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二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9.30 KB
- 文档页数: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学习重点(1)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困境中追求理想和慎重选择人生之路的精神。
2、学习难点(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2、作者简介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互评。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划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部编最新版七下第19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课学的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用了很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种写法,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挑一首喜欢的背诵。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3.对比两首诗写法异同(直抒胸臆,借助具体形象);4.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教学难点】对比两首诗写法异同(直抒胸臆,借助具体形象);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布置预习,熟读诗歌。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初读诗歌——悟读诗歌——品读诗歌——展读诗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同学具体学情穿插安排各种形式的诗歌诵读。
一、读诗方法导入这堂课我们要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们还要讲一个欣赏诗歌的方法。
无论你上这堂课之前喜不喜欢读诗,上完这堂课之后,再给你一首诗,给你一定的时间,你就能读得比别人透彻,看得比别人深。
信不信?“知人论世”。
二、初读诗歌,建立印象请同学们初步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教师介绍:普希金出身极高贵,又有才华,中学读的是俄国最好的贵族学校。
【导语】《假如⽣活欺骗了你》是⼀⾸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真诚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未选择的路》也是⼀⾸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具体形象,⽤⽐喻的⼿法引起⼈们丰富⽣动的联想,烘托出⼈⽣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选择的是⼈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道路这⼀⽣活哲理。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课⽂原⽂ 假如⽣活欺骗了你 普希⾦ 假如⽣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急! 忧郁的⽇⼦⾥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 ⼀切都将会过去; ⽽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的树林⾥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 我在那路⼝久久伫⽴, 我向着⼀条路极⽬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条路, 它荒草萋萋,⼗分幽寂, 显得更诱⼈,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路上, 很少留下旅⼈的⾜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条路等改⽇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树林⾥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迹更少的⼀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9课《外国诗两⾸》知识点 假如⽣活欺骗了你 ⼀、作者简介 普希⾦(1799~1837),俄国诗⼈,被称为“俄国⽂学之⽗”。
他⽤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由,被视为⾃由主义的代⾔⼈。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决⽃⽽死。
代表作有诗歌《⾃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说《上尉的⼥⼉》,诗体⼩说《叶甫盖尼•奥涅⾦》等。
19 外国诗两首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导入新课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二)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
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研读课文1整体感知(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课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
可又有什么
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
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
总是很短很短
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
却是好长好长
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你如何理解“欺骗”一词?
b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习方式:精读,质疑,分组讨论,师生共评,达成公识。
(a 青年人往往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美好的期待,往往简单的认为一切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但人生道路上不仅仅有鲜花,也有荆棘。
现实生活往往不尽人意,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
这里“欺骗”可理解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落差。
b 过去的生活经历虽然有挫折,有痛苦,三只有痛彻心扉,才能刻骨铭心。
险恶与艰苦的生活经历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标刻着一个人逐步走向成熟的印记,成为一生中最诚挚动人的回忆,让人永远怀恋。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本单元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本课学的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用了很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种写法,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挑一首喜欢的背诵。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3.对比两首诗写法异同(直抒胸臆,借助具体形象);4.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教学难点】对比两首诗写法异同(直抒胸臆,借助具体形象);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布置预习,熟读诗歌。
本课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初读诗歌——悟读诗歌——品读诗歌——展读诗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同学具体学情穿插安排各种形式的诗歌诵读。
一、读诗方法导入这堂课我们要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我们还要讲一个欣赏诗歌的方法。
无论你上这堂课之前喜不喜欢读诗,上完这堂课之后,再给你一首诗,给你一定的时间,你就能读得比别人透彻,看得比别人深。
信不信?“知人论世”。
二、初读诗歌,建立印象请同学们初步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教师介绍:普希金出身极高贵,又有才华,中学读的是俄国最好的贵族学校。
15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轰动全校,人家叫他“俄罗斯诗坛的新秀”;18岁毕业就进了外交部,20岁的时候,又写了一部长诗,又轰动全国。
《外国诗二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外国诗二首》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两首经典的外国诗篇:英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路不拾遗》和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哦,白昼》。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2.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以《路不拾遗》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哦,白昼》的韵律特点及表现手法。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寓意和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歌、作者及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两首诗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及鉴赏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路不拾遗》和《哦,白昼》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具有鲜明的韵律特点,表现手法独特。
不同点:《路不拾遗》以叙事为主,寓意深刻;《哦,白昼》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外国诗歌,尝试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两首外国诗,让学生了解了外国诗歌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阅读更多外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
3.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领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既包括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也有诗歌,如《外国诗二首》《古代诗歌五首》。
这些诗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学习本单元,要感受课文中蕴含的这里,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外国诗二首》解析人文主题:诵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语文要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俄国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学生回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教师补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国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设计意图】简单交代本诗的影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理解诗歌大意教师语言:阅读诗歌我们可以采用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悟、四诵。
一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读题目,解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说你对“欺骗”一词的理解。
学生活动:谈自己对“欺骗”一词的理解。
预设:“欺骗”的意思是: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19外国诗二首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具体朗读步骤如下: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9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体会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
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
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及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
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
(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
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
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们要注重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