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回家看望父母违法是滥立法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2
断绝关系,可以永不回家吗?永不回家犯法吗?法律只规定了子女应当常回家看望老人,但并没有说多久回家看望或者不回家看望要处以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但是在法律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是永远无法断绝的。
也就是说,子女永远都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扶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没有死亡发生就没有继承发生,不继承遗产可以,但不能“放弃”赡养义务。
那是遗弃行为,严重的可以构成犯罪。
如果你拒绝赡养父母,那么永不回家就是犯法的。
父母和子女有哪些义务?父母子女关系又称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广泛、深刻的权利义务关系。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
抚养,是指父母为子女的生活、学习等提供物质条件。
这种义务对未成年子女是无条件的,对成年子女则是有条件的,即当其不能独立生活时,父母仍应承担抚养义务。
如果子女已年满18 周岁,能够独立生活,父母就不再承担相应的抚养义务了。
抚养义务是父母最重要的义务,即使父母已经离婚,抚养义务也不会随之消失。
如果父母拒不给付,恶意遗弃未成年子女已经构成犯罪的,还应该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教育,是父母从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上给予子女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2)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是子女不可推卸的义务。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扶助”强调子女还应该在精神上、感情上给予父母关心和体贴。
(3)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4)父母子女互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5)非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同样受保护。
常回家看看立法合不合理在外打拼生活的你,在春节来临的时候,你会不会订上一张车票,走上回家看看的路程,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回家看看立法合不合理,希望大家喜欢!常回家看看立法合不合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因此,“常回家看看”不仅是尽孝之道,更成为法定义务。
那么,对于不常回家的子女,父母们是否真的将他们诉至法庭?记者从广东越秀区法院获悉,“常回家看看”入法两年来,虽然很多老人在庭审时都表达出希望子女多看望的想法,但很少有人在起诉书中明确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老年人与子女的纠纷多集中于赡养费。
而且,用法律强行约束子女探望父母,亲情也会打折扣,还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多以调解为主。
从越秀区法院了解到,从2013年7月1日至今,越秀法院共受理赡养类纠纷案9起,审结的8起纠纷案中,有4起案件原告的诉求中包含要求作为被告的子女履行探视义务、对父母多加关心照料,其他部分老人也在开庭时表达了希望子女探视的愿望,但并没有正式提出诉讼请求。
可见,自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以来,来法院起诉的老人都希望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在越秀区法院审理的几件案件中,均是因父母儿女矛盾尖锐而诉至法院,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法官更多的是劝导双方调解或撤诉。
老人在诉讼请求中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请求,比如要求子女将自己从养老院接回同住等,由于这些请求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因此一般都无法受理。
法官表示,案件的调解和撤诉都是在法官的主持并引导下进行的,法官之所以尽力引导该类案件向调解、撤诉发展,是因为赡养纠纷中除了涉及赡养费的给付问题外,还涉及子女对父母的探视问题。
法官认为,法律与道德调处的范围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领域,虽然法律规定法院在审理赡养纠纷案件时可以一并处理探视的问题,但这毕竟属于一种人身权利,法律也不能强行支配子女的人身自由,使其履行探望的义务。
此外,子女赡养、照顾探望父母的行为蕴含着道德所要求的“孝”这个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如果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去强行约束子女,用一纸判决去规范子女遵守孝道探望父母,这种履行判决书式的探望已经变质,亲情就没有了实质意义。
常回家看看之法律思考前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一法条也被媒体大众解读为“常回家看看”,这种表述虽然不够规范,但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成本,故而很快“常回家看看”就成为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老年人“精神慰藉”相关规定的代名词。
其实这一规定未尘埃落定时就引起了广泛质疑,道德入法是否必要、“经常”如何界定、司法如何操作……立法者最终顶住了压力,让“常回家看看”最终呱呱坠地,但争议也并未因此而停止,如何不让法律沦为一纸空文,切实用好“常回家看看”的规定也成为了法学理论界最新的论题,故对“常回家看看”进行法律分析,明确其法律含义、立法意义和现有的司法保障具有现实意义。
一、“常回家看看”的法律释义“常回家看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精神慰藉相关规定的代名词,故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结合法律规定,“常回家看看”是指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给予老年人适当的精神慰藉。
其义务主体是家庭成员,包括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和分开居住的子女等亲属,义务内容是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给予老人适当的精神慰藉。
二、“常回家看看”的立法背景及意义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各有各的约束范围,一旦越位,不是事与愿违,就是得不偿失。
[1]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立法者必须针对新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法律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法律规范实施的成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法律规范变成整个社会公民自愿遵守的行为指南。
(一)立法背景介绍1、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明显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
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思考分析一、常回家看看入法背景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呈现严重的态势。
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情况明显,失能、半失能的困难老人日益增多。
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以下简称《老年法》) 已经无法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权利了,对该项法律的修改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0XX 年12 月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老年法。
修改后的老年法亮点不少,其中增加了老年监护、长期护理、国家支持养老、社会养老服务、宜居环境等新规定,但有一条俗称为常回家看看的条款备受争议,该条款内容为: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而用人单位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二、关于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宪法思考( 一) 家庭的宪法保障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在立法上具有指导作用,且制定的法律不得与宪法条款相抵触。
而老年法中的常回家看看条款,作为我国宪法49 条的一种延伸,将该条款规定的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内容用具体的法律规范以立法方式予以了落实。
常回家看看条款将宪法规定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阐释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该条款使家庭的宪法保障明确化,便于理解认可,操作实行; 更使宪法49 条免于沦为人们所诟病的纸上的权利。
家庭宪法保障的具体化是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
而修改老年法,将探视父母义务立法化又成为目前我国缓解或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由此可见,老年法中的常回家看看条款是家庭宪法保障不再沦为概念,其具体化得以实现。
( 二) 法律与道德的博弈绝大多数民众认为,常回家看看条款主要属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不是所谓的立法性议题,因而法律不应该过分介入,否则就会存在法律万能主义即立法泛化之嫌疑。
初三政治孝敬父母试题1.这是流传在网络上的一组让上万人感动流泪的漫画(节选)漫画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孝敬父母的责任来自于:①道德的要求②分配的任务③对他人的承诺④法律的规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责任来源的认识。
根据教材知识,责任的来源不是唯一的,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分配的任务和对他人的承诺,既是道德义务也说法律义务。
所以正确答案选D【考点】责任的来源2.“享受数字时代,别忘带上父母。
”为教会父母使用微信,80后男孩张明画了一份图文并茂的9页操作说明书,让无数网友感受到一股强大而温暖的正能量。
他的做法启示我们A.互联网的使用是造成代沟的主要原因B.未成年人必须承担赡养扶助父母的法定义务C.孝敬父母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之中D.使用微信交流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答案】C【解析】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80后男孩张明为父母手画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A,B,D选项表述错误。
正确的答案为C【考点】本题考查对如何孝敬父母的认识3.为了挽救重度烧伤、生命垂危的父亲,湖北青年刘培和刘洋兄弟争相割皮救父,用行动诠释了“血浓于水、手足情深”的真谛,被网友们赞为“中国好兄弟。
”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孝敬父母是子女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③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孝敬父母要停留在口头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如何孝敬父母。
根据教材知识,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定义务,其中②是父母对子的爱,与题意不符;④孝敬父母应该落实到行动上,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选C【考点】如何孝敬父母4.“常回家看看”入法提醒大家()①要承担对父母抚养教育的义务②要经常关怀、关心父母③不能忽视、漠视父母的精神需求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常回家看看”入法目的是运用法律法规让青年人认识到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要要经常关怀、关心父母,不能忽视、漠视父母的精神需求。
一、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你怎么看?解析:本题是最近引发热议的孝心入法的问题。
属于综合分析时政热点类题目。
笔者认为不必完全按照传统的综合分析的答题思路,可以破题表态之后,分析其积极意义,然后探讨事件背后的隐忧。
参考要点:(1)破题表态,点明本质(2)谈谈新法的积极意义(3)理清该法在实施时的法理隐忧参考答案:关于常回家看看入法,我认为其立法出发点、初衷是好的,但是,孝心入法,恐怕清官难断家务事,如何避免让这一法律沦为一纸空文和避免立法崇拜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歌曲《常回家看看》久唱不衰,常让天下父母流泪千行。
正像歌词所唱:“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然而,当前的时代,这样的基本看望儿女都做不到,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荒漠。
此次新《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虽说带有硬性的强制,但唤醒的却是儿女亲情良知,不再坚守给钱给物就是孝敬的误区。
在送礼不如送健康的语境下,送“常回家看看”给老人带来的亲情满足、精神振奋、幸福健康是不可估量的,应该说,新法的修订,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其初衷良好,释放了浓烈的善意,并且能够对那些不孝子女有所戒示,但是,,如何避免法律沦为一纸空文,我们尚需理清几点疑问:其一,子女是不愿意常回家看看,还是不能常回家看看?这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随着城市化的迅猛推进,古代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思维已经飘落在风中,我们是不折不扣的“飘一代”,父母在老家,子女游荡在城市之中。
年轻人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一是路途迢迢,二是假期稀少,当被加班、被全勤成为常事,休年假成了奢侈一景时,远在城市的子女怎么才能常回家看看?其二,如何界定“经常”,换言之如何操作?一个月回家一次是经常,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也是经常,半年回家一次算不算经常?再说,即便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父母是不是就会怒而付诸法律?强求而来的亲情是脆弱的,也是没有根基的,当父母和孩子撕破了脸皮,慑于法律威力,子女即便常回家看看了,但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又有何意义?孝顺发自内心,亲情归于自然,表达孝意不能拘泥于形式,非要强调一年回去多少次,是愚笨的。
简论“常回家看看”入法摘要:2013年7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随着新法的实施和新法条的增加以及对旧法条的修订,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充分显示其八大优点的同时也有其不足。
“常回家看看”入法成为这次修法的最大亮点之一,与此同时也引来社会大众对此的关注,针对该条大家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孝;空巢老人1999年春节晚会上《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瞬间红遍大江南北,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其倒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在众多法条中最引人关注的也就是第18条,该条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新法将“常回家看看”明确入法,在其实施当日,全国首例“常回家看看”案做出判决。
一、案例在该案件中原告储某是77岁的高龄老太太,被告则是她的女儿、女婿马某、朱某。
此前储某与其一对儿女签订协议,协议中明确约定女儿女婿负责赡养老人,但是多年后因矛盾不断,最后住进二子家,至此女儿并未前去看望,老人气不过女儿、女婿的态度,一气之下将其告上法庭。
接受审理该案件的北塘法院高鑫法官于协调未果的情形下,最终依法判处被告马某每两月至少到储某居住的地方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这些节日,马某也应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看望储某。
该判例主要的法律依据就是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和第18条的内容。
该判决的公布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支持的声音占很大的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是留给人们的深思。
回家看望父母是儿女们自愿、心甘情愿的,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现在为什么却需要法律来明确规定和要求呢,这样的结果不就是让回家看望父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吗?由原先的自愿尽孝心变为现在的履行法律义务了?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渊源,“孝”字可以说应该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儒家思想也倡导“百行孝为先”。
不常回家看望父母违法是滥立法
7月1日起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这被人们理解为“不常回家看望父母违法”,在网上引来吐槽。
这是一条明显不具可操作性的法律,常回家的周期和频率是多少?一周一次?还是一月、一个季度一次?是不是打算拿外出打工者开刀?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谁不想经常在家陪父母,可是,吃低保的钱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能“常”回家的矛盾在哪里,房子还是经济实力?独生子女如何兼顾四个老人?个别案例个别对待,哪有一棍子全部打死的。
一位网民这样表达自己看到这条法律的感受:这不就相当于把你的嘴缝上,然后对你说,“你怎么不吃东西?再不吃东西我就打烂你的嘴!”嘴都被你缝上了还怎么吃?打烂我的嘴更没法吃。
你以为我不想吃么?
法律是保卫底线的,而不是用来替代道德的,因而荒谬。
法律保障不了感情,感情也不可能是理性说教能产生的,感情源自爱,而不是强迫。
封建社会规定孝的强迫性,只是源于统治者的利益,不知道现在为何又要延续这种强制性?
一位75岁的老人说,今天的中国,比关心老人重要10倍,100倍的事情比比皆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希望在年轻人身上。
与其有时间,有精力关心老人问题,还不如多关心年轻人的问题。
年轻人的问题积累多了,是要爆炸的。
老人的问题积累多了,最多只不过是一部分老人不幸福而已。
一周前,南京江宁两位年幼的孩子被关在家里饿死。
昨天,上海芳芯路小区两名女童因关在家里不慎从13楼家中坠落身亡。
如果儿女“不常回家看望父母违法”,父母把孩子关家里不管,算不算违法?从行为能力上来看,后者比前者问题严重10倍。
因为孩子没有完全行为能力,也不知如何求助。
别说在美国,就是在香港,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监护人也是违法的。
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由于政府推卸自己应尽的保护之责,减少财政支出,缺少可操作性等各种原因,沦为一本草纸,致使中国社会伤害儿童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却不见扭转。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明知不可操作却要制定为法律,这是拿法律当儿戏,滥用立法权。
人大立法者如果仅仅追求“有法可依”,而不追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法律毫无威严,草纸法律会愈来愈多。
制定这条法律的大约是人大里面一群高枕无忧,什么都不缺就缺子女在身边的老人,为了让子女“常回家看看”,拍脑袋写上去的。
他们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老人,连基本的保障都得不到呢。
对他们来说,制定一个公平而完善的养老政策比“不常回家看望父母违法”重要得多。
何况网络时代,外出务工者想看看父母QQ视频就能搞定,不一定要“常回家”的,一年回一两次家他们很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