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教版⾼三语⽂下册第3课千篇⼀律与千变万化 ⾼三语⽂的学习⾄关重要。
需要平时多加练习,多下⼯夫,⼀定可以在语⽂上取得突破。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三语⽂课⽂的学习,希望对⼤家有帮助。
《千篇⼀律与千变万化》原⽂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个空间逐步转⼊另⼀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乐就是⼀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取得整⾸乐曲的统⼀性。
⾳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的另⼀例⼦。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条鳟鱼在这⽚伴奏的“⽔”⾥悠然⾃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动作重复若⼲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种效果,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树⽊、船只、房屋,特别是那⽆尽的⽡垄1的⼀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条街道(亦即画⾯)的统⼀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上的位置,步步引⼈⼊胜。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千篇一律指的是相似或重复的内容或形式,缺乏创新和变化。
这种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个例子,它们都是非常类似的,给人以单一和枯燥的感觉,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
千变万化则指的是多样化和丰富性。
它表示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样式、特征或变化方式,给人一种独特和有趣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例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都能体现出来。
例如,在艺术领域,千篇一律的作品可能会让人感觉乏味和缺乏创意,而千变万化的作品则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在商业创新中,千篇一律的产品可能无法吸引消费者,而千变万化的产品则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引起人们的兴趣。
1
总的来说,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和效果,前者是单一和重复的,后者是多样和变化的。
在创作、设计和经营等方面,千变万化通常会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建筑、音乐、绘画等领域的应用和价值。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音频、视频教材及参考书籍4、教学时间:总课时:X小时具体分配:讲解X小时,讨论X小时,案例分析X小时,总结X 小时5、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11 教学背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理解,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1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于“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112 教学重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内涵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具有这两种特点的艺术作品。
12 教学目标的详细阐述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列举出在不同艺术形式(如建筑、音乐、绘画等)中的具体例子。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对艺术作品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13 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哇哦!咱最近学了一篇超有意思的课文,叫“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可把我和小伙伴们的脑袋瓜都给搅得热闹极了。
你想想看哈,千篇一律是啥样呢?就好像一群小绵羊,都长得差不多,白白的毛,乖乖的样子。
咱平时做的作业有时候不就有点千篇一律嘛,都是那些题目,做来做去的。
我就跟同桌抱怨:“哎呀,这作业咋老是这么千篇一律呢?都没啥新鲜感。
” 同桌也点头:“就是就是,真无聊。
”可千变万化就不一样啦!那简直就像一场超级大魔术。
一会儿变出个红的,一会儿变出个蓝的,让人眼花缭乱。
就说咱学校的文艺表演吧,那节目可真是千变万化。
有唱歌的,声音像小鸟一样好听;有跳舞的,就像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还有演小品的,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这多有意思呀!我跟小伙伴们看完表演,都兴奋得不行。
“哇,这表演也太千变万化了吧!太好看啦!”咱再想想大自然,那也是千变万化得让人着迷。
春天的时候,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花朵们争奇斗艳;夏天呢,热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秋天来了,树叶变得金黄,风一吹就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冬天呢,白雪皑皑,整个世界都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大棉袄。
这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可比千篇一律好玩多了吧?咱的生活中也有好多千变万化的事儿呢。
比如去逛超市,里面的东西五花八门,啥都有。
每次去都能发现新的好吃的好玩的。
还有去公园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景。
这都是千变万化带来的乐趣呀。
你说要是生活都千篇一律,那得多无聊呀?咱可不能只喜欢千篇一律,也不能只追求千变万化。
得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像画画一样,有一些固定的颜色和形状,这就是千篇一律的部分;但又可以用不同的组合和创意,画出各种各样的画,这就是千变万化啦。
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咱以后可得多发现生活中的千变万化,让日子过得更精彩。
你准备好了不?。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_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阅读答案课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出自高三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
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
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OrG化。
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
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
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
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
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1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2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课文说明一、课文题目“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二、课文内容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第8段至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①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②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
而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
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第4段强调舞台艺术(指与音乐分不开的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
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
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一、了解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三、在举一反三的写作交流中增强艺术感受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利用音乐、美术等酝酿课堂教学气氛,在老师指点下学生自学,在课堂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生齐诵《蒹葭》)《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
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
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
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
我们就来看看梁思成对这一现象的探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4.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三.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解决问题四.学生展示,师生交流1. 明确: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启超的长子,生于日本东京,卒于北京。
毕业于清华学校。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工作,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他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
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
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 明确:(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
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4. 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五.拓展延伸1.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明确: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2.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
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
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
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
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
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
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
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
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
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
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
六.相关链接从未被尊重的梁思成和林徽因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
梁思成、林徽因的书籍、图像越来越多地从学术领域进入社会领域甚至流行文化。
当我们可以优雅地“消费”梁思成和林徽因时,他们所推崇的思想、文化、价值乃至城市规划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清明之后,来杭州调研教育改革,得览桃红柳绿、春光旖旎的西湖四月天。
在花港观鱼,意外地见到林徽因塑像,大概是因为林徽因生于杭州,于是成为一处新的旅游景点。
这是梁思成百年之后,不断升温的“梁思成-林徽因热”的小小旁注。
梁思成、林徽因的书籍、图像越来越多地从学术领域进入社会领域甚至流行文化,成为小资品位的标志。
北京在重建消失多年的永定门之后,又要重建地安门,这似乎都是梁思成屈辱之后在当代光荣回归的说明。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另一个巨大的事实。
当我们可以优雅地“消费”梁思成和林徽因时,他们所推崇的思想、文化、价值乃至城市规划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北京在一如既往地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之中,只不过花样翻新,最新的招数是打着“中轴线”申遗的旗号,这意味着又可以堂而皇之地拆除大片胡同古巷。
梁林在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旧居、著名的“太太的客厅”早已面目全非,经社会人士强力保护而“虎口余生”;最近对南城会馆区的开发,梁启超故居又在劫难逃。
如果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梁思成当作如何感想?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梁思成就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切。
因此,他沉痛地言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的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他不是迂腐的书斋学者,他清醒地意识到在新一轮建设的高潮中,“也许没有力量能阻挡这破坏旧建的狂潮”,却仍以拳拳赤子之心“逆潮流而动”。
因为“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
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
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他遭受了许多误解和诬陷,他明确地宣示追求民族化并非提倡复古,中国古典的“宫殿式”建筑已不合于近代科学及艺术的理想,只不过是期盼中国的建筑师、规划师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因为“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
英、美、苏、法、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
”“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一切良苦用心、苦口婆心不仅如痴人说梦,而且成为一道道加害于自己的毒药。
有一本关于梁思成的书,副标题是“永远的困惑”。
晚年梁思成的困惑,或许可以称之为“梁思成之问”:为什么我们从战争的炮火中保护下来的古城,又在和平时期将它亲手毁掉?温和儒雅的他留下了这样悲愤而掷地有声的话: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穿越历史和未来的巨大时空,梁思成的目光越来越沉痛和锐利。
今天北京和中国的城市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已经很不相同,以GDP为本、以高楼大厦为本、以私车为本的新北京,深陷于四环、五环、六环的自我围困之中,“权力美学”和“拆迁经济学”成为理解城市变迁的关键词。
人们被迫接受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密集高楼的“石屎森林”,对强拆强迁和高房价的愤怒,压倒了对审美、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关注。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被迫迁出世代居住的环境,当弄堂和胡同、石库门和四合院从城市消失殆尽之时,每个人都会感受这样的怀疑和失落: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而且,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与50年前不同的境遇和全新的挑战。
人类社会似乎超越了在千百年的岁月中缓慢生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的历史阶段,现实似乎在验证CCTV新楼的设计者、建筑大师库哈斯的预言:亚洲新兴城市在“铲平历史”的超速发展中,被打造成不具备“可识别性”的“广普城市”。
而美国的权威智库则预言,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快速城市化进程,在未来二三十年将出现一批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达5000万至6000万的超大城市!正是在当下严峻的生存境遇中,我们更能够认识梁思成的远见忧思和良苦用心:如果我们仍然致力于日新月异地“铲平历史”,那么我们终将一无所有;现代化需要新思想和大智慧,需要新一代知识分子、规划师和建筑师的道德感、使命感和高度的创造性。
想起去年辞世的梁思成之子、自然之友理事长梁从诫。
梁启超、梁思成和梁从诫一家被称为三代失败者。
梁从诫晚年与友人有一次深谈,他对中国环境状况的严重恶化深感忧虑,进而怀疑我们成立自然之友十几年的所作所为究竟有何意义?它表达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悲哀,我称之为“梁从诫之问”。
这也是所有不甘平庸、勇于改变现实的战士共同的困惑,如同梁漱溟晚年的提问“这个世界能改变吗?”同样是个难以解析、必须用生命回答的“天问”。
事实上,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所作所为大抵都是“不识时务”的逆潮流而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筚路蓝缕,传薪传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