比如,“我好像又胖了”,听起来是不是就很幽默?这种轻松的语气,让人会心一笑。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似乎”来表达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他似乎不太高兴”,这种语气让你的话显得更加含蓄,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说着别人的事,给人一种体贴的感觉。
有些语气副词特别适合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太”这个词就是个好例子,像“我太喜欢这个了!”就直接传达了强烈的感受。
生活中,遇到喜欢的事情,直接用“太”来表达,绝对不会出错。
用“特别”也是一样,比如“今天特别冷”,这种语气不仅告诉别人天气有多冷,还隐隐透出你自己在捂着小手瑟瑟发抖的样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一定”。
2017.03语言本体研究语气副词表达的语义灵活、复杂,是汉语语气系统中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语气副词“倒”的语法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出“倒”的7种语义:表示与一般情理、与事实相反;表示转折、让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舒缓语气;用于催促或追问等。
彭小川(1999)认为语气副词“倒”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且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
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则认为“倒”的基本语义是“确认”,“并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的或不认可的情形”。
李宗江(2005)对“倒”的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将其语义功能归结为表示相反、转折关系和舒缓语气。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倒”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功能。
张谊生(2000:72)认为,语气副词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的表述性”,只有注意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揭示出语气副词的特点和规律。
表述是对事实的陈述,评价是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强调功能体现在表达语气方面。
一、“倒”的表述功能根据李宗江(2005)对“倒”的语义演变所做的历时考察,“倒”本义是指使某一物体向反方向移动,词性为动词,后来通过隐喻延伸出“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意义,这是“倒”作为副词最基本的语法意义。
描述副词“倒”的语义背景可以参考马真(1983)对“反而”语义背景的描述:(a)情况甲出现或发生;(b)按常理推断情况甲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情况乙的出现或发生;(c)事实上情况乙没有出现或发生;(d)出现或发生了与乙不同的情况丙。
这种语义背景同样适用于“倒”。
例如:(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b)想着睡一觉就好了,(c)可是第二天并没有什么好转,(d)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其中(a)是语义前提,(b)是预期的结果,(c)表示预期没有发生,(d)表示发生了与预期不同的情况。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语气副词“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词之一。
本文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对语气副词“可”的义项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多维模式的考察,找出了其义项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从而对“可”义项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我们尝试对“可”的义项进行了合并整理。
标签:语气副词“可”语义指向义项划分语气副词“可”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常见于口语及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可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们发现对语气副词“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义、语用的分析上,成果虽然显著,但几乎没有使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著,因此本文选择了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语气副词“可”的语义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一、“可”的释义及存在的问题(一)“可”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可”共有三个词条,其中第二个词条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语气副词“可”。
释义如下(例句略):“可”副词。
①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
②表示强调。
③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的语气。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有对语气副词“可”的释义,摘录如下(例句略):①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都有。
多用于口语。
a用于一般陈述句:有时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可+动/可+不+形b用于反问句。
c用于祈使句。
强调必须如此,有时有恳切劝导的意思。
后面一般有‘要、能、应该’,句末多有语气助词。
d用于感叹句。
句末用语气助词。
②表示疑问。
多见于比较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
(二)“可”释义存在的问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划分“可”(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可”均为语气副词)的义项时,我们发现表转折义的“可”和表强调义的“可”有时界限很模糊,因为转折本身也是强调语气的一种方式,如何跟“强调”相区别呢?另外,用在疑问句和反问句中加强语气的“可”和强调义的“可”有必要分开释义吗?《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可”的义项划分较为简洁,仅有“表强调语气”和“表疑问”两项,一方面,准确抓住了“可”最为本质的语义特征:[+强调义],并按照句类举例释义,考虑到了“可”的语义受语境制约的因素;另一方面,没有具体区分转折义与强调义,缺少强调语气之下的细分类。
语气副词的名词解释语气副词是一种用来表达说话者心情、情感或口气的副词。
它们在语言交流中起到强调、改变句子语气、调整语气色彩的作用。
语气副词的使用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并帮助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语境和表达者的意图。
一、语气副词的种类和用法1. 肯定语气副词:例如"确实"、"的确"、"真正"等。
它们用于加强肯定的语气,使句子更加有力和确凿。
例如:“他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2. 否定语气副词:例如"毫不"、"绝不"、"决不"等。
它们用于表达强烈的否定和拒绝态度,使句子更加坚定和决绝。
例如:“我绝不会轻易放弃。
”3. 疑问语气副词:例如"难道"、"岂不"、"怎么会"等。
它们用于表示对某件事情的怀疑、惊讶或反问。
例如:“他怎么会那么冷酷无情?”4. 让步语气副词:例如"不管"、"无论"、"纵然"等。
它们用于表达一种让步的态度,强调某种条件下仍然如此。
例如:“纵然雨下得再大,我也会坚持去跑步。
”5. 推测语气副词:例如"大概"、"可能"、"或许"等。
它们用于表达一种推测或猜测的态度,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
例如:“他大概会迟到了。
”二、语气副词的使用技巧1. 注意语气的适度:使用语气副词时,要注意语气的适度,不要过度夸张或使用不当,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或不愉快的感觉。
2. 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气副词: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表达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语气副词,以达到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
3. 多样化语气副词的使用:为了丰富语言表达,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语气副词,以免过多使用某一类型副词而使表达显得单调。
4. 灵活运用语气副词: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或省略语气副词,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或调整语气。
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研究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研究引言: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副词,它们能够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评价。
而在语气副词中,三音节副词在汉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语气副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功能以及用法等方面。
一、三音节语气副词的分类根据其语气功能的不同,三音节语气副词可以分为积极语气副词、消极语气副词以及中性语气副词。
1. 积极语气副词积极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增强说话者表达中的自信、肯定以及赞许的语气,常常与肯定、赞美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
例如:“确实”、“实在”、“绝对”等。
2. 消极语气副词消极语气副词则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怀疑、否定以及批评的语气,常常与否定、批评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
例如:“根本不”、“独一无二”、“绝不可能”等。
3. 中性语气副词中性语气副词则既不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也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它们通常用于陈述性的句子中,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如:“那么”、“总是”、“也许”等。
二、三音节语气副词的特点与功能1. 多用于口语表达三音节语气副词大多用于口语表达中,因其音节较长,难以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中。
这些副词常通过对语气的强调,使得说话者的情感更加直接地传达给听者,增强信息的表达力。
2. 表达主观情感与态度三音节语气副词在表达中常常带有主观情感与态度,能够直接反映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或者其内心的体验。
这使得这类副词在表达言辞更加丰富多样的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以免造成误解或引起争议。
3. 赋予语句更强的感染力由于三音节语气副词能够增强语气的表达,它们具有赋予语句更强的感染力的作用。
当说话者使用这类副词时,能够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让听众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说话者的观点。
三、三音节语气副词的用法与注意事项1. 搭配词语的选择在使用三音节语气副词时,需要注意搭配的词语的选择。
不同的副词可能与不同的词语搭配使用,以达到准确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语气副词“反倒”的信息功能分析关于语气副词“反倒”的研究,鲜有文章谈及,多数辞典的释义为“同‘反而’”。
本文主要从信息功能角度对其分析。
“反倒”作为半幅评注副词,具备预设激活功能和焦点对比功能。
在交际功能方面,陈述一种偏离预期、难以理解的现象的同时,也突显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态,即以一种辩驳的语气对该反预期现象加以评论,即强调命题表达的不是预期的内容,而是与之相反的内容。
标签:反倒语气副词半幅评注信息功能主观性一、引言“反倒”在多数辞书中释义为“同‘反而’”,如北京大学语言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語八百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释。
而关于“反而”,马真(1983)是最早对“反而”语义使用条件进行论述的。
例如:(1)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而更闷热了。
(马真《说“反而”》)这里“下了一场雷阵雨”视为甲现象,按常情或者猜想理应引起乙现象“凉快一些”的发生,而事实上乙现象“凉快一些”没有出现或发生,倒出现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更闷热了”的发生。
王还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内部规律的试金石》(1994)一文中认可了马真对“反而”的使用语义背景的分析,并强调了丙现象是出现或发生的一种现象,而非某种想法,且是由甲现象引起,与乙现象相背的。
同时对该使用条件进行简化,即“当某一现象或情况没有导致按理应导致的结果,而导致相反的结果,就用‘反而’引出这相反的结果。
”①这一论断也为后来学者所认可和引用。
如果该例句中将“反而”替换为“反倒”,即“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谁知反倒更闷热了”。
运用上述逻辑结构分析“反倒”的语义结构,是完全契合的。
即“反倒”的语义使用条件同“反而”,这点与辞书中的释义一致。
所以在语义方面,我们就不加赘述了。
而在语用方面,尤其是信息功能方面,“反倒”的相关研究却少有论及。
语气副词分类
语气副词是一类用来表达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的副词。
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可以为语言增添情感色彩,强调说话者的感受或意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气副词,它们可以根据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1.肯定语气副词:这类副词用于加强肯定的语气,使句子更加肯定和强烈。
确实(indeed):我确实喜欢这个主意。
确切地(certainly):这件事确切地发生在昨天。
2.否定语气副词:用于表达否定或消减语气,使句子显得更为委婉或客气。
并不(not at all):我并不介意。
未必(perhaps not):他未必会同意。
3.疑问语气副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怀疑、不确定的语气。
是否(whether):我不确定是否能来参加。
大概(perhaps):你大概能帮我一个忙吗?
4.强调语气副词:用于强调某个方面,使该方面更为显著。
确实(indeed):这是一场确实令人震惊的比赛。
确切地(precisely):他确切地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5.感叹语气副词:用于表达惊讶、兴奋、喜悦等强烈感情。
太好了(fantastic):这个消息太好了!
太棒了(wonderful):你的成绩太棒了!
6.劝说语气副词:用于表示建议、劝告或请求。
请(please):请别再打扰我了。
亲自(personally):我亲自建议你去问一问。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语气副词,实际上,语气副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说话者的意图而变化。
它们在句子中的选择能够很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作者:蒋宁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03期[摘要] 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语义倾向、语用三个方面对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副词“可能”和“也许”进行辨析,揭示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同,以便我们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注意选词造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 可能也许句法功能语义语用揣测语气“可能”和“也许”是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重要的语气副词,在我们目前的汉语学习及教学中,对这两个词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零碎、不成体系,还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运用起这一对近义词来显得游刃有余。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有时就不得不回答外国留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用‘可能’,什么时候应该用‘也许’”这样的问题。
在此,本文拟针对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和实际运用这一对词上的困难,以及丰富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之初衷,通过大量语料的考察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希望有所裨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1999)中说:“可能”[副]表示估计、也许、或许,可用在动词、助动词或主语前。
“也许”[副]表示猜测或不很肯定,语气委婉,说话人有商量的意思。
我们从词性上看,“也许”较为单纯,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语气副词。
相比较之下,“可能”就复杂得多。
它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3个词性:名词性的“可能”、形容词性的“可能”以及副词性的“可能”。
由于用于语气方面,只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的“可能”,所以名词性的“可能”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语气副词性的“可能”较之形容词性的“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同是语气副词性的“可能”和“也许”进行比较辨析。
“可能”和“也许”作为语气副词在言语表达中常常表示一种对事实肯定或否定的揣测。
下面我们就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来进行比较。
一、句法功能方面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在具体的句子中常担任相同或相似的组句角色,因而具有一些共同点。
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语用研究综述本文对语气副词“毕竟”的研究情况作了综述,包括语义方面的语义结构模式、语法意义、与相关句式的关系,还有语用功能方面的篇章功能、交际功能等。
本文还对一些研究方法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标签:毕竟语义语用功能“毕竟”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气副词,早在80年代初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迄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打算对“毕竟”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进行分类综述,以期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关于“毕竟”的语义分析(一)“毕竟”出现的语义结构模式祖人植、任雪梅(1997)对“毕竟”出现的语义模式归纳得比较全面:模式I:繁式:(虽然)A+[(但是)B+(因为)毕竟c]简式:B+(因为)毕竟c简式的变体:毕竟c模式II:繁式:[(虽然)A+(但是)毕竟c]+(因此)B简式:(虽然)A+(但是)毕竟c简式的变体:毕竟c后来的学者大多数认同这种概括。
韩愈(2008)提出,还有一种模式:“毕竟c+(虽然)A+(但是)B”。
吕海燕(2011)也发现一种模式:“B+虽然A+(但是)毕竟c”。
还有学者用语言概括了“毕竟”出现的语言环境,如董付兰(2002)。
这些模式中出现的语义成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先后顺序及综合语义关系构成,当然语序的不同会造成表达重点和表达功能的不同。
对语义模式的描写是研究中最基本的归纳工作,是为揭示语法意义、语用功能奠定基础的。
同时,在教学中也能让学生直观、明了地了解“毕竟”所处的语境。
(二)对“毕竟”语法意义的总结归纳首先,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毕竟”表示强调,虽然各家说法略有不同。
景士俊(1980)认为,“毕竟”有强调语气,表示对某种事物或状况的确认或肯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否认。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指出,“毕竟”强调事物的状态、性质、特点,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这样;即使出现了新情况,原有的状况也不容否认。
祖人植、任雪梅(1997)认为,“毕竟”的词汇意义和语篇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毕竟”的意义:“毕竟”含强调语气,通过强调某一情况而表明说话人的某种判断、观点或结论。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语气副词“究竟”的用法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在现代汉语中,副词是一类比较特别的词。
首先在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上,各大家的说法莫衷一是。
长久以来,人们在确定副词虚实归属时,提出了一系列互相矛盾的分类标准。
大致有四种:1.以功能为主的标准,即能否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2.以意义为主的标准,即有无明确的词汇义;3.功能意义兼顾的标准;4.其它标准。
从功能出发,把副词归为实词;从意义出发,把副词归为虚词。
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由于副词内部成员的虚化程度不一,并且每个成员的搭配关系和入句条件、语义关系和语义指向等大都各具特点、参差不齐,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即使用同一条标准也无法全面描述副词的系统和规律。
其次,从历史传统上看。
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中,虚词研究主要是为了讲清经文及其注释中的辅助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而副词在这方面又是最为复杂的,所以副词研究在自古以来的虚词研究中一直占有相当的地位。
与此相应的是各代编纂的各种虚词词典几乎都包括虚词。
总之,副词似乎是一类介于虚与实、开放和封闭之间的复杂的集合:既具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比如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性特征,比如黏着、定位、虚化、封闭,个性强于共性,语法意义突出,词汇意义相对空灵。
副词包括多少小类?目前学术界对如何划分副词的小类,还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见。
《马氏文通》在“状字别义”一节中将“状字”分为六类,《新著国语文法》分为六类,《中国现代语法》分为八类,《中国文法要略》的“限制词”分为七类,《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分五类,《汉语口语语法》分为九类,《现代汉语八百词》分八类,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分四类。
在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中,胡裕树主编的,黄伯荣主编的,北大中文系主编的均分为注类,邢福义主编的分七类,邵敬敏主编的分五类。
各家所分小类中,大体都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这些小类。
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句法、语义及语用分析本文主要从句法功能、语义倾向、语用三个方面对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副词“可能”和“也许”进行辨析,揭示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同,以便我们在今后的语言运用中,注意选词造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标签:可能也许句法功能语义语用揣测语气“可能”和“也许”是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揣测语气的两个重要的语气副词,在我们目前的汉语学习及教学中,对这两个词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零碎、不成体系,还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处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运用起这一对近义词来显得游刃有余。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有时就不得不回答外国留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用‘可能’,什么时候应该用‘也许’”这样的问题。
在此,本文拟针对非母语学习者在学习和实际运用这一对词上的困难,以及丰富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之初衷,通过大量语料的考察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希望有所裨益。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1999)中说:“可能”[副]表示估计、也许、或许,可用在动词、助动词或主语前。
“也许”[副]表示猜测或不很肯定,语气委婉,说话人有商量的意思。
我们从词性上看,“也许”较为单纯,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语气副词。
相比较之下,“可能”就复杂得多。
它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3个词性:名词性的“可能”、形容词性的“可能”以及副词性的“可能”。
由于用于语气方面,只有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的“可能”,所以名词性的“可能”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语气副词性的“可能”较之形容词性的“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本文主要对同是语气副词性的“可能”和“也许”进行比较辨析。
“可能”和“也许”作为语气副词在言语表达中常常表示一种对事实肯定或否定的揣测。
下面我们就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异同来进行比较。
一、句法功能方面语气副词“可能”和“也许”在具体的句子中常担任相同或相似的组句角色,因而具有一些共同点。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引言:语气副词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起着增强语言表达力和情感色彩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对语言表达的不断追求,现代汉语语气副词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进行综合研究,介绍其功能和分类,探讨其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以深化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一、语气副词的定义和功能语气副词是一种修辞手段,它通过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来表达说话者态度、情感、语气等信息,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鲜明。
语气副词不仅具有修辞功能,还能够增强句子的感染力和表达的目的。
比如,“真的”、“非常”、“很”等常见的语气副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直观、真实、有力。
二、语气副词的分类根据语气副词的不同功能和语气表达方式,可以将其分为肯定、否定、疑问、感叹等多种类型。
具体分类如下:1.肯定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肯定态度,使句子更具有肯定力,例如:“确实”、“当然”。
2.否定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否定态度,使句子更具有否定力,例如:“不”、“无”。
3.疑问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使句子更具有疑问性,例如:“究竟”、“到底”。
4.感叹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对事物的赞叹或惊讶感叹,使句子更具有感叹力,例如:“真是”、“太”。
以上仅为语气副词的一些常见分类,实际中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语气副词,它们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语气副词的应用语气副词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或者干脆独立成句。
它们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会影响到句子的语气和表达意图。
1.句首语气副词: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如“真的,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此时,语气副词“真的”起到加强情感的作用。
2.句中语气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使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表达目的,如“他非常善良。
”中的“非常”。
3.句尾语气副词:通常用于强调或者反问句子的语气,如“你会来的吧?”中的“吧”。
信。
(说明“信写得多”,正向强调,相关值大于参考值,重音落在宾语部分)′他一个早上就写了三封信。
(说明“信写得少”,负向强调,相关值小于参考值,重音落在“他”上,具有对比作用)沈家煊说的“就”和“才”都具有“只”的意思,“才”具有正向强调功能,“才跳了三次”的重音落在“三次”上。
无标记的正向意义与无标记的重音有一定的关联,有标记的反向意义与有标记的重音也有一定的关联。
3.3顺接强调和逆转强调 3.3.1下面例句中的语气副词体现强调功能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
(43)这正好可以使我们较为顺当地适应家庭的分工。
(王朔文集)(44)单立人幸亏视力尚好,到底找到自己的房门。
(王朔文集)例(43)中的“正好”可以看作是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而例(44)中的“幸亏”则宜作为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看待:“幸亏”有“侥幸得到幸免”的意味。
所谓的逆转强调是由于说话人对客观事物肯否态度的强调,从而造成转折或对立情况的出现;而没有造成转折对立情况出现的强调,则是顺接强调。
3.3.2具有顺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可以在意志语气的表达中起作用。
例如“一定”可以表示“意志和态度的坚决”,“确实”表示对“某种事物、行动、情况的真实性的肯定”,“简直”表示“达到或接近某一程度”等等。
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大都可以与同样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是”连用,而一般认为“是”经常作为指示“对比焦点”的形式标志,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性。
(45)我们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丝毫不能骄傲。
(46)我简直(是)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我想我还会依次遇到张莉、金燕、胖姑娘和每个我认识的人。
(王朔文集)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一般具有客观性,因此不宜出现在意志语气中。
这一类语气副词大多不能与“是”连用,下面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
*单立人幸亏是视力尚好,到底找到自己的房门。
*姐姐不但没有生气,反倒是亲切地笑了。
3.3.3大多数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句法位置比较自由,可以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前。
有的人反而幸灾乐祸
反而有的人幸灾乐祸他居然一个人来到这里居然他一个人来到这里他其实并没有离开上海其实他并没有离开上海相反,相当数量的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只能位于动词之前,句法位置比较单一,例如:我简直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简直我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他绝对不会来这儿工作的*绝对他不会来这儿工作的他一定会返回佛罗伦萨的*一定他会返回佛罗伦萨的当然,作为一个大类,语气副词的句法位置相对于其他副词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语气副词中的任何一个小类,在句中的分布也不是十分确定的,本节所说的问题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有一些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副词,就能够很自由地占据句首的位置,如“正好”、“明明”、“恰好”等等。
【参考文献】 1 段业辉1995 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第4期。
2 方梅1995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第4期。
3 房玉清1992 《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 贺阳1992 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5 侯学超1998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6 胡明扬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第5期、第6期。
7 黄国文1988 《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8 陆俭明1982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9 马佩1987 《语言逻辑基础》,河南人民出版社。
10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1987 《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1 齐沪扬2000 《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曲阜师范大学编写组1992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3 沈家煊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4 史有为1995 主语后停顿与话题,《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商务印书馆。
15 史有为1995 关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中国语文》第4期。
16 袁毓林1993a 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第2期。
17 袁毓林1993b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张斌1998 《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 张谊生
2000a 《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张谊生2000b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