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004.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集合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国际贸易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势、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外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为了大伙儿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伙儿整理了高考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进展的阻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阻碍小,连续性好修建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进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阻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五)工业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
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
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
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
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
高三区域产业活动知识点区域产业活动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人们为了生活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区域产业活动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了解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区域产业活动的知识点。
一、区域产业活动的分类1. 原材料型产业活动:包括采矿业、农业、渔业等,以获取和提取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
2. 加工制造型产业活动:包括工业制造、加工制造业等,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和转化,制造成各种产品。
3. 服务型产业活动:包括商业、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以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为主要内容。
二、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1. 自然条件因素:自然资源的分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对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有着重要影响。
2. 交通运输因素: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发展,交通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区域产业活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人文因素:人口分布、城市规模与区位、历史文化底蕴等因素也会对区域产业活动起到一定的影响。
三、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格局1. 接近原材料的产业布局:例如,在石油开采地区会有大量的石油加工和化工企业。
2. 就近市场的产业布局:例如,一些消费品工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附近设厂,以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
3. 聚集效应的产业布局: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会聚集形成某个行业的集群,形成产业链,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
四、区域产业活动的特征1. 发展不平衡性: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区域产业活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2. 互相依赖性:区域产业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相互配合,形成产业链。
3. 全球合作与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产业活动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合作。
五、高三地理学习的重点1. 理解和掌握区域产业活动的分类和特点。
2. 理解和分析区域产业活动的布局和空间格局。
3. 理解和分析区域产业活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本节知识框架如下: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的下属部分。
(了解即可)其中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特征(重点记忆)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和矿业(如石油开采)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如考题:荔枝的种植与的联系最为密切(A)A .自然环境B.运输条件C.消费人群D.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是和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
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的是( A )A .大型百货商场B .钢铁工业C.甘蔗制糖厂D.石油开采4. 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的影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位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
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的转移。
(了解)二、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1.生产协作:可以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的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的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的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影响是( C )A. 增加生产成本B. 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 增加了企业库存和人力资源成本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克服自己的限制性因素,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高一地理区域产业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而区域产业是指某个地区特有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
了解地理区域产业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理发展和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区域产业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存在的相关产业的总和。
它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区域产业可以分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两大类。
传统产业多以农业、渔业和采矿业为主,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沿海地区。
现代产业则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多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2. 区域产业的形成原因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地理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分布、气候条件、交通运输和人口分布等。
举个例子,发达地区的制造业集中,是因为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比如煤炭、铁矿石等,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
3. 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布会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山区和沿海地区较为适合农业、渔业和采矿业的发展。
而城市和发达地区则适合服务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决定的。
4. 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也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典型的模式,比如核心-辐射的模式、线型的模式和网状的模式。
核心-辐射模式是指在一个中心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线型模式是指在一条线上依次出现相关产业;网状模式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相互之间存在交叉和联系。
5. 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区域产业的发展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业发展能够带来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等。
然而,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比如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等。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区域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地理区域产业是指某个地区特有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模式。
了解地理区域产业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理发展和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灵丘一中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地理组:王鸫复习导航:本章知识网络:(区域产业活动)高考重点:1.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及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2.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及其发展方向;3.工业区位的因素、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及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4. 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
5.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及各种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
要点梳理一、课本基础知识(一)、现代产业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产业部门与自 产业类型 原因然环境的关系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 件 矿产开采活动的区位受到矿藏状况的限制,并受到运输条件影响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零部件、能源、劳动力来自四面八方,选农业 最为密切矿业工业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少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择机会多商业、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二)、地域联系的产生1、原因: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进行生产协作、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等。
3、意义:实现了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三)、生产协作的类型第一种分类方法纵向联系(生产工序的联系)——某工业产品经多道工序生产出来,个工厂分别完成该产品的某道工序。
如:布匹的生产过程。
横向联系(零部件生产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如:的生产过程。
汽车生产链(配套服务的联系)——生产流程较长的工业,加速各配套的服务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如:钢铁产业。
第二种分类方法集聚型生产协作分散型生产协作(跨国公司)(四)、商贸联系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商贸联系概念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联系状况及原因由于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和制度的差异,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动力等,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表现形式区际贸易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五)、现代物流业的意义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现代物流业是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表现(六)、产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工业地域产业集群(七)、工业地域的建设原则、发展方向和布局要求工业地域的形成内容建设原则发展方向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尽量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布局要求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应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八)、工业地域的分类第一种分类: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原因自发形成 自发 形成的工业地域和 工业联系规划 形成的工业地域发展潜力缺少整体规划和长远规 划,问题日益突出,改造 困难有物质、信息联系,生产规模 一般不大的工业地域 近距离集群, 降低成本投入与产出密切的工 长布局在一起 区域工厂之间物质联系紧密、 生产协作广泛、 生产规模较大 经济效益高规划形成 的工业地域先进的基础设施, 投资者建厂吸引 厂间物质联系不密切, 模大小不等生产规由出口加工型为主逐步 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地域区域特点第二种分类:按发育程度可分为工业部门发育程度低 的工业地域和 发展条件发育程度高 发育程度 低的工业 地域 发育程度 高的工业 地域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 制,只能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 初级的加工工业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 工业发展的潜力较小面积大,发育程度高, 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 往形成工业城市配套 往 钢铁工业、 石油化 工、机械制造 工业的生产过程负复杂, 多,工厂设备大,占地多协作工厂 (九)、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原因占领中国市场的需要,绕过关税壁垒,土地租金及劳动力低廉,中国(某地)经济发达、 制造业基础好,位于消费市场中心 (十) 、农业生产的特点1、 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为动植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2014.6.16 整理人:王亚华段长签字:编号:2.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2.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主要农东亚东南亚南亚2.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积产量高,但商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第三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3.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业仪表等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3.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3.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 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
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以大型企业为主局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⑤稳定的市场(军事订货);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3.我国中关村科技园发展(1)与美国硅谷的相同之处:①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③交通便捷。
不同之处:中关村科技园的研发费用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