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梁甫行》优质课课件_6
- 格式:ppt
- 大小:671.00 KB
- 文档页数:32
梁甫行曹操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流程:裸读——吟读——品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书”就是指的什么呢?屏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生:古诗。
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也在古诗的国度里长大。
你们觉得哪些诗人最为有名?生自由说: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等。
2.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可有一位诗人你们认识吗?屏显:你认识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
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李白、苏轼三人耳。
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揭题,作者介绍。
屏显: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ao(今安徽省亳bo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shi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二、裸读——辨其音1.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三、吟读——明其义1.关键词语理解,屏显:【1】异气:气候不同。
【2】殊:不同。
【3】剧:艰苦。
【4】妻子:妻子儿女。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7】宇:房屋。
《梁甫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三、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小时候我们都曾背诵过曹植的《七步诗》,在我们为这个才高八斗的才子诗人曹植的才华而感叹的同时,也曾为他多次遭受手足相残、迫害的身世经历而惋惜。
那么今天,我们要通过曹植的另一首诗《梁甫行》来更进一步了解曹植的内心世界梁甫是泰山下面的小山,古代迷信,相传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梁甫。
《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曹植这篇用旧题写边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
2、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曹丕的弟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
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夜业,流金石之功”自我勉励。
所以曹植早期的作品风格以抒发雄心壮志为主。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定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终于失宠。
在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后,曹植几次被贬爵移封。
曹叡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最后在忧愤困顿中死去。
所以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多是激愤沉郁的。
在政治上曹植是个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如《洛神赋》、《白马篇》等。
《梁甫行》写于魏明帝曹叡时期。
当时徭役繁兴,赋敛苛细。
曹植曾在《谏伐辽东表》中劝曹叡“省徭役薄赋敛,勤农桑”,但也无济于事。
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而曹植又以他的诗歌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
《梁甫行》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公开课教案_7《梁甫行》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对前途充满信心,对建功立业充满渴望和憧憬。
后期诗歌, 主要抒发诗人被遗弃, 受压抑,不得志于时的愤慨和哀怨, 表现了不甘被埋没, 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梁甫行》的创作时期其实至今仍没有定数,教材上说:“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故而我也依教材之意,且把它算作后期作品。
全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反映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为自身的境遇,看见滨海人民悲苦的生活,推己及人,于是更是感同身受,有感而发,情真而意切。
本诗与曹操《篙里行》及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表现的主题异曲同工,通过联读,可以感受到战争无情与残暴,引发人们对和平的积极追求与拥护。
学情分析:身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们,只有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了解战争,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战争。
近日的叙利亚颇不宁静,个别学生兴许会关注这一大事,这也是离学生们最近的战争了。
通过对此次叙利亚战局的了解,并且深入学习这首《梁甫行》,想必他们对战争的残酷会有所认识,并能够产生珍惜当前和平的美好念头。
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对诗歌进行品析。
3.在联读赏析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对诗歌进行品析,在联读赏析中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教学难点: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前准备:印发《课前资料卡》,让学生对三国乱世及曹植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一、现实导入,初感战争屏显图片《溺亡的3岁小难民》师:这是一张令全世界沉默的照片。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梁甫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梁甫行(曹植)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钟)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故事吗?(生谈)“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屏显:才高八斗、曹植)你了解他吗?(屏显:后人对曹植评价)二、(分钟)1、简介作者2、解题3、出示目标:(1分钟)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目标导航: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三、初读-----领略诗风,把握基调(分钟)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往梁甫探寻吧,但在探求的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出示《梁甫行》诗歌(节奏停顿)6、齐读诗歌一遍师: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5分钟)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梁甫,曹植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
<<梁甫行》简案曹植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弄清大意2、把握主旨、了解手法3、赏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学习重难点:1、把握主旨、了解手法2、赏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学习过程:一.作家作品简介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今山东莘县,一说甄诚),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
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重点字词的解释【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三诗文的大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逐句赏析1首联“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2颔联“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3颈联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之后的课外古诗词,学习课外古诗词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的诗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
特别是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古诗有一定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感知诗歌作品的内容,悟出对人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目标】1.语言运用: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思维能力: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审美创造: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4.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地诵读,能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教学过程】第1课时庭中有奇树【活动一】激趣导入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施秉县第三中学教师集体备课教案小组教师课堂流程【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展示+点评+练习【授课流程】:导入+新知呈现+小组展示+巩固练习一、情境导入: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了解作者(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教师精讲三、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1.结合课文注释,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诗文:【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诗文鉴赏“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