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理解专题3-论证方法及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42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30讲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目录一、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3)考向1:论证方法的判断 (3)考向2:论证方法的作用 (3)三、方法总结 (6)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答题思路 (6)四、考场练兵 (6)【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对于议论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
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
【考查重点】1.论证方法的判断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命题趋势】纵观各地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领会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议论文阅读选择课外的议论文段作为阅读材料,主要是针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与考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时评。
专题三、议论文阅读理解时间:1课时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
⑶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具体内容分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⑴立论:正面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⑵驳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分为三种方式: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波论证⒊议论文的结构:⑴纵式:①层层深入②起承转合⑵横式:①总分总②总分③分总⒋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鲜明、生动、概括性强。
⒌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不同:①论证方式指的是立论和驳论。
②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
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议论文阅读练习(一)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时代发扬光大瞿方业学雷锋,树新风。
这是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每年的三月,社会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宣传雷锋精神。
但是,年轻一代对于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许多人的理解停留于“学雷锋做好事”这一层次。
的确,雷锋生前做好事无数,无私奉献做好事也是其精神的内核之一,但这并非雷锋精神的全部。
只有搞清楚雷锋精神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追随这位先行者的脚步,与他的崇高精神无限地接近。
雷锋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包括无私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
无私奉献,就是愿意尽可能地服务他人,方便他人。
常说的“学雷锋做好事”,正是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诠释“钉子精神”,就是要像钉子一样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尽量挤出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螺丝钉”精神就是愿意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刻苦钻研,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中考语文议论文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讲解一、知识梳理1、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的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议论文中用代表性的甚至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例证法)。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出了“舜发于畎亩之中”等六个事例,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句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证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例2: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成功》参考答案: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通过引用韩愈的名言,证明了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等)(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例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议论文写作训练--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议论文写作训练--论证方法及论证效果一、考点要求分析综合: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二、常见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运用一些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论证方法。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
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2、2、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不能相对或相反。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3、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
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
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议论文阅读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以表述性简答题为主,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设题考查。
另外,还将会考查学生的拓展探究能力。
先关注,再订购哦!【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是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使用了举列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出了古代六位贤人在困顿中被起用的事例,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用已被人们公认的理论或名言或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作用: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理论、名言等),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分别从限制人口流动、巩固国防震慑天下之三方面论证了得人和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突出论点。
作用:突出、强调正面。
【中考】议论文阅读之论证方法、结构、语言知识梳理(附最新例题及参考答案)壹~知识梳理~一、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使说理更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使说理更鲜明,给人印象深刻,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5、类比论证:就是把论证的事同另一类似的事进行比较,以这一事的正确或谬误证明另一事的正确或谬误。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二、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问题(引论),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
2、分析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充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
3、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
也可以把议论文的结构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三、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贰~例题汇总~(一)2022长宁初三一模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6分)正义为什么常常被邪恶蹂躏?①有道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但不可否认,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正义经常遭受邪恶的摧残蹂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人类的历史是黑暗的、残酷的、血腥的,是一个邪恶战胜另一个邪恶的轮回而已。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较为频繁,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考生在复习中要格外注意。
中考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辨别论证方法的类型。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初生牛犊不怕虎”,出自《庄子知北游》,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但从哲学上来说,这种行为是毫无理智可言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而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虎便代表着一种强大的旧事物,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会对牛犊嘴下留情。
因此,初生牛犊不怕虎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应该因时而避,机智取胜。
②散文家柳宗元先生的《黔之驴》里记载了一个虎与驴直面交锋的故事。
驴被放置于山下,虎见到它是个庞然大物,便非常小心谨慎,不敢向前,躲在林间窥视它。
驴见到老虎畏缩不前,便不无得意地鸣而踢之。
但其技被善于思考的老虎识破,最终落得个“断其喉,尽其肉”的悲惨结局。
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说明了在老虎面前逞能是自寻死路的道理。
在现实的动物世界中,虎是顶级的食肉动物,生性异常凶猛,面对竞争对手和入侵者都是奉行杀无赦的政策。
试问,难道弱小的牛犊能凭借其勇敢无畏而在老虎面前公然挑衅后安然而过吗?客观现实注定这样的幻想不可能成为事实。
③自然界如此,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三国时期,庞德毛遂自荐向曹操请求迎战关羽,并扶棺而行,试图决一死战,扬言要打破关羽三十年不败的神话。
众人皆叹其勇武,连曹操都倍感振奋,唯有贾诩进曰:庞德恃血气之刚,欲与关某决一死战,臣窃虑之。
果不其然,庞德任先锋后,奋然趱军前至樊城,耀武扬成,鸣锣击鼓。
虽然一鼓作气挫伤了关羽的士气,但最终亦免不了兵败身亡的下场。
可见仅以牛犊之勇而无迂回之智就会难逃覆灭的厄运。
人生之荣辱、战役之胜败还算是小事,而国家政策的制定则关乎人民生活的安定、民族的发展,甚至影响国际秩序的稳定。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02X·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共12分)一起做“读书种子”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天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重视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毕生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育,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