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扬州的变化的文案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扬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城市到新城市,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生活,扬州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和活力。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旅游、教育和民生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扬州的变化。
城市规划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文化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
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与老城区的文化底蕴融合,新老交替,既保留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注入了现代城市的活力。
在城市规划上,扬州市呈现出“新城”“古城”“水城”三大特点。
其中,扬州新城是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称。
新城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占面积为7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古城区则是指扬州市境内古代城址所在地,包含东关街道、西关街道等地。
这里的老建筑和精美的园林仍然保留着清晰的历史印迹,成为游客来扬州时必去的地方。
水城区是指扬州独特的水上文化景观。
扬州自古以来就有“江南水城”的美誉,其水运交通网络发达、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了扬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交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扬州市的交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运河客运站、汽车南站、火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建成,使扬州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此外,扬州市也在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已有1号线和2号线通车运营,成为扬州市公共交通主力军。
旅游扬州是一座充满着文化底蕴和美食的城市,近年来,扬州市加大了旅游推广力度,强调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扬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名的个园、瘦西湖,还有汉晋文化遗址、宋代城墙等历史遗迹。
扬州的美食更是脍炙人口,特别是扬州炒饭、扬州锅盔等传统美食,在全国享有盛誉。
教育扬州市是江苏省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其中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江苏省一所重点支持高校,学校的教研实力一直居于省内高水平水平。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古街区的旅游建设与开发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古街区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旅游观光和文化学习的好去处。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扬州东关历史文化古街区的魅力,可以进行以下旅游建设与开发措施:
1. 恢复和修缮历史文化建筑,如城门、古街、古楼、古亭等,让游客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氛围。
2. 打造主题文化活动,如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品展览、摄影比赛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参与。
3. 增加旅游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提升游客的基础体验和服务水平。
4.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互联网、传媒等渠道宣传扬州东关历史文化古街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5. 确定合理的门票价格,保证旅游收益与文化保护并重,让游客能够有序地参观,同时也能够为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筹集资金。
通过上述旅游建设与开发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扬州东关历史文化古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个历史文化遗址,为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扬州古文化的浓缩----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扬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从“双东”街区古街老巷地名中,不仅可以窥见扬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能寻觅到扬州不同时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风貌。
扑朔迷离的古街旧巷,给扬州这座素以巷城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尤其是富庶大户老宅、官宦宅第、书香门第、深宅大院、清代盐商住宅区,典雅的砖刻门楼、高大的防火墙、条石砌铺的老街深巷……追溯古街巷名称的由来,就是追寻扬州的历史古街巷地名得名由来,大体可分以下十类:其一,以人物事迹和职官取名。
如雅官人巷、问亭巷、田家巷、史可法路、双忠祠、安家巷、文化里、地官第、探花巷等。
其二,以衙署机关取名。
如运司街、疏理道、马监巷等。
其三,以城门名称和城垣取名。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宋大城东边故基上扩建,谓之新城。
“双东”街区地处明清扬州新城的东北部,其区域范围内有三座城门。
东关原称利津门,由此派生的地名有东关街、东关外南河边等。
便益门原为新城北面的便门,由此派生的地名有便益门大街、便益门外街、便益门桥等。
广储门原为镇淮门,由此派生的地名有广储门街、广储门外街、广储门桥等。
其四,以寺、观、庵、庙取名。
如琼花观街、礼拜寺巷、二郎庙巷、定慧巷、三祝庵街、仁寿庵巷、财神庙巷等。
历史上,扬州城内有270多处庵观寺院。
其五,以商业集市和行业作坊取名。
扬州为江淮地区经济中心,历史上经济发达,商业繁盛。
以手工作坊取名的街巷有铁货巷、炭箕作、油货巷、轿坊巷、谢家巷、剪刀巷、兜兜巷等。
以商业集市和店铺取名的街巷有东关街、砚池街、教场街、辕门桥、灯笼巷、安家店、宗家店、狄家店等。
以饮食店、浴室取名的街巷有吃吃看巷、金桂园巷、浴堂巷、堂子巷等。
其六、以桥梁、水井、水仓取名。
以“桥”字为通名的地名就是因为当年新城地势卑湿、河沟水汊纵横的实证。
此外,扬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水井,因此,许多巷子就是以水井命名的。
简述街区特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独特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地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社交活动。
街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街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是其独特的标志。
不同的街区往往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老的欧洲风格、现代的摩天大楼、传统的亚洲风格等。
街区的建筑布局常常呈现出小而精致的特点,有着独立的入口和设计独特的内部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方便了居民和商家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增加了街区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街区的文化氛围也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往往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
街区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如艺术展览、文化节庆、音乐演出等。
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娱乐需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街区的独特魅力。
另外,街区的商业活动也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
街区常常有着丰富多样的商业设施,如咖啡馆、酒吧、小吃摊等。
这些商业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和娱乐场所,也为街区带来了活力和经济收益。
街区的商业活动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商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街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街区的社交活动也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往往有着密集的人口,人们常常在这里结识新朋友、聚会和互动。
街区还是社区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邻里聚会、义工活动等。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街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方面。
通过保护和发展街区的特色,我们可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扬州的文化底蕴如何影响当地的建筑风格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坐落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风格,使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扬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兴衰,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扬州文化融合了江南的婉约与北方的豪放,兼具了儒雅与质朴的气质。
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在扬州的建筑风格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扬州的传统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稳定的理念相契合。
例如,扬州的明清住宅,通常有规整的四合院布局,房屋围绕着中心的庭院而建。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更体现了家庭秩序的严谨和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
扬州文化中的儒雅之风也在建筑装饰上有所体现。
建筑的门窗、栏杆、梁枋等部位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卉、人物、动物等,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这些雕刻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梅花寓意着坚韧,通过这些图案,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扬州的建筑风格还受到了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扬州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湿润,雨水较多。
因此,建筑的屋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
而且,为了防潮,建筑的底层通常会抬高,采用架空的方式。
此外,扬州的河道纵横交错,为了方便出行和运输,许多建筑都临近河道而建,形成了独特的“河房”建筑。
扬州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其文化中也蕴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在建筑风格上,表现为临街店铺的密集和多样化。
这些店铺门面小巧而精致,招牌醒目,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店铺内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展现了扬州商人的精明和务实。
扬州的园林建筑更是扬州文化的瑰宝。
扬州园林以小巧玲珑、意境深远而著称。
园林的布局讲究曲折迂回,移步换景,让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这与扬州文化中追求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相呼应。
有为·无为——扬州大东门街与东关街更新比较分析王里漾,徐晓曦,孔斌,殷凤军,李剑波摘要:国内历史传统街道的整治改造屡见不鲜,但规划改造是否定能焕回街区的生机与活力,实情不一。
本文以扬州两条历史渊源相似且空间相邻的传统街道——大东门街与东关街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数据的一手采集以及实地访谈,立足于空间形态、多样性、游客体验三大角度,辨析两街道在改造更新程度相异情况下,各方面的结果差异,以判断两街在多重视角下的优劣得失。
随后针对分析结论提出了二者可互相借鉴、提高差异化特色的些许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关街大东门街街道更新街道多样性1绪论:1.1 调研背景:历史传统街道是城市历史街区中重要的骨干部分,对其保护和更新也是长久不衰的话题。
如今,大量传统街道的更新实践已进行数年并极大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与社会效益。
然而过程中也伴随大量争议,如原真性遭到破坏、业态风貌雷同等问题。
在历史街道更新的理论与操作手法日渐成熟的今天,如何理性地评估与分析实践成果,还有待进行充实完善。
本文选取了扬州两条相邻但改造情况相异的传统街道——经过全面更新改造的东关街与未经大规模改造的大东门街入手,运用多方面分析方法对比评价双方的实际使用结果的角度,以探究以往历史街道改造更新的得失。
1.2 基本概况1.2.1 区位与现状定位两街道位于扬州老城区中部,其中大东门街(为方便起见,本文将大东门街与其连接的彩衣街合并称为大东门街)西起四望亭路,东至国庆路,为一条兼具城市支路功能和提供附近社区综合服务的街道,同时包含数处文保单位;东关街西起国庆路,东至古运河边,是扬州著名的旅游特色老街,其为扬州市“双东”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街坐落着个园、逸圃、谢馥春等扬州重要历史文物单位。
扬州大东门街与东关街相接互通,并呈东西向线性展开,其定位为老城区重要的东西向轴线,与小秦淮河水轴对应被称为“陆轴”。
1.2.2 街道历史变迁唐时,扬州修筑罗城,东关街为罗城中南部主要东西向大道之一,以开明桥为标志其东即为东关街的原形。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
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XX兰桂坊、XX 新天地和XX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XX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
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XX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XX兰桂坊、XX新天地、XX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扬州东关街,江南运河城市独有的风韵
扬州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
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
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
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
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
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
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229第34卷第6期 2021年03月Vol.34 No.6March 2021艺术科技0…引言街道空间布局不仅代表着城市的结构秩序,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所容纳的公共活动设施的反映。
中国传统的街道空间是基于人们的传统审美体验布局的,街巷、建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相互性。
1…扬州东关街现状扬州有着超过500个的街巷,曾被称作“街城”,街巷多而密、密而长,巷与巷相连,尤其是东关街一带,私家园林和居民建筑密布、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扬州的风俗人文、建筑文化的浓缩。
1.1…空间布局东关街全长约1…km,宽大约5…m,位于扬州城的东北角,街道从西直通东关古渡,因此名为东关街。
街道都用青石板铺路是东关街的一大特色,从清雍正年间到光绪年间,主干道大多是青石板、青石条铺就而成,而小巷则是由碎的青石块铺成[1]。
一段段的青石路成为城市生活气息的缩影,也承载着老扬州人难忘的回忆。
东关街街道的垂直面建筑样式相似、层次分明,大多都是上住宅、下店铺的低层建筑[2]。
相比传统围栏式的居民楼,这种街道敞开式的商铺为整条古街增添了活力,更富有生活气息。
这些小商铺都是以开间的形式展现,使整个空间层次更为统一[3]。
东关街支道的宽度相较于一般的小街巷要更加狭窄,有的街巷宽度只能容纳一人通过,有的只有两三米宽。
很多小街巷的入口不明显,有的街巷入口与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对街巷入口做了精巧的处理,使得街巷的空间和建筑的空间融合为一,并不分明,使人产生一定的模糊感。
从视觉效果上看街巷建筑连续不断,成为东关街街巷的一大特点。
1.2…空间走势东关街不仅有生活气息凸显的街巷,还有很多明清时期名人的会馆,如个园、冬荣园、街南书屋、壶园等,这些会馆隐藏在东关街的街巷里,并不像一般的园、馆那样成片地坐落,而是位于宽宽窄窄的街巷中,呈线条状[4]。
与北方古街横平竖直的空间走势不同,扬州东关街除了主干道的街巷比较笔直,分支街巷大都曲折蜿蜒。
如果对环境不熟或是没有根据走向标志的提示行走,很难分清东南西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