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外压容器失稳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3
薄壁圆筒外压失稳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外压容器的失稳破坏现象及破坏后的形态。
2.验证外压筒体试件失稳时临界压力的理论计算式。
二、实验装置基本配置表一、实验装置基本配置表:图一、薄壁圆筒外压失稳实验装置三、实验原理薄壁容器在受外压作用时,往往在器壁内的应力还未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而在外压达到某一数值时,壳体会突然推动原来形状而出现褶皱,这种现象称为失稳,失稳时的压力称为临界压力,以P cr [MPa]表示。
它与材料的弹性性能(弹性模数E 和泊桑比μ)、几何尺寸(简体直径D 、壁厚S O 和筒体计算长度L)有关。
钢制薄壁容器的临界压力与波数的计算公式如下:长圆筒Bress 公式:202)(12DS E P cr μ-=(1) 短圆筒B.M.Pamm 公式:)()//()/(06.7/59.242002正整数D L S D n s D LD ES P cr ==(2)临界尺寸:0/17.1L S D D cr = (3) 当L >L cr 时,为长圆筒; 当L <L cr 时,为短圆筒。
式中:P—临界压力,MPa;crD—圆筒直径,mm;L—圆筒计算长度,mm;S0—圆筒壁厚,mm;E—材料弹性模数,MPa;μ—材料泊桑比;n—失稳时波数;Lcr—临界长度,mm。
四、实验操作步骤1.开启计算机,启动计算机、打开实验软件。
2.检查压力传感器和温度计是否正常。
3.测量试件几何尺寸,检查水箱内水是否充足,适量添加。
4.启动离心泵,向失稳灌内注入适量水(水加至试件放入不易水为宜),安装测试试件。
5.停止离心泵,将压力仪表输出值调至0,启动压缩机。
6.慢慢改变仪表输出值,增加压力,记录压力变化曲线。
7.通过有机玻璃观察试件受压及其变形情况(失稳瞬间有响声)。
8.关闭实验设备,释放压力,取出实验试件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外压容器失稳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机理。
2. 通过实验验证外压容器失稳的临界压力与容器几何尺寸、材料性质等因素的关系。
3. 掌握外压容器失稳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外压容器失稳是指在外压作用下,容器壁内薄膜应力突然转变为弯曲应力,导致容器失去原有形状的现象。
当外压达到一定值时,容器将发生失稳破坏。
外压容器失稳的临界压力PCr主要受容器几何尺寸(长度L、直径D、壁厚S)和材料性质(弹性模量E、泊松比μ)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压力传感器、电子万能试验机、百分表、卡尺、支架等。
2. 实验材料:低碳钢圆筒形容器。
四、实验步骤1. 将圆筒形容器固定在支架上,确保容器水平放置。
2. 使用卡尺测量容器的外径D、内径D0和壁厚S。
3. 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容器顶部,确保传感器与容器顶部紧密接触。
4. 将百分表连接到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容器变形量。
5. 启动电子万能试验机,缓慢增加外压,同时观察容器变形情况。
6. 当容器发生失稳破坏时,记录此时的外压值,即为临界压力PCr。
7.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容器外压与变形量的关系曲线。
2.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容器失稳时的临界压力PCr。
3. 将实验得到的临界压力PCr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4. 分析容器失稳现象的产生原因及机理,探讨影响临界压力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得到圆筒形容器失稳时的临界压力PCr为P0。
2. 理论计算:根据理论公式,计算容器失稳时的临界压力PCr为P理论。
3. 结果比较:实验得到的临界压力PCr与理论值P理论基本吻合,误差较小。
4.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容器失稳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容器几何尺寸、材料性质及外压大小有关。
当外压超过一定值时,容器将发生失稳破坏。
七、结论1. 外压容器失稳现象的产生与容器几何尺寸、材料性质及外压大小密切相关。
实验二 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失稳的概念,了解圆筒形壳体失稳后的形状和波数;2.掌握临界压力的概念,了解长圆筒、短圆筒和刚性圆筒的划分及其临界压力。
二、实验内容测量圆筒形容器失稳时的临界压力值,并与不同的理论公式计算值及图算法计算值进行比较。
观察外压薄壁容器失稳后的形态和变形的波数,并按比例绘制试件失稳前后的横断面形状图,用近似公式计算试件变形波数。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实验装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台,详见附录二。
四、实验原理1.圆筒的临界长度计算如式(2-1)和式(2-2):cr 1.17L = (2-1)'L =cr (2-2)当:L >cr L 时,属于长圆筒;'L cr <L <cr L 时,属于短圆筒;L <'L cr 时,属于刚性圆筒。
2.圆筒的临界压力计算公式(1)长圆筒的临界压力计算如式(2-3):3221E t P D μ⎛⎫= ⎪-⎝⎭cr (2-3) (2)短圆筒的临界压力计算如式(2-4)和式(2-5): ①R.V .Mises 公式()()()32222222211121111Et E t n P n R nL nL R n R R μμππ⎡⎤⎢⎥--⎛⎫⎢⎥=+-+ ⎪⎢⎥-⎝⎭⎡⎤⎛⎫⎛⎫+⎢⎥ ⎪-+⎢⎥ ⎪⎝⎭⎣⎦⎝⎭⎢⎥⎣⎦cr (2-4) ②B.M.Pamm 公式2Pcr (2-5) (3)利用外压圆筒的图算法计算其临界压力 3.波数的计算公式(2-6)五、实验步骤(一)测量试件参数(见图2-2)1.测量试件实际长度0L 、圆弧处外部高度1h 、 翻边处高度2h ;外直径2D 、内直径1D 。
图2-2外压薄壁容器试件图2-1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验流程图(二)计算试件参数计算壁厚t 、圆弧处内部高度3h 、中径D 、计算长度L 。
(三)实验台操作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验流程图如图2-1所示,实验前打开阀门V05、V07、V09、V10、V12,关闭其他所有阀门。
外压薄壁圆筒失稳实验反思本次实验是一次关于外压薄壁圆筒失稳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基础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如万能试验机、薄壁圆筒等。
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实验中技术操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了外压薄壁圆筒失稳的相关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对薄壁圆筒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切割、制作、焊接等。
这些操作都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
经过预处理后,我们使用万能试验机对薄壁圆筒进行了外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试验机的读数不够准确,试验结果的误差较大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加以注意,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薄壁圆筒失稳的临界外压力和材料的弹性模量有关。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材料的厚度、长度和直径等参数,来探究外压薄壁圆筒失稳的规律。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外压薄壁圆筒失稳的临界外压力与材料的弹性模量成正比,与材料的厚度、长度和直径成反比。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试验机读数不够准确,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较大。
其次,在焊接薄壁圆筒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够熟练,导致焊接不牢固,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注意,并且加强技术训练,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实验结束后,我对本次实验进行了反思。
通过实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外压薄壁圆筒失稳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我也意识到实验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实验操作的水平,以便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过程装备专业实验实验指导书武汉工程大学二零一五年三月目录实验一内压容器应力测试实验实验二外压容器失稳测试实验实验三高压爆破综合实验实验一内压容器应力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各种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研究,要求做到:1) 正确合理的选择测点位置。
2)测点处布片方案的合理拟定。
3)测试对象加载的步骤等。
2、掌握静态应变20点以上的测量技能。
3、学会使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仪对测点应变进行自动数据采集。
4、初步学会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
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六组带不同封头的内压容器,参数如下:标准椭圆封头:D i=300mm,S=4mm标准碟形封头:D i=300mm,S=4mm600锥型封头:Di=300mm ,S=4mm,半顶角300900锥型封头:Di=300mm ,S=4mm,半顶角450半球型封头:Di=300mm,S=4mm平盖型封头:S=25mm容器圆柱形筒体:Di=300mm ,S=4mm容器材料304不锈钢,μ=0.3 E=1.96×105kg/cm2,最大实验压力2.5Mp2、静态数字应变仪(SDY—2203型3台,预调平衡箱3台)、应变数据采集仪(1台)及计算机(1台),3、实验装置(图1)三、实验原理1 准备工作1)测点选择由容器受内压作用时应力分布状况分析,知各个封头曲率比较大的部位,以及封头和筒体连接的部位,应力变化较大。
故上述两区间相应地增加测点数量(具体分布尺寸见现场实验装置)。
补偿块 压力表 排气阀工作片压力表 实验容器电动油泵 加压阀卸压阀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2) 布片方案实验对象为内压薄壁容器,筒壁应力状态可简化为二向平面应力状态,且主应力方向为相互垂直的经向和环向。
因此在测点布片时应沿两向主应力方向垂直粘贴应变片。
3) 加载步骤从0开始加载至2.5Mpa 测一次各点应变,再卸载至1.6Mpa 测一次各点应变,最后卸载回零,即0—2.5Mpa —1.6Mpa —0。
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反思
实验目的:
通过对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验,探究在外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薄壁容器的变形和破裂情况,并进行实验反思。
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收集所需的薄壁容器样本、测量仪器和压力施加装置。
实验装置搭建:将薄壁容器样本放置于固定夹具中,保持其垂直并固定不动。
外部压力施加:逐渐向薄壁容器施加外部压力,记录压力值。
观察和记录:观察薄壁容器的变形情况,并记录所施加的压力和变形情况。
压力卸载:逐步卸载外部压力,记录压力值和容器回复正常形态的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记录薄壁容器在不同压力下的变形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破裂点。
实验反思:
实验设计方面:实验中是否考虑了足够的样本数量和不同材料的薄壁容器,以便得到更全面的结果?
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控制施加的压力范围,避免超出薄壁容器的
承受能力导致破裂?
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重记录薄壁容器的变形情况和可能出现的
破裂点位置,以便进一步分析?
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测量仪器的精确度等。
改进建议:
增加样本数量和材料种类的多样性,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精确控制施加的压力范围,避免因过大或过小的压力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使用更为敏感和精确的观测方法,如光学显微镜或应变测试仪等,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以避免意外伤害和损失的发生。
结论:
通过外压薄壁容器的稳定性实。
外压容器的失稳实验报告外压容器的失稳实验报告摘要:外压容器的失稳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对于工业生产和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模拟外压容器的实验装置,研究了外压容器在不同条件下的失稳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外压容器的失稳是由于外部压力超过容器的承载能力所引起的,而容器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也对失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引言外压容器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的重要设备。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外压容器的失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失稳可能导致容器破裂,造成严重的事故和损失。
因此,研究外压容器的失稳行为对于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2. 实验装置设计为了模拟外压容器的失稳行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
该装置由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外部施加压力的装置组成。
容器材料选用了常见的钢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
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外部压力和容器的几何形状来研究失稳行为。
3.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了不同几何形状的容器模型,包括圆柱形、球形和椭圆形。
然后,根据模型制作了相应的实验容器。
接下来,我们将容器放置在实验装置中,并通过调节外部压力来施加压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容器的形变和应力变化。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外压容器在超过一定压力后会发生失稳。
失稳表现为容器的形变增大,应力集中在某些区域。
不同几何形状的容器在失稳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圆柱形容器的失稳较为平稳,而球形容器的失稳较为剧烈。
椭圆形容器的失稳行为则介于两者之间。
5. 失稳机理分析失稳行为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压力超过容器的承载能力和容器的几何形状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当外部压力超过容器的承载能力时,容器会出现形变和应力集中,导致失稳。
而不同几何形状的容器会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失稳行为。
6.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外压容器的失稳是由于外部压力超过容器的承载能力所引起的,容器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对失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二 外压容器的失稳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薄壁容器在外压作用下丧失稳定的现象。
2. 测定圆柱形薄壁容器在外压作用下丧失稳定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临界压力公式。
3. 观察试件失稳后的波数和波形。
二.实验原理容器在受内压时,当器壁内的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便引起容器的破坏。
对于在某一外压作用下的容器,往往强度能满足要求,即器壁内的压应力还未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壳体会突然失去原来的形状而出现被压瘪呈现几个波形。
薄壁容器在失稳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压力称为临界压力;临界压力与波数决定于容器的长度对直径的比值及壁厚对直径的比值。
因此,对外压容器而言,既有强度问题,还有稳定性问题。
容器丧失稳定性的原因,绝非容器壳体不圆,即使是非常圆的壳体也会丧失稳定性;当然,壳体不圆,容器容易丧失稳定,即它的临界压力下降。
容器丧失稳定性的道理和压杆失稳的道理类同,外压容器的临界压力P cr 与下面因素有关。
< 1 >. 长度与直径之比LD ;< 2 >. 厚度与直径之比S D 0; < 3 >. 材料的物理性质;按失效情况,受外压的圆筒壳体有长圆筒、短圆筒之分。
用临界长度(L cr )来作为划分长、短圆筒的界限,当其长度超过临界长度时,属于长圆筒范围。
反之属于短圆筒。
临界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017.1S DDL cr = ( cm ) ( 1 ) 长圆筒的临界压力公式为:302)(12D S E P cr μ-= ( Kgf / cm 2 ) ( 2a ) 对于钢制圆筒,取μ=0.3,则上式可写成302.2⎪⎭⎫⎝⎛=D S E P cr ( Kgf / cm 2 ) ( 2b ) 短圆筒的临界压力公式可按下式进行近似计算:P ES LD D Scr =259020. ( Kgf / cm 2 ) ( 3 )钢制圆筒的失稳波数nDSLD=706224.()( 4 )以上诸公式中:D−−圆筒中间面的直径.( cm )S0−−减去壁厚附加量的壁厚.( cm )L−−圆筒的长度. ( cm )E−−弹性模数,碳钢取E=1.96⨯106 ( Kgf / cm2 )μ−−泊桑系数,碳钢取μ=0.3三.实验装置1.手摇试压泵: 2.缓冲罐:3.试验容器:4.薄皮垫:5.O型橡胶垫6.偏置压块:7。
外压容器失稳实验报告外压容器失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压容器在不同条件下的失稳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二、实验装置和方法1. 实验装置:采用圆柱形外压容器,容器内装有一定量的液体。
2. 实验方法:通过改变容器内液体的高度、温度和容器的外压等条件,观察容器失稳的现象,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1. 实验条件一:液体高度变化在保持外压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改变容器内液体的高度。
观察到当液体高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容器开始出现明显的振动和不稳定现象。
进一步增加液体高度,容器振动幅度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容器失稳破裂。
结论:液体高度是影响容器失稳的重要因素,超过一定高度会引起失稳现象。
2. 实验条件二:液体温度变化保持液体高度和外压不变,改变容器内液体的温度。
观察到随着温度的升高,容器振动频率增加,振幅减小,失稳现象减弱。
而在低温下,容器振幅增大,失稳现象更加明显。
结论:液体温度对容器失稳有一定的影响,高温下容器失稳现象减弱。
3. 实验条件三:外压变化保持液体高度和温度不变,改变容器的外压。
观察到随着外压的增加,容器振幅减小,失稳现象减弱。
而在外压较低的情况下,容器振幅增大,失稳现象更加明显。
结论:外压对容器失稳有明显的影响,外压越大,容器失稳现象越弱。
四、实验分析和讨论1. 失稳现象的原因容器失稳主要是由于内外压力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当液体高度、温度或外压发生变化时,容器内外压力的差异会导致容器发生振动,进而失去稳定性。
当振幅过大时,容器可能破裂,造成安全事故。
2. 影响因素分析液体高度、温度和外压是影响容器失稳的主要因素。
液体高度的增加会增加容器内的压力,导致容器失稳;温度的升高会改变液体的物理性质,降低液体的粘度,减小容器内的摩擦力,从而减弱容器的振动;外压的增加会增加容器外的压力,使容器更加稳定。
3. 安全评估和工程应用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控制液体高度、温度和外压等参数来预防容器的失稳现象。
实验二 外压容器失稳实验一、试验目的:1. 观察薄壁圆筒形容器在外压作用下丧失稳定性后的形态。
2. 测定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性时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二、试验原理:圆筒形容器在外压作用下,常因刚度不足使容器失去原有形状,即被压扁或折曲成波形,这就是容器的失稳现象,容器失去稳定性时的外压力,成为容器的临界压力,用cr p 表示。
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性后,其横截面被折成波形,波数n 可能是1,2,3,4,……等任意整数,如图一所示。
容器承受临界值的外压力而失去稳定性,决非是由于容器壳体本身不圆的缘故,即是绝对圆的壳体也会失去稳定性。
当然如壳体不圆(具有椭圆度)容器更容易失稳,即它的临界压力值会下降。
根据外压容器筒体的长短,可分为长圆筒,短圆筒和刚性圆筒三种,刚性圆筒一般具有足够的刚度,可不必考虑稳定性问题。
但长圆筒,短圆筒必须进行稳定性计算,它们的临界压力cr p 值大小主要与厚壁(t ),外直径(0D ),长度(L )有关。
亦受材料弹性模数(E ),泊桑比(μ)影响。
所谓长圆筒,短圆筒之分,并不是指它们的绝对长度,而是与直径壁厚有关的相对长度。
一般长圆筒、短圆筒之间的划分用临界长度cr L 表示。
如容器长度L >cr L 为长圆筒,反之为短圆筒。
临界长度cr L 由下式确定:t D D L cr 0017.1=长圆筒:长圆筒失稳时的波数n =2,临界压力cr p 仅与0D t 有关,而与0D L 无关。
cr p值图一 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后的形状可由下式计算:32)(12Dt E p cr μ-=短圆壁:短圆筒失去稳定性时,波数n >2,如为3,4,5……,其波数n 可近似为:42)()(06.7D t D L n =临界压力可由下式计算:tD LD Et p cr 00259.2=对于外压容器临界压力的计算,有时为计算简便起见,可借助于一些现成的计算图来进行。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 测量试件的有关参数:壁厚(t ),直径(0D ),长度(L )。
实验二 外压容器失稳实验
一、试验目的:
1. 观察薄壁圆筒形容器在外压作用下丧失稳定性后的形态。
2. 测定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性时的临界压力并与理论值相比较。
二、试验原理:
圆筒形容器在外压作用下,常因刚度不足使容器失去原有形状,即被压扁或折曲成波形,这就是容器的失稳现象,容器失去稳定性时的外压力,成为容器的临界压力,用cr p 表示。
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性后,其横截面被折成波形,波数n 可能是1,2,3,4,……等任意整数,如图一所示。
容器承受临界值的外压力而失去稳定性,决非是由于容器壳体本身不圆的缘故,即是绝对圆的壳体也会失去稳定性。
当然如壳体不圆(具有椭圆度)容器更容易失稳,即它的临界压力值会下降。
根据外压容器筒体的长短,可分为长圆筒,短圆筒和刚性圆筒三种,刚性圆筒一般具有足够的刚度,可不必考虑稳定性问题。
但长圆筒,短圆筒必须进行稳定性计算,它们的临界压力cr p 值大小主要与厚壁(t ),外直径(0D ),长度(L )有关。
亦受材料弹性模数(E ),泊桑比(μ)影响。
所谓长圆筒,短圆筒之分,并不是指它们的绝对长度,而是与直径壁厚有关的相对长度。
一般长圆筒、短圆筒之间的划分用临界长度cr L 表示。
如容器长度L >cr L 为长圆筒,反之为短圆筒。
临界长度cr L 由下式确定:
t D D L cr 0017.1=
长圆筒:长圆筒失稳时的波数n =2,临界压力cr p 仅与0D t 有关,而与0D L 无关。
cr p
值
图一 圆筒形容器失去稳定后的形状
可由下式计算:
3
2)(12D
t E p cr μ-=
短圆壁:短圆筒失去稳定性时,波数n >2,如为3,4,5……,其波数n 可近似为:
4
2
)
()(06
.7D t D L n =
临界压力可由下式计算:
t
D LD Et p cr 00259.2=
对于外压容器临界压力的计算,有时为计算简便起见,可借助于一些现成的计算图来进行。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 测量试件的有关参数:壁厚(t ),直径(0D ),长度(L )。
用千分卡测壁厚,用游标卡尺
1-横梁 2-压紧螺母 3-密封螺母 4-压紧法兰 5-垫片
6-外压圆筒 7-心轴 8-圆筒底垫块 9-透明容器 10-工作
台
D由内直径加壁厚得到。
各参数分别测量两测内直径(便于精确测量)和长度,外直径
到三次,计算时取平均值。
2. 按图二所示安装实验设备,先用手摇泵将透明容器内的水升至容器的约三份之二处;将外压圆筒试件6置于平板顶盖上,试件与平顶盖间用垫片5密封(试件折边上下各放一垫片);用压紧法兰4通过四个密封螺母2将试件压紧到平板顶盖上。
3. 将圆筒底垫块8 (一大一小) 置于外压圆筒底部,把用心轴7置于圆筒底垫块的中心孔中,再将横梁1压在心轴7上,通过两个压紧螺母2上紧(用手旋紧既可);以此抵消试件承受的轴向载荷。
4. 用手摇泵缓慢升压至试件破坏为止(试件破坏时有轻微的响声),记下容器的失稳压力(即
p)。
失稳后不可再升压。
有轻微响声时的瞬间压力,此压力为临界压力
cr
5. 打开手摇泵的开关卸压,待压力为零后取出试件,观察失稳后试件的形状并记下波纹数。
6. 关上手摇泵的开关,清理好实验备件和工具。
五、实验报告:
1. 列出测量所得的试件几何尺寸数据。
2. 验算波纹数n。
3. 计算容器的临界压力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4. 讨论、分析试验结果,分析误差原因。
六、讨论分析题
1列出测量所测试件几何尺寸数据,实测波纹数。
2圆筒形容器在周向外压作用下,为什么会可能失去原有形状。
3圆筒形容器失稳后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
4圆筒形容器失稳后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外压圆筒的底部为什么要放一块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