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鲁菜电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舌尖上的美食》主题活动,涉及教材的第四章“健康饮食,快乐成长”,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的特点、了解其营养价值、学习制作简单的水果蔬菜拼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蔬菜和水果的特点及营养价值,培养幼儿对健康饮食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品尝和动手实践,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珍惜食物、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了解各种蔬菜和水果的特点及营养价值,学会制作简单的水果蔬菜拼盘。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健康饮食的兴趣,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盘、水果蔬菜模具、刀、叉、勺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水果蔬菜拼盘材料(包括苹果、香蕉、橙子、胡萝卜、黄瓜等)、围裙、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美食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自己喜爱的美食,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舌尖上的美食》。
2. 讲解蔬菜水果特点及营养价值(5分钟)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各种蔬菜和水果的特点,讲解它们的营养价值,引导幼儿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 演示水果蔬菜拼盘制作过程(5分钟)教师现场演示如何制作水果蔬菜拼盘,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洗净双手、使用刀具的安全等。
4. 幼儿动手实践(10分钟)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协作完成水果蔬菜拼盘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疑问。
5. 成果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节约粮食、珍惜食物。
六、板书设计1. 《舌尖上的美食》2. 内容:各种蔬菜水果的特点及营养价值水果蔬菜拼盘制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人一起制作一份水果蔬菜拼盘,并分享给家人品尝。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生活》第三章《饮食天地》第二节《舌尖上的美食》。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材选择,培养幼儿对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我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拓宽他们的视野。
2. 培养幼儿对饮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美食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美食背后的制作过程和食材选择。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培养他们的饮食文化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实物(各类特色美食)。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地美食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他们认识的美食。
2.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早茶等,详细讲解它们的制作过程、食材选择和风味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然后进行汇报。
4. 美食制作体验(10分钟)教师演示简单的美食制作过程,如包饺子、做寿司等,让幼儿动手参与,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幼儿关注饮食文化,鼓励他们课后与家人一起探索更多美食。
六、板书设计1. 《舌尖上的美食》2. 内容:各地特色美食图片美食制作过程和食材选择幼儿家乡特色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美食描述一种你最喜欢的美食,包括它的制作过程、食材和风味特点。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美食是妈妈做的红烧肉。
它需要用到猪肉、冰糖、酱油等食材,制作过程包括炖、煮、收汁等步骤。
红烧肉的味道鲜美,肉质酥烂,入口即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我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培养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饮食习惯,引导他们珍惜食物,拓展更多美食知识。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精选教案:《舌尖上的美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生活常识》第四章“美食探索”,详细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食物的营养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美食的制作过程,食物的营养价值。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食物的营养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食物模型,视频播放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美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最喜欢的美食。
让学生分享他们吃过的好吃的食物,并简要介绍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
2. 教材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美食制作过程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点。
通过食物模型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3. 例题讲解(10分钟)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关于美食制作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笔记本上作答。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动手实践(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美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美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美食制作过程的理解。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食物的营养价值。
7. 作业设计(2)请学生思考如何做到饮食均衡,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1)美食制作过程:如做蛋糕需要鸡蛋、面粉、糖等材料,经过搅拌、烤制等步骤。
(2)饮食均衡: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甜食等。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同时,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如:你还知道哪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如何做到饮食均衡?如何让饮食更有营养?教学内容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2. 在教材讲解环节,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了美食制作过程和食物营养价值的知识点。
《舌尖上美食》幼儿园中班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饮食天地》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特色美食,让孩子们观察美食图片,解美食制作过程,并动手制作简单美食。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解我国各地美食特色,增长见识。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孩子们理解不同地区饮食文化,并能进行简单制作。
重点:观察、解美食特点,动手制作美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美食图片、PPT、视频、制作美食所需材料(如彩泥、纸张等)。
学具:彩泥、剪刀、胶棒、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美食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美食。
2. 美食介绍(10分钟)讲解各地美食特点及制作过程,让孩子们解不同地区饮食文化。
3. 动手制作(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用彩泥、纸张等材料,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美食。
4. 例题讲解(5分钟)以一道简单美食为例,讲解制作步骤,让孩子们跟随老师一起制作。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孩子们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道美食。
6. 展示评价(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将美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六、板书设计1. 《舌尖上美食》2. 内容:①各地美食图片②美食制作步骤③实践活动:动手制作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道自己喜欢美食,并与家人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孩子在制作美食时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多加关注。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美食,解家人口味,增进亲子关系。
同时,可以开展美食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深入解不同地区饮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情境引入环节,是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接着是教具与学具准备,还有教学过程中互动与评价,是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舌尖上的美食盛宴(山东篇)年级:初二学科:英语姓名:时间:1目录目录 (2)前言 (3)第一课时舌尖之美食济南 (4)第一节济南美食之糖醋鲤鱼 (4)第二节济南美食之奶汤蒲菜 (7)第二课时舌尖之美食青岛 (11)第一节青岛美食之大虾烧白菜 (11)第二节青岛美食之崂山菇炖鸡 (13)第三课时舌尖之美食潍坊 (17)第一节潍坊肉火烧 (17)第二节朝天锅 (17)第四课时舌尖之美食德州 (21)第一节“全人”女子教育的形成 (21)第二节“全人”女子教育的政策性认定 (22)第五课时舌尖之美食烟台 (24)第一节“新女性”的内涵及教育观 (24)第二节“新女性”教育中的论争 (25)第六课时舌尖之美食淄博 (28)第一节“母性主义”教育的形成 (28)第二节“母性主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妇女回家论 (28)第七课时舌尖之美食滨州 (30)第一节民族主义下女性的发现与妇女问题表述 (30)第二节民族主义下女子教育观的变化 (30)第八课时舌尖之美食东营 (32)第一节以男性理想来塑造女性形象 (32)第二节以男性标准来倡导女子教育 (34)第九课时舌尖之美食威海 (36)第一节爱国性与革命性同在 (36)第二节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存 (37)前言鲁菜,又叫山东菜。
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
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
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
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山东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
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课程设计舌尖上的美食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美食文化在我国历史与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各地特色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提高饮食健康意识。
3.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不同地域美食的制作工艺及特点,理解传统与现代烹饪技术的差异。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和分析我国各地的美食文化,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份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提升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改进日常饮食搭配,提高生活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美食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学生在了解美食制作过程中,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3. 学生通过体验美食制作,激发对烹饪技艺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美食文化概述:介绍我国美食的起源、发展及地域特色,涉及课本第二章“饮食文化”相关内容。
2. 营养学基础知识: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人体需求及合理膳食搭配,结合课本第三章“饮食与健康”内容。
3. 地域美食制作工艺:分析各地特色菜肴的制作方法、技巧及烹饪器具,参考课本第四章“地方风味”相关内容。
4. 美食制作实践:分组设计并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如四川火锅、广东早茶、山东煎饼等,运用第五章“烹饪技艺”所学知识。
5. 美食与文化传承:探讨美食背后的故事、民俗及文化内涵,联系课本第一章“饮食与文化”相关内容。
6. 饮食健康与生活品质:结合现实生活,评价和改进日常饮食搭配,提高生活质量,参考课本第三章“饮食与健康”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美食文化概述、营养学基础知识第二课时:地域美食制作工艺第三课时:美食制作实践(分组制作)第四课时:美食与文化传承、饮食健康与生活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解,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孔府菜的典故:孔门豆腐孔门豆腐又称“熏豆腐”,是曲阜最具特色的特产,在其它地方是吃不到的。
这种豆腐是把普通白豆腐切成小块,置于铁丝网上,下面用松树锯末点燃用小火慢慢熏成两面金黄,其口味有独特的松树清香,与众不同,风味独特,是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年轻时最爱吃的一道菜。
诗礼银杏孔子曾教儿子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不学《诗经》,便不知如何讲话;不学《礼记》便不知如何做事。
孔子用这两句话教育他的儿子和学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为“诗礼世家”。
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诗礼堂”以资纪念,堂前栽种了两棵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果实丰满。
孔府厨师采集其果,创作了此菜,招待上宾。
鲁壁藏书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fu),将一些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中,使这些经典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史称“鲁壁藏书”;此菜用白面烙的单饼卷了炸制的腌肉和小葱,做成书卷(书简)形状的菜肴,配以瓜果雕刻成鲁壁,取名为“鲁壁藏书”,此菜在上海世博会获得金奖。
一卵孵双凤“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是孔府菜中享有盛名的佳肴。
相传,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极其喜欢吃鸡,孔府内厨为之费尽心机,不断翻新花样。
同治年间一夏天,内厨张昭曾试做了一个西瓜装进两只雏鸡蒸制而成的菜肴上席。
孔祥珂食之顿觉甘爽,瓜的清香,鸡的鲜嫩,二者相配,珠联璧合,忙问其名,内厨答曰:“西瓜鸡”,衍圣公听后,觉得此名太俗,乘兴思考,觉得此菜西瓜似卵,雏鸡似凤,正是“一卵孵双凤”,从此,便以此命名。
此菜色、香、味俱佳,是夏季的一道传统时令菜。
玉带鱼卷此菜选用新鲜鱼肉,经特殊刀工切成薄片、卷成鱼卷,配以青红椒末点缀,上笼清蒸,浇汁上桌。
此菜因刀工特殊,所以每个鱼卷中均有一条“玉带”缠身,形似古代官袍上的腰带,因此而得名。
鲁菜的历史悠久(孔府菜,山东诸城出图的汉代庖厨图)但是,近年鲁菜在市面上好像越来越少,为什么?这是鲁菜的衰落吗?同学们的的看法首先,先得给大家说明,现在大部分山东吃到的菜只能叫继承了一些鲁菜的烹饪手法,但是不能称之为鲁菜。
《舌尖上的蔬菜》教案活动目标:1、在认识多种常见的蔬菜基础上,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收获的过程。
2、知道人为什么要吃各种各样的蔬菜,培养幼儿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3、让幼儿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验快乐及成功的偷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舌尖上的蔬菜》。
常见蔬菜的归类;蔬菜生长环境、种植、收获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2、教师演示的蔬菜串一串。
3、已加工好的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青菜叶、南瓜、胡萝卜、莴苣、包菜、自萝卜等半成品若干。
4、盛器、消毒竹签、消毒湿巾若干。
活动过程:(一)活动开始部分:老师出示一串色、香、味俱全的蔬菜串1、提示幼儿认真观察这串蔬菜的颜色。
2、让部分幼儿品尝蔬菜,并说出它是什么菜、什么颜色和味道。
3、引导幼儿回忆在幼儿园或家里还吃过哪些蔬菜(让幼儿互相交流)(二)活动进行:1、引导幼儿观察辨认常见蔬菜,巩固已有经验,展示图象照片并逐一提问和归类。
第一组:(1)这是什么菜?(青菜、包菜、生菜)(2)这些蔬菜我们吃它的哪个部分?(叶子)第二组引导、观看图象“有些蔬菜我们不是吃它的叶子,那是吃它的哪个部位?"(胡萝卜、洋葱、莲龋根茎)第三组:教师提示,还有些蔬菜我们既不吃叶子,也不吃根块而是吃它的另一个部分。
(辣椒、西红柿、茄子果实)教师小结归纳.并做简单的归类:有的吃叶子、有的吃根块、有的吃果实。
2、讨论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各种蔬菜?小结:原来蔬菜里有各种丰富的营养,多吃蔬菜长得结实、健康,不生病。
3、讨论:我们每天吃到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教师提出悬念:它们究竟从哪里来的?引导幼儿观察图象,了解它们的种植与收获的过程。
(1)这是什么地方?(菜地)逐一观察青菜、白萝卜、洋葱、包菜地。
并与前面的已有实物经验对应。
(2)让幼儿知道蔬菜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湿度、温度。
养料。
如一年四季要吃各种新鲜蔬菜,人们就运用大棚培植蔬菜。
《舌尖上的》课程方案一、课程简介属知识拓展类,“地域文化”的知识拓展,又注重活动实践。
让学生了解的节日食俗、西施美食、地方佳肴,感受家乡的民间饮食文化,体验浓浓的生活情趣。
根据“以生为本”和“草根性”理念,从本土出发,令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激发其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课程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校本教材与餐厅文化相结合,打造以“课程为抓手,活动为载体”的特色课程。
从地理的视角问津传统美食与食俗,浓缩饮食精华于餐厅,让墙壁会说话,让柱子会讲课,课堂从教室转身餐厅,教材从书本到墙壁,充分展示了该校本教材独特的魅力。
每个传统节日,推出由学生参与制作的美食小吃,感受“学校是我家,我行我当家”的无穷乐趣与家乡情结。
二、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食”及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人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古老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俗和饮食习俗。
作为越国故都,2000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又有越地独特的地域色彩。
这里叙述的是这个地区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饮食生活习惯,在古越大地上绵延流淌,色彩斑斓。
但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民俗正面临传承式微的堪忧境况,一些民俗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民俗节日越来越淡,如春节承载着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但现在其传统功能、文化内涵已大大弱化,许多人内心都有深深的遗憾,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简单化”了。
传统民俗空间日益萎缩,散落在民间的古朴村落,摇曳于节日的民间艺术,深铬在脑海的儿时美味,在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的进程中,慢慢地成为历史的记忆。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的美食文化,让的饮食习俗能得以传承和延续,特开设《舌尖上的》选修课,为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舌尖上的美食》习作教学设计“舌尖上的美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老师的“作后讲评“,了解写“菜肴”的一些基本技巧2.现场写一道菜肴,运用写菜肴的一些几本方法3.欣赏一些含有菜肴描写的文章、片段,了解任何写作都是和具体情境结合的。
教学过程:丝、雪白的馍,真令人赏心悦目。
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3.臭豆腐我迫不及待地把臭豆腐蘸上辣酱送入口中,一股辣辣的、香香的味道像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合军队暴风骤雨般()了舌尖,()在口腔,让一切余味纷纷缴械投降,紧接着,他们()食管,你马上会感觉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脖子中“()”。
4.片儿川我喜欢吃片儿川。
片儿川闻起来混着一股肉的鲜味与笋的清香,不像拌面,只有一股单纯的酱油味。
片儿川的“颜值”也高,面条浮在浓汤上,肉片、笋片与雪里蕻有致地点缀其中,不像炸酱面,只是一团面,上面盖一层肉酱。
就以模样论,片儿川就像一个高贵的“面公主”。
用筷子挑起几根面条,放入嘴中,滑溜溜的面条虽然软却又不失嚼劲,拌着肉、笋的鲜香,又蘸上一点雪里蕻的咸味,那感觉就像是……怎么说呢?跟法国顶级美食龙虾的味道有的一比……三、动笔练习写“番茄炒蛋”1.尽量用上5种2.片段讲评3.总结(烧饼举例)表现美食的特征,首当其冲就要调动感官,观其形,绘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再现食之诱惑。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关于烧饼的一段描写巴掌大,圆而薄。
正面粘满芝麻,背面布满酥孔。
通体泛着淡淡的金黄,颜色像极了刚刚成熟的麦田。
闻一闻,浓郁的芝麻味和着面粉味扑鼻而来。
轻咬一口,“咯吱”一声,脆脆的薄片落入口中,一股甜香丝丝缕缕于细脆的咀嚼中蔓延开来,连带着把周围的空气也熏香了一圈,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芳香四溢的花果园中。
四、名家片段欣赏(具体情境中的“菜肴”描写片段)(1)张海迪(2)老舍(3)金庸多看名家的作品,学习五、作业任选一种美食,菜肴主食甜品都可,用上学习写美食的方法,并能在情境中运用描写。
知识文章格式:幼儿园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案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培养幼儿的饮食文化素养。
中国美食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大人中广受欢迎,也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教案案例分析的角度,探讨幼儿园如何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引导幼儿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品味能力。
二、教案设计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目标,包括让幼儿了解中国美食的历史渊源、饮食文化的特点,培养幼儿对美食的敏感和热爱。
2. 教育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食,如麻婆豆腐、北京烤鸭、梅菜扣肉等,介绍其烹饪方法、食材特点以及地域文化背景。
3. 教育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教材、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中国美食的精髓。
4. 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与美食制作、品尝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感官体验。
三、教学效果分析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1. 知识掌握:幼儿能够正确说出所学美食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制作方法和口感特点。
2. 兴趣培养:幼儿表现出对中国美食的浓厚兴趣,愿意尝试制作和品尝各种美食。
3. 语言表达: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美食的味道和特点。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幼儿园美食教育的重要一环,“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培养他们的口腔触觉和审美能力。
而且,中国美食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回顾“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教育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中国美食的介绍和体验,培养幼儿的饮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
通过以上教案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舌尖上的美食》幼儿园中班教案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舌尖上的美食》以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为主题,结合幼儿园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教材第五章《食物的奥秘》中的第3节《我们的美食》进行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介绍常见食材,如米、面、蔬菜、水果等;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幼儿发现并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常见食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美食的制作过程。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美食的兴趣,培养幼儿珍惜粮食、感恩食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如何搭配食物。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美食图片、食材模型、食物营养搭配图。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美食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上的美食。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喜爱的美食,讨论美食的口味和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常见食材,讲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
举例说明如何搭配食物,让幼儿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食材模型,让幼儿分组进行食物搭配游戏。
指导幼儿观察、讨论,确保每组搭配的食物营养均衡。
4.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画笔、彩泥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彩泥制作自己喜欢的美食。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评价(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美食的过程和心得。
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舌尖上的美食》2. 内容:常见食材:米、面、蔬菜、水果等食物营养价值: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食物搭配原则:营养均衡、口味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道营养均衡的美食要求:用彩泥、画笔等材料制作,至少包含三种食材,体现出营养均衡的原则。
综合实践舌尖上的山东教案教学目标:L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制作鲁菜的整个过程,学习并掌掘制作传统鲁菜,,四喜丸子”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四喜丸子”的过程,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鲁菜文化的交流,渗透民俗文化,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制作传统鲁菜“四喜丸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揉丸子、炸丸子。
教学准备:猪肉馅、鸡蛋、盐、白胡椒粉、姜粉、生抽、耗油、香油、葱花、油菜、玉米油、碗、盘子、筷子、漏勺、铲子、锅、电磁炉等。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这厨师帽一戴,小围裙一系,真有一别小厨师的样子!课前老师让小厨师们剪了指甲、洗了手,伸出来看看,嗯,已经很干净了!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干净了吗?你们真是一群讲卫生的小厨师!那老师也来准备准备。
看,老师有没有大厨师的样子?大厨师见到小厨师,我们就来聊一聊吧。
在座的小厨师都喜欢吃什么菜?(交流)你们吃的菜种类真多,营养也比较丰富,看同学们一个个小脸红扑扑的,多健康啊!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厨师,不仅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菜,还要了解相关的美食文化。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聊到这。
开始上课吧!一、导入新课,互动交流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山东,有很多很多特色的美食,它们潜藏在人们的心里,浮于人们的舌尖,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你对鲁菜有哪些了解呢?课前我们已经做过调查,谁来说一说?(指名)2、交流:(生)鲁菜简称山东菜,有北方代表菜之称,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生)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个地方菜发展而成,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并以济南菜为典型,有煎炒烹炸等有50多种烹饪方法,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
3、小结:是的,同学们请看这里。
出示课件一:(出示鲁菜介绍、图片)山东菜简称鲁菜,有北方代表菜之称,也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它对北京、天津、华北、东北地区烹调技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山东菜的孕育期可追洲到春秋战国,南北朝发展迅速。
孔府菜的典故:
孔门豆腐
孔门豆腐又称“熏豆腐”,是曲阜最具特色的特产,在其它地方是吃不到的。
这种豆腐是把普通白豆腐切成小块,置于铁丝网上,下面用松树锯末点燃用小火慢慢熏成两面金黄,其口味有独特的松树清香,与众不同,风味独特,是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年轻时最爱吃的一道菜。
诗礼银杏
孔子曾教儿子孔鲤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不学《诗经》,便不知如何讲话;不学《礼记》便不知如何做事。
孔子用这两句话教育他的儿子和学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为“诗礼世家”。
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诗礼堂”以资纪念,堂前栽种了两棵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果实丰满。
孔府厨师采集其果,创作了此菜,招待上宾。
鲁壁藏书
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fu),将一些儒家经典书籍,藏于孔子故
宅的墙壁中,使这些经典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史称“鲁壁藏书”;此菜用白面烙的单饼卷了炸制的腌肉和小葱,做成书卷(书简)形状的菜肴,配以瓜果雕刻成鲁壁,取名为“鲁壁藏书”,此菜在上海世博会获得金奖。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是孔府菜中享有盛名的佳肴。
相传,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极其喜欢吃鸡,孔府内厨为之费尽心机,不断翻新花样。
同治年间一夏天,内厨张昭曾试做了一个西瓜装进两只雏鸡蒸制而成的菜肴上席。
孔祥珂食之顿觉甘爽,瓜的清香,鸡的鲜嫩,二者相配,珠联璧合,忙问其名,内厨答曰:“西瓜鸡”,衍圣公听后,觉得此名太俗,乘兴思考,觉得此菜西瓜似卵,雏鸡似凤,正是“一卵孵双凤”,从此,便以此命名。
此菜色、香、味俱佳,是夏季的一道传统时令菜。
玉带鱼卷
此菜选用新鲜鱼肉,经特殊刀工切成薄片、卷成鱼卷,配以青红椒末点缀,上笼清蒸,浇汁上桌。
此菜因刀工特殊,所以每个鱼卷中均有一条“玉带”缠身,形似古代官袍上的腰带,因此而得名。
鲁菜的历史悠久(孔府菜,山东诸城出图的汉代庖厨图)
但是,近年鲁菜在市面上好像越来越少,为什么?这是鲁菜的衰落吗?同学们的的看法
首先,先得给大家说明,现在大部分山东吃到的菜只能叫继承了一些鲁菜的烹饪手法,但是不能称之为鲁菜。
鲁菜之所以能成为四大菜系之首,在于其选材讲究、烹饪手法多样和注重于咸鲜的调味。
而这些鲁菜的优点,也恰恰成为了鲁菜不能流行起来的原因。
选材,前者多讲究新鲜质优的海鲜入菜,后者多选用野生当季禽蔬入菜。
这就造成了离开当地,很难找到可以符合鲁菜入菜标准的食材,而且即使在当地,由于不同质量的食材价格相差很大,也慢慢难寻符合鲁菜入菜标准的食材。
而且即使食材合格,鲁菜对于食材的处理也颇费功夫,譬如炒双脆,为了增加口感多一点点的脆度,处理鸡胗时要多花一个多小时来去膜,这对于现在普通餐馆显然是不合算的。
烹饪手法,鲁菜之复杂也位列四大菜系之首。
川菜现在之所以兴盛,除了刺激味觉的因素外,川菜师傅出师速度最快也有一定原因。
而鲁菜师傅出师的速度是四大菜系里最慢的,举个简单的数据,川菜师傅培训可能只需三月,而鲁菜师傅没有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师的。
出师
慢,学的人就少,自然菜系的发展也就受损。
此外,川菜作为调味型菜系,厨师的基本功力需求不高,只要调的味汁不错,三个月的学徒也能稳定的做出好吃的菜来。
而鲁菜对于厨师基本功要求很高,很多爆炒菜就那么十几秒的功夫,做的好吃难吃区别很大,而要保持稳定的好吃水平对厨师掌握火候等基本功要求很高,没有一定时间做不出来。
第三点调味,我觉得这是鲁菜发展不起来的关键原因。
鲁菜讲究一个咸鲜,精于各种高汤吊鲜,但是这样做一是成本高,二是对于味觉不灵敏的人区别不大,你花一天时间吊出来高汤,又花一晚上时间各自过滤澄清,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还不如放味精来得好,这就导致市场对于其估值不高,大家不愿意花那么多钱来吃他们看来用味精可以简单的做出来的菜,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正宗鲁菜慢慢就在市场上退出了。
其实,就四大菜系而言,鲁菜是官府菜,只有那些有闲有钱的人才有时间精力来做来吃,现在的鲁菜也不算太落寞,只是就像鲁菜曾经也多是皇家和官府之人所吃的菜一样,现在正宗的鲁菜也多出现在高端的餐饮场合,因此在生活中,远不如川菜有名气。
这本身就是菜系的特点,真要哪天街上全是鲁菜了,那倒真该想想鲁菜是不是式微了,现在这样说明大家至少知道鲁菜的地位,并没有擅自乱称自己为鲁菜,我觉得这反倒很好的保护了鲁菜呢。
不然,你看,像九转大肠和葱烧海参那种,名气一大,随便哪家店都敢说自己会做,反倒找不到什么真能吃的正宗的了呢。
补充一下:
纯粹是些题外话,看到有些人不能很好的区分各种菜系,争论的点并不能很好的来推进理解,所以我就再啰嗦几句吧。
鲁菜,之所以被专业人士公推为四大菜系之首,是因为按照行业的技术标准而言,鲁菜的技法是最全面和最完善的。
这一点只关乎技术标准,不关乎口味。
比如我很爱喝潮汕的粥,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们的技艺很好,这就是因为有个评定标准。
只是,在饮食上,大家自己也很容易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并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行业标准,这就有失偏颇了。
举个例子,钻石有4C 的评定标准,这叫行业标准,但有人就是喜欢某品牌,觉得它家就是好,而且因为流行,愿意花高价买它家的钻石,这当然也可以,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这个钻石比同等价位的知名度小一点的品牌好,因为行业标准在那,很可能按照4C 来看的话,它的钻石还要差一点。
在饮食上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就是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菜系跟菜系之间融合的越来越多了。
甚至,在很多菜品上已经很难区分出具体算是什么菜系了。
这一点,在川菜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看到很多人对川菜喜爱有加,我也来稍微说一下川菜。
因为在川菜身上,融合这一点是做的最好的。
我简单的按时间分一下类,把川菜分为三个阶段吧。
一是辣椒引进前的川菜,二是辣椒引进后到上世纪90 年代前的川菜,三是之后到现在的川菜。
第一阶段,当时由于地理原因,彼时的四川菜尚不能称之为菜系,但是对于盐腌菜和麻椒的应用已经让当地的饮食有别于中原一带了。
第二阶段,这时候是川菜的第一次大融合,也是川菜对餐饮届做出的最大贡献,它创造出了复合味,比如麻辣味,宫保等,从这时候开始,川菜已经借鉴了其他菜系了,毕竟川菜和粤菜是相对年轻的菜系,很多技法都是从鲁菜和淮扬菜借鉴的。
但第三阶段,才是真正让川菜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原因,也就是说现在普遍流行的川菜,只能是叫新派川菜,因为它已经融合了四大菜系的特点了,会火也很正常。
川菜,一直是个热爱融合的菜系,这也
是它有生命力的原因,因此人们喜欢它很正常,但不能因此就说川菜独步天下了,这就过了。
第三点,我想说说味道。
越顶级的菜系,越会追逐鲜味。
比如,淮扬菜追求的江鲜。
好吃吗,我会说非常好吃,可是这种好吃不是类似于川菜绚烂的刺激感,而是低调的爆发,如果味蕾麻木的人,很难欣赏。
有一些味道是需要通过时间和经历才能获取欣赏它的能力的,所以造成了很多很好吃的菜只能在当地流行,而且因为它足够好吃,这些菜系也往往拒绝融合,越发形成了口味上的地方封闭。
但这与前面说的融合比,并无好坏之分,一个走广,一个走深,任君喜好。
最后我想随便说说,菜系跟经济的关系。
毕竟有钱有闲的人多了,才能更好的研究吃,发展吃。
从这一点来看,四大菜系现在发展最好的应该算粤菜,食客普遍的讲究,才能促进菜系的整体发展。
粤菜一直是重食材轻烹饪,简单的烹饪技法仍能做出非常美味的食物,这就在于挑剔的食客不停的选择挑剔食材而带来的良性循环。
这一点跟鲁菜和淮扬菜一致。
而川菜作为唯一一个内陆入选的菜系,存在一个天然劣势,所以摒弃了鲜而异军突起,在大众中不断改进融合,倒也拼出一片新天地。
而且我相信,随着四川将来的经济发展,川菜也肯定会越来越好。
说不定,将来我们吃的川菜会融合其他国家的技法也未尝可知呢。
所以,我说了这大半天,只是想说,兼容并蓄,大家有争论的功夫不如多吃吃多看看,集大成的四大菜系哪一个都一堆好吃的菜,如果你还没觉得是这样的,那赶快问问哪里能吃到要去吃些什么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