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边际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学士学位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71
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吉宏;朱培莹;鄢海艳【期刊名称】《统计与信息论坛》【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江西边界县域的地理区位、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等差异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不同,进而直接影响到边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近10年来,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日趋明显,不仅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持续扩大,而且农业、采掘、加工、旅游和其他服务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县域的经济发展也都存在程度不一的非均衡性,尤以赣北区域和加工型边界县域最为突出,其对江西边界经济总体发展非均衡性的影响也最大。
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适度差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非均衡性过于显著则不利于区域社会和谐和经济协调发展。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factor endow 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path of the boundary coun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us directly affec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order economy .In the last 10 years ,the unbalance of Jiangxi bor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 , not only are the unbalance of bor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 , central and south Jiangxi all gradually expanding , but the boundar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e ,mining ,processing ,tourism and other services also have unbalance to some degree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Jiangxi area and processing boundary country ,which has the largest influence on the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Jiangxi border economy . Moderate differences in Jiangxi bor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economy , but too obvious unbalance is not conducive to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总页数】7页(P77-83)【作者】吉宏;朱培莹;鄢海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陕西省区域科普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J], 赵艳君;颜玲2.我国区域科普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及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J], 伍正兴;王章豹3.江西高等教育发展对江西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J], 杨仁发;万义平;黄琼4.江西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实证分析--兼论实现江西经济在中部的崛起 [J], 郑京淑;程伟军5.浙江省区域科普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及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J], 王嘉珏;王翔麟;王玲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与协调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益突显。
一方面,发达地区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拥有先进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相对贫穷的地区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往往向工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分配不平等,最终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化。
这种差异最终会制约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协调。
一、发展差异的原因1.地理位置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某些地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经济复苏的困难;而有些地区则由于距离海岸线较远,无法充分利用港口和其他交通设施,从而使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2.人力资源因素: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和人才流动的自由化,地区之间人力资源的优劣也越来越显著。
因此,优秀的人才往往会集中在发达地区,而相对较少的人才会留在不发达地区,这也限制了后者的经济发展。
3.政治因素:政策制定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基于政策制定的考虑、区域利益平衡、资源分配等因素的不同,政策的导向也不一样,这也产生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
4.资金和技术因素:资金和技术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优质的资源储量可以为地区带来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资金流动效益,反之则会导致地区的发展滞后。
二、发展差异的影响1.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政治和环境问题。
2.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会导致人们的通货膨胀率不同,失业率不一,工资差距加大,人们的购买力受到限制。
3.区域间的差距也会对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
贫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医疗资源和高质量教育机会,导致人力资源流失,从而对大学本科生和毕业生对政策的认知和了解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协调发展的启示1.建立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联盟,将发达地区技术和资本优势与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地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江西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江西省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具备发展区域经济的潜力。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江西省的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江西省的区位优势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江西省毗邻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与其他发达地区互补性强。
此外,江西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江西省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江西省的工业结构相对落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亟待推进。
当前,江西省的传统产业如冶金、化工和煤炭等占据了经济的主要比重,而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江西省需要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其次,江西省的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江西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效率仍然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与此同时,江西省的农业产业链尚未完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对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不足。
因此,江西省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江西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江西省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发展水平不够高。
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才流失严重、资源禀赋较差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江西省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导人才流入西部地区,调整产业布局,提升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江西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江西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均衡。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它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并寻求达到各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方式和措施。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实现协调发展的策略。
我们需要理解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等因素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政策制度、市场规模等因素所致。
区域经济差异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平衡利用,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发达,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弱。
这不仅会导致资源和财富集中,也会影响到人口流动、社会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差异可能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不平衡的发展会造成一些地区的贫困化,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富裕,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可以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布局,实现各地区的优势互补。
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政策,鼓励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对滞后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扶贫和扶贫政策,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其社会责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公益事业、传播知识和技术等方式,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协调发展的对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原因;对策一、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别。
在中国,由于地域差异、政策差异、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实现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的研究,探讨其原因及对策,为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1. 地域条件差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沿海地区因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促进了其发展良好的对外贸易。
而西部地区地势高原,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政策支持差异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模式不同。
一些发达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政策扶持不足的问题。
3. 人力资本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和数量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力资本的不同会影响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些发达地区由于有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在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4. 行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业结构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以传统产业为主,这种行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环境江西省自1980年至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60亿元,同期投资仅是江苏省的19%,福建的46%,为湖南同期投资的52%。
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特别是南部落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争取早日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让农村能有更好的条件去发展经济。
(二)建好三个轴线:南昌—九江-武汉轴线、上海(杭州)—上饶轴线、广州—赣州轴线增长极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有效形式,而在落后地区又较难培植增长极,通过有效地组织中心城市与希望出现增长极的城市的联系,也就是通过“点—轴渐进式扩散”的发展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3]点轴渐进式扩散是指发自扩散源,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设施束)渐次扩散社会经济“流”,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
相邻地区扩散源扩散的结果使扩散通道联结,成为发展轴线.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经济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好、科技教育较发达,因而南昌无疑是作为增长极的首选点。
九江面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运输便捷,是江西重要的港口城市。
南昌——九江构成一个双核型空间结构,利用南昌区域中心的地位,结合九江港口城市的优势,把南昌、九江间建成一个工业带,是江西开发重点唯一的最佳选择。
南昌、九江离武汉相对较近,融入到武汉外围经济环中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将建成武汉—长株潭—萍乡-新余-南昌—九江—武汉高速公路环线,这个环线总长约1,000km,武汉-长沙—南昌连成一线,形成“汉三角”。
在此轴线上,南昌实力相比之下较弱,因而其主要是接受武汉、长沙的扩散,并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参与城市产业间的分工协作。
江西东部离杭州、上海最近的是上饶市,既有浙赣线又有320国道相连.鹰潭距上饶106km,经济实力仅及上饶的一半,可作为上海(杭州)—上饶轴线上的延伸,可望成为次一级的增长极。
因此,赣东发展轴线就选择上海( 杭州)—上饶发展轴。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作者:黎宏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1期摘要: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1987—2010 年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水平,将江西省分为88个市县区域和11个组进行了分解分析。
结果表明,江西省域区域经济差异在经历了四年短暂的缩小之后逐步扩大,2002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其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已由区域内经济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07-03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民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
但这种增长是不平衡的,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
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本身存在着严重缺陷,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危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和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不仅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重视,县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其研究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统计分析一个省域内市县之间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可以分析和判断该省市县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状况和经济差距,对于在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经济发展的策略,促进县域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运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对江西省人均GDP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省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以为该省发展提供借鉴。
一、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笔者收集了自1987—2010年以来,江西省各地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研究中选择了市县为最小空间尺度来研究,主要是考虑到市县是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行政单元,如此比一般的采用地级市为最小的空间尺度的研究能够反映更微观的情况。
江西省区域经济的模糊划分与协调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江西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赣江上游,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和物资集散中心。
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等。
为了加快江西省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水平,需要对江西省区域经济进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实现协调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江西省区域经济的模糊划分与协调发展,具体目的和内容如下:1. 收集和整理江西省的经济数据,分析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2. 分析江西省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模糊划分,探讨划分的依据和方法;3. 研究江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4. 提出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保等方面;5. 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1. 收集和整理江西省的经济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2. 对江西省的区域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寻找江西省经济发展的依据和方法;3. 选取江西省内的代表性地区,分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模式,并探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4. 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预期成果1. 建立江西省区域经济的研究模型,分析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2. 确定江西省区域经济的模糊划分方法,探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3. 分析江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提出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4. 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日益凸显。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在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也同样存在。
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寻求有效的协调策略,对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往往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获得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从而迅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体现。
东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
中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较低,附加值不高。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在人力资源方面,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才流失严重,这进一步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不可忽视。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
而中西部地区在交通、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
政策因素也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上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的机会,这使得东部地区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往往会向效率更高、回报更大的地区流动,这使得发达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不仅会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备受关注。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种差异现象十分明显。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1.地理位置差异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差异直接影响到其经济发展水平。
沿海地区由于接近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具有较强的外部联系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而内陆地区受制于地理条件,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资源禀赋差异各地区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依靠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增长,而资源贫乏的地区则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3.政策环境差异各地区的政策环境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从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另一些地方则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4.人力资源差异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素质的人才集中地区,能够更好地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而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则难以实现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对策1.均衡区域发展布局国家应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布局上要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将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纳入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补优势。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些基础设施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应加大对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3.优化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优化能够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各地区发展优势产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
4.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本地区,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一直是经济学与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给国家和地区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等方面带来了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原因及协调机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地理因素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区域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就决定了各个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产业。
例如,沿海地区的便捷海运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使其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发展具有天然优势,而内陆地区的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则限制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其次,政策因素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各个国家和地区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刺激和引导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吸引外资,促进产业转移和就业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发展。
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会存在差异,有些地区可能因为政策执行不力或者政策设计问题而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从而导致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最后,人力资源和资本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教育水平、技能结构和资本积累状况,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
因此,人口和资本在不同区域流动的程度和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系列协调机制。
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和交流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问题,并进行经验分享和合作。
这有助于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更加科学和准确地把握地区差异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发展。
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但分析其依然滞后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而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实现江西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性近年来,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协调的争论越来越多,主流的观点认为主流的看法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也大大地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安虎森,2005)。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滞后城市化是按城市人口统计的显性城市化,如果加上隐性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是滞后,而是有所超前;还有人认为我国城市化并未过多地偏离工业化进程,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偏差(景普秋,2003)。
具体到江西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西省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到2009年达到43.19%,平均每年增长0.8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西省经济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人均GDP年均增长9.0%。
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江西城市化是同步、滞后还是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呢?本文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江西省城市化的进程和特征(一)江西省城市化呈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回顾改革开放成立以来的江西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逐渐加速增长的过程。
如图1显示,1978年以来江西省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阶段:1978-199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3%;1991-2000年为加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734%;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72%。
(二)江西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78年,江西省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相比差距不大,落后1.15%。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开始不断拉大,到2000年,落后全国8.51%。
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地区发展差异和协调是一个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明显。
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地区间的差异发展如何协调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地区发展差异与协调进行探讨。
一、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地区发展差异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首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同。
一些地区天然的优势资源能够带动其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使得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一些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另一些地区则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一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二、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问题地区发展差异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差距不仅在经济上表现明显,还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加剧,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地区发展差异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一些地区资源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形成了地区间的竞争和矛盾。
最后,地区发展差异还带来了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导致城市人口过多,而农村地区则出现了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等问题。
三、地区发展差异协调的方法为了解决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协调。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其次,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铁等方式加强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实现互利共赢。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浅析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江西省经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关于近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本文以江西省1991-2009年各市人口状况和GDP为基础,运用基尼系数法和变异系数探讨了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律。
结论是:1991-2009年间,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3左右,变异系数则在这19年总体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各地区收入分配总体比较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显著,但其差距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江西省Abstract:Jiangxi economic ar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all aspects, during three decad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studies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is less. It discusses the regulation of spale time in Jiangxi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bases on each city,s population and GDP conditions in 1991 to 2009, together with Geni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During 1991 to 2009,Geni coefficient remains at 0.3 or so, while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ends to rise gradually in general at that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e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Jiangxi is relatively balanced since the open and reform policy. The gap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mong cities is not obvious but seems to rise rapidly.Keywords:Regional economic D isparity Jiangxi province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和热点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区域分析以及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区域间的竞争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即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为例,对其区域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六省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既能稳定增长又能促进协调两者兼顾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特点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政策只针对落后或结构衰退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别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过多倾斜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这一战略中,中部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稳增长、促协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概述(一)区域差异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只是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覃成林把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定义为在中国区域经济主体中已经产生了区域经济权力利益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种重要区域经济现象,作者明确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中产生了区域主体经济的不公平与不合理问题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区域性问题。
[1](二)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在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的学者观点都是较为一致的。
李保平、肖金成、陈文晖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中指出这种政策上的倾斜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外开放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差异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结构和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
在沿海地区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比重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过分强调地区所谓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作者:帅军陈哲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5期[摘要]如何缩小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文章通过对江西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时差异的实证分析,试图揭示江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过程、特点度构成,为制定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提供合理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江西省[作者简介]帅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广东珠海,519090;陈哲,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广东珠海,519090[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5-0105-0002一、引言失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省,江西区位条件较好,位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南联北接、东进西拓的区位优势。
然而江西省内的经济发展却不平衡,造成其总体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因此,如何缩小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江西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二、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
目前大家所采用的测算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基本上来源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差异的测算方法,即以衡量差异为核心,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摘要江西是一个边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农业大省,边际经济不仅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致富农民的基点,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系列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均有赖于边际经济提供实力、动力和活力。
本文在阐述边际经济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江西边际经济差异及其成因,进而对江西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江西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的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边际经济,差异及成因,监测与预警,协调发展,策略选择AbstractJiangxi is a big agriculture province in which the boundary economy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 boundary economy is not only the basic point of developing the agriculture, promoting the countryside, becoming the rich farmer,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which are in a series of penetrations in questions and so on during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policy and technology advance depend on the boundary economy which provides the strength, the power and the vigor.This article based on elaborating boundary economy research theory, inquires into the Jiangxi boundary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the origin, then has carried on the design to the Jiangxi boundary economy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monitor and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proposed the basic principle, overall ideas and concrete strategies of Jiangxi boundary economy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Key words:the boundary economy, the difference and the origin, the monitor and the early warning,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choices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一、江西边际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二、江西边际经济概况 (2)三、江西边际经济差异分析 (3)(一)边际经济差异分析方法选择 (3)(二)边际经济省内差异分析 (4)(三)边际经济省际差异分析 (8)四、江西边际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10)(一)边际经济区域类型划分 (10)(二)边际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11)五、江西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 (17)(一)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17)(二)边际经济协调发展预警系统设计 (19)六、江西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选择 (20)(一)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20)(二)边际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策略 (21)参考文献 (24)附录1 攻读学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6)附录2 1996-2005年江西省边际县有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27)附录3 1996—2005年江西省有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37)附录4 2005年江西周边六省有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37)附录5 2005年江西周边六省边际县有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 (38)附录6 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时序差异) (40)附录7 离差、比率计算(空间差异) (51)致谢 (1)一、江西边际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边际经济是指在地理上与外省接壤,地处周边省际交界线的县(市)所构成的经济带或圈。
关于边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书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用“利润=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来研究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及所形成的农业的边际配置。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边际经济理论不断涌现和发展[1]。
由佛朗束瓦·佩鲁首先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边际经济增长不可能在所有地域或所有产业同时全面出现,而首先出现于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域或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并不断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然后才会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影响和带动边际经济发展,主张政府运用干预手段,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边际和重点产业进行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进而作为引擎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提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边际因较其它边际超前发展而不断积累有利因素,进而使边际间经济差异显著化。
弗罗德曼的“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论指出经济中心区较外围区条件更为优越,致使生产要素从外围向中心区转移;赫希曼的产业关联效应也明确阐述了“发展确实是按主导部门带动其它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
佛侬的梯度推进理论认为无论发达边际还是不发达边际均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条件的差异,发达边际是高技术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属低梯度地区,某一时期某边际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由于每一种新兴产业、技术、产品会随时间推移经历新兴、成长、成熟、衰退阶段而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因此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发展于较发达的高梯度边际,而传统产业应在较落后的低梯度边际发展[2]。
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主张边际间或边际内部、部门或产业间应保持同步发展,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达到边际经济平衡发展之目的,该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边际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趋于消失。
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主张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线状重要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连接地区进行重点发展,随着开发活动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等级点轴的人流和物流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产业和生产要素聚集,边际发展的重点由高等级点轴向低等级点轴延伸,进而使边际经济在另一个发展阶段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协同发展理论认为边际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实现边际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从整体经济的实际出发,结合边际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通过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边际经济协同发展的长远目标,该理论主张边际经济发展要有利于优化全区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市场和交通枢纽并使各产业形成最佳的边际组合;通过促进欠发达边际的快速发展,使边际经济协调发展[3]。
二、江西边际经济概况江西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沿海腹地,内陆前沿,北接武汉经济圈、长江三角洲,东靠闽东南三角区,南邻珠江三角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京九线、浙赣线和赣粤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中的大批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江西区位的“点--轴”优势愈发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