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40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3.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1.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2.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定风波》的了解程度。
二、内容呈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定风波》,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定风波》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40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的段落选取,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度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课件、海报、演讲等)。
3.学生展示并点评彼此的解读,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30分钟)1.教师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定风波》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诗评。
3.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评,并进行互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资源:1.《定风波》的文本材料与背景资料2.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相关文学作品。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感悟语言,领会词中双关、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有自己的评价,正确面对人生挫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后人称之为“东坡体”。
他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写作背景】定风波,词牌名。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读诗词】播放音频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自主研读小序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地点:天气:人物:事件:写作缘由:三、品读1.一读·正读读准字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二读·意读(理解“意思",读懂“意义”)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分享你品味出来的深刻含义。
(合作交流)3.三读·情读读出情感四、知识拓展,走进苏轼苏轼大事年表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
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
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词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胸襟。
3、掌握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等。
2、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挫折。
当面临困境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这位文学巨匠在风雨中有着怎样的心态和感悟。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1、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常到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定风波》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
(三)朗读全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这两句描绘了词人在风雨中不慌不忙,吟咏长啸,缓缓前行的场景。
体现了词人面对风雨时的坦然和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句词中,“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思考回答)明确:“竹杖芒鞋”象征着词人简单朴素的生活,“马”象征着官场的富贵和繁华。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这是定风波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定风波教案一等奖第1篇一、复习、交流、检查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名背诵)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
(自由交流)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
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是。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