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4
建筑设计概论建筑设计是指以建筑物为核心,通过设计思维和方法,创造出具有美学、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建筑方案的过程。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设计的定义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过程,它融合了建筑学、结构工程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满足人类需求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的过程包括项目调研、概念设计、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阶段。
在此过程中,建筑师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建筑的功能需求、结构稳定性、建筑环境与气候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等,以确保最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舒适性和实用性,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其次,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也承载着文化和历史传承的意义。
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传承和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的地标和人们心目中的代表。
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1. 功能性原则:建筑设计应符合使用功能的需求,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在功能性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空间布局合理性、通风采光等因素,为使用者创造一个高效且舒适的环境。
2. 美学原则:建筑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比例、色彩、形式等要素,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审美意义的建筑物。
3. 结构性原则:建筑设计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主体的合理布局,以确保建筑物在自然灾害等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
4. 可持续性原则:建筑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建筑师需要通过选用节能材料、设计高效的能源利用系统等手段,减少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概论各种建筑提供了能承受荷载、作用力和变形并能发挥建筑功能的建筑部件。
从建筑构造看,建筑只要有了具有具体功能的建筑部件(建筑基础部件、主体部件、设备部件和装饰部件),就能完成建筑的功能(即建筑的使用功能、物理功能和艺术功能)。
但如果没有承重结构的支承作用使各个建筑部件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体,建筑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承重结构也称建筑结构,可以把建筑结构理解为建筑承受外部作用时的传力体系。
或者严格地说,建筑结构的作用就是保证建筑在使用期限内,把作用于建筑的各种荷载和作用可靠地承担起来,在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耐久的同时,将所有的作用可靠地传递到建筑地基中去。
为了保证建造的建筑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又经济可靠,必须对建筑进行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各种施加于建筑的作用产生的作用效应S;另一方面研究结构和构件抵抗这些作用效应的能力R。
前者是结构力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材料力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如何即经济又可靠的满足或实现建筑功能,则是建筑设计的研究范畴。
建筑设计可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详图设计三阶段。
建筑的使用功能、物理功能和艺术功能称为设计三要素。
建筑工程师关心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问题,即建筑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结构工程师关心建筑的物理功能问题,即建筑的经济可靠性。
建筑物理功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可靠、施工可行、总价节省等。
建筑结构的可靠性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正常维护条件下,在设计基准期内完成预期的建筑功能的能力。
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包含了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概念。
安全性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设计基准期内承担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可能施加于结构的各种作用的能力;适用性是指结构或构件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能力;耐久性是指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在设计基准期内结构或构件的材料不出现性质变化或外界侵蚀发生损坏的能力。
建筑及建筑结构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加于它的外部作用及环境作用是不断变化的,因而建筑结构的作用效应S和抗力效应R也不断变化,它们都是随机变量。
关于建筑设计概论与方法论摘要:笔者主要从建筑设计的概论、设计问题构成及设计原则、设计思维、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设计方法四个方面,结合对前人理论及国内外有关这方面成果的学习和多年来的设计实践,浅谈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一、建筑设计的概论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功能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细部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二、设计问题构成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
建筑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通过长期的实践,设计者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等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不断的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从整体到细节,对待每个问题,设计者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建筑师需要有预见性,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为使设计顺利进行,取得良好成果,在众多矛盾中,常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功能体型到具体构造、步步深入的。
三、设计思维建筑设计过程由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组成,两者共同构成建筑设计方法的内涵。
建筑设计概论4.1概述一、设计内容1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利用功能、材料和设备、建筑经济和建筑艺术,重点解决建筑内部各种功能空间的合理布置、建筑与周围环境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室内外的艺术效果以及各种细部的构造方法,创造科学艺术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着主导和先行的作用,一般是由建筑师来完成。
2.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方案,进行结构计算及构件设计、结构布置及构造设计等。
一般是由结构工程师来完成。
3.设备设计设备设计主要包括给水排水、电气照明、采暖通风、动力等方面的设计,由相关工程师配合建筑设计来完成。
二、设计程序(一)建筑工程建设程序1批文阶段准备计划任务?可行性研究报告主管部门对计划任务书的批文?规划管理部门同意拔地的批文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施工前准备:三通一平、定位放线工程施工:主体工程阶段、建筑装修阶段、设备安装阶段。
验收: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验收和整个工程施工后的总验收。
4.交货(二)建筑设计程序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落实设计任务?主管部门的批文(2)熟悉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是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提供给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依据性文内容如下:①建设项目总的要求、用途、规模及一般说明。
② 建设项目构成、单项工程面积、房间构成、面积分布及使用要求。
③ 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单边成本,土建设备和室外工程的投资分配。
④建设基地大小、形状、地形,原有建筑及道路现状,并附地形测量图。
⑤ 附供电、供水、供暖、空调等设备的要求及水源、电源使用许可文件。
⑥设计期限及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安排要求。
(3)调查研究和原始数据收集→ 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深入了解使用单位对建筑物使用的具体要求,认真调查同类已有建筑的实通过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设计建筑的使用要求。
了解所在地区建筑材料供应的品种、规格、价格等情况,了解预制混凝土掌握门窗产品、品种、规格,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及采用的可能性。
设计概论(一)设计的意义设计(design)其意为构想、计划,是为了一定的目地和用途,同时把线条、形体、明暗、色彩、质感等视觉要素组织化,使之具有美的形态。
它的范围包括很广,如绘画、视觉表达、建筑、景观等等,其内容与定义经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思想潮流的演变而改变。
在文艺复兴时期,design意为画家、雕刻家的草稿和构想,用记号表现计划估量的造型。
并将其归为绘画的四要素之一(描绘design、色彩color、构图composition、创意invention)。
广义的design则指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
巴尔底鲁奇将其定义为:以线条的手段来具体说明那些早已存在人心中的所有构思,后经想象力使其形成,并可籍着熟练的技巧使其呈现;同时它也左右了布局、线条、以及明暗层次的构成;籍着它来研究色彩或运用气团起方式来实现心中的构想。
现代的设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用法,是指计划达成具有实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人为事物。
如20世纪初期倡行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其理论主张“合宜的设计完全取决于实用和经济的原则”,也即是“机能决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原则。
后来较温和的修正观点则认为机能要求限制了外观的可能性,它只能当作一种参考,但不能让它来决定最合宜的外观。
狭义的设计,则特别是指对外观的要求,在实用、经济、的原则下做各种变化,用吸引人的外观来感染人。
20世纪初,design所涵盖的内容与意义更加广泛而复杂,moholy nagy(那基)就主张“设计不应只是表面的装饰而已,而是指具有某种用途、目的,并且统合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艺术性、心里性及生理性等诸要素,且在生产的轨道上,计划或设计可能产生的作品”。
这是一个客观而适用于时代的诠释。
就设计而言,当建筑师规划一幢房屋时,必定先有草图及其实施的步骤安排,即在创作之前,预先有一草图,那就是设计。
否则只可列为“创作”。
1建筑设计概论范文建筑设计概论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概念、目的、原则、流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建筑设计是指以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标,运用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构思、筹划、设计和组织,创造新的建筑形象和空间环境的过程。
建筑设计旨在创造富有表现力和功能性的建筑物,使人们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娱乐等活动得到舒适和满足。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娱乐、交通等各方面的需求。
设计师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将建筑物的形象和功能与环境和使用者的需求相协调,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期望的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常见的建筑设计原则包括适应环境、符合功能需求、美感、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适应环境的原则要求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和谐一致;符合功能需求的原则要求建筑物能够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美感的原则要求建筑物具备艺术性和美观性;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成本合理可控;安全性的原则要求建筑物能够提供安全的使用环境。
建筑设计的流程可以分为前期调研、设计构思、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和竣工验收等阶段。
前期调研阶段是设计师对项目背景、客户需求、环境条件和法规限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设计构思阶段是指设计师通过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的构思和初步方案的形成;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构思的基础上,对建筑物各个功能区域和形象进行细化和完善;施工设计阶段是指将方案设计具体化,并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细部设计;竣工验收阶段是指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安全性和功能性进行检查和验收。
建筑设计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法规标准、技术条件和经济预算等。
自然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建筑物需要适应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价值观、审美观念、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对设计的影响;法规标准是指政府和社会制定的有关建筑设计、消防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技术条件是指设计师需要了解并运用的有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预算是指设计师需要根据项目的投资预算和成本限制,进行设计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建筑设计概论
《建筑设计概论》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建筑设计这档子事儿哈。
就说我那次去旅游,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古镇。
哇塞,那里面的建筑简直太有特色啦!有一栋老房子,那大门就特别有意思,不是那种平平常常的门哦,而是有着精美的雕花,感觉就像是一件艺术品。
我就站在那儿,仔细地瞧啊,那雕花的纹路,那细腻的线条,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走进去一看,哇,里面的布局也超有感觉。
房间的大小比例恰到好处,让人感觉既不局促也不空旷。
还有那窗户的位置,正好能让阳光洒进来,把整个屋子都照得暖洋洋的。
我就在那屋子里溜达来溜达去,想象着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是不是也会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窗边晒着太阳,打个盹儿啥的。
而且那房子的屋顶也很特别,不是那种直直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坡度,下雨的时候雨水肯定能顺顺利利地流走。
我还特意跑到外面去看了看屋顶的样子,嘿,还真挺好看的。
这不就是建筑设计嘛,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到,让人住得舒服,看着也舒心。
我觉得建筑设计真的就像是给房子赋予了灵魂一样,让它们不再只是一堆砖头瓦片,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
哎呀,总之呢,建筑设计真的很重要,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趣。
以后我再去别的地方,肯定还会多多留意那些有意思的建筑,好好感受一下建筑设计的魅力!嘿嘿!。
民用建筑设计概论复习题民用建筑设计概论(一)一填空题●*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建筑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同时必须考虑对于城市、环境的精神影响作用。
●*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在于,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
●*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化、施工机械化、管理现代化。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建筑的基本要素有_建筑功能_、_建筑技术___、__建筑形象__三个方面。
●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生产性建筑指工业建筑与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
●建筑物按其使用功能不同,一般分为_民用建筑_、工业建筑_和农业建筑__等●混合结构建筑是指,该建筑的竖向承重构件是砖砌体,横向承重构件是钢筋混凝土。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_24__m者为高层(不包括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_100__m时,为超高层建筑。
●住宅建筑按层数划分为: __1~2_层为低层; _3~6__层为多层; __7~9__层为中高层; _10层以上_为高层。
●建筑物的等级,有耐久等级和耐火等级等。
●*推广建筑模数的意义,主要在于为设计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施工机械化创造条件,并提高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通用性与互换性●《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建筑中采用的模数有基本模数、分模数和_扩大模数 ___。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规定,基本模数以M_表示,数值为_100 mm___。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分为__四__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构件的_燃烧性能__和_耐火极限__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共分为___四___级。
●建筑工程设计包括_建筑设计_、_结构设计_、_设备设计__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阶段设计是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建筑设计的依据有_使用功能_和自然条件。
2.1.1.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近百年以前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先秦建筑)先秦建筑总结:从穴居、巢居到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再到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从原始氏族聚落的住宅群到建筑密集的都市,先秦时期中国建筑的技术和艺术逐步沉淀、凝集,最后终于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牢牢地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基。
二、封建社会从公元前五世纪末的战国时期到清代后期前后共有两千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时期。
一)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建筑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
秦不仅建造了阿房宫等众多宫室,还修了长城和秦始皇陵. 汉代统治者完善了一整套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等建筑类型。
汉代的建筑技术亦发展迅速,斗拱、木构架体系、砖石拱券结构都初步成熟,出现了高大的多层木楼阁和地下梁柱、拱券结构的砖石墓室。
总之,秦汉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代,建筑成就斐然。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民族及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又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破旧立新、达到新的辉煌积蓄了能量。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在建筑领域的另一重大贡献,是造就了里坊街道规划严整、分区明确的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的风格手法此时期基本定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佛教广为传播,这时期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艺术。
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魏晋南北朝还成为塔庙和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隋唐建筑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在这三百多年间达到了一个伟大的巅峰。
隋代建筑追求雄伟壮丽的风格,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分区合理,其规模在一千年余间始终为世界城市之最。
在技术上隋代建筑取得了很大进步,木构件的标准化程度极高,建筑规模空前。
其中,石桥梁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代表作“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唐代建筑最大的技术成就是斗拱的完善和木构架体系的成熟,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
唐代佛教兴旺,砖石佛塔的兴建非常流行,中国地面砖石建筑技术和艺术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唐代还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
四)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艺术出现了多种风格交融、共存的局面,新的建筑类型和风格不断涌现。
五)明清建筑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
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
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
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民居则是中国民居最成功的典范。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
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
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2.1.2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2.1.2.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各部分的外形和世界上其它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高度结合而产生的。
2.1.2.2建筑结构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都是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
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制定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都以它做度量的基本单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量都由构架承受,而墙不承重。
2.1.2.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
这种建筑群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或特殊功能要求(如园林建筑)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是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这种建筑群体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个体建筑之间有的用廊子相连接,群体四周用围墙环绕。
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组合原则,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
2.1.2.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部大部分都是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
我国古代建筑还综合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额枋上的匾额、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等,都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色彩的使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如宫殿庙宇中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显得富丽堂皇。
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在世界建筑上也是少有的。
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中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在一般住宅建筑中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2.2.1建筑体系纵观西方古典建筑的漫长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影响建筑体系发展和演变的有几个主要的历史时期,也可以说是“里程碑”。
(1)古埃及建筑——大漠中的永恒他们特别重视建造陵墓。
这些为死人建造的陵墓随着人类对建筑空间的深入认识而变得越来越简单、有力,陵墓的形制从阶梯式逐渐简化到再也无法简化的正四棱锥体,其体量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从心理上征服每一个朝圣者金字塔内部充满神秘,给人以幻想和威慑,但其外形却异乎寻常的简单明了,其巨大体量支配着周围的空间,给人以震撼和压迫。
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使金字塔更具有精神上的魅力。
古埃及除了最伟大、最完美的建筑物金字塔外,还有神庙、石窟庙、石窟墓和住宅等。
(2)魅力永恒的古希腊建筑——高贵的纯朴,壮穆的宏伟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它的一些建筑物的形制,石制梁柱结构构件和组合的建筑形式,建筑物和建筑群设计的一些原则,都成为西欧建筑的典范。
特别是留给人类最宝贵的遗产——“柱式”这一建筑造型的基本元素,历经两千多年仍长盛不衰。
(3)古罗马的静态空间——征服者的建筑空间古罗马建筑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成就,发展达到了世界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是世界建筑史最光辉的一页。
在建筑上的伟大贡献主要有下述几方面:①由于发明了以火山灰为活性材料的天然混凝土,从而创造了很完善的拱券结构体系,使建筑摆脱了承重墙。
可以说,拱券技术使建筑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②为适应社会需要,扩展了建筑创作领域,建造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
除了神庙外,还出现了剧场、竞技场、浴场、罗马人首创的角斗场和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以及雄伟壮丽的战争凯旋门、记功柱和城市广场。
每种类型建筑都有相当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艺术样式。
③空前地开拓了建筑内部空间,发展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创造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艺术和装饰艺术。
如罗马城的万神庙(又名潘泰翁神庙)穹顶直径达43m,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之前世上跨度最大的建筑物。
④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罗马的建筑艺术在空间尺度方面见长,比希腊建筑艺术更富丽豪华。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又加以发展,增加了塔斯干式和混合柱式两种柱式,其中混合柱式更为华丽。
同时,他们又出色地解决了柱式与券拱的结合,出现了很成功的券柱式,在券柱式中,柱式被看成一种象征性的装饰构件。
⑤建筑先哲维特鲁威在公元前1世纪写就《建筑十书》名著。
15世纪成为欧洲建筑师的基本教材,至今对建筑设计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4)西欧罗马风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矛盾、激情、冲突“罗马风”建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建筑结构在空间塑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结构形式和建筑艺术向着有机结合的方面发展;二是建筑内部空间已具有动态感,这种动态反映在立面上是一种强烈的垂直升腾感——这是罗马风建筑的主要成就。
(5)文艺复兴建筑——寻求秩序的建筑空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不是简单的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的式样,它在建筑理论上、建造技术上、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埋没了近千年的古典柱式重新受到重视,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中,各种穹顶、券廊、特别是柱式组合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
文艺复兴建筑思想的伟大成就在于将古希腊神庙外部空间呈现出的青春朝气、生机勃勃的人类感情移入到室内空间中去。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无论是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上,还是在建筑外形的装饰上,都具有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理性空间概念。
到了文艺复兴盛期,建筑空间表现出了新的体积感和雕塑感,表现了体量上的艺术规划和平衡。
圆形和浑然一体的形式成为这时期常用的建筑形式语言。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活跃的建筑理论,激烈的建筑思想斗争、繁荣的建筑创作、反叛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建筑文化的发展。
(6)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理性主义的建筑空间古典主义使法国建筑达到了崭新的阶段,获得重大成就,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主义的建筑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相信建筑美的规律(特别是比例和数字关系)是可以认识到的,并提出了真实性、简洁、和谐、合理等一些理论原则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古典建筑艺术造型的主要特点。
希腊时期有3种柱式: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爱奥尼柱式(10n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ainOrder);罗马时期又增加了两种柱式:塔斯干柱式(TuscanOrder)、混合柱式(CompositeOrder)。
柱式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不同的造型比例和雕刻、线脚的变化来体现的,一般认为:多立克柱式——刚劲、粗壮浑厚有力,象征男性的体态和性格;爱奥尼柱式——优美典雅,象征女性的体态和性格;科林斯柱式——纤巧华丽;塔司干柱式——是罗马原有的一种柱式,雄壮;混合柱式——由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混合而成,更为华丽。
柱式的各种组合构成了西方古典建筑丰富的内部和外部的立面构图。
常见的柱式组合有列柱、壁柱、倚柱、券柱等(图2-21)。
列柱——由一排柱子共同支撑着檐部。
它可以在建筑的一个立面形成柱廊,也可以形成矩形或圆形的围廊。
列柱依靠柱子的重复排列而产生一种韵律感。
壁柱——实际上只是墙的一部分,并不独立承重,但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主要起装饰或划分墙面的作用。
壁柱按凸出墙面的多少可分为半圆柱、3/4圆柱和扁方柱等。
倚柱——柱子是完整独立的,与墙面离得很近,自承重量。