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1.72 MB
- 文档页数:99
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而农业地域类型则是指根据土地利用、自然条件、气候和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差异性,将农业区域划分成相应的类型。
本文将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探讨。
二、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气候、水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
其中,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土地生产能力和种植结构。
气候因素则决定了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区域和季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源资源是另一重要因素,农业生产需要充足的水源来满足灌溉和养殖的需求。
生态环境则通过土壤保育、水土保持等方式,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交通、市场等诸多因素。
人口因素决定了农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费能力,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来源。
交通因素则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生产资料的流通。
市场因素则是决定农产品供需关系和价格的因素之一。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等诸多因素。
资金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资金的供应和使用状况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收益。
技术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政策因素则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农业地域类型基于土地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分类和划分,即为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 农业区域类型根据农业生产所在区域的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能力划分。
包括牧区、农区、渔区、林区等。
2. 种植体系类型根据农作物种植区域的不同,划分出以股东和高粱为代表的粮食区,以烟草、茶叶和花卉为代表的园艺区,以水稻、马铃薯和甜菜为代表的特种蔬菜区,以牛、羊和猪为代表的畜牧区等。
3. 贫困山区类型贫困山区是区域发展中的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这种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状态相对滞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差,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和地域局限性,同时也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点地区。
2020-2021学年湘教地理必修2教师用书:第3章第2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含解析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1.知道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发展变化.(重、难点)2。
知道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
3。
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
(重、难点)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条件①光照: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
②热量:常以活动积温为衡量指标,制约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③土地: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位置影响其使用价值,肥力影响其生产力.④水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市场通过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二、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特点:不同功能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3.农业生产布局发展趋势(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分散到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
5.布局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6.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1)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
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2)混合型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和特点1、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2、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等(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集约农业(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气候(热量):海南的橡胶、珠三角农业一年三熟、北方的甜菜、南方的甘蔗2.地形:横断山区垂直农业、珠三角基塘农业3.水源:新疆绿洲农业、河西走廊的粮、棉4.土壤:东南丘陵的茶树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2.交通:南方的蔬菜水果进入北方市场3.技术:荷兰的鲜花装点世界、以色列的滴灌、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一. 自然条件:1. 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二. 社会经济条件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当地人喜食稻米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2、特点: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3、问题和措施:农业成本高、能耗大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代表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区位优势条件: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大牧场与游牧业区别1.规模大2.经营:雇佣、企业化管理3.生产目的:商品利润而非自给乳畜业:以西欧为代表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乳畜业的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_知识点归纳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是农业地理学的重要内容,研究农业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与发展规律。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而农业地域类型则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农业地域划分为不同类型。
接下来将详细地归纳这些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1)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适宜不同作物的生长,如温带适宜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长,而热带适宜水稻、榨菜等的生长。
(2)土壤条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土壤适宜不同作物的种植,如河谷平原的黄土适宜小麦种植。
(3)水资源:农业依赖于水资源的供应,水资源的丰富与否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如江河湖泊密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2.人文地理因素:(1)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会影响农业的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需要提高农业产能以满足人口需求。
(2)交通条件:农产品的流通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如临近交通干线的地区。
(3)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农业区位,技术水平高的地区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3.经济因素:(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农业区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的情况,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资源条件: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
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不同,会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发展方向。
(3)政策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也会影响农业区位,例如农业补贴、农业税收政策等。
二、农业地域类型1.品种集约型农业地域:特点是品种多样,生产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宜温带地区的果蔬种植业。
2.规模经营型农业地域:特点是经营规模大,生产集约,市场定位为大规模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的种植。
3.林业型农业地域:特点是以林业为主导的农业地区,适宜生态保护型农业、木材等的生产与发展。
4.特色农业地域:该地区有特别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适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畜禽养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