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选集
- 格式:pdf
- 大小:247.22 KB
- 文档页数:9
净化心灵和睦相处—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山西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五台山、玄中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
这其中,天龙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峰林地貌闻名遐迩,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
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许多人把佛教文化等同为佛教旅游文化。
但是看到佛教文化背后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生指导意义被许多人忽视和误解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在人们看破红尘、事业失败、穷途末路之后才落发为僧的消极选择。
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它是教育人们以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真相,把握人生方向并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放下心中的迷惘轻装上阵开拓进取的。
物质不一定能满足人心——精神寄托的重要.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具备和创造双重的财富。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都同样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们会追求物质层面上的富裕。
因为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就无法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富裕。
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时,就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也可以这么说:人应该是有一个信仰才会活的更像人的特性。
佛教是最贴近人性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个古老的宗教,可她一点也没过时!这是因为人类善良的本质是没有过期的。
而且,她的教义贴近人心,没有跟世俗格格不入、远离人心、疏离社会的表现。
尤其她重视分析和逻辑。
对讲究理论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些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哲学;另一些人却说:佛教是一种主义。
但在我们作为佛教徒看来,只能说佛教就是佛教!她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一种方法;她告诉我们众生平等,自己未来的幸福和解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每个人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身、语、意的状态负责,任何人也都帮不上忙。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2000字论文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若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佛教,作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
佛教逐渐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续2500多年,在中国也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与恒久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佛教在未来社会如何重建价值,发挥作用,既是一个艰巨而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实践问题。
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社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当代人类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又拥有毁灭地球、毁灭自然的手段。
人类社会的进步应归功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的问题也出自人类自身,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敌人也是人类自身。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化涉及物质生活、制度规约和思想观念诸多层面,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表明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这为具有宇宙整体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
我们认为,要对中国佛教哲学进行重估、重建,阐发其现代价值,就需要深入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需要深入厘清中国佛教哲学资源,揭示其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具有真实意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需要把佛教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向、方法提供有意义的参照意见。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以上论述表明,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组基本矛盾在当代人类社会,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则是更加尖锐了。
无尽细微至极的习气业障,妄念相续的因果聚合,而产生的“幻觉”,外界物质世界,却是无量细微的能量,聚合相续,刹那生灭的物质“表现”,这两种物质其实是一种因素构成,是“妄想觉知”,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的投射,心灵觉知与物质轮转互为因果,本质相同,皆是因缘聚合,性质虚妄。
生命是因果的体现,世界是因果的体现,物质是因果的体现,生老病死是因果的体现。
我们所看到的、体验到的、理解到的、感知到的,一切一切,都是因果聚合而成的境界与“现象”。
思维与心皆是因果,你与我,即是因果,因果之中不明因果,如何能够解脱因果?所以无奈的随顺因果漂浮在生死苦海中,没有结束梦幻的尽头。
因果的本质是妄念相续,一念断灭,自性彰显,空性无碍,无住妄想,因果消散,即是解脱圆满。
众生的自性,在无休止妄想、业力轮转中,寂灭清净,如如不动。
修行就是为了见证自性清净原始的本来面目,如何见证?首先是破“所知障”,也就是改变人类的认知思维所造就的,对于世界、物质、生命产生的“错觉”,离开事物的表象看世界,才能够“如实见”生命宇宙、物质万象的实质;其次是破“烦恼障”,即是清除心灵习气杂质,将真性被觉知蒙蔽后,产生的“体验感受”,逐渐清净离舍,放弃净化,当心灵能够安静、安定、清净、柔软,不再向外攀缘六根所摄取的“业障诸相”,五蕴聚合而成的心,就会逐渐清净,内心升起的各种境界会慢慢清淡消散,觉知清净,就可以“观”心灵习气觉受的波动,而不随习气妄想幻想攀缘,心灵的习气聚合而成的欲望需求减少,直至消散,妄念停止,你会发现,“觉知”也就同时消散,而大脑中的“意识”,如同镜子反射阳光投射在墙上的光影,因为镜面消失,而光影也同时消散。
宇宙、世界、众生、诸相,皆是“因果”,源自“分别”;“分别”源自“我执”;我执源自“意识”;意识源自于心灵;心灵源自于“识性”;真性因“识”而困顿局限,“识”映照万有诸法,因“感”而升起“念”,念头即是“想”,无数无量无尽的“想”,念头相续,因果聚合,汇聚成“境界”,境界“体验”即是“受”,“受”之相续分别,即是“色”,“色受想行识”根本的源头,即是“性空一念”,一念妄想升起诸法虚妄,无量心生无量法,无量法生无量界,无量法即一颗心,一颗心唯“觉空”念,真性不动,照觉空无二,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空觉极圆;能“照”五蕴皆空,却因“一念觉空”起,念灭空消,觉空两亡,这就是“空所空灭”“生灭寂灭”,瞬间“寂灭现前”。
略说禅宗禅祖——从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惠能等陈晓倩(1002010149)摘要: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兴起,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长期发展,汇融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了各个宗派,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为“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
禅宗全名是“禅那”,意思是静静的思维、静虑。
很多人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重大。
其实目前流传的禅宗只是原始禅宗的一派,即禅宗的南宗,禅宗在五祖弘忍门下分为北宗与南宗,北宗以“神秀”为代表,南宗则以“惠能”为代表。
南宗后来逐步占有了优势,超过了北宗。
禅宗如何从印度传进?如何在中国流传至六祖惠能?本文将进行简要的阐明。
关键词:中国佛教禅宗佛教宗派一、禅宗的来历禅宗的主张“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为基本特征。
教外别传即通过禅修方法来实现。
对于禅宗传说有记载如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
唯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1以上是禅宗著名的“拈花微笑”的传说,据说有一时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拿着花对着大家,只有大弟子迦叶微笑着表示了解世尊的意思,从那时候起大迦叶就成为了传承佛心的第一代祖师。
从大迦叶以后,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由南印度来到中国把禅宗传承下来,成为东土初祖。
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及惠能。
二、禅祖东土初祖“菩提达摩”的史料,最早记载在《洛阳伽蓝记》: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1宋·普济著,属渊露点校:《五灯会元》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页。
光照云表,宝锋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物境界,亦未有此。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一)平等观念佛教在印度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历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在印度历史上产生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及后来由其演变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婆罗门教反映了印度社会里四种姓中的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意识形态。
这种宗教主张:吠陀是天启的,祭祀是万能的,婆罗门种姓是至上的。
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
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伦理思想是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它在总体上要维护种姓制度,坚持在诸种姓中婆罗门第一,下等种姓要服从上等种姓。
这种状况一直到了佛教产生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克己观念这里所谓“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
“克己”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方面伦理观念的概括。
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
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己的观念。
(三)慈悲利他观念佛教讲“平等”,讲“克己”,就自然也要讲“慈悲利他”。
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讲的,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
慈悲也可分开讲,“慈”指使众生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生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
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随缘一直觉得被生活的纷扰所牵绊,总是得不到解脱,也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智者,或多或少会因物喜以几悲。
前不久有幸听到老师的课,心中的郁结似乎有所舒缓,觉得禅宗的境界很是高明,一切随缘,不必强求。
往事如歌,何必太执着,爱太多,恨也太多,不过是给心灵又添了无形的枷锁。
一直都在刻意追求什么,到最后却发现什么也没留下。
忙碌的追赶,带有功利的追寻,让我失去了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
那天老师问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校园中美丽的花草树,我感到茫然。
一直都在匆匆赶路的我,似乎真的对身边的美好漠然无视。
于是晚上回家时,我留神了食堂边的小径上开满的蒲公英,那一刻我的心灵获得了平静。
毫不夸张的说,之前我一直都是很浮躁的生活着,狂奔在目的的原野中,我的眼中容不下任何一个可能拖慢我脚步的事物。
然而现在,我很宁静的专注的观望着这群蒲公英,觉得它们的生命真的简单,就那样平淡的绽放。
它们会随着风的脚步飘荡,没有目的地,却单纯的快乐。
它们从不强求自己的生存环境,落在哪儿,就在哪安家,悠悠荡荡,随遇而安。
而我,需要的,就是这种简单的精神。
生命的美丽来自与真实的体验,憔悴的脸庞只能画上悲哀的符号,每个人都应该试飞梦想,太阳每天都会重新升起,我们还需要怕什么?与蓝天上翱翔,也许会折翅,再次疼痛了心的坚强。
不必在乎别人嘲弄的目光,挺起脊梁也是一坐山的模样。
既然选择了一个的目标,必然会有无奈的畅想凋落,缺憾的落寞,也会在生活中此起彼浮。
于花开花落的轮转交替中,去读懂生存的秘密,平常闲适的心情,是应该永远经营的主旋律,甘于淡泊,能守住寂寞,才是成功路上不朽的基石!!走多远才是我想要的蓝天?一路疲惫却勇敢的行走,只因坚信守到了花开,必然能见到月明。
追寻本没有错,但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要拥有梦想,勇敢的实现梦想,但能不能实现梦想,依旧要带有随缘的宁静。
佛开示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
佛教文化论文说到佛教,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它带给我们的有益部分,总是会先想到那些不太好的东西;我估计这是因为受平时所看的电视剧的影响;而且在不少人眼中,宗教意味着愚昧、迷信等,年轻人多信基督教,并认为佛教应该是老年人的信仰;因此有相当大的一批人在心里对佛教文化有一种抵制的心理,对佛教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误解,尤其是在我们中国,这种误解更是严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佛教是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即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既可以有这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有那种宗教信仰;我不主张大家都去信仰宗教,有时我们会信佛,大数多时候纯粹是兴趣使然;所以我更提倡大家去了解佛教文化,而不是信佛,而且这有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节日、风俗、语汇等;若要简述佛教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佛教中有一些话,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因此有人就会这样认为佛教是一种厌世的代表;生活当中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了,种种想不开了,唉呀,算了吧我遁入空门;凡是这种人呢,真正有智慧的那些出家人是不会收他的;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他还没有搞明白,想不开了就去出家;应该是想开了才去出家,那才对呀;所以他这个搞反了;日本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将佛教研究确立为一个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国家在日本,“佛教学”,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得到国家的承认和护持,以东京大学为首的着名国立大学,比如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都设立有“佛教学”专业,配备专职教员,招收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授予“佛教学”学位;据统计,日本最大的佛教学术团体“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自成立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会员达2600余人;会员数之多,可以说是日本人文学科之最;但个人觉得此课善有不足之处,现提出一些想法;大家选了这门课,说明大家对于佛教文化还是有兴趣的,但是大家是希望了解佛教文化中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在繁重的课程之外,还来听枯燥无味的理论,这样很打击大家的兴趣;所以,对于这门课的内容,可以是这样的:1.佛教发展史仍然必不可少;建议在原有的课件上大幅压缩;2.经典教义配以精彩故事;譬如缘起、因果报应、四谛、五蕴、六道轮回等,而佛经中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以及历代高僧的“公案”如拈花微笑、幡动心动用以诠释这些教义,一定会激起大家的兴趣;3.佛教经典应当介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六度集经、闲愚经、金刚经等,尤其是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如“舍身饲虎”、“以肉贸鸽”、“给孤独园精舍”等等;4.佛教中的人物;汉传佛教四大菩萨,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四大天王,罗汉等等;5.佛教节日;沐佛节、盂兰盆节、腊八节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腊八粥的最早来源吧6.佛教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有不少来自佛教,还有因果报应思想等;7.其它佛教常识,如寺院布局,认识寺院中的塑像各是哪些人物,佛教法器等;8.播放的录像以汉传佛教为佳,毕竟藏传佛教在西藏以外很少可见到其痕迹;。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浅谈佛教与诗歌文化诗歌文化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体裁承载了创作者无尽的文学创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诗歌的创作对象十分多样,也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才造成我国诗歌文化思想性文学性如此独一无二。
在这些外来文化中,佛教的影响尤其显著。
本文着重选取诗歌文化与佛教均发展得较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来介绍,这两个时期,以禅诗最为出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诗歌的历史变迁来看看佛教文化对中国整个诗歌影响的一个历史过程。
在魏晋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玄言诗,进入南北朝后,诗风一变,两晋的玄言诗逐渐为南北朝的山水诗所代替,而山水诗之集大成者,当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此正如清代诗人沈曾植所说的:“康乐总山水老庄之大成,而开其先者支道林。
”支道林是魏晋般若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谢灵运则是南北朝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改治北本涅盘经为南本涅盘经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也是首倡顿悟成佛论的竺道生的最积极和最有力的支持者。
他认为“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
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谢灵运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诗擅长景物刻划,讲究雕琢字句,喜用典故,注重形式,为后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抒情诗进入黄金时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繁荣,僧诗也进入了全新的、也许是最高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不少僧人都有着很高的诗歌创作成就,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无可、皎然、齐己等,都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唐音癸签》卷八记载中晚唐时,许多佛徒都善诗。
他们“背箧筒,怀笔牍,挟海溯江,独行山林间。
……游其心以求胜语,若有程督之者。
嗜吟憨态,几夺禅诵”,就是这种状况的体现。
而受着佛教文化影响最甚者就是诗佛王维,王维崇佛受家庭的影响,其母亲就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的高足普寂(即大照禅师)数十年,王维本人与禅学南北二宗的许多禅师都有交往酬唱,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影响深远的禅诗。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儒家和谐思想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并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仍然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
儒家伦理文化历来推崇“和为贵”思想,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把“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民族、国家、政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中,进而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深入发掘儒家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理论精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的观点。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
原句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这里,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命题后由其再传弟子子思加以发挥,并著《中庸》,形成完备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国民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尚中思想。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先民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有一个从弱到强再到衰老,死亡的过程,所谓“月满则缺”“水满则溢”,表明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最佳合适的时候采取行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个最佳合适的时候就是“中”。
《礼记·中庸》中说:“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说:“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此中之“中”即是天,亦即是世界的本源,是超出经验范围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是感性经验所不可认知的超出万物之上的范畴。
中庸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宇宙源于“中”形成于“中”它是超越与内在的统一。
“中”形而上超越宇宙万物成为“天之本”“中”形而下超越自身形成宇宙和万物而为“道之体”而人也可以通过精神超越自身,形而上达到与天合一。
这里“中”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即通过“中”可以通达于天,也可以了解人。
从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入华到禅宗高僧弘忍之前,禅宗在中国社会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自神秀以后,禅宗的影响与日俱增,愈往后,影响愈大。
可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不能不知道禅宗,只有了解禅宗,才能了解中国古文化的特点。
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禅宗对中国的影响。
宗教方面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印度的佛教加以改造后新建的一个宗教,因此它带有中国民族化的特点。
在中国宗教中,传统的宗教有祭祖敬天的宗法性宗教和道教,以及流传于少数民族中间的原始宗教等;外来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一度在中国流传过,后来又消失了的摩尼教、祆教、景教(唐代天主教)等。
但是不管是传统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其影响都没有禅宗这样广泛。
就佛教内部而言,禅宗的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直觉顿悟法门或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其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又给教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佛解脱之路,同时也为禅宗吸收其他宗派的思想和融合各宗提供了方便。
就佛教外部而言,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影响了其他宗教,例如,道教曾经借鉴禅宗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丛林和清规。
思想方面的影响禅宗的开发自性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宋以后儒家理学思想的源头。
许多大儒,如朱熹、王阳明等人都从禅宗那里找灵感,以帮助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禅宗与道教的思想沟通更是明显。
如禅宗讲顿悟、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道教也吸收了这一思想。
到了明代以后,在社会上盛行亦佛亦道的思想,谈禅论道已成为时尚。
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禅宗在这方面影响可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一直有“学诗浑如学参禅”的说法。
因此,不管是作禅或是作诗,都需要灵感,而这个灵感,就来自体内的领悟,它与禅宗所说的自心自性、顿悟的学说有共通之处。
提倡无缚、无碍、不拘一格的创作状态,就是一种禅悟的境界;直观直觉,纯然任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而审美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这也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解脱境界。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在中国文学中看到的“禅”00725068 经济学院李辰遥自慧能、神秀开创了禅宗以来,“禅”就与中国文化牵扯上了百年的渊源。
《高僧传》中对禅有这样的注解:“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
然法察境,唯寂乃明。
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这里所谓“为言”,与传统意义上的口耳相传、现身说法并不是一个概念,否则便与禅宗“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的宗旨相悖了。
我觉得这里的“为言”,应是教化世人,点拨迷津的“度”,假万物之外化,在“欲说还休”的模棱两可中,置人于迷津,并让人自寻出路,以求顿悟,从而真正找到通达涅槃之境的通路。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说法,说的大抵便是禅的境界。
与佛教其他宗派相比,禅宗更注重的是立于尘世之上,脱于执念之外,运群动以至重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灭, 无思无为而无不为,般若空观的思想贯彻终始。
借用《坛经·般若品》中的一句解释:“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无所念、无所住、无所言,便是禅宗思想的基石。
此外,六祖慧能还强调“顿悟”的思想。
所谓“顿悟”,也便是在不知不觉中,假借某种因缘际会,在某一刹那“明心见性”,答案或许从未存于身外,而是寓于身内。
所以也只有“反求诸己”,才有可能将自身生命的有限付诸时空的无限,从而超脱六道之外,寓形宇内于斯时。
禅宗这种将一切苦乐羁绊都看作般若空的思想,不仅存在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在现实中它也给予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态度与处事准则:花开花落花自知,浮云飞鸟两相忘。
菊前一壶清酒,便淡释了功名利禄哀怨情仇;波间一叶扁舟,便送去了宦海沉浮红尘过往。
当人们陷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俗务中感到疲惫不堪,他们惊喜的发现,禅宗的思想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片供心灵休憩的精神腴原——薄暮空谭,清歌绕梁,安禅方能制毒龙。
纵观古代的诗人词客,大凡超脱飘逸的不群之人,多多少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禅的影子。
我从佛教看人生05109329龙起耀这个学期学习了《中国佛教与艺术鉴赏》这门课,我很钦佩佛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有感与释迦牟尼、慧能等大师对佛教所做的伟大贡献的同时,我也常在想,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许需要掺入那么些佛家思想,这样我们的人生才充满智慧,这样我们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思考不尽的问题。
站在人道的本位,多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增加对人生真谛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浑浑噩噩的活;有一知半解的活;有如盲人摸象,自持己见的活;也有参透一切究竟的活。
就如佛祖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的真理以及人生的意义。
那么说到此,佛教是如何看待“人生”这个难于给出答案的问题呢?对于人生的本质与现象,我想,在佛教里应该可以归为以下四点吧:一、人生是短促的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在很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但比起佛家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相差甚远。
在四十二章经中说,佛陀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
佛曰:子未知道。
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
佛曰:子未知道。
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
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只在于一呼一吸之间,所谓「口气不来,便是来生」。
世间生灭的无常,无我、苦空,只在转瞬在。
可能有人会说:人生一世几十年,这时间也不短了。
其实这个长短概念与整个宇宙的时间相比,那是微乎其微,转眼即逝的,所以佛家提倡精进勇猛,不可浪费生命的有限时间。
二、人生是多苦的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但事实上,人类虽有快乐,但更痛苦居多。
所谓的快乐往往都是短暂易逝或可望而不可及。
人生到底有多少痛苦?佛陀说人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即是:由苦事而成生的苦恼;由乐事而去生的苦恼;由世事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
八苦又是:一是生苦,二是老苦,三是病苦,四是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是怨憎会苦,七是求不得苦,八是五蕴炽盛苦,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
关于佛学哲学论文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隋唐,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后即走向衰落。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佛学哲学论文,欢迎阅读! 佛学哲学论文篇一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
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提倡佛学应务救世的实际作用,以及唯识学的复兴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佛学的主要特点。
最后部分,作者结合近代佛学得以振兴的原因,从理论意义和社会实际作用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正确评价近代佛学的问题。
在谈到近代中国哲学时,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即所谓“西学”、“新学”的传入,对近代中国哲学发展所发生的重大影响。
因此学术界对于西学与近代中国哲学关系的研究比较多。
诚然,西学对近代中国哲学所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而且就目前情况看,研究也还是不够的。
但是,我认为,在探讨近代中国哲学时,也还必须充分注意到佛学对近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佛学在近代中国哲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佛学的开展,并不是中国古代佛学的简单延续,而是伴随着西学的输入而重新振兴起来的。
它受到当时西方研究佛学风气的影响,是在相当程度上揉和了西学内容和方法的佛学。
近代佛学的兴起,最初为一部分思想家看作“西学”可接受的某种理论上的联接点。
他们一方面或认为西学的某些理论内容和方法,包含在佛学中,与佛学相一致,而佛学则是我国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如梁启超曾说:“我们国学的第二源泉就是佛教。
”《治国的两条大路》)。
另一方面或认为,佛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比之西学更为丰富和深刻,因而可用之于改造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公选课佛教与中国文化期末论文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专业:信息工程学号:***********姓名:***浅析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要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佛教。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
一是苦谛。
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人生就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客观地说,这迎合了那些曾经苦难和正在经受苦难的人的心理!二是集谛。
集,就是集合的意思,集谛是说苦难集合、苦难招致的原因。
佛教认为,人有苦难,首先源于一个“贪”。
另一个就是业报轮回,即根据前生的“业”来决定来世轮回的幸福程度。
比如有的人为什么幸福?那是他前生修行积德的结果。
与业报轮回相呼应的是“六道轮回”,指轮回有六个等级,人以上是阿修罗和天,人以下是畜生、饿鬼和地狱,修行越高来世越有可能是阿修罗,以此类推,最低一级就是地狱。
三是灭谛。
指消灭痛苦的方式,如修行、吃斋、念佛。
四辊道谛。
即达到极乐世界的途径。
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论”,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得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
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显示了其文化学意义的广度和深度。
佛教与生活佛教,这个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宗教,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似乎离我们很远。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受的都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佛教被当做是对整个世界的歪曲看法和解释,是唯心主义的产物。
这使得我们长期对佛教存在着一些偏见。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生活中又处处都有佛教的影子,我们使用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佛教,如:解脱、方便、献身、习气、障碍、觉悟、面壁思过等等。
离开了这些词,恐怕我们的日常交流都会有障碍。
人活在世上,就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种种苦恼、不安、悲观、失落的情感。
但是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外界带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我们的本惑,即贪(贪爱五欲)、嗔(嗔恚无忍)、痴(愚痴无明)、慢(憍慢自大)、疑(狐疑猜忌)、不正见(不正的见解)。
正是由于这些本惑,于是会有人郁闷,会有人纠结。
佛教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一切本性皆苦,我们要通过修行从而获得解脱。
而要获得解脱,就得先摆脱“五蕴”,即色(物质)、受(感受)、想(想像)、行(意志和行为)、识(了别与认识)对人的困扰,回归人的本性。
但是获得解脱又是很困难的。
试想在利(令人得意的事)、衰(令人失意的事)、毁(背后被人毁谤)、誉(背后被人称誉)、称(当面被人称誉)、讥(当面被人讥讽)、苦(身心的各种痛苦),乐(身心的各种快乐)这八风面前,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安之如怡,淡定自若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唯一能保持不变的就是我们的本心,而恰恰我们在这八风面前最容易失去我们的本心。
等到一切如过眼云烟,灰飞烟灭的时候,我们才猛然发现,我们的本心已经被“五蕴”束缚住了。
功名、金银、富贵、权势,这些世俗生活中的追求羁绊着我们。
但是甄士隐在《好了歌》解注中说的好:“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人人都想成佛,但是要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还需要信奉佛法修行而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浅析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渊源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传入我国的是大乘佛教,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都充满着苦。
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苦,贫贱者有贫贱者的苦,整个现实世界是一苦难的集合体(大苦聚)。
造成苦难的原因不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在于人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身,人要不断地通过行善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使得在来世得到解脱。
它的教义包括( 1 )因缘法则:佛教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皆遵循因缘法则而生灭。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因,即事物的内部原因,缘,即事物的外部条件。
内因和外缘的和合,便产生了万事万物,而内因和外缘,一旦离散,万事万物便消灭。
( 2 )无常法则:这世界,既然因缘而成,佛陀又推理出无常法则,即世间事物无法恒常。
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冥冥注定中。
因此,存在是暂时的现象,变化和运动才是事物永恒的本质。
( 3 )空的法则:佛家的空,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能永恒地存在。
不能把空,理解为空空如也的空。
慧能大师曾经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佛家的空,实际上是一种妙有,说空,又有形式的存在,这形式,这现象,可以被我们利用,我们可以假借现象追求本质上的东西,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佛家用词是:以假修真。
( 4 )无我法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没有我的存在。
我们只是某种意识和元素的因缘合成,因缘一散,我们就不存在了,我们所讲的我,是假我,只是假名,称呼而已。
由此可知,诸法无我。
无我,也就无主宰。
( 5 )联系法则:佛陀认为这世界是相互因缘、相互因果、相互联系的,就如一张互动的网,牵起一角,就动了全部。
佛学哲学内涵论文(2)佛学哲学内涵论文篇二五台山“清凉智慧”的佛学内涵及其禅学价值摘要: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自然气候的清凉与文殊菩萨智慧的清凉深度契合。
“清凉智慧”沉淀深化成为五台山文殊智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
清凉智慧导人超脱烦恼,达到彼岸,获得开悟,明心见性,其禅学价值对净化人心、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清凉智慧;热恼;和谐;一、“清�鲋腔邸钡乃枷肽诤�1.圣地五台山,是清凉圣山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其五峰峰顶平坦如台而得“五台”名;又因气候寒冷,台顶终年积雪而得“清凉”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记载:“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
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
”[1]在佛教中,清凉圣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北有处,名清凉山。
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2]这段经文记载了文殊菩萨在清凉山为诸菩萨开示说法的盛况。
唐代澄观国师进一步确立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的关系,其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有言:“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1]澄观以“五智”、“五眼”、“五部”、“五阴”、“五佛之冠”、“五髻”、“五乘”、“五浊”等佛教概念为着眼点,将文殊菩萨的修行果位及境界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关联。
因为是文殊菩萨道场的缘故,五台山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山,广受佛教徒的朝觐膜拜并屡屡形诸吟咏,有“清凉自是圣贤居,现有文殊领圣徒。
”“五台山上清凉国,山中尽是黄金色。
重迭烟霞不见人,闻道文殊半天出。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阎浮东北最清凉,此有文殊妙吉祥。
”[3]以上是对文殊菩萨居清凉五台的直接描写,文殊菩萨已然与五台山融为一体,成为五台圣地的佛教文化核心与精神符号。
佛學論文選集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林崇安(2003.9)摘要本文主要依據佛陀所教導的「四念住」,來探討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
從身、受、心、法四方面,經由內觀禪修的實踐,看清身心的無常、無我,以達成心靈淨化的標的,並顯示出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一、前言佛陀的出世,在於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眾生之所以沉淪苦海,是由於內心被無明煩惱所籠罩。
如何區分這些煩惱的類別和性質,以及如何從無明煩惱中解脫出來,便是佛教心理學的重點所在。
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毗婆舍那),直接觀察自己的身心世界,在層層深入中,清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本文即以這種心理淨化的實踐面作為主要的探討內容,特別是透過「四念住」的實踐,來掌握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二、觀察性向及對症下藥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時,要先觀察個人的性向,以便於對症下藥,在《瑜伽師地論》中,佛陀對頡隸伐多說: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
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
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
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T30,428a)此中先分辨不同人的根性,有貪增上行、瞋增上行、癡增上行、慢增上行、尋思增上行等五種人,要分別以不同的觀察方式來安住於心:1對唯有貪行的人,要以不淨觀,來安住於心。
2對唯有瞋行的人,要以慈愍觀,來安住其心。
3對唯有癡行的人,要以緣性緣起觀,來安住其心。
4對唯有慢行的人,要以界差別觀,來安住其心。
5對唯有尋思行的人,要以阿那波那念(入出息念),來安住其心。
所以,在心靈淨化的過程上,第一步要先作好性向測驗,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及對症下藥。
至於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人的習性形成及其行為表現是:1云何貪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有猛利貪、有長時貪。
是名貪增上補特伽羅。
2云何瞋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長時瞋。
是名瞋增上補特伽羅。
3云何癡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癡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愚事,有猛利癡、有長時癡。
是名癡增上補特伽羅。
4云何慢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長時慢。
是名慢增上補特伽羅。
5云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
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
6云何得平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雖於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於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由是因緣,於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
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
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
7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餘生中,於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已能於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
由是因緣,今此生中,於所愛事,會遇現前眾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貪;於其中品、下品境中,貪全不起。
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
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
(T30,424b)此中指出,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等五種不同人性向的形成,是來自前世深殖於內的煩惱習性,加上此世猛利而長時的相應煩惱;前者屬於先天的因素,後者屬於後天的環境所形成。
貪增上、瞋增上、癡增上、慢增上、尋思增上的人,分別容易生起貪心、生氣、無知、傲慢、散亂的心理;另外還有「得平等」和「薄塵性」的二種人。
「得平等」的人,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但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
「薄塵性」的人,不但沒有猛烈的貪、瞋、癡、慢、尋思,而且已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這種人在往上淨化心靈時,較少障礙。
前論佛陀又對頡隸伐多說:1頡隸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
2若愚其因,應於界善巧,安住其心。
3若愚其緣,應於處善巧,安住其心。
4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
5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麤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
6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麤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
7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
(T30,428a)此中佛陀指出七種安住其心的不同狀況:由於無明,有的眾生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自相,以為有獨立自存的「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有的看不清楚身心現象(諸行)的因、緣、無常、苦、空、無我,因而生起執著而受苦,所以,佛陀依次教導出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進一步想要離「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欲麤性、諸色靜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想要離「色界欲」,佛陀對他們教導「諸色麤性、無色靜性」,以安住其心。
有的眾生想要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佛陀對他們教導「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以安住其心。
所以,佛陀對眾生的教導是對症下藥,並且層層提昇,使之滅除薩迦耶見(我身見),最後得到內心的究竟解脫。
這種心靈不斷淨化的過程便是佛教心理學的特色。
三、觀察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為了要得到內心的解脫,佛陀教導出具體的實踐方法:修習四念住(舊譯四念處),《念處經》(T1,582b)中,佛陀說: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這段經文指出,四念住(四念處)是淨化眾生、滅除痛苦、解除憂愁的一條道路。
四念住就是身念住(觀身如身念處)、受念住(觀覺如覺念處)、心念住(觀心如心念處)、法念住(觀法如法念處)。
以下依次探討如何以四念住來淨化心靈。
(1)觀身如身念處「觀身如身念處」是直接觀察身體:一方面將心繫於身體,由此培養出正念、正知和正定;一方面由粗而細,看出身體的無常、無我。
許多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過於執著身體而生起,一旦看清身體的不淨,便能放下而自在。
培養正念、正知和正定是淨化心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是佛教心理學中特有的實踐基石,有別於一般的心理學,在《念處經》中,佛陀說: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此處指出,禪修者在行、住、坐、臥時,對自己當下身體的屈伸等動作,都要清楚明白;如此不斷地覺知自己的動作,就能培養出正念正知,因而可使散亂的心不再徘徊,這是佛教心理訓練的一個核心基礎。
《念處經》又說: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入出息念」。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對自己當下的入息、出息要清楚明白,這也是佛教心理訓練中常用的一個方法。
前已提及「入出息念」可以滅除「尋思增上者」的分別心。
《念處經》又說: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不淨觀」,禪修者觀察自己當下身體的三十六種成分;前已提及「不淨觀」可以滅除「貪增上者」的欲貪。
《念處經》又說:復次,比丘觀身如身。
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界差別觀」。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等六界所組成;前已提及「界差別觀」可以滅除「慢增上者」的慢心。
(2)觀覺如覺念處(觀受如受念處)「觀覺如覺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感受、感覺,許多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生起,一旦看清所有的感受、感覺都是苦,便能放下而自在。
《念處經》說: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時時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感覺,經過不斷的觀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覺的無常和苦,進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不再受苦了。
經由禪修看清感受、感覺的面目,以拔除個人的不良習性便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色。
(3)觀心如心念處「觀心如心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識,有些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執著心識為常而生起,一旦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而自在。
《念處經》說: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
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貪心)?無欲心(離貪心)?等等,如此不斷覺察自己當下心的生起,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下,最後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執著而得到自在。
這些心的意義,《聲聞地》說:1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2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3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4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5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6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
1略心者,謂由正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
2散心者,謂於外五妙欲,隨順流散。
3下心者,謂惛沈、睡眠俱行。
4舉心者,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
5掉心者,謂太舉故掉纏所掉。
6不掉心者,謂於舉時及於略時,得平等捨。
7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
8不寂靜心者,謂從諸蓋,未得解脫。
9言定心者,謂從諸蓋得解脫已,復能證入根本靜慮。
10不定心者,謂未能入。
11善修心者,謂於此定長時串習,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速能證入。
12不善修心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13善解脫心者,謂從一切究竟解脫。
14不善解脫心者,謂不從一切不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